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件5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读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①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②闻道:知道、懂得真理
译文:孔子说:“早晨懂得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文研本读探第究三章
思考1: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 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 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 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靠近(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 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
研读第一章
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克制物欲) “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慎行) “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
2.概括主旨: 君子应重精神轻物质
3.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礼与乐——制度文明
仁——内心的道德规范,人文的基础
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
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外在表现,仁——礼乐的核心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研读第二章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知人论世
(二) 思想观念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 “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 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 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 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 远吗?
研读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1.曾子认为,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士要以“仁”为己任
2.曾子怎么看待“仁”?
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研读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①士:读书人。
②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
③以为:把......当作
④已:停止。
译文:读书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
知人论世
(二) 思想观念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 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 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 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 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 《论语》基本知识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研究孔 子思想的主要依据。。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 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 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思考2: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思考3: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执着追求真理
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了对“仁义之道”
的重视。
研读第四章
君子要重义轻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明白,知晓,这里理解为“懂得”。
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称赞仁了。实行仁 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 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 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 些话去实践(做)。”
贰
(一)字音检测
整体感知
八佾(yì) 迩之事父(ěr) 子罕(hǎn)
文质彬彬(bīn) 譬如(pì) 未成一篑(kuì)
整体感知
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 《论语》基本知识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 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 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 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二) 思想观念
知人论世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 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8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 64人:诸侯六佾,48人;大夫四佾,32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
两个假设句连用,突出没有“仁”会产生的不利结果。 反问句式则强化此表达效果。
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①质:质朴、朴实 ②文:华美、文采 ③野:粗野、鄙俗 ④史:虚饰,浮夸 ⑤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然后:这样以后
肆叁 贰
壹
拓
深
展
入
延
探
伸
究
整 体 感 知
知 人 论 世
壹
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 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修《诗》、《书》,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语录体《论语》记录了孔子许 多重要的言论,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思考1: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 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
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不可以半途 而废,要持之以恒。
而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 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
思考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第二单元
《<论语>十二章》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上册
初步导入
古人的言语中常常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而《论语》作为记录孔 子言论的文学典籍更为我们带来了生动的人生教育课。接下来,
让我们与圣贤为伴,一起聆听千年之前的谆谆教诲。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准确翻译、理解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其咎在孔己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
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
(有志于)前进,这是自己要前进的。”
进益在己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亏,欠缺。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有完成。
研读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进,吾往也。”(《子罕》)
2.注意聆听教师诵读的节奏、语调以及重点的停顿。
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食:动词,吃饭 就:靠近 正:使动,匡正
敏:勤勉
于:对或不译
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已:通“矣”,语气词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饭(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
焉:语气词,不译
③内:名作状,在心里。
自省:宾语前置,反省自己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
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
思考1:本章中体现的孔子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什么?
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 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
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研读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知:同“智”。
(《子罕》)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 畏惧。”
思考1:不惑,不忧,不惧的原因? 君子要有仁、智、勇三德
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判断力强,所以不会迷惑。 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己欲
译文: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
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 那才是君子。
研读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 (《雍也》) 思考1:文与质是什么关系?孔子为何主张文质彬彬?
文与质——合理互补,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 体式基本知识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 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 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令人感激,存公心、去私欲,所以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畏惧困难,不存在惧
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
研读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研读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①而:表假设,如果 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呢
译文: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
之心,会怎样对待乐制呢?
思考1:仁、礼、乐三者是何关系?
译文:孔子说:“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思考4: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研读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君子要善于反省,见贤思齐
①贤:形作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②齐:与......看齐。
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 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3.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研读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譬如:比如、好比。 为:堆积。 篑:盛土的竹筐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赞许 焉:语气词,译为“了” ④目:条目,细则 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⑥事:实践,从事
译 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