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新版教材解析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2011年版)
特色与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苏科版)在实验区使用已10年,它在推动物理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顺应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修订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对该套教教科书实行了全面修订。

当前,八年级教科书已通过教育部审查,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使用。

为了协助老师们研究、分析、处理和使用好这套教材,我想谈一谈修订后教材的特色和教学建议。

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课程标准的理念,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

2.保持并强化教材特色,着力改善教材的薄弱环节。

3.注重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提升教材的适宜性。

修订教材主要特色如下: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编写教材中,我们不遗余力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学生喜欢物理,热爱科学。

无论是在序言、各章节,还是在课外作业中,我们都极力注重让学生有兴奋感和充实感。

1.注重利用随手取材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堵住耳孔能听到敲击金属衣
架发出的声音吗?透过玻璃水杯
能看到什么现象?从不同角度观
察水杯中的小鱼,能看到什么现
象?等等,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
到意外、惊奇,从而产生探究的欲
望。

图1. 修订方案P4图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动他们积极思维。

教材利用卡通人物的对话,或引入探究的问题,或陈述不同的观点,或暴露学生常见的错误理解,以促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探究的动机。

如下图的卡通画,用小华唱《青藏高原》歌曲的情景,自然引入探究音调的课题;以一幅人落水的漫画引入折射现象的课题。

图2,“音调”的引入
3.初中学生常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学习内容过于抽象,为此,对于教材中一些重、难点,我们注重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例如,先“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再“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先“初识透镜”,再“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先“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再学习“速度”;先“体验液体压强的存有”,再“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等。

由此较好化解了学习的难点,使学生树立信心。

二、优化教材的结构
苏科版教材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表达学科、学生认知建构与心理发展的统一,恰当处理学科的逻辑性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之间的矛盾。

所以教材从“三维目标”出发,以物质、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构建不同层次又相互联系的教材逻辑结构体系。

图3:教材围绕主题的结构(修订方案P2图)
其知识逻辑线索如下图:
在使用和调查中,广大教师普遍认同这个逻辑结构。

所以此次修订保持教材总体的逻辑结构不变,主要对一些单元及单元以下的逻辑结构实行完善性调整。

希望老师们能以上述指导思想来理解教材结构设计的意图。

例如:对“力”一章结构的理解,修订版教材该章的节目录是:一、力弹力,二、重力,三、摩擦力,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材没有采用“将力的概念一次到位后再学习常见的力”的逻辑顺序,因为这个结构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过程,对初中学生来说,比
较抽象,起始难度较大。

人的理解过程常常是螺旋式上升的,对初中低年级学生要注重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理解过程。

教材中对力的概念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①初识“力”——从肌肉紧张感受力的存有,拓展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在“常见的力”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力的三要素和画力的示意图的方法;③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④归纳力的作用效果,提升理解——“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④为第九章的内容)。

这样的结构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简捷、紧凑。

三、提升教材的适宜性
修订中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活动实行调整,以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材的适宜性。

1.对照课程标准,调整知识要求,适当降低难度,提升教材与新修订课程标准的吻合度。

例如,将“声现象”中多普勒效应的教学内容调到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的“信息库”中。

删除了“光现象”中颜料的混合的相关知识;删除了“信息库”中“物质的第四态”、夸克(在正文中提及但不展开)、托里拆利实验及其原理;将“静摩擦力”由正文移到“信息库”中,作为拓展性知识介绍等。

2.删除了一些难度较大或必要性不大的实验探究活动。

如删除了原教材中的“测一测你听觉的频率范围”、“探测红光外侧的热效应”、“探究透镜的奥秘”、“模拟如何把木料运上楼”、“探究影响刻度尺形变的原因”等活动。

其中一些活动,条件好的学校能够自主选择。

某些实验的删除,是基于教学要求实行整体考虑的。

例如:为什么删除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考虑前一章已经学过“二力平衡条件”,浮沉条件仅仅前者知识的应用,没有必要再用实验实行探究。

所以修订后的教材从“探究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这个有趣的活动开始,再从“二力平衡条件”出发,阐述浮沉条件,然后让学生应用浮沉条件来解释一开始的探究活动(图5)。

3.对某些活动和实验实行了修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且更具可行性。

例如“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原来是传统的用卡片拨梳齿的实验,其原理涉及受廹振动与固有频率的问题,解释起来比较复杂,此次修订将其换成了拨刻度尺的实验。

再如,将探究非晶体的熔化实验中的松香改为烛蜡,将“探究物体形状、物质状态及地理位置对质量是否有影响”中的“地理位置”删除等。

四、强化教材的“实验”特色
增强物理实验是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优良传统,众多的物理教育工作者和基层物理教师继承发扬了这个优良传统,并在表达科学探究本质内涵上有所创新。

1.增强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是物理教学实验中不可缺少的局部,它对学习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有重要作用。

修订后的八年级教材明确了9个学生分组实验,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重要的概念和规律,而且能使规定的实验技能训练得到落实。

这些学生实验是:“练习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沸腾”,“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测量物质的密度”,“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调整某些活动,使之更好地表达探究的本质内涵,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个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难度较大。

原教材表现的开放性较大,教师指导比较困难,学生探究的有效性往往不高。

修订后的教材从注重探究的本质内涵考虑,重点在三方面修改:①“意外的发现”改写为偶然发现窗外景物的倒像,提出问题更自然,可行性也好(图6);②在关键的“成倒立、等大像的条件”猜测环节上实行指导,启发学生分析已得数据,再用实验验证。

更好地表达了“探究不是简单的归纳,需要持续地思考、分析、猜测和验证”。

③在学生归纳规律后,再从影响成像性质的两个关键位置来阐述规律的内涵。

原教材交流小结比较松散,改写后的小结,不是简单重复“规律”,而是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规律。

图6:意外的发现
又如,“视力的缺陷与矫正”一节,修订后的教材结构如图7所示:
修改后,探究活动的目的准确,从近视眼的学生经验出发探究近视眼的缺陷而不是探
究视力的矫正,而且重点集中于探究近视眼的问题。

再如,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一节中,针对学生存有的前概念来安排探究活动。


卡通画的形式表达学生的观点,设计的实验活动也针对“物体主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
这个问题,将“推墙”的实验改为“从背后推人”的实验,将两块磁体相互排挤的实验改为
铁块与磁体相互吸引的实验(图8)。

修改后的教材更符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图8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修订方案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发展个性特长
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和开放性技术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提升实践水平,八年级教材修订中安排了5个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供学生选做,它们分别是:“比较材
料的隔声性能”“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新增)“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新增)“制作
一个医用冷藏盒”“制作简易的密度计”(新增)。

这些课题有创新的闪光点,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

例如,“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要求学生能设计一种比较隔声性能的简易方法。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要求学生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问题。

“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命题的思想很好:为救治病人,急需将药品送到偏远深山中,而这种药品要求在0 ℃以下存放,因为山高路远、气温较高,常用的保温瓶不能满足运输途中保温要求。

请你与同学讨论,提出改进方案。

制作简易的密度计,让学生经历技术设计的过程,体会科学向技术转化的思想。

图9 修订方案P7
五、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自我评价水平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对学习的指导作用,此次修订注重了以下方面:
1.在例题的表现中,改变传统的“已知—求解—答”的模式,突出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反思环节,在一些例题中采用“分析—解—答—反思”的模式。

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并实行解答和反思,从而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例如,利用速度公式的例题,解答后提出反思:此题解答过程中,路程和时间的单位未使用国际单位制中的米和秒,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又如,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例题(图10),解答后提出两个反思点,一是说明物理公式不但反映了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单位关系,是否能够用单位运算来检验解题的过程?二是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
图10 修订方案P8-9.例题
其他的解法。

2.为了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材在每一章后设置了“知识梳理”栏目。

修订后将其改为“小结与评价”,下面分两个局部:“知识梳理”和“反思与评价”。

新增的“反思与评价”小栏目,按实际需要安排3~5个题目,或引导学生围绕重要概念或规律的学习过程,对所涉及的思维方法、实验、知识间的联系实行反思;或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

图11修订方案P9-10
六、反映时代性,渗透科学的教育功能
本套教材以“生活·物理·社会”“信息库”或“读一读”等栏目,表现具有时代性、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拓展性知识,渗透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

此次教材修订删除了局部价值不大、纯知识性的内容,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以更好地反映学科前沿、中华民族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及现代物理技术应用的成就等内容。

例如,中国古代声学建筑、中国古代对静电的理解、减小阻力的创新历程、举世瞩目的“天路”、“蛟龙号”深潜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世界卫星定位系统、智能手机的发展等。

物理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因素,希望教师能以教材提供的资源为引导,挖掘更多的教育因素,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得以提升。

图13.举世瞩目的“天路”(八上教材P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