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远见,新加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的远见,新加坡

坚持远见,整体规划

一、新加坡概况

新加坡位于赤道以北137公里,北与马来半岛隔柔佛海峡,南与印尼诸岛相隔,

由一个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总面积699.1平方公里。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融和的国家,人口为442万,其中76.9%的是华人,14%的是马来人,7.7%的是印度人,1.4%的是欧亚混血人种和其他民族。

二、新加坡规划历程

由于历史原因,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明显地受到英国影响。早在1827年,英

国殖民统治者就绘制了城镇发展图。从1856年开始,殖民当局规定任何建造活动都必须事先告知市政当局。受到英国本土的公共卫生立法运动的影响,在1887年、1896年和1913年,殖民当局颁布了市政法令,先后制定了有关公共卫生的建筑法规,包括建筑通风、垃圾处置、街道宽度、建筑高度、等控制要求。

新加坡的发展规划采取二级体系,分别是概念规划和开发指导规划。概念规划

是制定长远发展的目标和原则,体现在形态结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体系。开发指导规划的核心是用途区划,作为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在1967-1971年期间,新加坡在联合国的协助下制定完成了第一个概念规划-环状加卫星城方案。初步奠定了新加坡的空间布

1

局,如港口、高速公路网络、地铁线以及科技园区的布局。发展环的核心是水

源的生态保护,城市中心在南海岸的中部,将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沿着快速交通走廊形成兼有居住和轻型工业的新市镇,市中心的人口和

产业将疏散到这些新镇,一般工业集中在西部的裕廊工业区,国际机场位于本岛的东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指导规划逐步取代了总体规划,在1971概念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了交通与用地布局的联系,缓解市中心的压力,提出了新的用地性质,如商业园区的概念。同时以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则为核心,针对分区的特定发展条件,制定各方面细则,如用途区划、交通组织、环境改善、步行和敞开空间体系、历史保护和旧城改造等方面。

1991年,新加坡重新制定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确定规划人口400万,将全国划分为5个区域、5大主要核心,形成有系统与层次的区域中心,每个区域中心服务人口约80万。新一轮概念规划的重点是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中心,完善快速交通体系、交通节点和商务园区构成的高科技走廊,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提供更多的低层和多层住宅,并将更多的绿地和水源融入城市空间体系,一如既往地贯彻“花园城市”的理念,很好地处理了城市与自然的结合。

2001年,新加坡完成了新一轮的概念规划,确定规划人口为550万,提出规划七大目标,旧社区—新住宅、高密度住宅用地、

2

更多的休闲空间、更灵活的商业开发、全球化的商业中心、完善的地铁系统、城市意向。提出人口向市中心聚集的规划策略。

三、新加坡总体规划

概念规划主要制定土地和交通的规划蓝图,更多的是对城市发展框架的研究,不具有法律效力。总体规划是在概念规划基础上,整合55个分区的控制性规划编制而成,为法定文件。在总体规划中,人口密集与非密集区域、相关公共配套设施、交通网络、产业布局都有明晰的标记和详细的预算,还规定了每个细分小块的容积率。

每5年会对这个规划进行一次修改,届时将进行公示,专家和市民都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并在任何时候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新加坡规划执行的刚性是不容质疑的,但同时也有很多弹性的地方。比如对于

城市设计中确定为某街巷开放节点的地块,规划部门在给出规划设计条件时往往不会直接划定建筑后退红线,而是规定要将该地块10,面积向公共开放。这种做法既

确保了规划意图,又给城市空间设计留下了创意的可能。又比如为了避免过于明确的功能划分造成功能僵化和活力缺失等问题,规划中将一些地区定为混合功能用地,引入了白色综合用地的概念。

四、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

花园城市的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的,后来由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

3

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新加坡城市规划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相当于我国的城市绿地系

统规划。从1965年建国时开始,新加坡政府就引入“花园城市”的理念,并坚持不懈地贯彻实施。立国之初也就是六十年代,在道路、空地上大量种植生长快、树冠大的高大乔木,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绿地覆盖率。七十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空间的绿化,在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八十年代,大量种植果树,国防需要,,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九十年代,新加坡政府提出要建设一体化的公园生态系统,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加强人行道的遮荫树的种植。而到了现在,已经开始通过指标鼓励,向建筑要空中绿地,通过混合共用,向其他设施用地要绿地,通过合理的适度开发,向中央集水区要休闲功能的绿地。

我国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大力提倡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原理,但我们

所谓的“点、线、面”的规划完全停留在理论和图纸上,当进入到市民对绿地体验的层次上,特别是涉及到“线”时,往往空洞无物。人们沿着城市街道行走,主要感受的是城市的交通,是机动车的尾气、噪音,而无法进入绿地的恬静状态。

新加坡城市绿化的点线面的处理有独到之处。其花园城市的面貌很大程度上反应在城市的道路上,街道、城市快速路两旁宽阔的绿化带中种植着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植物,体现着赤道附近热带城市的特色。新加坡从九十年代着手建立的连接各大公园、自然

4

保护区、居住区公园的廊道系统,则为居民不受机动车辆的干扰,通过步行、骑自行车游览各公园提供了方便。他们计划建立数条将全国的公园都连接起来的“绿色走廊”,该走廊至少六米宽,其中包括四米的路面。目前该项目已初步完成。

新加坡的经验对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其“花园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对

中国“园林城市”的建设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新加坡与中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正处于新加坡的某个发展阶段,我们应结合国情,在城市化进程中少走弯路,通过园林城市建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新加坡交通体系规划与管理

堵车,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的人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堵车已经不只限于上下班高峰,就连高架桥这种所谓的快速路也未能幸免。而在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地,跑着80多万辆汽车,平均每平方公里1021辆,密度是杭州市区的7倍,,却很少出现道路拥堵,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新加坡有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与使用私人汽车相比,公共交通系统节约道路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是现代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网络由以下4部分组成,城市捷运系统。城市捷运系统是新加坡公交系统的主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