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1-8单元知识要点汇总
二年级数学上册1-8单元知识要点汇总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四、解决问题(应用题)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4、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①…….和……一共…….?②……比……..多多少/几……?③……比……..少多少/几……?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第四、六单元表内乘法(一)(二)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⑴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4 ×3 = 12 或3 × 4 = 12⑵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6、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乘法:乘数×乘数=积加法: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减法: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8、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如:1×9=10—1 9×5=50—59、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如: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10、“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如:求4和3相加是多少?用加法(4+3=7)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如:求4个3相加是多少?(3+3+3+3=12或3×4=12或4×3=12)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用几×几. 如:2和4相乘用2×4=8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用几×几.如:2个8相乘用8×8=64 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3×5=15读作:3乘5等于15. 5×3=15读作:5乘3等于15第五单元观察物体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2、观察物体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来判断.3、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5、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观察球体,看到的都是圆形第七单元认识时间1、认识时间(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5)时间的读与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也可以读作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1、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2、借用连线或者符号解答问题比较简单.3、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知识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知识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一、100以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初中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十一章三角形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第三边.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顶点和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6.三角形的稳定性: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各条边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12.平面镶嵌:13.公式与性质: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度。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的的和.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的内角.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度.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基本定义:⑴全等形:能够完全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的边叫做对应边.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的角叫做对应角.2.基本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相等,对应角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⑴边边边(SSS):。
⑵边角边(SAS):。
⑶角边角(ASA):。
⑷角角边(AAS):。
⑸斜边、直角边(HL):。
4.角平分线:⑴画法: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 上.第十三章 轴对称1.基本概念: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 ,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 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 ,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 ,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 .⑸等边三角形: 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基本性质:⑴轴对称的性质:①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 的距离相等.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 上.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①点P (,)x y 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 ( , ).②点P (,)x y 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 ( , ).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两腰 .②等腰三角形 (等边对等角).③等腰三角形的 、 , 相互重合.④等腰三角形是 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边三角形 都相等.②等边三角形 都相等,都等于 度。
初中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教学教材
初中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初中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十一章三角形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第三边.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顶点和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6.三角形的稳定性: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各条边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12.平面镶嵌:13.公式与性质: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度。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的的和.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的内角.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度.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基本定义:⑴全等形:能够完全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的边叫做对应边.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的角叫做对应角.2.基本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相等,对应角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⑴边边边(SSS):。
⑵边角边(SAS):。
⑶角边角(ASA):。
⑷角角边(AAS):。
⑸斜边、直角边(HL):。
4.角平分线:⑴画法: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上.第十三章轴对称1.基本概念: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 .⑸等边三角形: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基本性质:⑴轴对称的性质:①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距离相等.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上.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①点P(,)x 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②点P(,)x 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两腰 .②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③等腰三角形的、,相互重合.④等腰三角形是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边三角形都相等.②等边三角形都相等,都等于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 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4)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4)刻度画起,画到(8)厘米的地方。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图钉的长约莫1厘米;食指的广约莫1厘米;田字格广约莫1厘米;7、常考: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8、(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
三角形由(3)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4)条线段组成。
第二单元100之内的加减法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知识点:1、用竖式计较两位数加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计较时从(个位)加起。
③假如个位满10,向十位进1.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⑴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⑴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总结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导语】数学可以满⾜⼈们⽇常⽣活、⼯作中计数、计算以及推理需要。
锻炼⼈的思维⽔平以及思维品质,如计算能⼒、逻辑思维能⼒、空间想象能⼒。
数学学习可以为进⼀步学习⾃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持。
学习数学可以体会和学习数学⼯作者⾝上体现出来的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提⾼⾃⾝科学素养。
处在现代这个⾼新技术层出不穷和竞争⽇益激烈的时代,每个⼈都应该掌握⼀定量的数学知识来提⾼⾃⼰在社会竞争⼒。
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单元 知识要点归纳: 1、常⽤的长度单位:⽶、厘⽶。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厘⽶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厘⽶。
4、⽶和厘⽶的关系:1⽶=100厘⽶ 100厘⽶=1⽶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法:先⽤笔对准尺⼦的’0”刻度,在它的上⾯点⼀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刻度,在它的上⾯也点⼀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明⾝⾼1(⽶)30(厘⽶) 练习本宽13(厘⽶) 铅笔长17(厘⽶) ⿊板长2(⽶) 图钉长1(厘⽶) ⼀张床长2(⽶) ⼀⼝井深3(⽶) 学校进⾏100(⽶)赛跑教学楼⾼25(⽶) 宝宝⾝⾼80(厘⽶) 跳绳长2(⽶) ⼀棵树⾼3(⽶) ⼀把钥匙长5(厘⽶) ⼀个⽂具盒长24(厘⽶) 讲台⾼90(厘⽶) 门⾼2(⽶) 教室长12(⽶) 筷⼦长20(厘⽶) 第⼆单元 知识要点归纳: ⼀、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初中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中二年级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知识点不仅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下是初中二年级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1. 数与代数- 整数 and Rational Numbers- 整数 operations (addition, subtraction, multiplication, division)- Properties of rational numbers (including absolute value and divisibility rules)- Scientific notation and estimation- Algebraic Expressions- Simplification of algebraic expressions- Combining like terms- Factoring expressions (including common factors and factoring by grouping)- Expanding expressions (distributive property)- Linear Equations- Solving linear equations in one variable- Solving systems of linear equations (substitution and elimination methods)- Applications of linear equations (word problems)- Inequalities- Writing and solving inequalities- Graphing inequalities on a number line- Solving systems of inequalities# 2. Geometry- Angles- Types of angles (acute, obtuse, right, straight, and reflex)- Angle properties and theorems (vertical angles, adjacent supplementary angles)- Angle bisectors and their properties- Parallel and Perpendicular Lines- Properties and theorems related to parallel and perpendicular lines- Criteria for parallel lines- The perpendicular bisector and its properties- Triangles- Classification of triangles (by sides and by angles)- Properties of triangles (sum of angles, base and height, median, altitude)- Special triangles (right triangles, isosceles triangles, equilateral triangles)- Pythagorean theorem and its applications- Quadrilaterals- Class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quadrilaterals (parallelograms, rectangles, squares, trapezoids, rhombuses) - Diagonals and angles in quadrilaterals- Area formula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quadrilaterals- Circles- Basic concepts (center, radius, diameter, circumference) - Properties of a circle- Inscribed angles, central ang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 Area and circumference formulas for a circle- Symmetry- Line symmetry (reflection)- Point symmetry (rotation)- Transl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shapes# 3. 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Data Colle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rganizing data (tables, charts, graphs)- Measures of central tendency (mean, median, mode)- Measures of variability (range, interquartile range, standard deviation)- Probability- Basic concepts of probability- Calculating the probability of simple events- Complementary events and probability# 4. Coordinate Geometry- Coordinates and Graphing-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Plotting points and lines- Equations of lines (slope-intercept form, point-slope form)# 5. Number Theory- Prime and Composite Numbers-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ying prime and composite numbers - Prime factorization- Divisibility Rules- Special divisibility rules (e.g., multiples of 3, 5, 10)- Greatest Common Divisor (GCD) and Least Common Multiple (LCM)- Finding the GCD and LCM of numbers- Using the prime factorization method# 6. Additional Topics- Percentages- Calculating percentages- Solving percentage problems (e.g., discounts, interest, profit, loss)- Ratios and Proportions- Understanding and setting up ratios and proportions- Solving problems involving ratios and proportions- Exponents and Powers- Introduction to exponents and powers- Basic rules of exponents (product rule, quotient rule, power rule)以上总结了初中二年级数学的核心知识点。
初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在初中阶段,数学主要有两大方向、八大专题,从初一就开始从不同角度进行钻研,到最后则最末是对他们进行综合考察,包括专题内综合、方向内专题间有综合、方向间综合。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能够帮助!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勾股定理1、探索勾股定理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六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①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约a b c满足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3、勾股定理的应用第二章实数1、认识无理数①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则表示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2、平方根①算数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平方根②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数平方根是0③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
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④一个正数有七个平方根;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⑤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个是a的算数平方,另一个是—,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两个平方根合起来可记作±⑥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a叫做被开方数3、立方根①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②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a叫做被开方数4、估算①估算,一般结果是小数相对来说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5、用计算机开平方6、实数①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②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数轴上才每上如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永远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7、二次根式①含义: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②=(a≥0,b≥0),=(a≥0,b>0)③最简二次根式: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内含分母,也不含能开的新添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④化简时,通常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时最简二次根式第三章位置与坐标1、确定位置①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2、平面直角坐标系①含义: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彼此间平面直角坐标系②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初中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十一章三角形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
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顶点和
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各条边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
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度。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的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度.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1.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的角叫做对应角.
2.基本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相等,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SSS):。
⑵边角边(SAS):。
⑶角边角(ASA):。
⑷角角边(AAS):。
⑸斜边、直角边
(HL):。
4.角平分线:
⑴画法:
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 .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上.
第十三章轴对称
1.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
相,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
做,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 .
⑸等边三角形: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基本性质:
⑴轴对称的性质:
①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上.
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①点P(,)
x 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
②点P(,)
x 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P(,).
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两腰 .
②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相互重合.
④等腰三角形是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都相等,都等于度。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3.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 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 (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 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 度。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在直角三角形
中, 。
5.基本方法:
⑴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⑵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⑶作对称轴:连接两个对应点,作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作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
⑸在直线上做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1.基本运算:
⑴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 。
⑵幂的乘方公式: 。
⑶积的乘方公式: 。
2.整式的乘法:
⑴单项式⨯单项式:系数⨯ ,同字母⨯ ,不同字母为积的因式.
⑵单项式⨯多项
式: 。
⑶多项式⨯多项
式: .
3.计算公式:
⑴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
⑵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2
222a b a ab b -=-+
4.整式的除法:
⑴同底数幂的除法:m n m n a a a -÷=
⑵单项式÷单项式:系数÷ ,同字母÷ ,不同字母作为商的因式.
⑶多项式÷单项式: .
5.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 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式子因式分解.
6.因式分解方法:
⑴提公因式法: .
⑵公式法:
①平方差公式: 。
②完全平方公式: 。
③十字相乘法: 。
分组分解法.拆项法.添项法 …………
第十五章 分式
1.分式:形如
A B ,A B 、是整式, 中含有字母,则A B
是分式.其中A 叫做分式的 ,B 叫做分式的 .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等于 .
3.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 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4.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 (不为1的数)约去,这种变形称为约分.
5.通分: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成 的分式,这一过程叫做通分.
6.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 时,这个分式称为最简分式,约分时,一般将一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或者整式.
7.分式的四则运算:
⑴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 ,把 相加减.用字
母表示为: 。
⑵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 ,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用字母表示
为: 。
⑶分式的乘法法则:两个分式相乘,把 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 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用字母表示为: 。
⑷分式的除法法则: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 和 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用字母表示为: 。
⑸分式的乘方法则: 、 分别乘方.用字母表示
为: 。
8.整数指数幂: ⑴m n m n a a a +⨯=(m n 、是正整数)
⑵()n
m mn a a =(m n 、是正整数) ⑶()n
n n ab a b =(n 是正整数)
⑷m n m n a a a -÷=(0a ≠,m n 、是正整数,m n >) ⑸n n n a a b b ⎛⎫= ⎪⎝⎭
(n 是正整数) ⑹1n n a a
-=
(0a ≠,n 是正整数) 9.的意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10.分式方程的解法:
① (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②按解整式方程的步骤求出未知数的值;
③ (求出未知数的值后必须验根,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