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型课时
文本研习+活动体验。

四课时
苏轼简评:
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从创作之丰富,作品流传之广远,读者之多,还是从对后代精神面貌影响之巨大深刻来看苏轼都具有与陶渊明、李白、杜甫等文学大师一样的崇高地位。

1)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

2)诗词:词题材广泛,清新豪健,汪洋恣肆,开创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风豪迈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3)书法:他性格豪迈,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

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4)绘画:喜作枯木怪石墨竹,具掀舞之势。

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
5)政治: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

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情,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定风波
一、简单回顾苏轼当时在政治斗争中的遭遇。

二、自读小序,了解本词写作背景。

三、品读欣赏:
1、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

从上片中的哪些具体词语能看出作者遇雨时的心境?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明确:“莫听、何妨、轻胜、谁怕、任”
闲适、轻松、自如、旷达的心境。

“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风雨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更写出了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但诗人不避风雨,听任自然,表达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3、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上片的“穿林打叶声”与下片“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自然界风雨变幻无常。

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前面的“归去”,说说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参考:既指自然界的天气的好坏,又喻指人的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的坎坷与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

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

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四、你认为本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说说理由。

参考:以曲笔直写胸臆/双关/虚实结合。

《定风波》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

词作以“曲笔”(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双写)写“胸臆”(超旷的态度和潇洒的人格),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

江城子
一、写作背景: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二、反复诵读本词,体会词中的情感。

(默读、个读)
三、梳理出本词的时间线索和情感脉络。

十年——夜来——年年(梦前——梦中——梦后)
悲——喜——悲
四、探讨:诗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P72(2)
答案见教参151页: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抒发凄婉诚挚的悼亡之情。

起笔彼我合写,“两茫茫”状幽明相隔,惘然无尽,而“自难忘”愈见自然真挚。

“无处话”一句,既承难忘,又点阻隔之遥。

“纵使”以下三句,
由假设转出相逢,融入自我身世之感。

下片“夜来”四句记梦,意幻情真,虚中带实。

“料得”三句,从梦境回到现实,写梦后设想对方念己,“年年断肠”柔情绵绵无尽,令人酸楚。

补充: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是真挚、深沉、实在的。

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

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五、品读鉴赏:这首悼亡词感情深挚,以情动人。

请说说最使你感动是哪几句,为什么?(或用词话的方式来评点词中某些词句)
参考:这首词句句如春蚕吐丝,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纯以平常语出之,纯以深情而动人,故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1、“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凄哀至极的主调。

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而是历时愈久思念之情就愈深、愈浓。

“两茫茫”传达出诗人和九泉之下的妻子共同的心情和感受: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2、“不思量,自难忘”:不去想它,却又实难忘怀。

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

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而自己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亡妻诉说凄凉。

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写出了生者与死者的凄凉与孤寂。

4、“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诗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

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纵使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勾画出乐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

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5、“夜来幽梦忽还乡”:“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唯其太快太易了,便依稀透露出这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

仔细吟咏,不难体味出隐含其间的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6、“小轩窗,正梳妆”:看似记梦境,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

往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评说。

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7、“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8、“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

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
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三句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总束全词,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水龙吟》
水龙吟(章质夫原作)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毯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

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

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

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关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

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

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

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一、反复品读两首词,根据注释理解句意,体会各自的意境之妙。

二、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

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三、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参考:
苏词从“惜”字生发,写出了杨花之态(抛家、坠:飘落无归)、杨花之神(“萦损”句)、杨花之魂(“梦随风”句)、杨花之归宿(下片),最后以“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画龙点睛。

1.比原作立意更高。

原作毕竟不离咏物诗之原意,苏轼写物而不黏滞于物,予杨花以生命,主观抒情色彩更浓,更为幽怨缠绵。

将原作从“以形写神”提到“离形得似”的地步。

2.构思奇妙,从虚处着笔,虚实结合。

以惜春、惜别的感情为统率,以物拟人,从“似”与“非似”两个角度来写,通过一系列奇思妙想,达到“离形得似”的地步,极尽缠绵缱绻之致。

四、有人认为苏轼咏物词《水龙吟》除“咏杨花而写离情”外,还有更深的寄托,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

这首《水龙吟》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

读罢全词,看似杨花美人,春色盎然,实则离愁之思,怀才不遇之感。

杨花凋落,美人飘零,真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综观全词,忽而写景,忽而写人,人与景,美人、杨花与词人看似豪无关联,其实伏笔暗藏,情感上更是跌宕起伏。

首句借杨花的遭遇写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后又借美人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情,下阕又借杨花将自己官场失意,仕途艰辛的现状表现出来,而末句又写离愁别绪之感,不难体会苏轼此时此景的无奈与伤痛。

卜算子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营造出幽冷、寂寞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3.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

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5.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

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苏轼词总结:
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1)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

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

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

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

2)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

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

探究性学习:课外收集资料,以“我看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了解两种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班级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