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榆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林市榆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榆阳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实现西部经济强区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部分“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环境分析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榆阳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五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按照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榆阳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基础先行、项目支撑、园区引领、民生拉动”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特色农业大区、能化工业强区、三产服务优区、文明和谐名区,开创性地实施了“一区六园”,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严峻考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了市委、市政府“五年任务三年完,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要求,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成为榆阳区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为“十二五”更好更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9亿元,是“十五”末的3.2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71.7%,按名义增长计算,年均增长26.2%,人均GDP达到5938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0.2亿元,是“十五”末的12.2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73%,年均增长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4亿元,是“十五”末的5.5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62%,年均增长4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68元,是“十五”末的2.9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25.8%,年均增长2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5元,是“十五”末的2.8倍,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27%,年均增长22.6%。

2008、2009年,连续两年在全省24个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中综合排名第十一位,2010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三,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4.2%。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大力实施“产业化带动”战略,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主导,稳步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

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之比调整为5.5:55.1:39.4,初步形成了以二、三产为主导,第一产业稳步增长的发展格局。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各项“三农”政策,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四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0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3.3亿元,是2005年8.22亿元的2.8倍,年均增长2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5元,较“十五”末净增4224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92元。

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77.3万亩,粮食总产量5.17亿斤。

羊子、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195.5万只、137万头,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玉米种植面积35万亩,薯类种植面积17.9万亩,豆类种植面积11.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3万亩。

建成麻生00示范养猪、寺伙沟四季农业、黄家圪崂平山造田、十八墩搬迁
新建、什拉滩专业运输和闹牛海则民居环境等15个新农村示范村。

建成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市级龙头企业14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43个,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257个。

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建设扶贫重点村180个,脱贫人口6万,脱贫率达到81%;新修改造基本农田3.84万亩,新建淤地坝332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5.1平方公里,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80处,解决了18.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已达50%以上;实施农村户用沼气“一池三改”8000口;农机拥有量7.4万台(件),总动力预计达到30万千瓦,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43%,较“十五”末增长5%;率先在全市实施了“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完成了10个乡镇120个行政村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65%的村通油路。

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按照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三个转化”要求和“园区引领、项目支撑”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大园区承载、大项目带动战略,形成了以资源开采为基础,以资源转化为支柱、以“一区六园”为载体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

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五”末的20家发展到61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20.6亿元,是“十五”末的5.3倍,年均增长39.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28.4 %提高至49.3%,达到122.8亿元,是“十五”末的5.6倍,年均增长40.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煤炭2687万吨、甲醇74万吨、原盐21万吨、天然气48亿立方米、焦炭50万吨、发电量22亿度,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

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

塞北、万象、聚能等三个物流中心建成投运;西北最大的榆林汽车贸易中心规划筹建;文化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社区服务、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农家乐”、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持续增加。

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亿元,是“十五”末的
2.9倍,年均增长2
3.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9.4%。

(三)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一区六园”建设全面推开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2.7亿元,是“十五”总和的4.4倍,其中区本级完成215亿元,是“十五”总和的4.7倍。

相继建成了800万吨榆树湾、300万吨中能、120万吨薛庙滩煤矿,兖州煤业一期60万吨甲醇,基泰、北郊150兆瓦电厂,同达、三江、煤炭科技、瑞森煤化278万吨兰炭等一大批能化工业企业。

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完成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建成入区道路、信息中心大楼、现代化育苗中心、日光温室等基础项目,引进了雨润150万头生猪、沙鹰140万只蛋鸡等36个项目。

麻黄梁工业园,建成52公里园区路网和9公里输水管网,启动污水处理厂、铁路连接线和天然气管网连接工程,陕煤50万吨煤焦油加氢、东方3.5万台专用汽车、亚泰100万吨水泥等9个项目入园建成。

大河塔化工园,先后上马了60万吨煤制甲醇、220万吨兰炭、20万吨碳酸二甲酯等9个项目。

金鸡滩有色新材料产业园,上马了60万吨铝镁合金、800万吨煤矿等5个项目。

鱼河盐化工园,中盐60万吨盐化项目入园在建。

榆林新能源产业园,完成园区规划编制和评审论证,完成测风、测光等前期工作,华阳、中广核、华电等7家企业达成意向入园。

西红墩化工园,兖矿100万吨煤制油项目入园奠基, 500万吨芳烃(MTA)项目意向入园。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民营经济迅猛发展
坚持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改革开放的生命线工程,牢固树立“以大开放促大招商,以大招商促大发展”的理念,立足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参加了西洽会、宁洽会、煤博会、农高会、民商会等大型投资贸易洽谈活动,重点依托“一区六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五年累计签订合同、协议项目39个,引资总额921.7亿元,其中到位资金160多亿元。

兖矿、华电、有色、中盐、华能、雨润
等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来区投资创业。

全面完成了34户国有企业改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困扰政府多年的皮革总厂、地毯厂、造纸厂等老大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猛。

“十一五”末,全区中小企业户数达890户,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45户,个体工商户12226户;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7亿元,占到全区GDP的比重达到47%。

(五)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市面貌明显改善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科学编制《榆阳区城镇建设体系规划》和《榆阳区村庄布局规划(2007-2020年)》,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率分别达到100%和50%,规划编制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0.3亿元,硬化街道180公里,铺设排水排污管道110公里,道路绿化15.4万平方米,建成商业门市、居民住宅7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31.2平方米。

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43%。

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十一五”末,全区境内共形成铁路总里程110公里,高速公路144公里;建成通乡油路467公里,通村公路985公里;砂砾石路715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65%的村道油路。

五年累计完成国、省、区、乡、村油(水泥)路1859公里,公路密度达26.4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干,国、省道公路为支线,区、乡公路为辅线的四通八达交通网络。

水源供给有效保障。

完成了中营盘水库、石峁水库、河口水库等三座水库和十八墩、塌崖畔等四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先后建成了李家梁、香水供水工程,全区新增供水能力3700万立方米,启动了王圪堵水库供水工程,年总供水量可达1.9亿立方米。

生态植被明显改善。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工程、“千村万户”绿化工程,先后完成植树造林共计166万亩,造林保存面积480万亩,林木(草)覆盖率达到45.4%,位居全市之首。

“创卫”工作圆满完成。

顺利建成省级卫生城市,全面启动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城郊重点镇和国道沿线9个乡镇
纳入“双创”榆林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336天。

节能减排深入推进。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改变过去低、粗、小、全的生产模式,对60万吨以下兰炭生产企业和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关停取缔,共关闭“五小”企业17户。

上河电厂、基泰阳光电厂均已建成脱硫设施且运行正常。

建立了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成了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装置。

“十一五”末,全区万元GDP能耗预计下降到2.056吨标准煤,二氧化硫排放量23836吨,化学需氧量排放2900吨,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控制指标。

(六)民生工程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建成全省最大、全国领先的三期71万平方米5656套经济适用住房和4万平方米618套一期廉租房,解决了6000多户居民的住房困难;启动建设了48万平方米四期经济适用住房和二期廉租房,累计可解决10000多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建成国内领先、全省一流的养老服务中心,可提供1600个床位供老年人颐养天年。

启动特殊教育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人力资源市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6个社会事业项目。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累计投入科技“三项费”5000万元,是“十五”期间的15倍,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各行业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获得科技成果奖20项,申请专利140件,科技成果数和申请专利数均居全市各县(区)第一位。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五年来,累计投资4.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城区五中、七中、十二中等7所中小学校,启动了市一中迁建工程和十一小、十二小7所中小学校建设,有效缓解了城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难的问题;通过公开招考,每年选聘220名师范类毕业生,充实到各学校任教;学校管理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区高考二本上线人连年保持全市第一。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完成了220个村级卫生室的
标准化建设,建成了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全了覆盖城、乡、村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并实现了网络信息一体化管理;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2%,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就业工作得到加强。

设立了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开展了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累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262人,为757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92万元。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员1.05万人,4800名下岗失业人员和2200名大学生实现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2%以内。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启动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推开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居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10年底,“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7万人,纳入城乡低保达到2.9万户5.5万人。

文化体育事业长足发展。

五年来,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项;基本建立了区、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成功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百场舞台千场电影放映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成了110个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站点,累计举办广场文艺活动1360场。

送戏下乡2400多场,电影下乡3000多场,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体生活。

二、“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阶段特征
总体判断,“十二五”时期榆阳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转型和跨越的总体特征,是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经济总量持续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具体看,一是综合实力上升期。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传统能源化工产业竞争优势明显,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投资继续大幅增长,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全区自我发展能力显著
增强,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将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和综合实力将会大幅上升。

二是发展方式转型期。

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主线,榆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亟待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格局需要根本改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十二五”时期,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资源驱动型向集约型、创新驱动型转变,产业结构由资源依赖型向产业多元型转变。

三是社会矛盾凸显期。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城乡发展的不协调现象将会进一步增多,利益分配矛盾、土地供求矛盾、贫富差距矛盾等社会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新旧矛盾必然交织多发,成为“十二五”时期必须面对和有效化解的重大问题。

四是城乡统筹攻坚期。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是“十二五”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当前榆阳南北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仍在拉大,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城镇化率水平较低,配套改革措施尚未全部到位,距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统筹城乡进入了攻坚阶段。

五是环境约束突破期。

榆阳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时兼顾的难度很大;能源化工基地重大项目环境容量刚性增长明显,环境容量严重不足;水资源短缺,“十二五”后期用水必须调水解决,全区资源约束日益突出,水、生态、环境容量等面临长期偏紧的严峻局面。

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突破环境容量限制,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从国内外大环境来看,“十二五”时期,榆阳仍将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抢抓机时,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1、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带来的战略机遇
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将逐步建立起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新秩序,国际资本流动将再趋活跃,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将在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长期来看全球化不仅不会倒退,还会在新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和平、发展、合作仍会是时代的主题。

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交,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随着世界经济朝着有利于多极化方向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十二五”我国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而在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出现较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出口导向型将逐步向内需拉动型转变,中西部地区战略地位进一步上升,关中、天水经济区与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一起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三大国家级重点经济区,陕西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占据了重要一席,迎来了历史上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快速推进,国内经济持续向好,特别是陕西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我区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可以预见,“十二五”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我区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2、国内能源供求紧张带来的市场机遇
全球油气资源日渐衰竭,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将快速增长,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将逐步回升,全球性能源供应紧张的态势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高耗能的钢铁、电力、水泥、有色金属、塑料等工业消费的能源数量将持续增长,同时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和住房面积的扩大将进一步改变能源需求结构,生活消费的能源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这都对能源、化工产品产生巨额需求。

据国内外多家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能源消耗将达到43-65亿吨标煤,而我国原煤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超过70%,这种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在化工产品方面,目前乙烯、丙烯、合成树脂、合成像胶等国内市场的满足率仅有46%、50%、
49%、53%,合纤原料国内满足率也只有56%,而精细化工产品的国内满足率更低。

预计未来10年国内化工产品需求仍保持6-8%平均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国内能源供应持续紧张的情况下,我国将深入实施能源安全战略,这为我区发挥能源资源优势、加快资源尝试转化、建设能源化工强区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

3、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机遇
在深入实施新一轮西大开发战略的意见中,中央已经明确将陕甘宁经济区和呼包银榆经济区列为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榆林被确定纳入上述两个国家级经济区;同时,作为本世纪乃至下一个世纪我国能源发展格局中唯一可集中开发的国家特大级能源基地,宁东-鄂尔多斯-榆林能源化工金三角经济区也将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已经全面启动了促进金三角经济区开发若干意见的起草工作;此外,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已将呼包鄂榆列为重点开发区域,涉及到包括我区在内的榆林北部六县(区)。

数个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国家级区域规划交集于一市,这在国内还绝无仅有,榆林在全国的发展地位必将全面上升;同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榆阳提升发展地位、升级产业结构、增强发展能力、破解瓶颈制约、完善基础设施以及加快发展、持续跨越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4、中省高度关注支持带来的政策机遇
榆林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中、省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榆林视察,认为榆林“发展势头好,很有希望”,中组部李源潮部长要求榆林搞好“百年战略”研究。

省委、省政府认为榆林是资源富集、产业聚集、企业云集的区域板块,是全省经济增长最快、持续性最强的地区,出台了专门支持榆林发展的10大类27条政策措施,下放审批权限,给予资金扶持,支持力度前所未所。

同时,国家将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投资和优惠政策支持,特别是将加大对革命老区社会发
展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这些都为榆阳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从自身发展来看:
1、独特的区位优势。

①榆阳区位居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
②首府优势;③基础优势。

2、富集的资源优势。

榆林是陕甘宁革命老区和陕北大型煤炭基地的核心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能源资源支撑区,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一道被称为能源化工“金三角”,是本世纪我国最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

榆阳区地处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腹地,矿产资源富集,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为国内外所罕见,同时也是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区在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及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3、自身发展的潜在积蓄优势。

榆阳已经蓄积了巨大的发展后劲,形成了强大的转型势能:一是“一区六园一中心”格局基本形成,陕煤基泰、陕西有色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相继上马,全国第一家新能源重卡制造项目-陕汽东方5万台新能源专用车制造项目落户我区,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为我们打破煤化工一业独大格局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和物质基础;二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榆神、榆绥、榆佳高速,包延铁路复线、榆阳国际机场二期等陆空通道的相继建成,我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榆阳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和晋陕蒙交通枢纽的地位将更加凸显。

三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中省市一系列支持性政策逐步落实,为我们持续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四是全国范围内的转型发展潮流,将带动环保、低碳产业的大发展,六大工业园区将集聚和承接更多新兴产业,我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结构调整机遇
期。

五是广大干部群众求发展、谋发展的热情前所未有,各地外商参与榆阳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人气支持。

可以说,我区进一步大开发、大发展时机已经成熟,蓄势待发、转型跨越正当其时。

(三)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挑战
1、经济总量不大。

“十一五”末,全区GDP总量为249亿元,虽然较“十五”末增长了3.2倍,但与全国、全省、全市发达县区相比,总量依然偏小。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有效解决总量偏小的矛盾,仍是今后五年全
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2、产业层次较低。

工业结构单一,凸显一“煤”独大,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农业规模效应不足,品牌影响力小;传统服务业急待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轻重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当前全区轻重工业之比为3:97,轻工业发展严重不足。

如何有效利用有限资源,提升产业层次,走多元化发展路子,增强竞争力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3、农业基础设施仍然不牢。

“十一五”期间,我区农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严重影响到农民持续增收。

如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农民收入与GDP同步发展,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4、民生及社会事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育、卫生科技、文体等社会事业方面投入仍然不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较低。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矛盾还比较突出,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教育、卫生等领域高端性人才严重不足。

如何有效改善民生,实现共建共享仍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