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培养
*
丘东晓 刘楚佳
〔摘 要〕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的职业 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 它 适 用 于 各 种 职 业 , 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实 质 上 , 职业核心能力包 括 了 方 法 能 力 和 社 会 能 力 。

当 前 , 职 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存在内涵理解 、 课 程 观 念 、 培养方式等偏差 。

职业 核心能力的培养应构建一个整体 化 、 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 并最终落实在能力本位 的 课程设计和开 发 上 。

这种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 应 遵 循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 、 能 力 本 位 的 培 养 目 标 、 实践过程的课程模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等 。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 能力本位 课程设计和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 职 业 岗 位变动增加, 知识技术周期减短 , 人们的职业生存 和 生 活 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

因此, 在职业人才的培 养 和 开 发 中 , 职业人才的规格内涵 、 职业教育的目标正在发 生 着 巨 大的变化, 教育观正在向着 “以人为本” 的发展 教 育 观 转 变。

立足于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 加强职业核心能 力 的 培 养, 将终身学习作为人们自由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条 件 , 将 职 业行动能力作为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保障 , 已经 成 为 知 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 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和理解他人的奉献与冲突 、 负责任地与他人相 处 的 能 力 与 愿望。

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人 的公共关系 、 道德意 识 、 社 会 责任、 合作交流、 劳动组织、 心理适应等。

社 会 能 力 是 社 会生 活中必须的基本素质 , 表现出对社会的适应 性 和 行 为 的规范性, 是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综合。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 的基本能力, 它适用于各种职 业 , 是伴随终身的 可 持 续 发 展的能力。

实质上, 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了上述的 方 法 能 力 和社会能力。

从以上定义可见 , 职业核心能力 与 职 业 技 能 和知识无直接联系 , 当职业发 生变化或当劳动组 织 发 生 变 化时, 个人所具备的这些能力依然存在 , 能够使 人 在 新 的
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技能与知识 。

这些能力对 人 的 发 展 起
一、 职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 、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

其 中,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活 动所必须的技能 和 相 关 的知识, 它是在特定的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地 、 合 理 地 利 用 专 业知识与技能 , 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 , 即 能 够内行地完成专业工作 。

专业能 力是基本的生存本 领 , 需 要针对性、 应用性的知能结构 。

方法能力是指从 事 职 业 活 动 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 它是个人对在职 业 与 生 活中发展机遇、 要求和限制作出解释 、 思考和评 判 并 开 发 自己的智力、 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 。

方法 能 力 是 职 业能力发展的基本 , 需要逻辑 性、 合理性的科学思 维 , 是 不断获取知识、 技能和方法的手段 。

社会能力是 指 从 事 职 业 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 , 指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 、 感 受
着关键作用, 又称为 “关键能力”。

1998年, 我国劳动和社 会保障部在 《国家技能振兴战略》 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
项 , 称 为 “8 项 核 心 能 力 ” , 包 括 : 与 人 交 流 、 数 字 应 用 、 信 息 处 理 、 与 人 合 作 、 解 决 问 题 、 自 我 学 习 、 创 新 革 新 、 外语应用。

二、 当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认识上的误区
职业核心能力由于具有职业 的 普 适 性 , 直 接 影 响 人 的 可持续发展, 因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问题受 到 教 育 界 的 重视, 但在职业核心能力培 养的认识上 , 存在以 下 几 种 看 法: 第一, 认为由于职业核心能力是具有普适意 义 、 可 广
70
2011 5【

泛迁移的,而且其中包括了“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外语应用” 几个方面,于是,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可以类比为通常意义的语文、数学、计算机、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也是具有普适性的,而且贯穿在人的一生。

因此,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增加一些职业的内容,就会达到培养核心能力的目的。

第二,认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可以由相关课程完成的,一项能力可以由对应的课程进行培养,例如,“信息处理能力”对应开设“信息处理”课,“与人合作能力” 对应开设“合作训练” 课,“创新革新能力” 对应开设“创新” 课等。

第三,认为职业核心能力是综合性的,可以增设一门“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课程进行培养。

笔者认为产生上述看法存在偏差,主要原因是:
一是对职业核心能力理解的偏差。

持前两种认识者实际上没有真正理解职业核心能力的意义,将劳保部的“8项核心能力”分割成为8个单项能力,并进行片面的培养。

其实,“8项核心能力”是一体化的,综合体现出人的分析与综合、合作与交流、思维与策略、判断与创造等等一般素质,既是掌握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促进有效地实现工作行为,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

第三种认识关注到职业核心能力的综合意义,但是没有考虑到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环境的关系,忽视了能力培养通常有高度的情境依赖性。

职业能力需要在一定的职业情境中才能表现出来,同样需要在职业情境中进行培养。

脱离职业活动来训练职业核心能力,其效果值得怀疑。

二是课程观念的偏差。

以上三种认识可以说是本本思想的产物。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一直延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习课程分离的课程型式,容易产生这种观念:公共基础课程针对于社会能力的培养,提高一般素质;专业课程实现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基础技能的习得;实践课程则是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迁移,从而培养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这种课程观,导致将职业核心能力视为一般素质,认为可以通过开设相对应的基础课程进行培养。

这样的认识无疑忽视了从社会的角度宏观地认识能力,离开职业背景去讨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并将专业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剥离。

三是培养方式的偏差。

混淆了能力与技能的关系也会导致产生以上的认识,将外显的岗位技能与内在的职业能力用相同的方式进行培养。

岗位技能是建立在相对单一的岗位上,凸显的是对明确界定的工作的胜任;而职业能力建立在具有纵深的职业工作环境及职业劳动组织的基础上,孕育着创造和发展。

其实技能的习得与训练是可以脱离职业背景的,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职业情境。

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其原因是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这两个维度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职业活动之中,还体现在一般的社会活动之中,需要通过一定结构的课程、多元的教学组织、不同的学习途径进行综合化培养。

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中,不可能由某些课程担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另外一些课程承担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因此,笔者认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该系统化地全面进行,所有的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目标,将能力的开发全面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甚至融入到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

这是因为:一方面,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能力综合体现在职业行动之中,在完成具体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反映出来。

在涉及专业的课程中,需要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化处理,构成职业教学中的学习任务,并创设与工作情境相一致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获得信息、计划、决策、实施、评价、反思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这样的学习过程,既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过程,也是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

另一方面,从社会广度看,人的社会活动与人的职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人在一般的社会活动中获得的能力也可以迁移到职业活动中,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实践对于促进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文化素质教育(普通教育)课程同样可以承担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责任。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最终落实在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和开发上。

这种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需要遵循以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进行课程的建构,其基本原则包括: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实践过程的课程模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

(一)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
能力本位课程强调把人视为价值的根源。

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的素质通过多元文化取向对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并影响着技术的走向,人的职业角色发展的重点正从“承担传统社会角色的社会化”逐步过渡到“实现个性发展的个体化”。

作为技能型人才,他们的社会角色不但是具有技术适应能力的人,而且是有参与促进社会向着积
712011 5【】
极方向发展和变革进程能力的人 。

这意味着, 现 代 职 业 教
育有义务促使教学对社会组 织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 积 极 的 影响, 培养的人不仅是对职业的适应 , 更重要的是 本 着 对 社会、 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 , 有能力参与设计 新 的 技 术 和工作世界。

职业教育必须实施从 “适应导 向 ” 向 “ 设 计 导 向 ” 的 战略性转变。

在教学内容中, 不仅包括功 能性的知 识 , 更 重要的是构建 “环境和社会” 的方式方法; 教学 过 程 体 现 社会过程, 学习 者有机会对源于实践的 、 开放性的 具 体 任 务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 、 尝试解决任务的方 法并对 自 己 的 职业行为进行评价 。

可见, 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 体 现 出 促
的载体。

(四)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是 , 学 生 在 具 体的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 识和经验体系 。

行 动 导 向 教 学是近年来我国引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 在 能 力 培 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 “思维” 和 “ 行 动 ” 的 统 一 , 每 一 个完整行动过程的起点都是 “理智的尝试性行动”, 终点都 是 “行动目标与行动结果的比较”。

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 法并通过有一定实际价值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

学生学习方式多以强调合作与交流 的小组形式进 行 , 具 有 计划进程、 选择资料、 尝试方法、 控制质量、 评 价 结 果 的 实践空间;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 组织者和处理 具 体 问 题 的对话伙伴。

这样, 学生在学习行动中 , 通过 主 动 和 全 面 的学 习, 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 , 自我管理学习过 程 , 整 体 化、 系统化地思考和处理学习问题 , 将 认知与行 动 结 合 在 一起, 将个体行动、 学习过程和适应外界要求结合起来。

〔*本 文 系 广 东 省 2009年 度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 十 一 五 ”
规 划 教 育 学 课 题 “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发 展的高 职 院 校 文 化素质教育研究 ” ( 编 号 : 09jyy029) 和广州市教育科学 “十 一 五 ” 规划面上重点 课 题 “广州市高职院 校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研 究 ” (编 号 : 09A153)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


进学习者 “设 计能力” 的发展, 观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 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 过 程 主 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旨在促进学生才能、 方法、
知识、 观点和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培养目标的定位应立足于 : 一要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导 向的要求, 反映社会实践, 即根据社会经济生活 的 发 展 和 人对文化素质的心理追求 , 培 养学生主动参与开放 性 社 会 实践和影响社会进步的能力 ; 二要建立学习与社会 生 活 的 联系, 关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的学习 设 计 , 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培养 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问题 的 能 力 和思维方式; 三要体现学生高质量体面就业与职 业 生 涯 发 展的要求, 通过在校课程的学习 , 使之具有一定 范 围 的 职 业核心能力, 以充分体现学校职业教育的价值。

(三) 基于实践过程的课程模式
能力体现于行动 , 通过行动进 行 培 养 。

培 养 职 业 核 心 能力的途径是: 通过让学生有机会 经历完整社会性 活 动 过 程, 获得与实际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 性 质 的 行动知识, 从而生成可以促进人的发展的能力。

基于实践过程的课程强调将学习过程与社会生活整合 起来, 学生是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 “学习载体”, 从整体 性社会出发, 认识社会、 经济与个人的关系 , 认 识 知 识 与 行动 的联系, 从而获得对职业核心能力形成过程极 为 重 要 的 “实践过程知识” 和 “背景意识”; 学习过程不仅是事实 性知识的积累和心智技能训练 , 更重要的是学习 活 动 与 社 会活 动是一体化的 , 将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的整合 , 实 现 理论与实践的迁移性 , 为有效的职 业学习提供了一 个 科 学
参考文献:
〔1〕 姜 大 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M 〕 . 北 京 : 教 育 科 学 出 版 社 , 2007.
〔2〕 赵 志 群.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 〔M 〕 . 北 京 : 科 学 出 版 社 , 2003.
〔3〕 赵 志 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 指 南 〔M 〕 . 北 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9.
〔4〕 辜 东 莲 , 丘 东 晓.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 业教育课程研究初探 〔J 〕 . 教 育 导 刊 , 2009 (12) .
〔5〕 童 山 东. 职 业 核 心 能 力 培 养 探 索 〔G 〕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学 会
2006学术年会交流材料.
(丘东晓: 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07
刘 楚 佳 : 广 州 城 市职业学院高教研究 所 广东广州
510405 责任编辑: 林再峰)
72
2011 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