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的历史与历代名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
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
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
的艺术效果。
历史
唐代花鸟画杰出代表边鸾能画出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
作《牡丹图》,光色艳发,妙穷毫厘。
仔细观赏并可确信所画的是中午的牡丹,原来画面中的猫眼有“竖线”可见。
又如五代画家黄筌写花卉翎毛因工细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苍鹰视为真物而袭之,此见于《圣朝名画评》:“广政中昶命筌与其子居农于八卦殿画四时山水及诸禽鸟花卉等,至为精备。
其年冬昶将出猎,因按鹰犬,其间一鹰,奋举臂者不能制,遂纵之,直入殿搏其所画翎羽。
[1]”工笔画在唐代已盛行起来。
绘画技法日臻成熟,绘画的材料也有很大改进。
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
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
”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
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
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工笔画是中国绘画历史长河中出现较早的表现方法。
远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工笔画的精髓在于充分展现了独具魅力的东方神韵。
20世纪80年代,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工笔画作为中国视觉艺术中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艺术门类,在风格样式、技术手法、表现形式的拓展与创新中,出现了新的面貌。
艺术家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了重新认识与挖掘。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工笔画沿着融合文学、书法、哲学、诗兴语言的轨迹深入发展。
吸收了东西方新视觉艺术语言的元素,扩展了材料、技法的新领域。
将传统工笔画的勾勒、渲染,平面表现的装饰性以及西方写实主义手法和梦幻般的意境都融入到当代工笔画中。
使工笔画从传统走向当代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繁荣。
历代名家
仇英、张大千、潘洁玆、沈铨、王维、赵佶、于非闇、张东林[3]
仇英
仇英,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注:也有人认为是150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
存世画迹有《赤壁图》、《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
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
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从而业画。
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记载:"十洲少既见赏于横翁(文征明)",又拜周臣门下学画,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
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
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
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长于临摹。
他功力精湛,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如《临宋人画册》和《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前册若与原作对照,几乎难辩真假。
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
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
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
杰出作品有《竹林品古》、《汉宫春晓图》卷(配图为此画局部)、《供职图》等。
仇英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传统,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
常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渭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
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对其评价说:仇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之,种种臻妙”。
明代董其昌题其《仙弈图》谓:“仇,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还有一种水墨画,从李实父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
” 后继仇英画法者,有沈硕、程环、尤求、沈完等。
张大千
张大千,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
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
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八大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
60岁后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受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那种墨彩辉映的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气息。
自古以来,一个画家能否承前启后、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传统功底是否深厚。
张大千的传统功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特别是他临仿石涛和八大的作品更是维妙维肖,几近乱真,也由此迈出了他绘画的第一步。
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
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
然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临摹了历代壁画,成就辉煌。
这些壁画以时间跨度论,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
历史上许多人临摹的画一般只能临其貌,并未能深入其境;而张大千的伪古直达神似乱真。
为了考验自己的伪古作品能否达到乱真的程度,他请黄宾虹、张葱玉、罗振玉.吴湖帆、溥儒、陈半丁、叶恭绰等鉴赏名家及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专家们的鉴定,并留下了许许多多趣闻轶事。
张大千许多伪作的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之古代名家的真晶已有过之而无
不及。
现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藏有他的伪作,如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他的《来人吴中三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石涛山水》和《梅清山水》,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叠嶂图》等等。
师古人与师造化历来是画家所遵循的金玉良言。
在大千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终把黄山推为第一,曾三次登临。
大千之所以偏爱黄山,主要来自于石涛的影响,黄山既为石涛之师,又为石涛之友。
大千说“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
别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
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
但黄山之险,亦非它处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
”大千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50岁之后更是周游欧美各洲,这是前代画家所无从经历的境界。
张大千先后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居住,并游遍欧洲、北美、南美、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的名胜古迹。
所到之处,他都写了大量的纪游诗和写生稿,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同时为他日后艺术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读书对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传说有人问唐伯虎的老师周臣,为什么他画的画反不如他的学生唐伯虎,周臣说:“只少唐生数千卷书。
”与其他成功的画家一样,大千也是一个用功甚苦,读书渊博的画家。
他平时教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画画和读书都是大千的日常生活。
过去是如此,借居网狮园后更是这样,朝夕诵读,手不释卷。
在外出旅途的车中船上,大千也都潜心阅读。
一次,大千从成都到重庆,友人托他带一本费密的《荒书》。
到家后,大千即把路上看完的《荒书》内容、作者的见解、生平以及这位明末清初的四川学者和石涛的关系,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实在令人惊讶。
因为这是一本艺术之外的学术著作。
读书的习惯一直伴随到大千晚年。
他常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
大千读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并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
何家英
何家英,男,1957年生,天津人。
著名国画家。
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
留校任教。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何家英是当代中国画坛的著名工笔人物画家,被誉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年轻一代画家”。
他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在两者的契合点上参悟因革,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问途城外而不流于追随。
他的创作高扬写实精神,注重生命体验。
作品刻画具微,布置谨重,人物清丽莹洁。
他的写意作品也能别创新意,含蓄、虚豁、自然大方。
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作了富有成就的探索。
先后到日本、韩国、印度、香港等地参加画展,已出版的画册有
《何家英作品集》、《何家英画集》、《当代实力派画家——何家英》、《名家手稿——何家英》、《当代国画大师代表作品集》等。
张东林
张东林:老雨,致远堂主人。
安徽省蚌埠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张东林
安徽省政协委员,中国产业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毕业于天津工艺美院,先后师从赵树松、阮克敏、何家英、孙本长诸先生;主攻山水,亦涉足人物、花鸟。
作品曾多次在“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大型画展上获奖,在《美术》、《国画家》、《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媒体上刊登,其画作被收录在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现代工笔画精选》、《当代工笔画》、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笔画(1900-1997)》、《教学示范中国画-工笔山水画》,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一世纪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教材——中国画山水》等书及教材。
并独立编写了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中国画技法丛书·水墨山石画法》、《中国彩墨山水画
技法》、《中国画基础教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