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是怎样形成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息肉是怎样形成的
临床上所指的胆囊息肉包括有由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囊黏膜细胞变性所引起的息肉样改变、胆囊腺瘤性息肉以及息肉样胆囊癌等。

那么你对胆囊息肉的形成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让店铺来给你科普一下胆囊息肉是怎样形成的。

胆囊息肉的形成
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病变,胆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质代谢紊乱和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结果,有人认为胆囊息肉与胆囊炎症或结石症,甚或两者都有关。

PLG为一组表现形式相同但却包含很多不同病理状态的胆道疾病。

病理分类为非肿瘤病变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后者又分为良、恶性。

1、非肿瘤性PLG
(1)胆固醇息肉:非肿瘤性病变中以胆固醇息肉(cholesterolpolypus,CPs)最为多见。

Wolpers观察181例PLG达9、5年,最终95%为CPs。

Kubota组CPs占65%,国内杨汉良。

统计288例PLG中CPs179例,占62、5%。

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CPs是胆固醇代谢异常的局部表现,是血中胆固醇类脂质析出并被胆囊壁的组织细胞吞噬所致,可发生于胆囊的任何部位,大部分多发,外观黄色分叶状,桑葚样,柔软易脱落。

组织学显示,息肉由积聚的泡沫组织细胞构成,表面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具有结缔组织蒂,微血管,分支的绒毛样凸起。

CPs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

Shinkai74例中97%的CPs直径<10mm,50%为多发性,而肿瘤性息肉往往为单个。

CPs质脆蒂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即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迄今未见癌变的报道。

关于CPs与胆固醇沉着病,有人认为系同一疾病,有人认为胆固醇沉着是CPs的病因。

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Rokitanski-Aschoffsinuses)增多和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但也有人认
为两者并无相关性。

(2)炎症性息肉:
为慢性炎症刺激所致,可单发,或多发,一般3~5mm大小,蒂粗或不明显,颜色与邻近黏膜相似或稍红,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

组织学显示,灶性腺上皮增生伴血管结缔组织间质和明显的炎细胞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肿,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

尚无癌变报道,但从胆囊癌合并胆石的致癌机理研究中,认为细菌性慢性胆囊炎可能是因素之一,所以对炎性息肉不能放松观察。

(3)腺瘤样增生、腺肌瘤:腺瘤样增生是一种由于胆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而引起的胆囊壁肥厚性病变,分为3型:
①局限型:胆囊底部呈锥帽状增厚。

②节段型:局部增厚的囊壁向腔内突入形成“三角征”,呈弥漫性向心性增厚,内壁凹凸不平,内腔狭窄,有时伴有结石,脂餐试验显示胆囊收缩亢进。

③广泛型:胆囊壁呈广泛性肥厚,内壁不平整,壁内可见扩张的罗-阿窦呈小囊状低回声区。

上皮的增生在病变的中心最明显,周围的腺体常呈囊状扩张,并充满黏液,扩张的腺体内有钙质沉积。

腺瘤样增生与腺肌瘤病都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前者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5mm左右,单发或多发。

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表面的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

后者则为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又称腺肌瘤病(adenomyomatosis)。

上述两种病变均有癌变可能。

2、肿瘤性PLG肿瘤性病变中良性以腺瘤为主,恶性则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

根据外形可分为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性率约30%。

乳头状腺瘤可再分为有蒂和无蒂两种,镜下显示为分支状或树枝状结构,带有较细的血管结缔组织蒂,与胆囊壁相连,有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覆盖,与周围正常胆囊黏膜上皮移行较好。

非乳头状腺瘤大部分有蒂,镜下见多数增生的腺体被中等量的结缔组织间质包绕,偶尔腺体显示囊样扩张。

该型腺瘤以腺体的管状增
殖为主体,故称为腺管腺瘤,有时可见杯状细胞或基底颗粒细胞的肠上皮化生改变。

Koga观察良性PLG病变94%<10mm,69%<60岁;而恶性PLG88%>10mm,75%>60岁。

但Smok10年内施行的12153例胆囊切除标本中,仅81例为PLG,患病率0、7%,其中仅9、6%为腺瘤;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225例,占1、85%。

因此,腺瘤的发病率很低,虽有癌变可能性,但并不构成临床威胁。

(2)良性间叶组织肿瘤:良性间叶组织肿瘤是来源于支持组织的胆囊良性肿瘤。

主要包括纤维瘤、平滑肌瘤、血管瘤、脂肪瘤、黏液瘤、神经鞘瘤等。

腺癌: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与浸润型。

前两型为隆起性病变,直径都<20mm;而浸润型不属于PLG,绝大多数直径>20mm。

因此,表现为PLG的癌往往属于早期。

其中乳头型腺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层内,预后较好。

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胆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
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
胆囊息肉体积不断增大不变化逐渐减小
胆囊息肉数量不断增多不变化逐渐减少
在临床上、一般可根据胆囊息肉的性质: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胆固醇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最为多见,但它却不是真正的息肉、而是胆汁中胆固醇的结晶集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桑葚状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

(二)增生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仅次于胆固醇息肉,多见于中年妇女,60%的患者会伴有胆囊结石。

它是胆囊的一种增生性改变、其
直径大小多为o、2—o、5厘米。

(三)炎症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是在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

(四)腺瘤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患肉属于真性息肉,可合并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多见于老年人,其直径大小多为o、2—2厘米。

在临床上,腺瘤性息肉可发生出血、坏死性改变,有的甚至还会演变为乳头状腺癌。

(五)淋巴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患肉比较少见,多有淋巴组织增生的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1—0、3厘米。

胆囊息肉的分类
1、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肿瘤性的息肉若为单个病变 ,有临床鉴别意义。

胆固醇息肉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 ,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 ,直径约5mm ,单发或多发。

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 ,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 ,直径约5mm ,单发或多发。

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

腺肌瘤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 :多为单发,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 ,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是胆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女性比较多见,男女之比约2: 7,大多数为单发,少数多发,可发生在胆囊的任何部位,部分病例同时伴有胆囊结石,单纯的胆囊腺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

研究认为,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 ,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

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而
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

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预后良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