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瘟病毒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鸭瘟病毒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赵军;杨孝朴;宋晓育
【摘要】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传播迅速,发病率与死亡率高,对水禽养殖业产生严重危害。国内外对鸭瘟病毒的产生及危害均有报道。从鸭瘟病毒的主要抗原蛋白、持续性感染、黏膜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免疫抑制几个方面论述了鸭瘟病毒与宿主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免疫作用,旨在为鸭瘟疫苗设计与研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Duck plague is caused by a virus of the duck, it’s an acute and septic infectious. This disease has spread rapidly,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t has a serious harm to the waterfowl breeding industry. The duck plague's produce and hazard was reported in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In the paper from the main antigenic protein of duck plague virus persistent infection, mucosal immunity, cellular immunity, humoral immunity and immune suppression aspects was discussed between DPV complex interactions with the host immune function, designed to duck plague vaccine desig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deas and methods.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
【年(卷),期】2014(000)007
【总页数】4页(P16-19)
【关键词】鸭瘟;鸭瘟病毒;免疫学
【作者】赵军;杨孝朴;宋晓育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兰州 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鸭瘟(Duck plague,DP)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引起的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型疾病[1] 。DP主要临床特征为体温显著升高,两腿酸软无力,下痢,两眼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DP最早于1923年出现在荷兰,随后在印度、比利时、意大利、英国、法国等相继出现,1967年在美国东海岸流行,中国于1957年首次报道。多年来鸭瘟以高达20%-90%的死亡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DP的传播速度很快,加上集约化养鸭业鸭群密度高、流动频繁、极易引起流行。该病在一个大流行期后常呈地方性流行,长期危害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其病原学特性,使目前的多种疫苗的保护作用不太理想,笔者概述了近年来有关DPV的免疫学研究进展,为寻找更有效的新型疫苗提供新的思路。
1 DPV的主要抗原蛋白
DPV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鸭疱疹病毒1型,为长约150-170 kb的
线状双股DNA病毒[2] 。DPV的编码蛋白有囊膜蛋白,统一命名为gL(UL1)、gM(ULl0)、gN(UL49. 5)、gH(UL22)、gB(UL27)、gC(UL44)、
gL((UL53)、gG(gX/US4)、gJ(USl)、gD(US6)、gI(US7)和gE (US8)。这12种糖蛋白,除gG外,其他糖蛋白为病毒囊膜的组成成分。gB蛋白是DPV的优势结构蛋白并为其主要免疫原性蛋白。衣壳蛋白由UL6、UL18、UL19、UL26、UL26.5、UL35和UL38基因产物组成,其中UL19为主要的衣壳蛋白,UL6为次要衣壳蛋白。皮层蛋白由UL7、UL11、UL14、UL16、UL36、
UL37、UL46、UL47、UL48、UL49和UL51基因编码产物组成,其中UL36为
主要的抗原蛋白[3] 。DPV全毒免疫实验动物得到的单克隆抗体是针对NP蛋白的,但NP蛋白不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4] 。由于DPV各个毒株之间差异不大,所以DPV各亚群之间gB具有较多的同源性。gB蛋白有DPV主要的抗原位点,是淋巴细胞增生性应答的靶点,同时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特别是诱导综合抗体的产生,由此可以认为gB蛋白是发展新型疫苗的良好靶抗原[5] 。最新的研究发现结构蛋白如gC蛋白,一些非结构性蛋白在DPV感染过程中也能产生一
定的免疫活性[6] 。
2 DPV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是DPV严重危害的一个明显特征。持续性感染即DPV在鸭或水禽体
内持续存在,没有任何的临床症状表现,带毒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导致长期的病毒血症。该病毒侵入鸭体,可潜伏于三叉神经节造成感染,使病鸭终身带毒并周期性向体外排毒在鸭群中广泛传播[7] 。DPV持续性感染有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就宿主而言,DPV在相关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中增殖,最终使宿主大量的
免疫细胞受到损伤,进而导致鸭的免疫抑制;另一方面,鉴于DPV囊膜蛋白和衣壳蛋白是主要的保护性抗原,且UL6基因在病毒增殖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在不同毒
株中的高度保守性[8] 。由此推断,病毒粒子表面具有诱导中和抗体功能的囊膜
糖蛋白抗原当其表位发生突变时,就能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造成长期的病毒血症和持续性感染。
3 黏膜免疫
正常情况下,黏膜是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侵害的主要屏障,而黏膜在病理情况下,不具备免疫反应能力,病原体就会侵入机体。黏膜免疫系统(MIS)被发现以来,已成为科学家的研究热点,并取得很大成就。MIS是机体免疫系统重要的组成成分,也是免疫系统阻止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有研究证实,机体95%以上的感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