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概述
我院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对其拟建的**项目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该项目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路与宏兴路交汇处东北角,由上海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
1.1 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8幢33层高层公寓(编号16~23#)、15幢6+1层多层洋房(编号1~15#)、5幢2~3层商业(编号S-2~S-6)、1幢2层公建配套(编号S-1)及2处无上部结构地下室(1处位于高层公寓之间(S-4~S-6商业位于其上)、1处位于多层洋房之间)组成。
详见建筑物概况一览表1.1。
建筑物概况一览表表1.1
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一~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除高层公寓为甲级外,其余单体均为丙级;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6度,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建筑;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为三级。
1.2 勘察目的和任务
本次岩土工程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阶段。
在通过与业主、设计院沟通的前提下,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为确定建筑物和深基坑基础类型、基础形式和施工方法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具体勘察的主要内容如下:
1、查明建筑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各岩土层的类型、性质、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可液化土层和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其对桩基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2、查明地层结构和岩土埋藏条件、物理力学性质,持力层及下卧软弱层的埋藏深度、厚度、性状及其变化,对岩土的均匀性、强度和变形性状做出的评价,提供地基变形的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3、划分场地类别及抗震地段;
4、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和规律,评价其对地基基础、地下室和施工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5、判定环境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提供基础开挖稳定计算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论证和评价基坑开挖、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建议,提供天然地基承载力;采用桩基础,对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提供桩端土承载力、桩周土摩擦力和变形计算的有关参数;评价沉桩可能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对桩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
1.3 执行的规范和标准
本次勘察和报告编写执行的主要规范和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3)《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6)《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GJ32/TJ109-2010;
(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1)《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2)《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 04:88;
(13)《建筑工程地质钻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14)《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15)《南通市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点(试行)》(通科[2004]387号);
(16)《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第四版。
1.4 勘察实施概况
1.4.1勘察工作量布置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高层公寓)~二级(除高层公寓外其余单体),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三级,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乙级。
据此并结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进行勘察工作量布设;勘探点间距按勘察要求高层公寓及公建配套沿建(构)筑物角点及周边线布设,多层洋房、商业及无上部结构地下室按建(构)筑物周边线并结合方格网布设,本次勘察勘探孔间距均不大于35.00m,无上部结构地下室沿基坑开挖周边线勘探点间距均不大于25.00m,高层住宅楼处控制性孔孔深80.00m,一般性孔深60.00m;公建配套、商业、多层洋房及地下室处控制性孔孔深30.00m,一般性孔深25.00m,控制性孔数量不少于1/3。
勘探点深度、土样测试数量和项目、原位测试数据等均满足规范要求。
1.4.2勘察测试方法
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新三角洲平原,以粉土、粉砂、粉质粘土为主,勘察工作采用钻探取样和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原位测试相结合的勘察方法与手段。
钻探:采用150型油压工程钻机及SH-30型工程钻机,全孔泥浆护壁取芯钻进,钻孔孔径Ф110mm,钻探控制操作的具体方法按GB50021-2001第9.2.4条及《建筑工程地质钻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执行。
取样:土试样等级为Ⅰ级,采用连续快速静压法及少锤重击法厚壁敞口取土器采取,部分砂样采用取砂器采取,软土采用薄壁取土器采取,各类土样采取符合GB50021-2001第9.4.5条要求。
标准贯入试验:主要在取土+标贯孔中实施。
操作方法和要求按GB50021-2001第10.5.3条执行;
静力触探试验:采用双桥15t液压静探仪施工,成果采用溧阳产LMC-310微机记录,技术要求符合GB50021-2001第10.3.2条规定。
双桥15t探头编号455,锥尖率定系数为3.1028,侧壁率系数为0.038475,探头截面积15cm2,侧壁工作面积300cm2;编号405,锥尖率定系数为3.1205,侧壁率系数为0.037512,探头截面积15cm2,侧壁工作面积300cm2。
波速测试:采用武汉岩海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RS-1616K型探测仪和江苏省地震工程院研制的UWR-2B井下波速测头施工,技术要求符合GB50021-2001第10.10.2条
规定。
室内试验:包括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常规试验,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渗透、直剪固快、高压固结、颗粒分析等试验,试验方法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执行。
1.4.3完成勘察工作量
本次勘察组织2台150型油压型工程钻机、2台SH-30型工程钻机及2台15t静力触探仪进行野外作业,野外工作于2013年1月25日至2013年2月4日进行,累计完成工作量见表1.4.3。
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1.4.3
2 工程测量
勘探点位置根据勘探点坐标进行测放(量)。
建筑物坐标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本报告所用高程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本工程勘探点位置及高程均采用V8 CORS RTK测量。
各勘探孔性质详见下表2。
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表2
.
.
3 土体工程地质条件
3.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新三角洲平原,成陆时间较晚,主要覆盖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场区原大部为农田,仅场地南侧及北侧局部为民居,现民居均已拆除,拆迁处浅表分布有碎石、碎砖等建筑垃圾及原有基础,地势较平坦,相对高差较小,一般小于0.50m,孔口高程一般为2.30~2.80m左右。
勘探表明场地内原多有明沟(塘)分布,现明沟(塘)大部均已进行回填处理形成现状暗沟(塘),暗沟系新近回填,边界清晰可见,具体见下表3.1。
明(暗)沟分布一览表表3.1
实际暗沟(塘)平面分布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1-2。
3.2场地地震背景资料
南通市位于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南通市(包括郊、县)自有史以来,仅于1615年3有1日在狼山生过5级(Ⅵ)破坏性地震,1972年南通地震台建台以来,到1990年底市内共生大小地震52次,其中震级(Ms)≥1的地震记有18次,最大震级为2.0(Ms);1990年底到现在南通共发生大小地震40余次,其中最大震级为3.8(Ms),分别为2010年7月9日10点24分和2010年7月19日11点06分,发生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附近海域(北纬32.5°,东经121.6°),震源深度分别为18公里和5公里,距离海岸线分别为30公里和26公里。
其余震级<2,平均每年发生1~2次小震,可见南通市(包括郊、县)地震活动水平频度低、强度弱。
3.3场地周边环境及地下管线情况
该工程场地红线范围内大部为闲置地局部为民居(已拆除),拟建场地内无重大地下管网及地下管线;现状场地北侧为闲置地,东侧为达四路(距地下室东侧开挖边线最近处约3.5m),南侧为宏兴路(距地下室南侧开挖边线最近处约25.0m),西侧为新开北路(距地下室西侧开挖边线最近处约7.5m);周边附近无重大建筑,但场地东侧、南侧、西侧均为已建道路,基坑开挖并采取降水措施时将会对相邻道路及道路地下管线带来不利影响。
3.4场地地面沉降历史资料及预测地面沉降趋势
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表明,本区的地面沉降主要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
区内的地质沉降主要发生在南通市区,至2000年最大沉降量166mm,但该沉降点位于通吕运河口西侧、长江边,并不在市中心。
市区中心的最大沉降91mm,50mm沉降范围约50km2,10mm沉降区范围大于100km2。
该项目位于市中心以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距南通市区沉降中心地带约10.00km,周边原大都为居民集中区,集中居住区供水由城市管网引入,同时近年来政府采取大量措施控制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不会呈加剧趋势并已得到有效控制,预测由地成沉降不良地质作用引起的对工程的危险性较小,建议进行专项地质灾害评估。
3.5 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3.5.1土体工程地质层划分原则方法、层号含义
勘探深度80.50m以浅地基土体,根据其物理力学性质、岩性、成因等差异,可划分为7个工程地质层(编号1~7)16亚层。
3.5.2工程地质层分布与特征描述
各工程地质分布与特征描述见下表3.5.2地基土分布描述一览表。
地基土分层描述一览表表3.5.2
4 水文地质条件
4.1地下水类型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土层孔隙潜水和第Ⅰ承压水。
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2~3层粉土、粉砂中。
第Ⅰ承压水主要赋存于45m以下粉土、粉砂层中,4-1层粉质粘土夹粉土及4-3层粉质粘土夹粉土为相对的隔水层。
区域资料表明第Ⅰ承压水水位高程为-1.00m。
对本工程有影响的是松散土层孔隙潜水。
4.2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潜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场地邻近地段地表河水侧向补给,迳流途径较短。
潜水排泄方式主要为自然蒸发,迳流缓慢。
Ⅰ承压水与孔隙潜水之间水力联系较密切具有互补关系,目前场区及附近未对该层进行人工开采,因此地下水迳流排泄条件主要受长江三角洲区域地下水系统流场控制,其迳流速度取决于区域地下水水力坡度,总体上呈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缓慢迳流,从上游向下游缓慢迳流排泄,其次少量承压水越流补给也是排泄途径之一。
4.3土层渗透性评价
勘察表明,场区80.50m以浅以粉土、粉质粘土、粉砂为主。
粉土、粉质粘土富水性及透水性较差;粉土富水性及透水性一般;粉砂富水性及透水性较好。
根据所取土样渗透试验成果上部实际各土层渗透性评价见下表4.3。
地基土渗透性评价一览表表4.3
4.4地下水水位
场地孔隙潜水水位较高且呈季节性变化。
勘察期间,测得场地内松散土层孔隙潜水稳定水位1.00~1.10m(1985国家高程),年变幅1.50m;常年最高水位为1985国家高程3.00m。
此水位可作为抗浮设计水位使用。
4.5地下水水质
根据所取地下水水质分析结果,水质类型为HCO3·Cl· SO4 - Ca·Na·Mg型。
PH值为7.41~7.47,[HCO3-]含量为1324.1~1379.1mg/l,[Cl-]含量为365.1~404.1mg/l,[SO42-]含量为67.2~76.8mg/l,[Na+]含量为280.5~313.5mg/l,[Ca2+]含量为254.5~264.5mg/l,[Mg2+]含量为99.7~103.4mg/l,[NH4+]含量为0.56~
0.64mg/l,矿化度为2399~2550mg/l。
详见水质分析报告。
4.6地下水、土腐蚀性评价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有关规定对地下水的腐蚀性进行评价。
对本次拟建工程而言,建(构)筑物基础(桩基)直接与地下水接触,常年而言处于湿润区,该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
根据地下水水质分析资料,按上述规范表12.2.1、12.2.2及12.2.4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微腐蚀,长期浸水的情况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
拟建场地地下水位较高,年降水量较大,丰水季节地下水接近地表,土中可溶盐多已溶解于地下水中,故地下水位以上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可参照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故土质对混凝土具微腐蚀。
4.7地下水及地表水对工程的影响
场地孔隙潜水水位一般较高且呈季节性变化。
本工程基槽开挖深度一般为1985国家高程-1.60m~1.00m;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一般为1985国家高程-2.60m。
与基坑开挖有影响的是浅部土层中的孔隙潜水,地下水对本工程施工具有一定影响,场地浅部砂性土发育、地下水位高、含水量丰富、地层透水性一般,基坑开挖时易产生流砂、管涌、坑壁渗水,影响基坑稳定及影响钻孔桩的孔壁稳定。
对预制桩等挤土桩型,孔隙水压力的改变对沉桩会带来不利影响;对无上部结构的地下室而言,地下水对地下室具有浮托作用。
5 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统计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对场地内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数据进行分层统计、分析,提供各项统计指标的标准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变异系数、样本数。
各项物理力学指标的平均值用算术平均法计算;贯入试验击数经杆长修正计算平均值(注:剖面图中标贯击数为实测值)。
各项物理力学指标的标准值采用平均值乘以统计修正系数计算,含水量、孔隙比、土重度、液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标贯击数等统计修正系数按δ
ψ∙⎪
⎭
⎫
+
⎝
⎛
±
=
2
678
.4
704
.1
1
n
n
计算,式中正负号按不利组合考虑。
(1)、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平均值)表5-1
(2)、土的压缩、固结指标(平均值)表5-2
.
注:各土层压缩曲线详见后附件,供地基变形及桩基沉降计算使用。
(3)、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平均值、标准值) 表5-3
(4)、标贯试验指标(平均值、标准值) 表5-4
(5)、静力触探试验平均值(平均值、标准值) 表5-5
对评价岩土性状的指标:含水量、液限、塑限、塑性指数、饱和度等选用指标的平均值。
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的岩土参数指标:压缩系数、压缩模量、渗透系数等,一般选用指标的平均值。
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的岩土参数-抗剪强度指标,选用指标的标准值。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1层土及1-a层土外,各土层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变异性为较低~中等;实际各土层静力触探统计表见附件4,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各土层静力触探指标变异性为较低~中等,场地地基土为均匀地基土。
据此可知本报告的地基土分层方案合理,相关指标可靠,满足规范要求,可供设计使用。
6 场地地震效应
6.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分组
如东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抗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6.2场地类别
本工程共进行波速测试孔12孔,分别为VS1、VS2、VS3、VS4、VS5、VS6、VS7、VS8、VS9、VS10、VS11及VS12孔,测试深度除VS1、VS10孔为50.00m外其余各孔均为20.00m(其中50m波速孔测试方法为单孔法,20m波速孔测试方法为跨孔法)。
依据实际所测各孔各土层20.00m以浅剪切波速值(详见附件7波速试验成果表),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5条规定,计算各孔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见下表6.2;另根据2002年我院施测的南通地区抗震区划项目剪切波速资料并结合本次最大勘探深度80.00m钻孔资料,判定本区覆盖层厚度大于50.00m,划分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特征周期值为0.55s。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计算表表6.2
6.3饱和砂性土液化判别
南通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可不考虑饱和砂土、粉土液化问题。
6.4抗震地段划分
该场地位于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新三角洲平原,地貌单一,各土层分布较均匀,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不考虑饱和砂土液化问题,仅局部浅部有明(暗)沟分布,就整个场地而言,抗震地段划分为一般地段。
7 场地土工程地质评价
7.1场地稳定性评价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划分,场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属相对稳定
区,适宜进行本工程建设。
7.2地基土评价
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新三角洲平原。
勘察表明,场区80.50m 以浅浅部表层1层土、暗沟(塘)底部分布的1-a层土、明沟(塘)底部分布的1-b 层土外其余各土层在各单体下水平向起伏不大,各单体下主要持力层及受力层层面坡度小于10%,综合评价场地属均匀地基,但垂直向上土体性质差异较大。
土体分布欠稳定。
地基岩土评价详见表7.2。
地基土评价一览表表7.2
7.3特殊土体
填土:场区表层分布的填土,土性以粉土混粉质粘土为主,场地局部拆迁地表以碎石、碎砖等建筑垃圾及旧基础为主,土质极不均质,不可直接利用,场地内多有暗
沟(塘)分布,系原明沟(塘)回填所致,回填材料为素填土混淤泥,局部混杂碎石、砖等建筑垃圾,土质极不均质,不可直接利用。
7.4不良地质作用
勘察表明,场地无岩溶、采空区、液化等不良地质作用。
8 地基基础方案及工程治理
8.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分析确定
通过公式计算并结合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原测试成果及地区实际经验提供的推荐承载力特征值可供设计使用,详见表8.1。
承载力特征值综合确定表表8.1
8.2地基基础方案
本工程由8幢33层高层公寓(编号16~23#)、15幢6+1层多层洋房(编号1~15#)、5幢2~3层商业(编号S-2~S-6)、1幢2层公建配套(编号S-1)及2处无上部结构地下室(1处位于高层公寓之间(S-4~S-6商业位于其上)、1处位于多层洋房之间)组成。
基础方案可根据不同建筑物荷载特点,沉降差异等并结合实际单体下地层分布综合考虑。
8.2.1天然地基基础方案
对于本工程1~5#6+1层多层洋房、S-1~S-3#2~3层商业及公建配套而言,荷载要求不高,场区浅部分布的2层粉土夹粉质粘土及3-1层土具有一定强度及厚度,可以2层土或3-1层土为天然地基浅基础持力层,根据上部荷载确定相应基础尺寸,2层土承载力特征值可按120kPa考虑,3-1层土承载力特征值可按150kPa考虑。
对于局部填土超深处及暗沟而言,应开挖见底,彻底清除填土及素填土混淤泥后,采用1:1(120kPa)或4:6(150kPa)砂石垫层换填法分层夯实回填至设计标高,以处理后的砂石垫层人工地基为基础持力层,砂石比例、夯实手段、夯实遍数等均应根据设计承载力要求进行,同时施工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规程执行,以确保砂石人工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并尽量保证砂石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承载力的一致性,以减小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砂石人工地基承载力应满足120kPa(若以2层土为持力层)或150kPa(若以3-1层土为持力层)要求,实际砂石人工垫层承载力应通过测试最终确定。
对于本工程6~15#6+1层多层洋房、S-4~S-6#2~3层商业而言,荷载要求不高,基础埋深为1985国家高程-1.60m,该深度置于3-1层粉砂夹粉土中,3-1层粉砂夹粉土具有一定强度,且有一定厚度,可以3-1层土为天然地基浅基础持力层,采用筏板基础,3-1层土承载力特征值可按150kPa考虑。
对于本工程2处无上部结构地下室而言,基础埋深为1985国家高程-2.60m,该深度大部置于3-1层粉砂夹粉土中,局部置于3-2层粉砂夹粉土中,3-1层粉砂夹粉土及3-2层粉砂夹粉土均具有一定强度,且有一定厚度,可以3-1层土或3-2层土为天然地基浅基础持力层,采用筏板基础,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 ak可按不利150kPa考虑。
地下室无上部结构,其变形特征为倾斜,应进行稳定性验算;当考虑空载时地下水的托浮作用时,应进行抗浮验算,当抗浮验算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采取增加覆土厚度,结构自重等措施,必要时可采取抗拔桩处理。
8.2.2地基变形
对于本工程1~5#6+1层多层洋房而言,结构型式为框架结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拟采用天然地基方案,若以2层土为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地基主要持力层2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 ak为120kPa,3-1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 ak为150kPa,3-1a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 ak为130kPa,3-2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 ak为155kPa,层数≤6,且由于单体下主要持力层2层土受明(暗)沟切割影响,层面坡度大于10%,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之3.0.2条规定,设计时应考虑地基变形,变形特征主要为沉降差,地基变形验算强度参数详见前表5-3,变形参数详见前表5-2;若以3-1层土为持力层,则设计时可不考虑地基变形。
对于本工程S-1~S-3#2~3层商业及公建配套而言,结构型式为框架结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拟采用天然地基方案,若以2层土或3-1层土为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地基主要持力层2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 ak为120kPa,3-1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 ak为150kPa,3-1a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 ak为130kPa,3-2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 ak为155kPa,层数≤6,单体下主要持力层层面坡度≤10%,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之3.0.2条规定,设计时可不考虑地基变形。
对于本工程6~15#6+1层多层洋房、S-4~S-6#2~3层商业而言,结构型式为框架结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拟采用天然地基方案,若以3-1层土为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地基主要持力层3-1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 ak为150kPa,3-1a层土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 ak为130kPa,3-2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 ak为155kPa,层数≤6,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之3.0.2条规定,设计时可不考虑地基变形。
8.2.3桩基础方案
(1)桩型及持力层选择
对于本工程33层高层公寓而言,具有一定的荷载,可直接采用桩基础方案,当考虑到无上部结构地下室空载时地下水浮力对地下室底板影响,可考虑采用抗拔桩进行处理。
桩型可选用预应力管桩、预制方桩、钻孔灌注桩之一。
预应力管桩、预制方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质量易保证、施工周期短等特点,但挤土效应明显,沉桩会有一定的困难;钻孔灌注桩沉桩较易实现,但基础造价高、施工周期长。
根据地区及临近场区现有施工经验、场地实际地层分布并结合建(构)筑物荷载特点,建议33层高层公寓采用预应力管桩或钻孔灌注桩以6层土为桩基持力层。
无上部结构地下室若设置抗拔桩,建议采用400×400实心预制方桩,可处理至3-3层粉砂夹粉土。
实际持力层的选择、桩长、桩径等应根据上部荷载情况并严格结合实际单体下地层分布综合确定。
根据实际地层特征,各土层桩基设计参数见下表8.2.3-1,实际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静载试验最终确定。
各土层设计参数一览表表8.2.3-1
(2)单桩承载力估算
估算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见下表8.2.3-2。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估算表表8.2.3-2
上述静压预应力管桩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估算时是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3.8-1~3中公式进行,公式具体如下:
Q uk =Q sk +Q pk = u Σq sik l i +q pk (A j +λp A pl ) 其中:λp —桩端土塞效应系数
当h b /d 1<5时,λp =0.16h b /d 1 当h b /d 1≥5时,λp =0.8 q sik —桩侧第i 层土的极限阻力标准值; q pk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u —桩周长;
A j —空心桩端净面积:管桩:A j =4
π(212d d -);
A pl —空心桩敞口面积:A pl =21
4
d π;
τi —第i 层土厚度;
d 1—空心桩内径,Ф600mm 桩径按AB 型桩0.34m 估算。
上述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估算时是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3.6中公式进行,公式具体如下:
Q uk =Q sk +Q pk = u ΣΨsi q sik l i +ΨP q pk A p 其中 q sik —桩侧第i 层土的极限阻力标准值; q pk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Ψsi 、ΨP —大直径桩侧阻力、端阻力尺寸效应系数; u —桩周长; A p —桩截面积;
l i —第i 层土厚度;
实际持力层选择、桩长、桩径应根据实际荷载及不同单体下实际地层分布而确定,实际单桩承载力(抗压及抗拔)应通过荷载试验最终确定,工程桩施工前尚应进行试桩工作。
(3)沉桩可能性及对环境影响分析
当采用预应力管桩或预制桩桩型时,为避免噪声影响,施工工艺宜选用静压预制桩,若采用静压预应力管桩或预制桩时,当以6层粉砂为桩端持力层时,3-1~3-3层土、5-2层土及6层土均为稍密~中密状粉砂,尤其是桩端6层土为密实状粉砂,挤密效应明显;考虑到沉桩的可能性,建议布桩中宜适当增大相应的桩距,采取合理的施打顺序、日打桩数量等并根据单桩承载力要求选择相应的动力设备、必要时应采取引孔或采用桩尖等措施;沉桩施工过程前应掌握现场的土质情况,做好沉桩设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