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
细胞的分子组成
蛋白质和核酸
1.氨基酸及其种类
(1)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CRHH2NCOOH。

(2)不同的氨基酸取决于R基的不同.
(3)归纳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1)二肽的形成
a.过程①名称:脱水缩合;场所:核糖体。

b.物质②:二肽。

c.结构③:肽键,其结构简式为:—CO—NH—。

d.多个氨基酸发生该反应,产物名称为多肽。

3.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称为结构蛋白。

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

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如血红蛋白运输氧)。

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的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

有些蛋白质有免疫功能,人体的抗体是蛋白质。

核酸的结构层次
核酸的功能与分布
(1)(2)
糖类和脂质
1.细胞中的糖类
(1)元素组成:C 、H 、O 。

(2)种类、分布及生理作用
种类
分布生理作用单糖
五碳糖
核糖动植物细胞RNA 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
DNA 的组成成分六碳糖葡萄糖
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二糖蔗糖植物细胞能水解生成两分子单糖麦芽糖乳糖动物细胞多淀粉植物细胞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糖
纤维素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糖原动物细胞
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细胞中的脂质元素组成、种类及作用
(1)元素组成:主要是C 、H 、O ,一些还含有N 、P 。

(2)种类及作用
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及生理作用
有机物的鉴定实验1.实验原理(1)糖类的检测
①还原糖+斐林试剂――→加热
砖红色沉淀。

②淀粉+碘液―→蓝色。

(2)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红色
(3)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2)实验中的三个注意点
①三个实验中都不宜选取有颜色的材料,否则会干扰实验结果的颜色变化。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核1.细胞膜的成分
细胞膜的结构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1)结构
(2)功能—
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遗传
信息库
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细胞器与生物膜系统1.细胞质的组成
细胞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前者为代谢提供场所、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细胞的形状、分裂、运动及细胞器的转运等。

2.细胞器之间的分工(1)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比较项目线粒体叶绿体
亚显微结构图增大膜面积方式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
由囊状结构的薄膜堆叠形成基粒生理功能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光合作用的场所,完成光合作用的全过程酶的种类和分布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于内膜和基
质中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类囊体薄
膜和基质中
相同点
①均具有双层膜;②都含有少量DNA ,是半自主性细胞器;③都能产生ATP ,
与能量转换有关;④都能消耗水,也都能生成水;⑤都含有核糖体
(2)其他细胞器的功能分析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蛋白质加工、分类、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溶酶体
“消化车间”、“酶仓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
的病毒或病菌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使细胞保持坚挺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组成: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功能
②其他膜—
酶附着的支架——为生化反应的进行创造
条件
使细胞内部区域化——保证化学反应高效、
有序地进行
物质跨膜运输与酶ATP
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成熟植物细胞为例)
①条件: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

②原理
③现象
a.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植物细胞就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b.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放入清水中,此时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清水,植物细胞就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被动运输
①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O2、甘油、乙醇、苯等。

②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消耗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2)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如K+、Na+、Ca2+和氨基酸等。

2.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
大分子物质以胞吞和胞吐方式进出细胞,这些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酶和ATP
1.酶的本质、特性及影响因素
(1)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通常是温度和pH。

2.ATP的结构
归纳总结(1)ATP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2)ATP中的“一、二、三”
3.ATP的功能及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1)作用: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
细胞呼吸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1.实验原理
(1)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2)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可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3.实验设计
(1)检测CO2的产生,装置如下图所示:
(2)检测酒精的产生:从A、B中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滤液注入已编号1、2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细胞呼吸
1.细胞呼吸
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 的过程。

2.有氧呼吸
(1)概念: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 的过程。

(2)
过程
写出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3.无氧呼吸
(1)场所:全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2)过程
影响细胞呼吸的外界因素及其应用1.温度
(1)原理:细胞呼吸是一系列酶促反应,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细胞呼吸速率。

(2)曲线模型(如下图
)
(3)
(零上低温)
白天:适当升温夜间:适当降温
2.O2浓度
(1)原理:O2是有氧呼吸所必需的,且O2对无氧呼吸过程有抑制作用。

(2)曲线模型
①O2浓度低时,无氧呼吸占优势。

②随O2浓度增大,无氧呼吸逐渐被抑制,有氧呼吸不断加强。

③当O2浓度达到一定值后,随O2浓度增大,有氧呼吸不再加强(受呼吸酶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3)应用
①选用透气消毒纱布包扎伤口,抑制破伤风杆菌等厌氧细菌的无氧呼吸。

②作物栽培中的中耕松土,保证根的正常细胞呼吸。

③提倡慢跑,防止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④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3.CO2浓度
(1)原理:CO2是细胞呼吸的最终产物,积累过多会抑制(填“促进”或“抑制”)细胞呼吸的进行。

(2)曲线模型(如下图)
(3)应用:在蔬菜和水果保鲜中,增加CO2浓度可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4.含水量
(1)原理:水作为有氧呼吸的原料和环境因素影响细胞呼吸的速率。

(2)特点: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减慢(如图)。

(3)
光合作用
1.叶绿体中的色素及色素的吸收光谱
(1)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吸收可见光,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等不吸收。

(2)叶绿素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量大,类胡萝卜素对蓝紫光的吸收量大,对其他波段的光并非不吸收,只是吸收量较少。

2.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1)
结构模式图
2)外表:①双层膜
②基质: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
③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分布有
色素和与光反应有关的酶
(3)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3.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1)
实验原理
(2)
实验步骤
(3)实验结果
色素种类色素颜色色素含量溶解度扩散速度
胡萝卜素橙黄色最少最高最快
叶黄素黄色较少较高较快
叶绿素a蓝绿色最多较低较慢
叶绿素b黄绿色较多最低最慢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1.概念
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过程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应用
1.光照强度(重点)
直接影响光反应的速率,光反应产物[H]和ATP数量的多少会影响暗反应的速率,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分析:
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

B点:细胞呼吸释放的CO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

C点后,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

2.温度
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特别是暗反应酶的催化效率,从而影响光合速率。

3.CO2浓度
CO2是暗反应的原料,CO2浓度高低直接影响暗反应的速率。

4.矿质元素
例如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氮是光合酶的组成成分,磷是ATP分子的组成成分。

5.水分
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可使光合速率下降。

细胞增殖
细胞的生长和细胞周期
1.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2)
方式
(3)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2.细胞周期
(1)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适用范围:①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②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3)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方法名称表示方法
用字母表示细胞周期直线图
a +
b 或
c +
d 为一个细胞周期
(4)细胞周期的特点:不同类的细胞,其细胞周期不一定相同,分裂间期与分裂期所占比例也不一定相同;
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其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有丝分裂
1.有丝分裂过程(以植物细胞为例)
(1)分裂间期(约占细胞周期的90%~
95%)
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
成,细胞适度生长
②复制的结果,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
染色单体,DNA 数目加倍
(2)分裂期
时期图像
变化特征
①前期
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
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c.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d.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纺锤体中央
②中期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运动,使其着丝
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③后期
a.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
色体数目加倍
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④末期
染色体变成染色质丝,纺锤丝消失
b.核膜、核仁出现,形成两个新细胞核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逐渐扩展为细胞壁
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 和染色单体的数目变化(1)数目变化规律
染色体:数着丝点的数目。

着丝点断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一分为二,数目减半。

DNA :根据核DNA 与染色体数量关系(1∶1和2∶1)来计算。

DNA 复制,DNA 数目加倍;细胞一分为二,数目减半。

染色单体:着丝点断裂后,染色单体数目为0;断裂前,每条染色体上有2条染色单体。

时期间期
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2n 2n 2n 4n 4n →2n 染色单体0→4n 4n 4n 00DNA
2n →4n
4n
4n
4n
4n →2n
(2)曲线图
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
1.实验原理
(1)高等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较旺盛。

(2)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质)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染成深色。

(3)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判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实验步骤
(1)装片的制作
选取实验材料提醒
(1)剪取根尖长度为2~3mm,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难以找到分生区的细胞。

(2)选择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时间比例大的材料,因为此种材料分裂期的细胞数目较多、易观察。

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时的注意事项
(1)解离应严格控制时间:一般解离时间控制在3~5min。

若时间过短,细胞在压片时,不易分离开;若时间过长,会导致解离过度,无法取出根尖进行染色制片。

(2)漂洗和染色的顺序不能颠倒:应该先漂洗后染色,否则解离液中的盐酸会干扰染色的效果,或者导致染色体不能着色。

(3)染色时要掌握好染色液浓度和时间:若染色时间过长,浓度过大,导致染色过深,显微镜下会出现一片紫色,无法正常观察染色体。

(4)制片时用力要适当:若用力过重会将组织压烂,过轻则细胞未分散开来,用力过重或过轻都会影响观察。

6.实验结果提示
(1)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已经死亡。

(2)观察到的间期细胞数目最多。

细胞分化,衰老,凋亡
细胞分化和细胞的全能性
1.细胞分化(重点)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时间:个体发育的整个生命进程均可发生,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结果:形成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4)实质: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的全能性
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原因:细胞具有全能性是因为细胞内含有形成完整个体所需的全套基因,
3细胞衰老、凋亡和癌变(重点)
1.细胞衰老的特征
→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例:酪氨酸酶活性低→白发)
(例:脂褐素→老年斑)
2.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成熟个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
(3)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3.细胞的癌变
(1)癌细胞的概念:正常机体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癌细胞的特征
①无限增殖。

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如癌变的成纤维细胞由扁平梭形变成球形。

③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易于分散和转移。

必修二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考点一减数分裂及精、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
概念
2.
精子的形成过程
3.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哺乳动物)
比较项目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场所睾丸
卵巢
细胞质分裂均等分裂
卵母细胞不均等分裂;第一极体均
等分裂
是否变形变形不变形
结果1个精原细胞→4个精细胞→变形
成为4个精子(成熟配子)
1个卵原细胞→1个较大的卵细胞
(成熟配子)和3个较小的极体(退
化消失,不能受精)
相同点
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
考点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DNA 、染色单体的数目变化1.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相关结构(物质)的数目变化
分裂时期染色体数目
DNA
数目染色单
体数目同源染色体对数
分裂间期2n 2c →4c
0→4n n 减数第
一次分

前2n 4c
4n n 中2n 4c
4n n 后2n 4c
4n n 末2n →n 4c →2c 4n →2n n →0减数第
二次分

前n 2c
2n 0中n 2c
2n 0后2n 2c
00末2n →n 2c
→c
00
考点三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及受精作用
(1)概念: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
(2)实质: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

基因的分离定律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选材与杂交操作
(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杂交操作
①操作图示
②操作流程
3.基因的分离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自由组合定律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
3.伴性遗传的概念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的遗传方式。

4.伴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遗传
图中显示:
(1)男性的色盲基因一定传给女儿,也一定来自母亲;表现为交叉遗传特点。

(2)若女性为患者,则其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

(3)若男性正常,则其母亲和女儿也一定正常。

5.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伴性遗传方式遗传特点
实例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

连续遗传抗维生素D 佝偻病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
者隔代遗传、交叉遗传红绿色盲、血友病伴Y 染色体
遗传
只有男性患者
连续遗传
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人类遗传病
(1)概念: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特点、类型及实例(连线)
(3)不同类型人类遗传病的特点及实例
遗传病类型遗传特点举例
单基因遗传病
常染色体
显性
①男女患病概率相等
②连续遗传
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隐性
①男女患病概率相等
②隐性纯合发病,隔代遗传
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先天性
聋哑
伴X染色体
显性
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②连续遗传
③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隐性
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②有交叉遗传现象
③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红绿色盲、血友病伴Y遗传具有“男性代代传”的特点外耳道多毛症多基因遗传病
①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
②易受环境影响
③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冠心病、唇裂、哮喘病、原发
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往往造成较严重的后果,甚至胚胎
期就引起自然流产
21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
性腺发育不良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手段:主要包括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肺炎双球菌类型的比较
特点
类型
菌落荚膜毒性
S型光滑有有
R型粗糙无无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过程与结果
(2)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DNA的结构和复制
1.DNA双螺旋模型构建者:沃森和克里克。

2.DNA双螺旋结构的形成
3.DNA的双螺旋结构
(1)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这些链按反向平行的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主链的基本骨架。

(3)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碱基互补配对遵循以下原则:A===T(两个氢键)、GC(三个氢键)。

5.DNA 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 为模板,合成子代DNA 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
过程
(4)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5)方式:半保留复制。

(6)结果: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 分子。

(7)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1.RNA 的结构与分类(1)RNA 与
(2)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

(3)RNA (mRNA ):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RNA (tRNA ):识别并转运氨基酸
RNA (rRNA ):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2.转录
(1)场所:主要是细胞核中,在叶绿体、线粒体中也能发生。

(2)模板:DNA 的一条链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ATP
酶:RNA 聚合酶
(3)过程
(4)产物:信使RNA 、核糖体RNA 、转运RNA 。

3.翻译
(1)场所或装配机器:核糖体。

(2)mRNA 原料:氨基酸ATP 搬运工具:tRNA
(3)
过程
(4)产物:多肽――→盘曲折叠
蛋白质。

中心法则及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2.中心法则
(1)提出者:克里克。

(2)
补充后的内容图解
(3)不同类型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
①以DNA
为遗传物质的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
②具有RNA 复制功能的RNA 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
③具有逆转录功能的RNA 病毒(如艾滋病病毒
)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1.变异类型概述
(1)“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变异”一定就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吗?不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

(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属于突变。

其中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可遗传变异为染色体变异,分子水平发生的变异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只在减数分裂过程发生的变异为基因重组,真、原核生物和病毒共有的变异类型为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时间: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诱发基因突变的外来因素(连线)
(4)突变特点
①普遍性:一切生物都可以发生。

②随机性: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DNA分子的任何部位。

③低频性:自然状态下,突变频率很低。

④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⑤多害少利性:多数基因突变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

(5)意义
①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②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③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3.基因重组
(1)范围:主要是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

(2)实质: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类型
①自由组合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发生重组
②交叉互换型: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4)基因重组的结果:产生新的基因型,导致重组性状出现。

(5)基因重组的意义: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染色体变异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类型(连线)
(2)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2.染色体数目变异
(1)(2)染色体组(根据果蝇染色体组成图归纳)
①从染色体来源看,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②从形态、大小和功能看,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各不相同。

③从所含的基因看,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本物种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但不能重复。

(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项目单倍体
二倍体
多倍体
概念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
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
组的个体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染色体组一至多个两个三个或三个以上
发育起点
配子
受精卵
受精卵
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1.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 重组技术,即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在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工具: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基因的“针线”——DNA 连接酶;基因的运载体——质粒、动植物病毒等。

3.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4.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5.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生物育种
1.单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数目)变异。

(2)方法
(3)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所得个体均为纯合子。

(4)缺点:技术复杂。

2.多倍体育种
(1)方法: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

(2)处理材料: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原理
――→秋水仙
素或低温处理
――→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4)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第一次传粉:杂交获得三倍体种子
第二次传粉: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
②三倍体西瓜无子的原因:三倍体西瓜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

3.杂交育种
(1)原理:基因重组。

(2)过程
①培育杂合子品种
选取符合要求的纯种双亲杂交(♀×♂)→F 1(即为所需品种)。

②培育隐性纯合子品种
选取符合要求的双亲杂交(♀×♂)→F 1――→⊗
F 2→选出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种植并推广。

③培育显性纯合子品种
a .植物: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获得F 1→F 1自交→获得F 2→鉴别、选择需要的类型→自交至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b .动物: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获得F 1→F 1雌雄个体交配→获得F 2→鉴别、选择需要的类型与隐性类型测交→选择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F 2个体。

(3)优点:操作简便,可以把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4)缺点:获得新品种的周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