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饮水机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盲人饮水机”设计与探究
单 位:揭阳第一中学84(4)班“盲人饮水机”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组成员:林海如、马琳琳、林明霞、林锦玉、魏奕娜 课题组组长:林锦玉 指导老师:陈克
一、课题的提出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每个人每天都需要喝足量的水,才能补充体力,健康成长。
因此,为了方便生活饮水,满足人们需要,市场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饮水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购买,并可以随时取水,正常人取水时可以通过目测,适当调节水量。
饮水机的发明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它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了。
但是,“盲人饮水机”这个看似熟悉其实很陌生的课题,却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
它与普通的饮水机会有什么不同呢?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盲人应如何操作呢?一系列的问题使我们迫切地想知道答案,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实验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
1.培养协作精神,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实验探究能力; 2.改进饮水机的功能,使其更好地为盲人服务。
三、研究方法
老师指导、查阅资料、小组讨论。
四、课题研究过程
1.实验原理
当盲人取水时,将水杯从下方向上顶住弯
管,打开水龙头,由于进气管与大气相通,桶内液面上方通过进气管也与大气相通,水因此流出,当杯中水面升至气管口时,将管口封闭,桶内液面上方气体质量一定,水龙头还会流出一些水,这时,由于液面下降,液面上方空气密度变小,压强变小,直至其压强和桶内水产生压强之和等于大气压强时,水就不会往外流。
盲人即使不关水龙头,水杯内的水面也不会继续上升,这时再关水龙头即可。
只要把杯子移开,进气管又与大气相同,又可以接第二杯水了。
装置图及结构说明
水龙头
进气管
进水口 进水阀门
2.器材说明
图II -1
3.创新设计
①卡式调控区(图Ⅲ-1)
目的:盲人可根据自己需要调节所盛水量,防止浪费。
原理:在进气管始终伸入杯内和水杯位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弹簧的形变来改变导管伸入水杯的长度。
伸入杯中的进气管越长,管口被液封越快,此时水停止流出,
附:h 1=47.40cm h 2=6.67cm
h 3=5.58cm
d 1=79.35cm d 2=4.88cm
以上数据是本实验所 用饮水箱的部分说明
图Ⅲ-1
② ①
图II -2 水箱简图
① ②
所得水量就少;若伸入越短,所得水量就越多。
安装步骤:A 、取两根橡胶管,用弹簧套住使之连接在一起;
B 、在弹簧外部套上一个橡皮套,并将弹簧与橡
皮套固定在橡胶管上,用胶布包住,防止漏气;
C 、把一个硬质塑料雕刻成图Ⅲ-1②所示;
D 、将调控钮固定在橡胶管上;
E 、将塑料筒固定在饮水箱上半部,进气管伸入筒内,如图Ⅲ-1①所示。
使用说明:A 、将杯子紧贴住水龙头,如图Ⅱ-1;
B 、将调控钮置于卡门Ⅰ,打开水龙头,则可得到1/3杯的水;
(如图Ⅲ-2)
C 、将调控钮置于卡门Ⅲ,则可得到将近满杯的水。
②贮杯盒(图Ⅲ-3)
目的:方便盲人取杯饮水,并且保持水杯的洁净。
原理:轻质塑料杯(上宽下窄,非一次性)从上端下落到达贮杯盒下端时,由于
海绵与其表面产生摩擦,杯受到海绵对它向上的摩擦力(f=G 杯
),所以
不会掉下来。
使用说明:A 、打开盖子,将杯子放进贮杯盒;
B 、从下端握住杯子露出的部分,向下稍用力即可抽出。
③底座(图Ⅲ-4)
目的:a 、使饮水上机有一个固定的
高度,方便水量调控;
b 、防止水资源的无端流失。
注:h 为卡门的高度;
l 为调控钮固定在Ⅲ时,弹簧处于自然长度;L 为调控钮固定在Ⅰ时的弹簧的长度。
(L >h )
l
ⅢⅡⅠ图Ⅲ- 2
图Ⅲ-4
单位:cm
图Ⅲ-3
a b c
圆筒盒
轻质塑料杯
海绵
下面实验涉及到的符号说明:S 表示水龙头处的水平面,箱内水量用M 表示,进气管水量用m 表示,饮水箱内水的高度H 是指液面到S 的高度,水柱高度h 是指液封面到水柱面的最高位置的高度,h 是指下端导管口位置到液封面的高度。
(如图IV -1)
4.实验过程 (一)第一阶段测试
操作:将杯紧靠水龙头,调节进气管在杯中的位置,打开水龙头。
现象(1):当水液封进气管时,从水龙头流出的水量逐渐减小,但一段时间后,
又有一小股水不停地流出。
分析:可能是装置气密性不好。
解决方法:在木塞外圈围上水胶布,加强装置气密性。
结果:水流出现周期性暂停。
问题1:水流的周期性暂停与哪些因素有关?
A 、箱内水量(M )
方法:改变M 的大小,观察水流停流时间的长短。
结论:水量越多,水流停流时间越短;反之,则长。
B 、饮水箱的倾斜度
方法:改变饮水箱前后两侧的高度,观察水流停流时间的长短。
图IV -1
注:上述的后两种倾斜偏向均做了三次倾斜度数的调整(调整度数依次增加)。
结论:水流的周期性暂停与饮水箱的倾斜度无关。
C 、木塞的松紧
方法:用木塞塞紧箱口,然后浸入水里(进气管
管口放置在空气中),如图Ⅳ-2。
挤压饮水 箱,观察是否有汽泡冒出。
现象:木塞周围有气泡冒出,过一会儿就没有了。
分析:当挤压箱壁时,箱内部分气体从木塞疏松
的小孔中跑出来,待木塞完全浸湿后,小 孔基本上被水封住。
试验:将浸湿的木塞塞紧箱口,重新操作,再没有小股水流出的现象。
至此,装置气密性已经完全消除。
现象(2):当水封住进气管管口时,水被压入进气管中,当水柱高度h=H '时,水柱停止上升,移动水杯或进气管(进气管仍液封),h 不变,如图Ⅳ-3。
(注:H 为饮水箱内水的原高度,H '为水流出后的高度。
)
问题2:导管中水柱的上升高度与箱内水量有什么关系? 分析验证:打开水龙头时,由于进气管与大气相通,
水在自身压强作用下从水龙头流出(水对S 的压强p=gH ρ,H 不断减小);当杯中液封进气管时,大气无法进入箱内,由于H 继续减小,导致箱内气体压强减小,杯中水就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压入进气管;当水龙头停止流水时,装置内外压强相等,即P 0=P 内+P 柱=P 内+P 水,所以P 水=P 柱,即
H g 'ρ=gh
ρ,所以h=H '。
(注:P 0为大气压强,P 内指箱内水产生的压强,P 水指进气管水柱产生的压强。
)
现象(3):拿开水杯后,进气管中的水一部分进入饮水箱,
一部分向下流出。
问题3:水杯所盛水量与什么有关?
分析:如图Ⅳ-4①,假设水柱上升到A 停止,这时,
整段水柱(AQ 部分)所受压力为F 0,箱内 气体对水柱的压力为F 内。
图Ⅳ-2
①
②
.
Q
F 0
F 内
G AQ
图Ⅳ-3
A
Q
B
因为水柱不再上升,内外达到平衡,即F 0=F 内+G AQ (如图Ⅳ-4②)。
(BQ 这一段水柱由于受力平衡抵消,不予考虑)拿开水杯时,F 0减小,则有 F 内+G AQ >F 0,所以水要往外流,此时,箱内气体体积增大,压强稍微减 小,部分水回流。
小结:
1)装置所需的气密性要求较高,必须且很大程度上与进水口有关;单单将木塞浸湿后再用既不实际也不便于操作,可行的方法是将木塞换成完全固定再进水口的密封的水龙头,一方面不再需要担心木塞是否塞紧,另一方面又不会防碍进水。
2)在导管中形成的水柱的高度与饮水箱内水的高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水的高度越大,水柱高度越大,从而在取水完毕后浪费的水量会越多。
可行的方法是饮水箱尽可能制成底面积较大的水箱,这样在等量的水的情况下,可有效地降低水柱的高度。
3)杯中所盛的水的高度与水柱的高度有关,水柱(AQ )越高,杯中水高度就越高,越容易造成水的溢出而无法控制水量。
以下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寻找对策。
(二)第二阶段测试
操作:将杯紧靠水龙头,调节进气管在杯中的位置,打开水龙头。
现象:水液封进气管一段时间后,水不再流出。
分析:杯中所剩水的液面超过进气管管口太多,容易造成溢出。
问题4:杯中液面超过进气管管口的高度(BQ 部分)与哪些因素有关? A 、饮水箱的水的高度(H )
方法:调节箱内H 的高度,观察杯中液面超过进气管的高度h '的变化。
现象:箱内H 越大,h '越大;反之,h '越小。
分析:当进气管被液封时,水龙头继续流水,致使箱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
压作用下,水被压入进气管中,当h =H ',整个装置平衡,则箱内H 大,H '也较大;而在这段时间(指从进气管被液封到水柱不再上升这段时间)内从箱内压出的水量m ∆等于进气管中的水柱的量和BQ 部分杯中的水量的和。
设S 1为导管的横截面面积,S 2为水杯横截面平均面积。
则有 BQ AQ m m m +=∆
21)(S h hS S H H '+='-ρρρ (h =H ') )(
2
12
S S S H S S H
h +'-='
由于1S S >> 所以2
2
S S H S S H
h '
-≈'
2
)(S S
H H '-=
2
S m ∆=
所以,箱内H 越大的装置,m ∆越大,h '也就越大。
(如图Ⅳ-3) B 、进气管的粗细
方法:改用口径较小的进气管
现象:在箱内M 和进气管在杯中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杯中液面到进气管管口的
高度有所减小。
分析:当水液封进气管时,水龙头还会流出一小部分水,箱内气压减小,水被
压进进气管中,因为V 大管>V 小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大管的装置中气体空间比小管的大,则水龙头流出的水量相同时,大管装置的内部气体压强减小量小于小管装置的,为了达到与水龙头外的大气压平衡,大管装置的就要压出更多的水。
注:当水龙头停止出水时,箱内的气体压强加上水对S 的压强等于大气压, 即P 箱+P 水=P 0
结论:改用小管基本能实现水量调节。
发现问题:改用小管装置,当拿开水杯后,部分水柱仍停留在进气管中,阻止箱
内气体与大气相通,不能很快盛第二杯水。
分析:设管壁对水柱的附着力为f ,水柱自身的
重力为G ,大气对水柱的压力为F ,则当 f +F >G 时,水柱无法流出,如图Ⅳ-5①; 当f +G >F 时,水柱无法进入箱内,如图Ⅳ-5②。
小结:
1)饮水箱中水的高度不仅影响水柱的高度,同样也影响着水杯中的水量。
可
行的方法是尽可能制成底面积较大的饮水箱,改用口径较大的杯子。
2)进气管的粗细影响取水量和取水时间,可考虑改用适中的进气管,既不太
粗又不太细。
① ② 图Ⅳ-5
五、心得体会
本着一颗好奇心和自信心,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组员们各抒己见,带着对问题的看法和依据共同商讨,最后将问题解决,这些都是一种思维与创新的奔放,也为我们的智慧和才能提供了一个意外的舞台。
通过这次研究活动,我们知道了科学容不得浮夸,急于求成的思想更是要不得。
科学需要的是一种严谨求实的精神。
虽然在实验的过程中难免碰壁,甚至出现组内意见分歧难以抉择的局面,但大家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拓展,更培养了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对盲人饮水机的设计与改进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看到自己研究的成果,心中之喜尽在不言中。
由于时间太紧,我们对这次研究还不够深入,希望后来者继续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使盲人饮水机能真正服务于社会。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大胆地道出心中所想,并付诸实践,或许明日伟大地科学家将会是你、是我、或是他。
六、指导老师评语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弱势群体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为数甚多的残疾人群体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本课题针对盲人在生活中的不便,提出盲人饮水机的设想,并期望通过实验取得较为合理的效果。
该组成员本着一种严谨求实的精神,善于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是这组成员的特点。
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研究的思路非常有条理性,目的明确;工作中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性,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
整个课题实验过程,该组成员以己推人,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问题,完善了盲人饮水机的某些不足。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中未能解决两个重要的问题:盲人饮水机取水时间间隔大,取水速度慢。
设计装置操作也较为严格,不易推广使用。
如果有时间,应致力于将这些问题进一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