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下的欲望》与清教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树下的欲望》与清教主义
刘晓燕, 杨振宇
(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 要:《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奥尼尔刻画出一位不同于古典悲剧中的现代悲剧英雄。

表面上,凯伯特自私残忍,一生都在逼迫家人和自己一起在农庄上辛苦耕耘,但他内心深处受到清教思想极大影响。

他鄙视那些丧失理想,一心只想获得财富的人。

但在与世俗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的斗争中,他注定以失败的命运而告终。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奥尼尔;清教主义
中图分类号:I373 文献标识码:B
尤金.奥尼尔曾先后四次获美国普立策戏剧奖,也是美国戏剧界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榆树下的欲望》是奥尼尔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传统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普斯”情结,即“恋母”情结为载体,讲述了19世纪新英格兰一农场上凯伯特父子围绕田庄和对艾比的占有,进行的灵与肉的斗争,结果不欢而终的故事。

此剧刻画的现代悲剧英雄人物是老凯伯特,他是一名典型的清教徒,他的性格力量和行为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剧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虽然老凯伯特直到第一部分的第四场才出现,但他贯穿全剧,始终让人们感觉到他的存在。

他“不仅支配着戏剧情节,而且成为最难忘的人物———也是作者戏剧创作中最伟大的人物”[1](P106)。

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凯伯特这一形象,深刻剖析凯伯特性格中的各个层面,是体验该剧的悲剧根源的基础。

《榆树下的欲望》以清教主义盛行的新英格兰为背景。

新英格兰清教以英国加尔文教义为基础,吸收了路德“信仰得救”的宗教思想,更将其发展为“先定论”学说,即认为上帝把人分作“选民”和“弃民”两大部分,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随着第一批清教徒踏上新英格兰这片当时尚属蛮荒之地的土壤,清教主义便开始在美洲扎下了根。

以当时的观点来看,清教徒对基督教神学的兴趣是实用性的,他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如何将他们所认知的真理体现在美洲社会具体的生活环境之中。

清教主义提倡不知疲倦的职业劳动与主动性的自我克制,力图将个人孜孜不倦的职业劳动看作是自己在宗教方面洁身自好的理想方式,并把这种劳动所得的成果理解为上帝对自己的恩惠和挑选。

因此,清教徒大多服从上帝,并企求得到灵魂的解脱,过着清苦的生活。

奥尼尔在剧本一开始就把这种压抑的气氛表现了出来:“房舍两边各有一棵粗大的榆树。

伸出的树枝弯下来遮住了房顶,似乎在保护着房舍而同时又在压制着它。

两棵树看上去有着一种不祥的、充满着妨忌和降服一切的母性心理。

它们和生活在房舍里的人们亲密相关,似乎染上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人性。

它们弯曲着,把房子压得透不过气来……”[2]奥尼尔对农庄外部环境的描绘让整个剧本笼罩在浓浓的神秘主义氛围当中,以此衬托清教主义对人们思想行为的约束。

凯伯特是一个典型的清教徒,他的工作伦理体现在他像石头一样坚硬的性格和处世态度上。

奥尼尔是这样描述他的,“他的脸就象岩石雕刻出来的一样,粗糙、坚硬”。

在上帝的召唤下,他放弃了肥沃的土地和舒适的生活,宁愿在石头上开垦土地,建立自己的家园。

他的心情没有一天是轻松的,他的生活悲苦而凄凉。

在他看来,“上帝是严厉而孤独的”、“上帝是在石头上———在磐石上建立起圣殿的———根基立在磐石上”[2]。

他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像上帝一样的人———坚强得象岩石一样。

生活严酷,只有对强者才有意义,而强者在追求生活意义的努力中往往是孤独的。

[3]因此,上帝
·
523
·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6年12月 第28卷 医学研究进展©
存在于石头之中。

凯伯特处处以上帝为楷模,从荒芜的土地上拣起一块块石头,垒起高墙,最后用栅栏包围起属于他的土地。

农庄从无到有地诞生了,凯伯特遵循并实现了上帝的意志,含辛茹苦,获得了他应有的成果。

在凯伯特心中,勤劳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美德,一个人如果不付出艰苦的劳动却幻想轻而易举地赢得财富是有罪的。

在这种伦理观念的支配下,他对柔弱或者不够坚强的人们毫不留情。

凯伯特一生奴役着自己,也奴役着妻室儿女。

逼迫他们从早到晚拼命干活,从不留出片刻的喘息机会。

可是,当他发现长年积蓄下来的钱被偷掉之后,他那深深铭刻在头脑里的信念征服了他。

“我想是上帝把这笔钱给他们……。

上帝是硬骨头,不是窝囊废!西部也许有着俯拾皆是的黄金,可那不是上帝的金子。

这种金子也不是给我这样的人的。

我听得见上帝的声音,在跟我说,要我坚强起来,留在我的农场……以后比现在会更孤独……上帝是
孤独的,不是吗?上帝既坚强又孤独。


[2]就其本质而言,凯伯特的清教主义信仰并非是枯燥乏味和狭隘浅陋的,相反,他是一个复杂、豁达的人物。

从宗教角度讲,他是一位具有宗教精神的人。

他的宗教精神和信仰是极其真诚、发自内心
的,他绝不是一个披着宗教的外衣,企图为自己的恶行巧言辩护的伪君子。

他经常将自己混同于《旧约》中的上帝———这足见他的宗教精神是多么地虔诚。

尽管如此,凯伯特心中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自以为像上帝一样“严厉而孤独”的清教主义思想却是扭曲并且是畸形的,它造成了《榆树下的欲望》中与他相关的所有人物的悲剧。

他误将自己混同于《旧约》中的上帝,认为上帝是铁石心肠的孤家寡人。

凯伯特眼中的上帝只不过是他近视的眼光中所模糊看到的经过扭曲的上帝,他完全忽视了上帝的另一面。

他坚信上帝像石头一样坚硬,决意要像上帝一样“坚硬地”用石头造出良田和家园。

石头的痕迹深深地印入他的面孔、他的整个灵魂,使他连同他的石头围墙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精神压迫体系,绝情地压制、摧残了一切活着的并应该活下去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弗·埃·卡彭特.尤金·奥尼尔[M ].赵岑,殷勤,译.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48-56.
[2]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
丛书·天边外[M ].荒芜,汪义群等译,南宁:漓江出版社,1995:101-109.
·
623·A cta Aca dM ed N eiM ongol D ec .2006 Vol .28 AdvM ed Re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