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清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清运
马清运,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设计总监。

1995年,在纽约成立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总部设在上海,设计作品有恒隆广场、宁波日报社总部、天一广场、宁波老外滩街区改造、浙江大学宁波分校、宁波服装学院等等。

2006年担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中文名:马清运
外文名:Ma Qingyu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西安
出生日期:1965年
职业:建筑师、教授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
主要成就: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创办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
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代表作品:父亲的宅(玉山石柴)
个人履历
1965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

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1983-1988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
1989-1991 美国宾州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研究生院建筑学硕士[1] 在宾夕
法尼亚大学期间,曾获得Shenck-Woodman欧洲旅行奖。

1991年毕业时获Frank-Miles Day荣誉毕业并取得建筑硕士学位。

毕业后曾先后在费城Ballinger及纽约KPF任设计师、高级设计师,成为这两个建筑事务所的主要设计力量。

在Ballinger期间,为该公司从服务型事务所转化为设计型事务所立下汗马功劳。

在KPF期间成为该事务所早期东南亚工程事务的开拓型成员之一。

1992年开始,马清运先生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研究生院任客座教授。

1995年在纽约成立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

1995年任中国深圳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及设计院院长助理。

1996年,马清运参与并协助了国际知名建筑师Rem Koolhaas 在哈佛大学举行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状态的研究,并成为Koolhaas先生《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一书的评论员(Commentator)
1997年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研究生院的全职教师,任研究生主线设计工作室(core studio)教授及毕业论文的导师。

1997年马清运更被Rem Koolhaas推荐参加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Pompidou Center)举办的题为"新世纪建筑的趋势"的演讨及展览会,成为21位世界范围内选择出的青年建筑师中唯一的中国人。

作品在ARCHITECTURAL RECORD(美国)、A+U(日本)、SPACE DESIGN(日本)、BUWELD(德国)等国际性刊物上发表,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德国柏林Aedes East亚太周的中国建筑五人展等国际性展览。

1999年在中国设立马达思班建筑设计事务所,总部上海。

2001年3月马清运在接待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评估考察工作中,是第二位发表演讲的陈述专家。

马清运在对主题10"奥运村"进行的陈述中包括了北京城市发展原则、发展远景及奥运村规划等。

此举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3年,与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Rem Koolhaas合作北京央视大厦和北京CBD核心区。

对北京CBD核心区的规划发展提出了独特有力的见解。

2006年起应邀出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成为了第一位在国外院校任职的华人院长,并于同年创建了美国中国学院(AAC)。

2007年,马清运受深圳市政府的邀请,担任2007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的主策展人,以“城市再生”的主题掀起了对建筑、规划的重新讨论。

2009年至今,马清运先生担任洛杉矶市长城市发展建筑设计顾问,并受加州迪士尼总部邀请,担任迪士尼上海项目顾问。

2010年,马清运被美国《商业周刊》同Rem Koohaas、Zaha Hadid一道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

同年,受国际展览局之邀,担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参展者评奖委员会委员。

实践经历
1990-1991 美国费城BALLINGER 建筑师事务所,高级设计师
1991-1995 美国纽约KPF设计师事务所,高级设计师
1997-2000 美国费城Kling Lindquist 设计师事务所,高级设计师
1996至今美国纽约MADA建筑师事务所
学术经历:
1991-1992 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研究生院景观及建筑联合(James Corner)工
作室客座指导
1995-1996 深圳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1997 美国费城Temple大学建筑工程系设计工作室指导教师
1997-1999 曾任不同学院的客座评委,包括哈佛GSD 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

1997-2000 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美术研究生院建筑系全职讲师,担任研究生
主线设计工作教授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00 学访问学者
2001-2003 在接待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评估考察工作中
,作为主题10"奥运村"的陈述专家,为北京申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2 南京大学客座教授
2003 荷兰Berlage 学院客座教授
2006年12月20日就职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建筑学院院长
个人成就
父亲的宅
马清运:井宇就是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工匠、工艺,使用完全反当地的做法和反当地的空间,用传统去颠覆传统,建造出最不当地的建筑。

当地农民盖井宇的过程是完全不熟悉的和没有期待的过程,做好以后也完全不可想象自己做出来是这个样子的。

马清运这些年里在国际上拿奖最多的建筑作品恐怕就是他的“玉山石柴”了,而建造这座宅子的缘起则是马清运作为中国人那传统孝道的表达。

作为常年漂游在外,既要在美国教书又要不停开拓事业的游子,马清运萌生为日渐老去的父亲在老家建造一座宅子的想法实乃再寻常不过的尽孝之举。

但当马清运将他惯有的建筑理念和反叛精神灌注到这个房子上时,就注定会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马清运的家乡在西安蓝田玉山镇。

玉山是是唐代大诗人王维自己建造铜川别业的地方,也是久负盛名的蓝田玉的产地。

王维有一处住所叫做“鹿柴”,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叫做“第二居所”的地方,“柴”在古语里与“寨”相通,“寨”就是住的意思,“石柴”也与“石材”音近,所以“石柴”就是将石头作为建筑材料所建造的用来住的地方,所以马清运将宅子取名为“玉山石柴”。

这个名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实在有点难于理解,所以国外的建筑杂志将这座宅子亲切的称为“父亲的宅”,这也算是交代了主旨。

而在当地,因为整个房子的墙面都取材于附近河里的石头,所以当地人干脆就直接叫它“石头房子”。

“石头房子”是1999年开始建造的,作为中国少数几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建筑师,马清运一直坚持用传统去颠覆传统,在他眼里传统只是为自己留下了一个最可能去突破的界限而已。

正如马清运自己所说:“父母是最接近自己的生物体了,所以“玉山石柴”的建造是完全自发的、自我控制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危险性很高的愉快。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用来隐藏个人对风格及形式的沉迷,无端产生马后炮理论直至说教的裂缝被揭开曝光。

从此,建筑的问题被简化到费用、产权、施工能力、材料来源和生活状态这些问题上来,建筑师的所有努力及智慧被这些基本问题所提审和检验。


整个“父亲的宅”以蓝田玉山和秦岭山脉作为大地背景,你可以清楚的看到从郁郁葱葱的山峦到和缓的坡地,小河顺势而下,“父亲的宅”就坐落在这山与河之间的位置。

房子前面的河流就是“辋川”。

整个建筑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拿石头堆砌的墙体。

原来山谷中粗燥的石头被水流卷带下来,经过水流年复一年的冲刷,逐渐被打磨的很是光滑,同时由于河水的流速和被冲刷程度的不同,使石头的尺寸和颜色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呈现出丰富的质地,这为“父亲的宅”的建筑提供了材料上的资源。

整个的设计也是本着将石头质地和建造方法之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为原则来拟定方案,如此呈现给我们的作品也是一种充满现代形式主义感的,并且是在粗燥与光滑的密度间、纯朴与现代的格调间游离的富有开拓性的作品。

马清运说:“它们从山上被冲到我家门前的河里时,已经走了许多路。

农民们懒,不肯克服地心引力多花一份力气,手搬着河里的石头能放到多高就是多高了。

这里的建筑于是有了不同的等高线。

离河面20米左右高度的山坡上建的房子都用圆石头打墙,再往上就是用山上推下来的方石头了,因为从山上往下推石头,农民可以利用地心引力。

” 圆石头和圆石头的质地也不尽一样,浸过水后颜色就更不同了,“父亲的宅”在每场雨过后,墙上的石头都会变得五颜六色,很是好看。

马清运画的现代图纸,当地建筑工人自然不可能一眼看懂,但他们内心也未必对马清运的眼光服气。

房子的内屋包括墙壁、地面、门板以及落地窗均是用竹节板搭建而成,此种风格与马清运位于上海的马达思班建筑事务所如出一辙。

而在村民们眼里用这种“根本就不抗晒”的竹节板装潢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

就有一位好奇的村民在围着房子左看右看一阵后,终于忍不住善意地向坐在院子里马清运指出:“用竹节板做外墙太伤料了,日晒雨淋的,经不起多久的折腾。

”马清运耐心地向他解释没有一种建筑最终不会消失,在有些事物上可以不祈盼天长地久。

村民憨厚地笑着说:“还是想不太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