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 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
核心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
——故事讲述,关注其方式、效果
一、情节的概念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二、情节的叙述方式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
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
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①从内容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如果将这个材料删去,原有的故事情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线索仍旧清楚明朗,读者不会产生疑问;而补叙是与全文中心事件密切相关的,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个片段删去,读者会产生疑问或歧义。
②从形式上看,插叙内容的前后有简明扼要的过渡性文字,使之与中心事件衔接自然,一般
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补叙无须过渡性文字,它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现结果之后,交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
③从篇幅上看,插叙的文字一般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补叙的文字一般较少,多则一段,少则一句话,只要完成对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补充说明的任务就可以了。
④从效果上看,插叙是作者为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能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紧密,人物性格更鲜明;补叙是将事件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的某个片段“藏”于文后,有意造成悬念,让读者产生错觉,到一定的时候“亮”出来,这样通过“藏”和“亮”,使文章跌宕多姿,波澜起伏,增强艺术感染力。
2.叙述视角
(1)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2)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
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叙述线索(见后面)
阅读小说《祝福》第一部分,说说它在叙述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倒叙开始。
交代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
(2)使用第一人称“我”叙述。
(3)使用对比手法。
把祥林嫂的惨死与千家万户的“祝福”过年气氛放在一起,构成强烈的对比。
三、情节的安排技巧
基本技巧有线索、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1)线索: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2)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3)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4)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5)悬念: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6)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7)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8)衬托: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
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9)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一般追求曲折,达到这一效果的关键技巧是线索、悬念和突转。
这里重点说说线索。
(1)线索类型,主要有人线、物线、事线、情线、时空线等。
(参见散文部分)
(2)线索结构,主要有单线和复线两种。
①单线结构
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情节单纯,线索明晰。
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来展开情节。
小说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依次展开,环环相扣,犹如链条一般。
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来。
②复线结构
a.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b.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
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另有主线与副线。
复线结构的特点是双线并行,同时展开,能容纳更为纷繁复杂的生活内容,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3)线索作用: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
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①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让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②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
而伏笔,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③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④从着墨多少上看,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填空:
(1)《林黛玉进贾府》的线索是林黛玉进贾府,属于事线(线索类型)。
《祝福》的线索是“我”的见闻,属于人线。
(2)《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小说的叙事艺术特色除了使用了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外,另一特色就是悬念法的使用,全文围绕两大悬念展开:一是伤在哪里,二是身在何处。
四、情节的运行模式
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
通常以时空为本位,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情节。
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
(1)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2)双线结构: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
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
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3)蒙太奇式结构:或叫“镜头组合式”,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一种思想和愿望。
这种形式富有立体感,同时可以省去冗长的交代和过渡。
(4)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
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2.外国小说模式
外国小说在结构上赋予了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常见的结构模式:
(1)“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2)突转式结构: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照应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3)意识流式结构:它打破了时间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填空:
《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运行模式是单线结构,《祝福》的情节运行模式是摇摆式,《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情节运行模式是突转式结构。
五、段落作用
1.开头段
小说的开头常用两种方式:悬念式、写景式。
(1)悬念式
即在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其作用是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进行思考;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暗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
其作用是交代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渲染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情感基调。
2.小说的中间段落
关于这部分有三个方面的考虑:把握全文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或伏笔,作用是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暗示主题;主体事件,表达主题;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结尾段
小说的结尾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式:
(1)出人意料式
即“欧·亨利式”结尾。
(2)戛然而止留白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让人充分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3)补叙式
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形象更完整,深化主旨。
(4)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往往能够解释悬念,揭示主题。
(5)令人伤感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更好地深化主题,增强悲剧色彩,引人思考。
(6)大团圆式
从主题上看,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容易引起共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甲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
”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
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
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乙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
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
顾客可不愿等待呀。
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
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
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
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
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
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
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
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
他经常断炊。
他是个怪人。
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两篇选文均为小说的结尾,这样安排情节对表现主人公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1)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甲文:①贝尔曼为了画一片叶子付出了生命,这个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②使贝尔曼的形象得以反转。
他性情暴躁却富有爱心,能不顾一切拯救琼珊。
③情节反转,改变了人物形象的意义。
贝尔曼一生追求杰作无所得,却为了拯救一个普通人成就了一幅“杰作”。
(2)乙文:①格斯拉最终饿死,这是他命运的必然结局,这样安排使人物形象具有悲剧意义。
②这段对话从侧面凸显了格斯拉的品质,他的精湛手艺和敬业态度,让竞争者都为之叹服。
(2015·全国Ⅰ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
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
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
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
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
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
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
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
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
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
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
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
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
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
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
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
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
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
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有删改)
1.请按照明线、暗线分别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说的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小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开端)(1~5段):明线写马兰花得知借她钱的麻婶生病住院的消息后的不安,暗线写麻婶在向马兰花借六百块钱后的第三天突然发病住院。
第二层(发展一)(6~12段):明线写马兰花夫妇前往医院看望麻婶,却因未提借钱一事而第一次起冲突;暗线写麻婶生命垂危。
第三层(发展二)(13~19段):明线写因麻婶病逝其女儿未还钱,夫妇俩数起冲突;暗线写麻婶女儿为母亲料理后事,整理遗物。
第四层(高潮、结局)(20~28段):明线写马兰花为麻婶女儿的信激动流泪,暗线写麻婶的女儿写信还钱。
读小说的情节最基础的开端工作是梳理、概括情节思路。
它有三种方法:
①按小说叙述、情节发展的顺序梳理,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部分。
②按线索梳理。
先找出线索,然后梳理出线索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顺序。
③抓住场面梳理。
一般一个场面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
梳理、概括情节要准确:
①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故事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一般首先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概括,而且要前后贯通。
②叙述要完整。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叙述、概括。
尤其是“何人”“何事”这两个要素坚决不能省略。
“何事”一环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③叙述、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1)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2)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把握小说线索的关键点有两个:
一是找出并找准线索。
找出线索的办法主要有:①标题判“线”,②以物求“线”,③反复出“线”(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语句),④以情寻“线”,⑤时空缀“线”。
至于找出多条线索,可以依不同的人物寻找,或者按人物的外部行为与内心活动区别。
二是分析线索的作用。
一般要从情节、形象、主题方面考虑。
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集中;二可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丰富、深化主题;三可丰富、突出人物形象。
双线结构要特
别注意暗线在丰富人物、深化主题、展示广阔的时空等方面的作用。
3.小说前四段以马兰花听说麻婶出事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巧设悬念:麻婶还在抢救,性命如何,令人揪心。
(2)交代麻婶借钱一事。
(3)引出下文马兰花去医院看望麻婶、夫妻俩因还钱引发冲突等一系列情节。
分析小说开头情节段落的作用,要做好两点:
(1)精细阅读开头文字,把握其内容要点、开篇方式。
(2)结合开头段落的常见作用答好这篇文本的开头作用。
开头常见作用:
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情节作用:为情节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人物作用: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主题作用:开篇点题。
读者作用:提出疑问,引发读者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小说中画波浪线部分提到“六百块钱”,一段中三次提及,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交代双方矛盾产生的缘由,推动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
(2)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形成两个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的鲜明对比。
(3)可以使发展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前后呼应。
(4)更能一步步地激化矛盾,最终为彰显主题服务。
分析小说中间句段作用除要认真阅读,把握内容外,主要应结合其位置考虑其作用:情节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形成高潮、转折;形成照应或埋下伏笔。
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人物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强化人物情感。
主题作用:深化主题,突出(暗示)主题。
5.小说以马兰花夫妇收到麻婶女儿的来信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深化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①小说结尾是马兰花夫妇收到了麻婶女儿的来信,信的内容是表达对马兰花的感激之情,不仅还了母亲所借的钱,还将母亲的房子借给他们使用。
善有善报的感恩之情满人间。
②“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