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汇编编辑整理: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一、文学常识(1)《湖心亭看雪》选自,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的山水游记。

『参考答案』《陶庵梦忆》、张岱二、课文默写(1)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张岱)(2017年山西省)(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_________________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2020年临沂市)『参考答案』(1)天与云与山与水 (2)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三、课内阅读(一)阅读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回答5-9题。

(15分)(2009年永春县)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湖中∕人鸟声∕俱绝B.一童子∕烧酒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余拏∕一小舟2、下列“而”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相同的是()(2分)A.杂然而前陈者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D.邻有敝舆而欲窃之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⑴是日,更定矣()⑵与余舟一芥()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⑷是金陵人,客此()4、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5、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是()(3分)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17)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17)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文)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文)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15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字的含义。

①岸连山,略无阙处②沿溯阻绝③是日更定矣④雾凇沆砀154.将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55.下面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多。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

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乙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156.甲文第④段和乙文第①句中画波浪线的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答案】153.飞奔的马消失154.如果不是正午和傍晚,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55.A156.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

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

11.湖心亭看雪复习

11.湖心亭看雪复习

12.湖心亭看雪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寒冬静默图;作者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4.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写水天交融、白雪皑皑;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从总写的角度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景象;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的句子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9.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话来点明作者看雪的痴态;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痴迷的精神,就会想到文中的一句。

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问题探究第一段: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确: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湖心亭看雪》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湖心亭看雪》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湖心亭看雪》引导语:《》是一幅简约的山水画,一首朦胧的梦幻诗。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湖心亭看雪》一、文言识记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拥毳( )衣崇祯( ) 雾凇( )沆砀(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强( )饮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二、重点语句翻译:①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问题探究思考: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8.上文画线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客( )此( )拉余同饮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12.“痴”与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四、思维迁移拓展1、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雪”是娱情之物,请再举出两例文中写“雪”的句子。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检测姓名_________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词多义更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一上下一白()长堤一痕()绝湖中人鸟声俱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古今异义余住西湖古义:()今义:剩下3、词类活用大雪三日()客此()4、重点实词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沆砀..()焉得..更有此人()及.下船()余强饮三大白()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简答1、《湖心亭看雪》中,开头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当时已是清初,而作者却用明代纪年开头,表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尾的“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_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试题(含答案) (1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_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试题(含答案) (1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试题(含答案)1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______(2)是.日更(gēng)定矣:是:______(3)雾凇沆砀..沆砀:______(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______ 更:______【答案】(1)消失(2)代词,这(3)白汽弥漫的样子(4)哪能还【解析】【分析】【详解】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是“这”。

“绝”一词多义词,这里是“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1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12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湖心亭看雪》复习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及答案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大雪.三日雪:(2)湖中人鸟声俱绝.绝:(4)拥.毳衣炉火拥:(5)雾凇沆砀..沆砀:(6)惟.长堤一痕惟:(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更:(8)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内容理解。

(1)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2)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精题演练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上下一.白一:(2)余拏.一小舟拏:(3)从武林门而西.西: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接着写赏雪的过程,然后笔锋一转,叙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本文语言简洁,多处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照应。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景,“痴”情的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7.这篇文章可谓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对比阅读(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二)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五部分文言文复习训练——湖心亭看雪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五部分文言文复习训练——湖心亭看雪

-16-
3.湖心亭看雪
【乙】舟子曰:“登高忘携酒榼①矣。”鸿干曰:“我等 之游,欲觅偕隐地耳,非专为登高也。”舟子曰:“离此 南行二三里,我有表戚范姓居是村,盍②往一游?”余喜。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7-
3.湖心亭看雪
于是舟子导往。村在两山夹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 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③舍, 不愧隐者之居。园左有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旁一青石 加榻,鸿干卧其上:“此处仰观峰岭,俯视园亭,既旷且 幽.,可以开樽矣。”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 怀。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0-
3.湖心亭看雪
3.下面是前人阅读本文后的批注。你认为恰当吗?请结合
句子和批注加以评析。[2022甘肃兰州]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批注:文中有画)
【示例】这个批注是合适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
粒”,使用白描的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
几笔,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悠远脱俗的艺术画
面。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1-
3.湖心亭看雪
◆主旨情感
4.从“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 生活情趣? 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强”和“拉余同饮”中的“拉”二 字分别表现出人物怎样的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豪爽和遇到知音的愉悦之情。“拉”表现 客人的欣喜、热情。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两句,与柳宗元《江雪》中“千山 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张岱《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 上下一白 ”运用间接描写,描绘雪后雾气弥漫,天地浑然 难辨的景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

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

坐久清冽,苍头④甲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竞不得醉。

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

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张岱《龙山雪》)(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

生,指男演员。

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

③呆白:苍白。

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

⑤欱:同“喝”。

320.用“/”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

(限断三处)马小卿唱曲李界生吹洞箫和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32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湖中人鸟声俱绝.(2)大雪深三尺许.(3)余勉强举大觥敌.寒322.选出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B.从百步街旋滚而下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入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3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324.甲、乙两文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请简要谈谈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320.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321.(1)停止、消失(2)表约数,左右(3)抵挡、抵抗322.D323.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一中考链接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拏.一小舟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11上下一.白12惟.长堤一痕13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译文: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译文: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译文: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译文:三、阅读理解1、用原文回答问题: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3点明主旨的句子:.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举例说明.答: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答:4、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答: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答: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答:湖心亭看雪练习题二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词注音.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3.填空.①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山阴人,明亡后不仕.②大雪三日,.③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④,,上下一白.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10.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1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12.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湖心亭看雪答案一中考链接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拏.一小舟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而别⑨客此....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⑩及.下船11上下一.白12惟.长堤一痕13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11全12只有13罢了二、翻译下列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译文: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译文: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译文: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译文:3、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4、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不要光说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5、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6、这一天五更过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划往湖心亭去看雪.7、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一片白色.参考答案:二1.ɡēnɡcuìzhēnsōnɡhànɡdànɡjièzhānqiánɡ2.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3.①陶庵梦忆张岱宗子陶庵明末清初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一4.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6.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7.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蒙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8.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二9.余客客于客10.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11.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12.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 (乙)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①。

日晡②,至北固,舣③舟江口。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④天为白。

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

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⑤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锣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

有老僧以手背采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

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金山夜戏》) 注释:①兖yǎn:兖州,位于山东省。

②日晡bū:傍晚时分。

③舣yǐ:停船。

④噀xùn:喷洒。

⑤韩蕲王:南宋名将。

30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日晡,至.北固(4)徐.定睛,视为何许人30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30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句中停顿,限划两处。

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

309.(甲)文深夜赏雪,(乙)文金山夜戏,说说张岱具有怎样的个性特征?310.两文写景所涉及内容同中有异。

“同”表现在都写了夜景,并着重写了景中之人,请你说说两文写景的“异”表现在哪里?【答案】306.(1)撑(船);(2)哪能;(3)到达;(4)慢慢地。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2、解释下列词语。

本文更定:②雾凇沆砀:本文独往湖心亭看雪:④素帐:本文上下一白:⑥焉得更有此人:3、文章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的词语是什么?31、本文作者,是(朝代)文学家,字宗子,号。

他的代表作是。

二、理解与应用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一)忽有斯人可与吾同者/乃披衣起往/见一小舟/中童子拥炉火炉而坐/念非吾知己/则去不可留也/因拥炉饮酒/须臾童子已退/因索纸笔作书/书毕送往约明日相见(1)给上面的一段话加上标点。

(2)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本文忽有斯人可与吾同者。

本文因拥炉饮酒,须臾童子已退。

(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1、这段文字中的两个人铺毡对坐,是在干什么?“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的作用是什么?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句话表达了两人怎样的情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种行为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矛盾吗?为什么?《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作者在湖心亭看雪的情景。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1)体会作者清高自赏、孤独伤感的精神世界。

(2)品味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调写景、抒情的艺术境界。

(1)学生通过学习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本文清新淡雅的描写能独立赏析课外其他描写雪景的诗文。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写景用白描手法,一切都是似有似无,既没有具体的叙述描写,也没有具体的写景语句,让人无法捉摸,却于字里行间透出雪后西湖的美景。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品读文本语言,在想象中体味雪后西湖的美景。

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综合能力测试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并解释1.拥毳衣炉火()________2.雾凇沆砀()________二、填空《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 _时人。

作品有《》、《》。

三、用原文回答问题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阅读(一)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____ ____!”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翻译句子: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请有原文处填上舟子所说的话,并说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二)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划船。

)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为下列横线字注音。

突兀()如颊()目酣神醉()丁酉()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突兀层崖中()(2)山色如娥()(3)已不觉目酣神醉()(4)余游西湖始此()3.哪些语句写出了西湖全景?4.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初时的心情?1.给加粗字注音。

①毳()②强()饮③沆砀()2.解释词语。

①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五)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五)

湖心亭看雪【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氽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擎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①,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②,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③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节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注释】①曩昔:以往;从前;过去的。

②雊(gòu):雄性野鸡鸣叫。

③黄檗,是一种落叶乔木。

1.下面句子中加粗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始一反焉(《愚公移山》)C.草木蔓发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天之苍苍(《北冥有鱼》)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从正面表现了西湖________(特点)侧面表现了当时天气寒冷的特点,【乙】文运用了________(原句)运用以动写静的写法,侧面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17.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湖心亭看雪

17.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湖心亭看雪

◎第17篇湖心亭看雪:游目骋怀(写景记游散文,寄予政治理想、志趣抱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炉峰绝.顶,复岫回峦,斗耸相乱,千丈岩陬牙横梧①,两石不相接者丈许,俯身下视,足震慑不得前。

王文成少年曾趵②而过,人服.其胆。

余叔尔蕴以毡裹体,缒③而下,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摉④而上,可谓痴绝。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绝顶,看落照。

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

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

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⑤上山亦看月耶?”语亦有理.。

四人踞坐金简石上。

是日,月正望⑥,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注释】①陬(zōu)牙横梧:形容山峦曲曲折折,交错起伏。

②趵(bào):跳跃。

③缒(zhuì):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

④摉(sōu):古同“搜”。

⑤渠:它。

此处指虎。

⑥正望:正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炉峰绝.顶()(2)人服.其胆()(3)俟.月出去()(4)语亦有理.()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 王文成少年曾趵而.过而.伯乐不常有B. 余叔尔蕴以.毡裹体皆以.美于徐公C. 且.虎亦有道年且.九十D. 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则.是无信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

4. 《湖心亭看雪》和本文都记叙了作者的游历趣事,但所体现的心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子张子①谪居大庾,借僧居数椽②,阅③七年,即东窗种竹数竿,为读书之所。

因榜④之曰:“竹轩。

”客有见而问焉,曰:“耻之于人,大矣!今子不审出处⑤,罔.择交游,致清议之靡容⑥,纷弹射⑦而痛诋,朋友摈绝,亲戚包羞,远窜荒陬瘴疠之所侵⑧,蛇虺⑨之与邻。

”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内容概述】《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结构简析】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使用白描手法,使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更是对作者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文章写了什么事?——到湖心亭看雪。

看到了什么景?——雪景。

你从这些写景叙事的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故国之思(思念)、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偶遇知音之乐(愉悦)、孤独落寞的伤感(伤感)之情。

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写作特色】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重点赏析:雪后奇景——【描写雪景的句子(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写景的顺序。

【共两句话。

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2)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4)文中作者还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什么手法来写景?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5)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

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中考链接】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拏.一小舟()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11)上下一.白()(12)惟.长堤一痕()(13)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三、阅读理解1、用原文回答问题:(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3) 点明主旨的句子:。

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举例说明。

答: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答:4、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答: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答: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答:《湖心亭看雪》答案【中考链接】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拏.一小舟()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而别()⑨客此..()..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⑩及.下船()(11)上下一.白()(12)惟.长堤一痕()(13)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11)全(12)只有(13)罢了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3、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4、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不要光说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

)5、(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6、这一天五更过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划往湖心亭去看雪。

7、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一片白色。

三、阅读理解1、用原文回答问题:(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3) 点明主旨的句子:。

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举例说明。

答: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答:4、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答: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答: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答:1、(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本文描写西湖雪景主要运用了白描的写法。

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5.拿、拥、往、看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6、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7、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这个“独”字反映出他的清高、孤傲。

),为下文作伏笔。

8、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