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共65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第六单元
作家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 初小说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三”,三次;“顾”,拜访;“茅庐”,指茅草屋。“三顾茅庐”,就是刘 备三次拜访住在茅草屋中的诸葛亮。文章题目交代了主要故事情节,是 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中心意旨 本文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佐自 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赞扬 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却知天下大事的卓越才能。
2.诸葛亮明知刘备在阶下等候,为什么“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 着”? 答:
3.你是怎样理解诸葛亮醒后所吟的诗句的? 答:
4.选文中刘备恭恭敬敬地站着等着,当时刘备想些什么呢?(50字左右) 答:
1.答案 (1)要用麻绳缚来诸葛亮。(2)要去屋后放火。 解析 注意选文中对张飞的描写,从对张飞的言行描写中筛选信息。 2.答案 是为了考验刘备的诚心和耐性。 解析 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而不得见,就有考验其 诚心和耐性的意味。
[插叙·补叙] 插叙是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对所要叙述的某一事件 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叙述,交代完毕后,文章原来的叙述继续进行。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 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的内容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 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不同点: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 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 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 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 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 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 晌,方整衣冠出迎。 1.选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张飞莽撞的性格特征? 答:
答案 张飞 诸葛亮
解析 由这段话可以看出此人莽撞的性格特点,由“哥哥侍立阶下,他
竟高卧”推知此话出自《三顾茅庐》,说话之人是张飞,“哥哥”是刘 备,“先生”指诸葛亮。
2.(2018北京六十六中期中,11)阅读下面三幅图片,回答问题。(3分)
(1)(★★☆)依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三幅图的正确排序是: 。(1分)
3.答案 (示例)所吟诗句道尽了诸葛亮潇洒自若的名士风采,突显了诸 葛亮的才智。
解析 在翻译的基础上理解诗句的含意。诗的意思是:谁在大梦中最先 觉醒,今生的事情我自己知道。春天(我)在茅草屋里睡足了觉,窗外的日 光慢慢地移动。该诗刻画出了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 者的形象。
4.答案 (示例)诸葛亮是当今的大贤,“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得到他将 得到天下。古人曾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的诚心诚意一定会打 动他。 解析 根据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来揣摩他此时的心理,要写出他诚心诚 意打动诸葛亮的意图。
2.故事情节曲折。 “三顾茅庐”的情节一波三折。第三次拜见,刘备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 马步行。三人来到庄前叩门,恰遇孔明昼寝未醒,刘备拱立阶下半晌,见 先生翻身将醒,忽又朝里壁睡着,又立一个时辰,孔明方醒,刘备至此得见 孔明。三顾茅庐,恰似海上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又如登山探幽,一峰转过 一峰,每峰有每峰的景色,直至登高览胜误的一项是 ( ) A.欲伸大义于天下。 译文: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B.挟天子以令诸侯。 译文: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C.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文:可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 D.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这是懈怠的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答案 D 正确的翻译是: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
答案 C A.所以:古义,用来……,表依据;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B.
野人:古义,平民;今义,未开化的人。C.立业:建立事业。D.退步:古义,引
退;今义,落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译文: ②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译文: 答案 ①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 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②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军队,挟持天子来向诸侯 发号施令,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高低。
1.(2018北京四十三中期中,三<2>★☆☆)《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各
异,特点鲜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
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请根据你对这部名著的了解,推测出上面这段话应该是
(人名)
所说。上面这段话提到的“先生”指的是
(人名)。
结构思路
表达技巧 1.人物形象鲜明。 文章通过对人物典型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找到贤才,甘愿等上“半晌”,而且态度 恭恭敬敬;张飞则鲁莽、粗犷、豪放,从“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 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等话语中便可看出;诸葛亮则是一个经 天纬地、志存高远的贤才,从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形势这一点就可以看 出。
•
B.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
•
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
C.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
•
D.挟天子以令诸侯
•
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
•
答案 B A.就是/才。B.只。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来/把。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B.南阳野人• ,疏• 懒性成 C.刘璋非• 立•业之主 D.身未升腾• 思• 退步
3.感知课文,回答问题。 (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此时在隆中与刘备有 一番对话。诸葛亮是如何为刘备分析当时天下形势的? 答:
(2)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答:
答案 (1)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 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刘表:据 荆州用武之地,却不能守。刘璋:据益州险塞之地,民殷国富,却暗弱无 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2)攻取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中国。 解析 (1)从孔明回答刘备的询问,对刘备纵论天下大势的一段话中筛 选原文即可,这段话即著名的隆中对。孔明先分析了曹操、孙权,接着 分析刘表、刘璋,最后分析刘备。 (2)孔明对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后悬挂地图,为刘备进行总结,提出了策略: 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立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 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 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 各有事,岂可相强。”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 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 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吩咐关、张二人, 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 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 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 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 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
屏:催促
•
B.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 克:战胜
C.将军既帝室之胄 胄:帝• 王或贵族的后代
D.孔明固辞不受 • 辞:推辞
•
答案 A 靠近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亮乃• 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 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
1.从分句间语义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②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③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④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①为转折关系,②③为假设关系,④为因果关系。
2.对下列人物的性格归纳有误的一项是 ( ) A.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B.诸葛亮才华出众,高瞻远瞩,又骄傲自大。 C.关羽性格稳重,顾全大局。 D.张飞生性耿直、粗鲁、莽撞。 答案 B 诸葛亮先是避而不见,考验刘备的耐心和诚意,不是因为骄傲 自大。
重点难点 1.文中哪些语句最能反映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 (1)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2)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 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3) 入见玄德犹然侍立。(4)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 这些语句都反映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 2.课文主要写刘备,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刻画张飞的鲁莽? 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 铁哥们儿,现在刘备却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而多次斥责张飞的鲁莽,就是 为了反衬刘备的谦恭与诚意,表现了他礼贤下士的品质。 3.怎样理解诸葛亮醒后吟的诗句? 作者描写诸葛亮,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一语道尽了诸葛亮潇洒自如的名士风采,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茅芦 B.疏懒 C.巴蜀 D.荒芜
麻绳 教悔 荆州 归隐
施礼 赐教 汉沔 耕锄
愚夫 豪杰 微薄 嘱付
答案 C A.芦→庐。B.悔→诲。D.付→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犹然:仍然。)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拜谒(jié) 侥幸(jiǎo) 应诺(nuò) 昼寝(qǐn) B.拱立• (gǒng) • 傲慢(ào) •侍立(sì) • 半晌(shǎng) C.纶• 巾(lún) 鹤•氅(chǎng) •愧赧(nǎn) •鄙贱(bǐ) D.金• 帛(bó) 箪食•(dān) 存恤(x•ù) 倾颓•(tuí) 答案 • D A.谒y•è。B.侍shì。C.纶• guān。 •
解析 ①句中“险塞”“因之”,②句中“挟”“以”“诚”“争锋” 等是关键词,要翻译准确。
5.《三顾茅庐》节选自
,该书描写了
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作者
(朝代)小说家。
答案 《三国演义》 三国 罗贯中 元末明初
解析 对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要准确识记。
时期的历史故事, ,
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 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 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 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 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 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 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 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
B.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 ,未• 审得入览否。(审:明白,知
道。)
•
C.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
••
容男子貌美。)
D.此诚不可与争锋。(诚:诚实。)
•
答案 D 诚:确实。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B.汉室末胄、涿郡愚夫。 C.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 D.汉室倾颓,奸臣窃命。 答案 A “反”同“返”。
九年级 上册
第六单元
作家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 初小说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三”,三次;“顾”,拜访;“茅庐”,指茅草屋。“三顾茅庐”,就是刘 备三次拜访住在茅草屋中的诸葛亮。文章题目交代了主要故事情节,是 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中心意旨 本文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佐自 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赞扬 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却知天下大事的卓越才能。
2.诸葛亮明知刘备在阶下等候,为什么“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 着”? 答:
3.你是怎样理解诸葛亮醒后所吟的诗句的? 答:
4.选文中刘备恭恭敬敬地站着等着,当时刘备想些什么呢?(50字左右) 答:
1.答案 (1)要用麻绳缚来诸葛亮。(2)要去屋后放火。 解析 注意选文中对张飞的描写,从对张飞的言行描写中筛选信息。 2.答案 是为了考验刘备的诚心和耐性。 解析 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而不得见,就有考验其 诚心和耐性的意味。
[插叙·补叙] 插叙是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对所要叙述的某一事件 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叙述,交代完毕后,文章原来的叙述继续进行。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 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的内容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 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不同点: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 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 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 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 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 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 晌,方整衣冠出迎。 1.选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张飞莽撞的性格特征? 答:
答案 张飞 诸葛亮
解析 由这段话可以看出此人莽撞的性格特点,由“哥哥侍立阶下,他
竟高卧”推知此话出自《三顾茅庐》,说话之人是张飞,“哥哥”是刘 备,“先生”指诸葛亮。
2.(2018北京六十六中期中,11)阅读下面三幅图片,回答问题。(3分)
(1)(★★☆)依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三幅图的正确排序是: 。(1分)
3.答案 (示例)所吟诗句道尽了诸葛亮潇洒自若的名士风采,突显了诸 葛亮的才智。
解析 在翻译的基础上理解诗句的含意。诗的意思是:谁在大梦中最先 觉醒,今生的事情我自己知道。春天(我)在茅草屋里睡足了觉,窗外的日 光慢慢地移动。该诗刻画出了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 者的形象。
4.答案 (示例)诸葛亮是当今的大贤,“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得到他将 得到天下。古人曾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的诚心诚意一定会打 动他。 解析 根据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来揣摩他此时的心理,要写出他诚心诚 意打动诸葛亮的意图。
2.故事情节曲折。 “三顾茅庐”的情节一波三折。第三次拜见,刘备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 马步行。三人来到庄前叩门,恰遇孔明昼寝未醒,刘备拱立阶下半晌,见 先生翻身将醒,忽又朝里壁睡着,又立一个时辰,孔明方醒,刘备至此得见 孔明。三顾茅庐,恰似海上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又如登山探幽,一峰转过 一峰,每峰有每峰的景色,直至登高览胜误的一项是 ( ) A.欲伸大义于天下。 译文: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B.挟天子以令诸侯。 译文: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C.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文:可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 D.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这是懈怠的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答案 D 正确的翻译是: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
答案 C A.所以:古义,用来……,表依据;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B.
野人:古义,平民;今义,未开化的人。C.立业:建立事业。D.退步:古义,引
退;今义,落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译文: ②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译文: 答案 ①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 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②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军队,挟持天子来向诸侯 发号施令,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高低。
1.(2018北京四十三中期中,三<2>★☆☆)《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各
异,特点鲜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
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请根据你对这部名著的了解,推测出上面这段话应该是
(人名)
所说。上面这段话提到的“先生”指的是
(人名)。
结构思路
表达技巧 1.人物形象鲜明。 文章通过对人物典型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找到贤才,甘愿等上“半晌”,而且态度 恭恭敬敬;张飞则鲁莽、粗犷、豪放,从“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 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等话语中便可看出;诸葛亮则是一个经 天纬地、志存高远的贤才,从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形势这一点就可以看 出。
•
B.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
•
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
C.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
•
D.挟天子以令诸侯
•
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
•
答案 B A.就是/才。B.只。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来/把。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殆天所以资将军 B.南阳野人• ,疏• 懒性成 C.刘璋非• 立•业之主 D.身未升腾• 思• 退步
3.感知课文,回答问题。 (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此时在隆中与刘备有 一番对话。诸葛亮是如何为刘备分析当时天下形势的? 答:
(2)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答:
答案 (1)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 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刘表:据 荆州用武之地,却不能守。刘璋:据益州险塞之地,民殷国富,却暗弱无 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2)攻取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中国。 解析 (1)从孔明回答刘备的询问,对刘备纵论天下大势的一段话中筛 选原文即可,这段话即著名的隆中对。孔明先分析了曹操、孙权,接着 分析刘表、刘璋,最后分析刘备。 (2)孔明对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后悬挂地图,为刘备进行总结,提出了策略: 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立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 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 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 各有事,岂可相强。”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 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 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吩咐关、张二人, 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 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 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 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 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
屏:催促
•
B.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 克:战胜
C.将军既帝室之胄 胄:帝• 王或贵族的后代
D.孔明固辞不受 • 辞:推辞
•
答案 A 靠近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亮乃• 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 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
1.从分句间语义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②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③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④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①为转折关系,②③为假设关系,④为因果关系。
2.对下列人物的性格归纳有误的一项是 ( ) A.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B.诸葛亮才华出众,高瞻远瞩,又骄傲自大。 C.关羽性格稳重,顾全大局。 D.张飞生性耿直、粗鲁、莽撞。 答案 B 诸葛亮先是避而不见,考验刘备的耐心和诚意,不是因为骄傲 自大。
重点难点 1.文中哪些语句最能反映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 (1)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2)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 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3) 入见玄德犹然侍立。(4)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 这些语句都反映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 2.课文主要写刘备,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刻画张飞的鲁莽? 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 铁哥们儿,现在刘备却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而多次斥责张飞的鲁莽,就是 为了反衬刘备的谦恭与诚意,表现了他礼贤下士的品质。 3.怎样理解诸葛亮醒后吟的诗句? 作者描写诸葛亮,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一语道尽了诸葛亮潇洒自如的名士风采,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茅芦 B.疏懒 C.巴蜀 D.荒芜
麻绳 教悔 荆州 归隐
施礼 赐教 汉沔 耕锄
愚夫 豪杰 微薄 嘱付
答案 C A.芦→庐。B.悔→诲。D.付→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犹然:仍然。)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拜谒(jié) 侥幸(jiǎo) 应诺(nuò) 昼寝(qǐn) B.拱立• (gǒng) • 傲慢(ào) •侍立(sì) • 半晌(shǎng) C.纶• 巾(lún) 鹤•氅(chǎng) •愧赧(nǎn) •鄙贱(bǐ) D.金• 帛(bó) 箪食•(dān) 存恤(x•ù) 倾颓•(tuí) 答案 • D A.谒y•è。B.侍shì。C.纶• guān。 •
解析 ①句中“险塞”“因之”,②句中“挟”“以”“诚”“争锋” 等是关键词,要翻译准确。
5.《三顾茅庐》节选自
,该书描写了
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作者
(朝代)小说家。
答案 《三国演义》 三国 罗贯中 元末明初
解析 对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要准确识记。
时期的历史故事, ,
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 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 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 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 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 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 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 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
B.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 ,未• 审得入览否。(审:明白,知
道。)
•
C.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
••
容男子貌美。)
D.此诚不可与争锋。(诚:诚实。)
•
答案 D 诚:确实。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B.汉室末胄、涿郡愚夫。 C.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 D.汉室倾颓,奸臣窃命。 答案 A “反”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