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教学课例分析及反思——以《生活与哲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教
学课例分析及反思——以《生活与哲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为例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
共参与四个方面,虽各有侧重却实为一体,既存在内涵上的融合统一,也具有逻
辑上的依存互证。
本文结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材中“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一课展开研究,基于教学课例分析方式构建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实现途径,并对
教学课例设计进行反思,提出合理性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课例;显性化
四大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是关键中的关键。
从概念角度出发,政治认
同代表着学生个体与国家、民族、社会等宏观主体在价值观层面的统一,缺乏政
治认同就不可能创造和实现价值。
一、以生活化情境及实例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结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的教学内容,可通过生活化情境及相关实例
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这一教学课例设计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相对抽
象的政治制度、理论、方针、政策、道路等论述转化成“事实胜于雄辩”的具象
体验,越靠近生活、越尊重事实,就越具有说服力,据此,围绕着“在劳动和奉
献中创造价值”环节,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学形式。
(一)教学课例
1、分析材料
立足课堂,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先引导学生探讨“个人价值”与“集体
价值”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中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反问自己、自主
探究,为什么说奋不顾身地工作着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自己在生活、
学习中是否有过类似感悟?第二个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师生探讨的方式,为什么
有些人物质条件优越还不开心、幸福?你认为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再推
出模范、树立标杆,引导学生总结“正确价值观”的标准,材料二以“雷锋日记”的相关内容为基础,以一个普通战士的角度,朴素地总结了“在劳动和奉献中创
造价值”的真谛,包括“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
好”“多为人民做点好事”等;分析材料旨在点明主题,为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
养奠定基础。
2、引入实例
引导学生回顾贯穿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实践,这一事件背景下,每个学
生都是亲身经历者,具有很好的生活化感知基础。
为学生展示抗击疫情过程中的
真人真事,如“社区志愿者”“火神山建设者的身影”“风雪中的坚守者”“终
南山院士高铁上的形象”等,这些发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事件,既是背景材料、也是探讨对象,据此提出如下的问题:这些人为什么要不辞辛苦地付出?中国为
什么能够最快、最好地控制疫情?体现出个人层面怎样的价值观?
3、总结归纳
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做出总结归纳——政治认同包括“弘扬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在这些人身上体现出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内涵,正因为每个人用自己的劳动和奉献去创造价值,整个
国家才能迅速走出疫情阴影。
(二)教学反思
基于“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环节的教学课例分析,书面材料与真实情
境之间得到了无缝衔接,满足了关于“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中“思考与认
知”“可视与可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突出了将核心素养“显性化”
的重要性。
二、通过有效设问和对比培养“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一)教学课例
思政学科视域下的“科学精神”,泛指正确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的精神取向,其内涵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学生个体价值创造与实现层面,可
视为作用于微观(自身)及宏观(社会、国家、人类文明)的正确价值判断及相
应行为的选择。
在课例教学中仍以“新冠疫情”为实例,一方面进行有效设问,
如中国对待疫情有哪些理性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方式展开讨论,如外国疫
情大规模爆发以至于失控,主要原因是什么?设问与对比的形式并用,可以集中
反映出中国人民较高的纪律性、科学素养,能够按照国家要求主动隔离、戴口罩等,在主观上认识到这是“正确的”,而国外却做不到这一点;进一步促进“学
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教学模式运用,让学生从中外文化、制度、社会等多个层
面探寻问题的答案。
(二)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范畴内的“科学精神”塑造,不能以狭隘的“科学性”标
准去界定,而是要通过显性化的问题去分析原因、找出矛盾,从看似简单的表象
中发掘本质,这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三、构思主观问题并解答培养“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一)教学课例
关于“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构思主观问题并解答的方式实现。
所谓主观问题,即问题设计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确保解答的多元化,如“价
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的环节,可以设置
如下问题:结合材料分析,论述法治意识与价值观的联系。
主观问题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而在教师解答时要给出“答案要点”——其一,明确法治意识的内涵,指出它是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二,指出法
治意识不断增强对正确价值观引导的保障作用,如引导学生形成诚实守法、依法
办事、尊重法律的习惯,达成法治精神在价值创造与实现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反思
教学课例中培养“法治意识”,其关键并不在于突出“法治条款”或“法治标准”,而是建立起“法与德”的共生联系,再以德育为媒介,将法治意识转化成价值观一致的表述范式,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离不开法治精神的制约与引导。
四、巧设拓展作业或活动培养“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课例
“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强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本教学课例中以拓展作业或社会活动的形式展开,例如在“后疫情时代”中,秉承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的理念,让学生化身志愿者,在校园、社区及公共场所提供相关服务,真实感受价值创造及实现的过程,也可以通过抗疫演讲、抗疫手抄报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反思
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达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学生在真实情景中遇到书本中不曾出现的问题、面临挑战,才会倒逼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进而实现公共参与素养的强化。
参考文献
[1]程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0(12):87-89.
[2]国忠.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1):51-53.
[3]李美倩.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培养途径的思考[J].人文天下,2020(12):114-115.
[4]冯冬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内涵与方法[J].新课程导
学,2020(2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