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论文--中国总需求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论文
——我国经济总需求结构分析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
日期:2012年12月12日
一、我国总需求结构分析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总需求由居民消费有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消费和净出口组成,即国民经济核算等式:GDP=C+I+G(X-M)。

其中GDP意味国内生产总值,C为居民消费,I为投资支出,G为政府消费,X-M为商品和劳务净出口。

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于它的两个功能:短期内投资需求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投资增加使总产出增加;长期内投资的结果是资本存量的增加,即生产能力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之和组成国内最终消费。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增加使总产出增加;二是消费(如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对人力资本的创造,以及政府提供的生产性公共增加,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生产要素,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进出口对于弥补国内需求不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被公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因为全球化的资源流动主导着经济发展。

一、我国总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1990-2010年我国总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图1给出了历年来我国总需求总额的变动趋势。

从中可以看出近20年来的总需求水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2000)总需求水平持续增长,但增长水平较低,且总需求总额一直在十万亿元以内;第二阶段(2001-2010)总需求水平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水平,在短短的几年中迅速突破二十万亿,三十万亿,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速增长的轨道。

总需求
100000
50000
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
图1 1990-2010年我国总需求变化趋势
(二)1990-2010年我国总需求结构四要素
表1 1990-2010年总需求构成要素具体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
表2 四个因素各自在总需求中所占比例
消费-0.10
0.10.2
1990199219941996
1998200020022004
20062008
2010
消费
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图2 1990-2010年各因素占总需求的比例变化
结合表1、表2和图2得出:1、净出口在整个总需求中所占比例最小;2、政府支出在整个总需求中处于较平稳状态,波动浮度最小;3.消费和投资的比重在整个总需求中所占比例最重,二者比例相差不大,均成波浪形状变化。

三、因素变动分析
(一)消费因素
图3给出了我国人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变动趋势。

从中可以看出1990-2010年的人均居民消费支出情况。

大体处于增长趋势,其中1990-2002年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涨幅小于2002年以后的涨幅。

自2002年后,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增幅快于以前。

表明我国居民近些年的消费多于前些年。

图3 1990-2010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趋势分析图
图4反映的是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的变动图。

在1990-1998年中,人均消费水平经过大幅度增长后右大幅度下降,就像一个对称图形;1998年过后,没有之前1990-1998年间的大幅波动,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总体还算稳定,时而上升时而下降,但局部波动频繁。

从图4可以明显的观察出我国居民人均消费增长水平没有规律可以寻,1998年后居民人均消费率总体呈现向上的趋势。

图4 1990-2010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趋势图
(二)投资因素
图5 投资与GDP的变动趋势图
图5说明了GDP、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在1990到2010年这20年在总量上的变动趋势,很明显可以看出,投资和GDP处于增长的状态,尤其在2001年左右,增长的速度加快,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速。

图6 1990---2010年投资率的变动趋势图
图6给出了投资率的变动趋势。

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的比重称为投资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投资率整体处于一种稳步上升的态势,而且所占的比重较大。

可见,投资在GDP中所占的分量是比较大的。

(三)政府支出因素
1.政府支出近20年变动趋势
政府支出是国内生产总值在购买力中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反映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现经济社会进步繁荣的物质基础。

在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我国的政府支出基本上与
政府收入步调一致,呈现持续扩大态势。

根据图7的相关数据,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1997年):政府支出保持在千亿元水平;第二阶段(1998—2010年)政府支出突破了万亿元高峰。

政府支出不断增加,呈快速上升趋势。

图7 1990——2010年政府支出变动趋势分析图
2.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
图8 1990——2010年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图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我国政府支出规模发展变化具有特殊性。

在1995年以前这段时间,由于政府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速,导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一路下滑,直至1996年才停止下滑,1997年又开始回升,而且回升速度较快,这种发展趋势明显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具体来看,原因是分税制实施后中央政府的财权增加,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增强;其次是中国政府有将凯恩斯主
义的短期干预政策长期化的趋势,从而使市场的作用下降。

(四)净出口因素
1.净出口:即出口产品价值与进口产品价值的差额。

当出口大于进口,这个差额称为顺差;当净出口为负时则称为逆差。

贸易差额又称净出口、贸易余额,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

经济学上为了方便,常以NX(Net Exports,即净出口)符号代替。

当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

2.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贸易收支持续改善,贸易结构显著升级,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提升,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已经进入前三强,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和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两个指标的发展变化显示,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而且波动剧烈。

未来我国贸易政策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强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图9 1990——2010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
从我国的净出口贸易总额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额总趋势都是在不断增加的,这对总需求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也增加了我国GDP的增加,就业人数的增加。

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净出口下滑。

五、中国优化需求结构的展望
总需求是经济中各个部门愿意支出的总量,它包括居民消费、政府支出、投资与净出口四个部分。

其中,内需包括居民消费和投资,外需来自净出口,政府购买为政策变量。

总需求的总体水平关乎经济发展的速度,总需求的结构关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将国内生产总值看作一个蛋糕,蛋糕就这么大,如何让它发挥最大的效应,满足大部分人需要又不浪费其中一部分呢?那就需要优化总需求结构。

图17 总需求历年各要素的比例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03年以前,我国的消费比重最大,达到45%左右,2003年以后,投资超过了消费,居民消费支出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投资逐年递增,有突破50%的势头。

净出口一直实顺差的我国除了2008年经融危机有些下降外,一直呈增长趋势。

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与净出口的拉动。

但是这种结构本身就有不合理之处。

经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阶段推进,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高投资率是必要的,但不可能持久,高投资必然挤占资源,造成最终消费率过低,尤其是居民消费率过低,不但使得投资行为偏离其目标,即投资创造财富,最终为了消费,而且终将使投资因缺乏最终消费的强力支撑而难以为继。

内需不足,企业只能到海外市场寻求外需,进口大于出口,所以我国一直是贸易顺差,进出口最终失衡。

一般情况下,居民消费构成国名生产总值的主要内容,应占到2/3左右。

从长期均衡来看,经济中消费总量保持在一个稳定持续增长趋势,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前提。

从表中可以看出,日本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是消费,最近四十年品均都在58%以上,投资在GDP 总量的30%左右,在1%——2%之间,在逐年增长,政府支出平缓增长,在10%左右。

而我国的需求机构是:消费33.80% ,投资48.61%,政府支出13.60%,净出口3.98%.消费远远低于国际消费水平,只有国际水平的一半,甚至比一些非洲国家还要低,投资的比例比国际水平高近20%,政府支出与净出口也不比国际水品高,我国推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净出口。

表4 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增长及需求构成
2008年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出口市场和投资市场的剧烈萎缩,中央政府不得不把优化总需求结构作为新的热点。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已经转变为如何刺激居民消费增长,实现经济的内外平衡,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头。

二、如何扩大内需
一、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培育消费热点,既需要扩大消费需求,也需要改善供给。

改善供给,当前应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淘汰落后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过剩产能。

加强质量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培育消费热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

居民收入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社会购买力就会相对萎缩;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利于消费热点的形成,也不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

因而,应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未来支出预期。

同时,有关财政和信贷政策也应予以积极的支持配合。

二、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人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所以,必须大力改革分配体制,解决国家、企业、个人如何分配的问题,下决心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特别是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这是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居民收入提高了,其消费水平才能相应提高。

三、调整投资力度三是调整投资力度三是调整投资力度三是调整投资力度
在扩大内需方面,我国偏重于扩大投资,投资率长期偏高,从而导致产能过剩。

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国内消费不了,就要到国际市场寻找出路,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度不断攀升。

所以应调整投资力度,但也不要就此停止投资,要保持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发展。

另外,要探索投资的新路子,比如扩大民间投资等。

四是增加居民收入
四、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收入决定消费,而要增收首要的就是居民要充分就业。

因此,在政策、资源等方面应更多地向扩大
就业倾斜:一是千方百计支持中小企业。

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吸纳了75%的就业人口。

二是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和失业者的培训力度,劳动技能提高了,就业、再就业的机会必定增加。

另外,应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负担,增加居民收入,特别要辅之以政策和制度,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促使中等收入阶层的成长;适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降低消费税税率,减少应税品种,减轻消费负担。

五、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保障有效供给,压缩过剩的无效供给
从产业结构上讲就是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的产业格局。

从产品结构上讲要大力研发生产能促进消费升级换代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产品消费和工业产品消费的比重,冲破消费水平阶段性滞障,创造新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升级的实现。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府的公共品供给力度
通过财政政策给予医疗服务、住房供给、教育普及、养老保障更多扶持,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引进市场力量包括民间资本来弥补优质医疗、住房、教育、养老设施的不足。

只有各种社会保障的环境得到优化,公共服务的质量得到提高,并解除居民对生命周期的消极预期时,居民的消费意愿才会充分释放。

七、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要建立和完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诚信水平,打击市场欺诈活动,扫除消费风险,保障消费安全。

消费环境直接影响消费者消费,对消费热点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消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培育消费热点要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使自然资源能够得到高效和循环利用,使人们能够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享受消费的乐趣。

因此,健全法制、公平分配、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性工作。

八、引导居民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引导城乡居民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以形成国民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

当然,这并非倡导享乐主义和盲目的超前消费,因为那样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样是有害的。

正确的消费观念应该是:既重视物质消费,又重视精神文化消费;既重视即期消费,又重视远期消费;既扩大消费,又不铺张浪费。

一句话,消费应该是活跃的、可持续的。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