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六上第七单元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六上第七单元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设计一、目标与内容
(一)学习目标
1.会写“哉、巍”等14个生字和“谱写”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第9自然段。

3.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资料袋了解文言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4.诵读课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感受艺术家们的人格魅力。

5.发现生活中的艺术,运用列提纲的方法完成“我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能用积累的词句表现不同艺术的特点,尝试在表达艺术之美的过程中体会艺术创作的美好。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重点
(三)设计说明
本单元围绕人文主题“艺术之美”组织选文,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文
言文二则》《月光曲》,一篇略读课文《京剧趣谈》,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编排了一组与传统戏曲有关的词语,“日积月累”编排了一组与各种艺术相关的成语,这些内容紧扣单元主题,文体多样,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文言文二则》由《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组成,前者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语言意境隽永,表现了音乐艺术之美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后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散文,语言通俗幽默,揭示了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好的音乐不仅来自卓越的想象和才华,更依靠高尚真挚的情感。

《京剧趣谈》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说明文,介绍了“马鞭”“亮相”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传递出京剧独特、奇趣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艺术的自豪感。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主题生活化、儿童化、真实化,比本单元中其它内容更为贴近儿童的生活。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要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来体会艺术之美。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本单元的课文文质兼美、情真意切,包含着一定的想象意境和联想空间,吸引着读者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从而体会艺术形式之美以及艺术家的人格之美。

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借助词句的表达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这个单元里则需要引导他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从
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行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从而感受艺术作品的形象和情感之美。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能把自己的拿手好戏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六年级的习作训练重点是“围绕中心意思写”,本单元则是学习使用列提纲的方式聚焦题材,安排详略。

本单元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学生相关知识背景不足,审美和品鉴能力有限,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生活与课文内容的联系,更好地体会“艺术之美”,我们在设计时调整了原有的教材顺序,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补充大量资料,增加必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艺术与生活、个人与艺术家之间建立联系。

首先,走进真实的家乡艺术,在实践中丰富体验。

“艺术”是一个抽象的词语,从生活入手,它就会变得真实可感。

“寻访家乡的艺术”学习活动能够沟通生活与课本,消除艺术与学生之间的隔膜。

在家乡的历史上,一定有一些文人志士,他们或书法造诣深厚,或绘画水平一流,或演奏技艺高超;一定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家乡艺术,布老虎、剪纸、包、糖人……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触摸艺术,学习课文时再激活这些体验.例如在学习《京剧趣谈》时,可以结合采风中了解到的地方戏去理解京剧中诸多陌生化的表达,关注了这些新鲜的词句,学生才能想象出戏台上的情景,进而发现京剧的奥秘。

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这个核心素养中,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是比较高级的要求,设计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十分必要。

“亮一张
家乡艺术名片”“好戏连台——我的艺术范”两个活动,均由真实任务驱动,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艺术创作的美好!
其次,整合教材内容,深度聚焦艺术之美。

仔细研究教材,能够发现“异中有同”,从音乐、美术、戏曲、书法等不同艺术形式出发可以将教材进行适度整合,使学习内容更为聚焦,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伯牙鼓琴》《月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以音乐为媒,歌颂了温暖的情怀和高洁的品格,可以采用互文阅读的策略。

课文对乐曲《高山流水》和《月光曲》都未直接描写旋律的变化,而是将曲调的变化巧妙地融入了听者的联想之中。

钟子期的联想是“太山巍巍、江河洋洋”,兄妹俩的联想是“月亮、银光、微云、巨浪”等等,品读这些文字,引导学生发现描写音乐时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和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人,音乐艺术如此表达,其它艺术门类也有相似之处。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家的独得之秘,整合《书戴嵩画牛》和《聊聊书法》,从书与画,同质与异体中感受中国文人画特有的精神品质。

此外,我们补充了大量视听资料,学习《京剧趣谈》这篇略读课文,补充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戏阅读材料《秦腔》《听戏》,将课内外阅读整合,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同一类艺术的特点,深刻体验到这一类艺术的独特魅力!
最后,打开广阔的艺术空间,让艺术内容有情有理。

本单元的课文围绕“艺术之美”创造了独特的、广阔的、富有意境的艺术空间,课文内涵十分丰富,值得展开多角度思考,进行细细品味。

“高山流水”是中国知音文化的象征,《书戴嵩画牛》传递了艺术平等的思想,
“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展现了贝多芬热爱劳苦大众的高尚人格,《京剧趣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处处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阅读时,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由意境隽永的文字联想波澜起伏的音乐,由文白凝练的文字想象故事的画面;由通俗幽默的文字再现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生将从文本中获得多元认识,不仅体验到情趣还能获得了理趣。

打开广阔的艺术空间,氤氲在有情有理的艺术氛围中,每个学生都能经由文学的艺术表达,享受到音乐、书画、戏曲所带来的美好人生。

二、情境与任务
(一)学习情境
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小的工艺品……艺术给生活增添了色彩。

寻访家乡艺术,为它做一张名片。

读读古今中外艺术家的轶事,感受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情谊,发现艺术的创造源于善良美好,做一回京剧小票友,介绍各自的拿手好戏。

乘着想象的翅膀踏上艺术之旅,去采撷艺术之美吧!
(二)任务框架与内容安排1.任务框架
2.内容安排
(二)设计说明
本单元以“美好的艺术之旅”为主题,整合三个任务七个活动进行学习。

将识字写字、阅读习作、语文园地等整合在“寻访家乡的艺术、采撷艺术之美、我的拿手好戏”三大学习任务之中,踏上美好的艺术之旅,在实践采风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寻访家乡艺术,用心记录家乡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诵读作家下的艺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不同形式的艺术之美,感受艺术家们的人格之美;写写自己的拿手好戏,用多姿多彩的方式和同伴一起分享,展示艺术创造与表现的魅力。

第一个任务是“寻访家乡的艺术”,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艺术,消除艺术与学生间的隔膜,在发掘家乡艺术元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活动一“采风自由行”,可以实地探访名士故居,可以走近民间艺人,也可以通过网络游览。

“亮一张家乡艺术名片”的展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可以画画写写,可以制作电子名片,可以做个名片二维码等等,在交流中初步感知艺术的
丰富多彩,感受艺术让生活更美好!这里将《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前置,是引导学生联系寻访所得理解这些成语,并在表达中尝试运用。

第二个任务是“采撷艺术之美”,走进课本,走进艺术百花园,采撷艺术之美。

活动一“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将《伯牙鼓琴》和《月光曲》进行关联阅读,在想象中深入感受曲中人,曲中意,体会天籁之音即“心灵之音”,它不仅是高超的技艺,更是高洁的品格和温暖的情怀。

活动二“聊聊书画家那些事”将《书戴嵩画牛》和《聊聊书法》进行整合,说说书画家的故事,大致感受书画作品的意境,在讲述人物故事中体会艺术创作的经验和道理。

《聊聊书法》是口语交际内容,教材选取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杰作《兰亭集序》作为话题,聊聊书法的过程可以通过“追问”“提问”“积极应答”等方法加强互动,实现话题的深入交谈。

活动三“做个京剧小票友”,学习《京剧趣谈》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要引导他们关注文
中大量有新鲜感的词句,迁移运用本单元中“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方法,想象表演的情景,发现京剧的奥秘。

再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资料,在“做个京剧小票友”的活动中积极传播京剧文化,感受那份文化自信,培养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感。

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要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与家乡的艺术、生活相勾连,从而形成更深的感悟。

任务三是“我的拿手好戏”,这是对“艺术之旅”的延续与具化。

学生寻访了家乡的艺术,认识了艺术家创作的艺术,最后再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可谓水到渠成。

以本单元的习作主题作为这个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调动了学生的表达热情,提高了习作的价值,丰富了艺术体验。

“晒晒我的拿手戏”经历了品悟内涵——确定“好戏”——创作“好戏”——优化“好戏”的过程。

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形成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不仅在阅读中,在写作中更为重要。

“好戏连台——我的艺术范”则为这篇习作增加了艺术的感觉。

在这
个单元里,学生从丰富的艺术中获得了一种美的体验、美的感悟。

怎样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加工成一件艺术品呢?加点“艺术范”就是艺术加工的过程,学生用多姿多彩的方式和同伴一起分享,体验艺术创作的美好,在展示的过程中感受艺术创造与表现的魅力。

本单元的选文出自不同的年代,内容涉及中外,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但文本所呈现的文化思想均与艺术紧密关联,反映了艺术给予人生的思考和生活的熏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生活,发现家乡艺术,阅读经典艺术,品悟故事中传递的人性之美,在真实情境中表现自己的“艺术范”,重在感受、体验,应避免过度深挖。

三、教学活动
任务一寻访家乡的艺术
一个泥人、一只香包、一双虎头鞋……都带着浓郁的乡土艺术特色,它们或在民间艺人的手中,或在名人雅士的笔下,或保存在某座故居
之中,或珍藏于某座博物馆。

走吧!踏上美好的艺术之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家乡的艺术,用心去记录家乡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活动一采风自由行
【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
“采风自由行”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将艺术与生活勾连,为学生走进艺术世界打开第一扇窗。

推荐学生读一读与艺术相关的课外读物,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

再深入家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寻访家乡特有的艺术,用心记录家乡的艺术成就,通过艺术采风,让抽象的艺术形式变得具体可感,为任务二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情感体验和基本认知。

建议课前完成
1.艺术初体验
学生提前一周阅读《文人画家顾恺之》《郑板桥》《秦腔》《苏州书画》《寒山寺的钟声》《南通风筝》《听戏》《六朝人物砖刻画》《皮影戏》《打渔杀家》(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自选其它与艺术有关的文本。

2.走,一起去采风
学生提前一周通过实地探访名士故居、走访民间艺人、参观艺术作品展、网络游览等渠道,记一记、画一画、拍一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采风。

活动二亮一张家乡艺术名片
【设计意图与教学建议】学生经过前期的阅读和采风后,对“艺术”有了初步真实可感的体验,通过制作家乡艺术名片,梳理采风中零散的图、文、视频记录,加深感受和认识。

“亮一张家乡艺术名片”,综合运用“有条理地表达”和“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的口语交际方法交流家乡精彩纷呈的艺术成就,并尝试运用《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成语使表达更有艺术色彩。

这一活动的学习,重在激活学生前期采风与阅读的储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艺术的丰富多彩,感受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培养学生对于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建议安排1课时。

1.说说我的采风收获
课前,学生将自己采集的有关家乡艺术的各种资料按艺术类别上传到班级平台上。

课上,交流采风的感受和收获。

2.制作家乡艺术名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