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
解析)
题型有:1.
1.概述目前网络传播发展现状并举例加以分析论述,谈谈你对其发展前景的看法。
(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
正确答案:第四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既是对传统媒体的一种继承,也有属于自身的许多新特点。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第四媒体的特性一直处于发展、丰富之中。
它主要有如下特点:速度快、容量大、滚动化、范围广、开放性、可检索、可复制、多媒体、超文本、交互性、导航性、丰富性、市场化。
发展网络媒体有其积极的意义:(1)发展网络媒体有利于促进大众传播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2)发展网络媒体有利于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3)发展网络媒体有利于开创我国对外传播工作新局面;
(4)发展网络媒体有利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在充分肯定因特网“利”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弊”。
因特网的特点给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根据网络新闻内容来源的不同,我们应相应地规定不同的管理模式,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1)整体形象管理模式,这是针对上网的新闻出版单位;(2)个人形象管理模式。
积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防止“黑客”袭击。
2.简述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对传统新闻评论的发展。
正确答案:网络新闻评论就是指在网络媒介上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
这种新闻评论既包括网络媒体自身在网络上所发出的声音,也包括网民在网络上对某一新闻事件或现象所做出的评价和发表的意见,还包括某些专家、学者针对某一事件或社会现象做出的分析和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网络媒介评论。
另一种类型是网络媒介论坛。
网络新闻评论与传统新闻评论都具备新闻评论的一般特征:新闻性、政治性、群众性、社会责任感等。
但网络新闻评论也有其独有的特点:(1)连续动态性网络新闻评论是一种连续动态的评论。
传统新闻评论一般是静态的评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间隔性。
网络新闻评论,是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上为网民提供的就新闻和社会问题发表、交换意见的场所,在相互传递和交换信息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用户交流网。
网络新闻评论强大的互动性,吸引了大量的网民参与评论,从而就某一问题形成连续的、动态的评论。
网络评论的连续动态使评论的时效性大大增强。
(2)交互性网络新闻评论是发挥网络互动功能、增强网民参与意识、了解社情民意、加强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
网络比传统媒介更能充分提供足够的、更透明的信息,并且更适合受众深层次的记忆性、启发性、对话性信息接受需求,满足受众充分的参与性和话语权的保证。
网络新闻评论可以看作是一种“互动式评论”。
(3)意见表达的多元性网络新闻评论,建立电子论坛,服务于公众的表达权,其所形成的网络空间向哈贝马斯理想的“公共领域”又迈
进了一步。
(4)对某一主题易形成强势传播效果网络媒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容量巨大,近乎于海量,可以容纳众多信息,而且采用超链接的形式,可以将同一主题的新闻评论链接起来,从而对某一主题形成强势传播。
使其不再是单一的一条新闻,而成为一组融新闻、评论于一体,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化的评论。
这样的评论比起单一的新闻事件来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也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评论具有一定的突破和发展:第一,新闻评论主体由精英逐步让渡普通受众。
网络新闻评论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新闻评论工作者既能代表利益集团的意见,亦可发表自己的见解。
传统新闻评论中由于受到诸如时间、版面的限制和媒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性,往往选择具有一定知识背景或者某一领域内的专家作为评论的撰稿人,即便如此并不能满足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在这个平台上公平对话。
如今受众上网的门槛并不高,文化准人水平也比较低,受众不仅仅具有能与传统媒体上的意见领袖获得相同信息的场所,同样拥有了自由发表观点的平台。
第二,网络新闻评论动摇了传统新闻评论话语霸权。
传统话语权根基被动摇,同时话语阐释的内容也不断丰富。
主流媒体或者传统媒体由于体制、现实的诸多要素限制,新闻评论的话题被局限于很小的范围。
传统媒体往往更关注那些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对认为的重大新闻事件发表评论,造成了新闻评论的观点和内容两个方面的单薄:一是观点的单薄,不能显示多角度的评论;二是内容的单薄,往往忽略了受众真正需要关心的事件和关注的评论角度。
而网络新闻评论恰如其分地弥补了传统新闻评论在这两方面的不足。
我们能比较容易地从网络新闻评论上发现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观点和迥然有异的价值观,内容上更是丰富多彩。
第三,网络新闻评论:真正意义上的舆论监督。
网络新闻巨大的开放性,使得真正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成为可能。
媒体的责任在于公开的事实受到公众意识的真正监督和制约,网络新闻评论的出现使得舆论监督的主体更加广泛、话题更加开阔。
传统媒体的监督很难被定义为真正的舆论监督。
以往媒体的监督是不是真正能代表民意值得商榷,因为媒体并不能完全意义上和公众划等号。
第四,网络新闻评论语言上的接近性。
网络新闻的行文和语言风格与传统新闻评论相比较更加接“地气”。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眼睛、旗帜和灵魂,但是我们从现在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中看到新闻评论往往官腔十足,老百姓看了不知其所以然。
3.为什么说新闻评论选题要做到上下结合?
正确答案:新闻评论的选题,就是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
新闻评论的选题要坚持上下结合的方针。
上是指上着天,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要部署、工作意图;下是指下着地,充分了解下情、了解实际、了解群众。
为选好、选准题目,就要深入实际、深人群众,调查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的情况和问题,了解群众的思想、意见和呼声。
评论的选题,应该从七头精神和下头情况的结合中去找,最根本的,又是从实际工作中去找,从现实生活中去找,要把群众关心的问题,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入评论选题的范围。
成功的评论选题,总是真正吃透了上下两头、上下紧密结合的选题。
上,就是中央的精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
下,就是基层实际,群众呼声,现实问题。
吃透上头,大多可以通过阅读文件,参加会议和听报告解决,而吃透下头,必须“身人”下去,真正深入基层、深人实际、深入群众。
可以说,评论工
作者的“身入”是为了达到评论的“深入”。
“身人”是“深入”的前提和基础。
4.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暨南大学,2008年)
正确答案:(1)节日内容重复,过于强调民众的话语权。
近年来,传统媒体的新闻理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换,记者的角色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转变:从地方政府的代言人、先进经验、先进典型的总结和宣传者,变成了普通百姓的民意民声的代言人、生存状态的记录者、情感诉求的倾听者和传播者、服务信息的提供者。
也就是让新闻从政治话语回归到民众话语,这自然是迎合了民众的需求,一时间,民生新闻风声水起,如火如荼。
但与此同时,由于媒体人的观念、素质等方面的参差不齐,在与市场经济的博弈中,民生新闻中大量充斥着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它们在反映城乡现实生活的同时,由于有意向民众的日常意识和新闻的世俗化靠拢,报道中大量充斥着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市民小事、奇闻怪事。
栏目同质化现象也十分严重:在同一城市不同的民生新闻栏目里不仅内容有很多重复,而且同一事件由于采编水平、素质的不同竟在同一时间里竞相演绎,让人不置可否。
由于过于强调民众话语权,加之民生新闻采编者的观念与价值趋向,在画面、声音、文字的选取与表现上,因有意向着所谓的“民众”,都是有选择性的、有限制的,受镜框制约的、单意性的(只有一个视点)是机械性加工润饰的结果,它代表媒体所展现给观众的信息远非是整个情景或背景,而只是包含了全体中非常有限的部分。
民意的通畅表达,是疏解社会中一些抱怨情绪的前提。
而促进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有序表达,更是防范和化解社会平安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作为党的喉舌的传统媒体,在关心弱势群体,强化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同时,必须要把握好一个”度”,媒体决不能偏听偏信。
著名学者于丹这样解释“话语权”: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
(2)民生新闻普遍存在着新闻娱乐化倾向。
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一些民生新闻对色情、暴力、凶杀内容趋之若鹜,在制作手段上存在娱乐化倾向。
为追求视觉刺激,常常采用过程实拍、细节展现的报道手法,从而使低级下流、污浊不堪的东西充斥荧屏。
更有甚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歪曲事实真相,曲解新闻事件,甚至将新闻事件庸俗化,而置媒体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于不顾,过度炒作,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民生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新闻事件叙述的娱乐化,另一方面是对画面的渲染。
在镜头的展现上过分强调视觉冲击力,过度渲染;在写法上文字刻意煽情,将记录变为演绎;在编辑与制作上刻意将事件神秘化、悬念化、故事化,甚至不惜误导受众,对受害者不合时宜、不负责任地调侃,对事件的参与者缺乏人文关怀。
(3)强调新闻本土化,追求原生态。
民生新闻强调本土化,追求原生态具体表现在:不去探求事件的社会原因和背景因素,而是一味地强调本色表达,自然主义地展示社会现象,让观众看所谓的客观真实。
这类新闻最突出的表现是流水账化,大量地运用所谓的原生态话语、画面,广泛运用同期声,采访拖沓冗长,镜头拍摄很随意,把原始的镜头也就是素材堆砌在一起,最关键的是后期制作与编辑也比较随意。
导致民生新闻采访弱化与编制粗糙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民生新闻的本土化、原生态,主观上认为民生新闻面对的群体是低端观众群,没有必要做得精练简洁;另一方面是民生新闻栏目的长度偏长,大多数市级台与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都在半个小时以上,而每天有价值的本土化新闻事件在相对的时间与空间内又十分有限,也只能流水账似的采访凑满栏目时间。
5.什么是媒体公信力?(清华大学,2002)
正确答案:媒体公信力是受众对媒体的评价。
媒体公信力的概念在我国使用时间较短,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1999年,学者黄晓芳在《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中将“媒体公信力”定义为: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自身魅力。
这是新闻传播学界较早地提出媒体公信力概念的文章。
随着受众研究的发展,更多的学者从受众角度出发提出了媒体公信力的概念,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新闻媒体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媒体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
涉及知识点:新闻写作
6.新闻图片的功能。
(山东大学,2010)
正确答案:(1)传递信息的作用。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么新闻图片也该如此,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是它的主要作用。
(2)表情达意的作用。
新闻图片除了传递信息,也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
新闻报道要求客观公正,不能掺杂个人感情,新闻记者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将自己置身于新闻事实之外。
但是图片是对历史瞬间的记录,是具有“感情”的。
透过新闻图片,我们可以窥视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可以看到他们复杂的内心活动。
(3)教育启迪作用。
新闻图片不同于艺术图片,它不仅要追求美观,更重要的是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价值。
注重对重大历史事实的记录。
好的新闻图片能引发人们深入思考,带给人们心灵启迪,引发读者对社会、自然、环境、人文问题的思考。
(4)艺术欣赏作用。
“新闻图片大都是艺术品,可供读者欣赏新闻人物、景物,它是美化版面不可缺少的素材,读者在欣赏图片时自然会产生愉悦之情。
”我们熟知的都市报娱乐版的新闻图片、各大报纸的风景图片等都能给人美的享受,产生赏心悦目的效果。
涉及知识点:新闻编辑
7.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
(中国传媒大学,2011)
正确答案:网络传播具有低成本、高速度、大容量、多功能、可互动、跨文化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征,并因此获得极快的发展。
涉及知识点:新媒体
8.广告策划的特征。
(西北大学,2014)
正确答案:(1)明确的目的性:广告活动的目标、广告媒体、广告作品、广告宣传的时间、活动地点等必须明确。
(2)严谨的科学性:综合运用经济学、美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统计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3)完整的系统性:广告策划从调研开始,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确定广告目标,在制定广告活动具体策略时,要以整体广告目标为出发点,各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
涉及知识点: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