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态文明与乡村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试题(共五则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生态文明与乡村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试题
(共五则范文)
第一篇:中国的生态文明与乡村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试题
中国的生态文明与乡村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
一.判断题
1.当前,产业集群叠加城市带造成严重污染。
正确答案: A
A.正确
B.错误
2.在近代通过殖民化推进工业化的资本文明史中,农业内在特质不可能被根除。
正确答案: A
A.正确
B.错误
3.生态文明需要发展战略和制度创新。
正确答案: A
A.正确
B.错误
4.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双重过剩压力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能是转变生产方式。
正确答案: A
A.正确
B.错误
5.生态文明的实现要求社会广泛参与。
正确答案: A
A.正确
B.错误
6.工业内生资本和技术增密机制,必然造成产业集群和形成资本利益集团。
正确答案:A
A.正确
B.错误
7.全球化竞争是国家的竞争。
答案:A
A.正确
B.错误
8.生态文明需要去激进的乡村改良。
案:A
A.正确
B.错误
9.生态文明需要发展战略和制度创新。
正确答案: A
A.正确
B.错误
10.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生产方式,也是生活方式乃至思想方式的重大变革。
正确答案: A
A.正确
B.错误二.单选题
1.乡村改良思想要以()为本。
正确答案:A A.人民生计B.互助合作
C.多元文化
D.社会发展
2.社会生态农业(CSA)提出的消费者深入参与是指()。
正确 B
A.种养殖全程不使用化肥农药及其他违背可持续原则的农业投入品
B.消费者成为农场投资人,与生产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C.减少传统农业销售模式的中间环节,提高生产者合理收益的同时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D.支持将生产、生态、生计相结合的生产者
3.社会生态农业(CSA)提出的服务于中小型生产主体是指()。
正确D A.种养殖全程不使用化肥农药及其他违背可持续原则的农业投入品 B.消费者成为农场投资人,与生产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C.减少传统农业销售模式的中间环节,提高生产者合理收益的同时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D.支持将生产、生态、生计相结合的生产者
4.生态文明势必要求人类回嵌()。
正确答案:C A.农业 B.社会
C.自然
D.环境
5.乡村改良思想要以()为根。
正确答案:C A.人民生计 B.互助合作
C.多元文化
D.社会发展
6.全球三大资本过剩导致农业与生态环境危机,其中,()拉长食品产业链吸纳过剩产能。
正确答案:C A.生产资本过剩B.金融资本过剩
C.产业资本过剩
D.商业资本过剩
7.“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农业是()。
正确答案:A A.大农场农业 B.中小农场农业 C.农户经济 D.个体农户
8.生态文明的基础是()。
正确答案:D A.属地化 B.多元化
C.多样化
D.在地化
9.国家的责任是()。
正确答案:A A.发展 B.富强
C.安全
D.环境保护
10.()首次在中国举办世界社会农业大会。
正确答案:B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11.“东亚模式”的农业是()。
正确答案:C A.大农场农业B.中小农场农业
C.农户经济
D.个体农户
12.乡村改良思想要以()为纲。
正确答案:B A.人民生计 B.互助合作
C.多元文化
D.社会发展
13.“莱茵模式”的农业是()。
正确答案:B A.大农场农业B.中小农场农业
C.农户经济
D.个体农户
14.生态文明势必要求经济回嵌()。
正确答案:B A.农业 B.社会
C.自然
D.环境
15.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
正确答案:A.A.多样性 B.多元化
C.多重性
D.绿色化三.多选题
1.农业自身内在具有()高度结合的特征。
正确答案:BC A.社会过程 B.自然过程
C.经济过程
D.生产过程
2.1980年,改革起步遭遇财政赤字造成5年支农投资过低,遂有()三大改革,农民显著增收。
正确答案:BCD A.宅基地 B.农户承包
C.乡镇企业
D.城镇化
3.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是()。
正确答案:BC A.需求变化 B.生产过剩
C.“去工业化”
D.城市化
4.工业标准化及其就业标准化要求人才向城市集中的制式教育,
必然摧毁生态化乡土知识体系,二元结构造成()三要素长期净流出。
正确答案:ABC A.企业 B.农村劳动力
C.资本
D.土地
5.乡村改良的基本原则是()。
正确答案:ABD A.立足本地资源权益 B.推进社会多元联合C.维护农民权益 D.实现生态化的可持续安全
6.农业自身内在具有()高度结合的特征。
正确答案:BC A.社会过程 B.自然过程
C.经济过程
D.生产过程
第二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
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
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
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
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AS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需求AD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
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AS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三、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改革经济结构,首先需要明确存在的主要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1)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2)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3)以往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中低端产业偏多、资源能源消耗过多。
(4)排放结构中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
这种不合理的排放结构导致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比较大。
(5)过去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三驾马车”来拉动,特别是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
然而这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6)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居民贫富差距都比较大,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和少数人中。
四、顶层设计
五大任务,五个“搞清楚”,五大政策支柱构成了供给侧改革的顶层设计。
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五个“搞清楚”,即“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搞清楚谁来干”和“搞清楚怎么办”。
五大政策支柱:
——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存量增长动力,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利用外资,积极稳妥扩大对外投资;
——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
——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五大任务详细来说:
去产能,即化解产能过剩,是指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
去库存,即消化过剩产能,主要是指减少房地产的库存。
去杠杆,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而“杠杆”指“使用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
降成本,指在日常工作中将成本降低,通过技术、提高效率、减少人员投入、降低人员工资或提高设备性能或批量生产等方法,将成本降低。
补短板,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补上农村短板,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补上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
五、改革措施及理解
(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
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
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
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
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
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
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
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
“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
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6)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
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
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
六、对改革内容的感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说是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保持健康状态。
长期以来过分依靠投资拉动需求从而发展经济的方式留下了技术创新不足的弊端,最终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供给侧的五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技术和制度改革,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更多的是充分利用了前三者,技术和创新仍有很大的潜力,是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所以,通过供给侧改革改善供给结构,提升资源效率,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消除产能过剩,从而满足高水平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供给侧改革内容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
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加强高新科技领域对人才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人口的作用,是其一有效措施。
此外,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与体制机制的不足有关,一些行政部门效率低下和手续繁杂是因素之一,国有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缺乏积极性也是一大因素,通过简政放权,加强监督,关停僵尸企业,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企业和行业“活”起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要素效率,从而使资源突破现有的利用极限,最终使总供给增加,为总需求和GDP上升提供稳定的空间。
第三篇: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试题汇总
生态文明
单选题
1.PM
2.5是直径(D)的细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
A等于2.5微米B小于等于2.5毫米C大于等于2.5微米D小于等于2.5微米 P71
2.按气体废弃物排放后的影响范围,分为微观、中型和宏观三个层次,
(B)是指工业生产及汽车排放所引起的室外周围空气的污染。
A微观空气污染B中型空气污染C中宏观空气污染D宏观空气污染P58 3.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D)A十八届四中全会B十八届三中全会C十八大D十七大P9 4.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A)(单选)A绿色发展B循环发展C生态发展D低碳发展5.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按照自然规律和生态原理,以生态食品或自然食品成为国际目前最高的安全级食品。
(A)A有机食品B绿色食品C无公害农产品D传统农产品P90 6.畜禽粪便经过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气可向农户提供清洁的生活用能,用于照明、取暖、烧饭、储粮保鲜、孵鸡等方面”属于()。
A废弃物——能源或病虫害防治产业链B养殖——废弃物——种植产业链C养殖——废弃物——养殖产业链D生态兼容型种植——养殖产业链
7.从(B)层面看,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
A物质B生产方式C生活方式D以上都是P8 8.从“真”的角度来看,就是从实际存在的真相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第一要务,加强经济管理,推进经济(A)发展,实现经济富强、发达的目标。
(单选)A又好又快B 协调C全面D可持续
9.党的()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单选)D十七届五中全会
10.党的(C)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目标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D十八届一中全会P8 11.12.的发展是当前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 低碳经济)的工业革命,揭开了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化石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序幕。
(B)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C19世纪P33 13.的核心是√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A低碳发展B绿色发展C循环发展D生态发展 14.低碳经济本质是(A)。
(单选)A可持续发展经济B低能耗C低排放D低技术 15.16.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D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
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D)A低碳产品B低碳技术C低碳能源D以上都对 17.低碳农业,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A高效益)的农业,即所谓的三低一高农业。
18.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单选)D可持续19.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哪个方面彻底转型?(B)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选B两者都是20.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提高了农产品形象、价格及竞争力,实现了优质优价,体现(A)。
A优质性B高效性C持续性D先进性P89 21.法治”和“法制”不同,(B)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B)则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状态。
A法治;法制B法制;法治C法律;法治D法制;法律P141 22.佛教认为,生命中的行是(A)A生物的行为B地、水、风、火C一种思维活动D生活的感觉2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A)向()的历史性转变。
(单选)27 A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B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C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高增长D低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以(A)为主导、以(A)型迁移为主要形式的规模空前的流动。
A市场;发展B政策;发展C市场;政策D发展;政策P29 25.公元1900年至今,大约属于西方的哪个文明时期?(D)(单选)A古代文明B中世纪文明C近代文明D当代文明26.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时,注重支持西部地区特别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替代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B),发展生态环保型产业,积极构建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力布
局,推动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流动,促进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单选)A绿色经济B循环经济C环保经济D新型经济 27.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机制体制中,建立健全基层民主管理机制,要(D)。
A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B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C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的生力军作用D以上都是P31 28.固体废弃物的(B)是指在管理和工艺上采取措施,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物质和能量,加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A减量化B资源化C无害化D增量化P56 29.环境法是一个综合性、边缘性的法律部门,(D)在其体系之中。
A民事法律规范B行政法律规范C刑事法律规范D以上都是P135 30.环境侵权有间接性,而我国(A)规定,只有与诉讼有直接厉害关系的人才有资格提起诉讼。
A《民事诉讼法》B《民法》C《宪法》D《行政法》P123 31.环境权的具体主张是由(B)的一位医生在1960年首先提出来的。
(单选)121 A美国B德国C法国D英国32.灰霾的出现与相对湿度呈稳定(B)关系。
A正相关线性B负相关线性C正相关曲线D负相关曲线P72 33.价值在(A)的等级中增加,而且是不断地出现在有顺序的价值序列中。
这个系统是有价值的,能产生价值,人类评价者也是其产物之一。
”(单选)A自然演替B自然进化C社会演替D社会进化34.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的总原则。
(C)是将不能回收利用资源化的固体废弃物,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进行处置,使之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的自然环境的目的。
A减量化B资源化C无害化D增量化P56 35.建立和完善环保立法和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
加快环境保护立法、执法、监督的动态机制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环保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把人与自然关系纳入制度化、(A)轨道。
A法制化B有序化C规范化D民主化36.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B)(单选)A生态文化B生态文明37.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A)为目标。
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环境承载力C遵循自然规律D绿色科技P34 38.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B)为基础。
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环境承载力C遵循自然规律D绿色科技P34 39.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C)为准则。
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环境承载力C遵循自然规律D绿色科技P34 40.建
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以(D)为动力。
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环境承载力C遵循自然规律D绿色科技P34 41.建设生态文明,要以(D)为准则。
A资源环境承载力B自然生态规律C可持续发展D以上都对(单选)42.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A)。
(单选)A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发展 C改变消费模式D经济增长要求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同时也要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边角料、中间物料和其他一些物料也能返回到生产过程中或另外加以利用”属于循环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中的(C)。
(单选)A减量化(reduce)原则B再使用(reuse)原则C再循环(recycle)原则D以上都不是以下属于生态旅游规划内容的是(D)。
(单选)A环境教育B科学普及C精神文明建设D以上都是43.建设以下(B)文明“包含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精神追求”(单选)A社会主义质文明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社会主义政治文明D以上都不是 4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这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A),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单选)A生态承载力B资源环境保障能力C环境容量限度D环境忍耐力45.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既是(B)的标志,也是生态保护的屏障。
(单选)A生态文化 B生态文明 46.健全破产制度,通过市场淘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企业,尽快改变过剩产能长期难以压缩的局面,促进高效企业发展”属于(C)。
(单选)A完善动力机制B完善协调机制C完善约束机制D完善补充机制47.将(C)纳入政府的工作目标与成绩考核指标,各级政府和环保主管部门的环境决策行为、经济环境行为和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听取群众意见。
A保护生态 B治理环境 C保护环境 D节约资源 48.节能、省料、节水属于生态工业的(C)。
(单选)A辩证观点 B指标 C目标D以上都是49.近年来,人口问题开始出现新的转型,人民群众非常注重追求(D)。
(单选)A生命质量 B生育质量 C生活质量 D以上都是26 50.就是生存的文明、健康状态,就是天地人之间构成客观的机制化内在自组织调节动态均衡系统,通过公正、公平的参与博弈机制,实现优化发展,避免矛盾的对抗,从而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达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