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调研报告范文【三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调研报告是⼀种沟通、交流形式,其⽬的是将调查结果、战略性的建议以及其他结果传递给管理⼈员或其他担任专门职务的⼈员。

以下是整理的统计调研报告范⽂,欢迎阅读!
【篇⼀】统计调研报告范⽂
乡基本概况:xx乡位于xx市最北端,是全市的xx乡,全乡四⾯环⽔,形似孤岛。

XX年进⾏⾏政区划调整由原来的8个村调整为现在的四个村,有96个村民⼩组。

全乡⾏政区划⾯积28.6平⽅公⾥,⼈⼝17100⼈,4500户,全乡耕地⾯积21000亩,属于⼈多地少的地区。

⼀、当前我乡统计⼯作的现状
1、统计⼈员不稳定,业务素质不⾼。

根据国家统计⽅法制定内容适应适应经济体制发展形势转变的需要,乡镇统计的⽅法制度和统计内容也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乡镇统计⼯作除了农业统计外,⼜逐步增加了综合、劳动⼯资、和规模⼯业等统计内容。

国家的农村抽样调查也逐步扩⼤,建筑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抽样⼯作逐步转移到基层,各项普查⼯作任务直接压了乡镇统计员⾝上了。

因此乡镇统计⼯作繁重琐碎可想⽽知。

然⽽乡镇统计⼈员地位低,难以提拔,待遇差等,造成⼤多数统计⼈员不愿意从事统计⼯作。

尽管乡⾥配备了统计⼈员,但不是专职⼈员,⽽且统计⼈员变动频繁,有的甚⾄⼀年⼏换。

由于统计⼈员经常调换新⼈,⽽新⼈往往由于缺乏对综合性较强的统计⼯作的了解,⼀时难以胜任。

并且新换⼈员往往是⾮专业⼈⼠,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缺乏统计专业知识,⼯作不能正常开展,造成统计资料的遗失、统计数不能衔接、统计数据打架、瞎估冒评等现象发⽣,严重影响了统计⼯作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根据(统计法)规定,要撤换统计⼈员,必须征求上级统计部门的意见,但实际上很少这样执⾏。

2、部分乡镇领导对统计⼯作认识不够,法制意识薄弱。

乡镇统计⼈员形同打杂,⾝兼数职,统计⼯作往是附带性⼯作,统计⼈员⼤部分时间和精⼒都放在了其它⼯作上,统计员不能专⼼搞统计⼯作,造成乡镇统计员对统计业务⼀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统计必备的知识,难以按要求完成统计⼯作任务。

再加上乡镇统计⼈员的⼈、财、物权在当地党委、政府,统计⼈员常常不得不按领导意图更改统计数据,造成虚报、瞒报、甚⾄造成闭门造车现象。

3、统计服务不到位。

由于乡镇统计⼯作繁琐,报表较多;⽽统计⼈员少、兼职多、业务素质不强、统计⼯作附带性强等特点,统计⼈员⽆瑕开展统计优质服务,在⼀定程度上,乡镇统计⼈员的⼯作只局限于⼀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整理,⽽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再加上统计⼈员地位低、待遇差,部分统计⼈员责任⼼不强,缺乏⼯作热情,统计⼯作也往往局限于马虎应付,不能保证各种统计报表准确、及时上报和国家⼤型普查⼯作的正常开展。

往往给乡镇党委、政府造成统计服务不到位的感觉。

4、对统计的投⼊不⾜,统计办公条件差。

随着农村税费改⾰的不断深⼊,⼤部分乡镇当前存在财政紧张,不⽤说⼤型普查经费,就连正常的统计办公经费也难以保证,统计⼈员的差旅费、电话费都是⾃⼰垫付,更谈不上福利补助。

乡镇统计⼈员⼯作繁琐、地位低、⽣活清苦,条件艰苦,严重挫伤了统计⼈员⼯作的积极性。

⼆、对当前乡镇统计⼯作的思考与探索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的要求。

因此,如何切实加强和搞好乡镇统计⼯作,确保统计数据源头的真实可靠,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咨询服务,成了当前各级统计部门的⼀项主要任务。

为做好乡镇统计⼯作,提⾼乡镇统计⼈员素质,提⾼乡镇统计数据质量,提⾼乡镇统计⼯作⽔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做出更⼤的贡献,现提出如下思考与探索。

1、改⾰乡镇统计管理体制。

当前政府各项政策和管理对统计数据的依赖不断增强,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在很xx度上决定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我国“统⼀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乡镇⼀级统计管理是直接⾯向农户、⾯向个体私营单位的,也是任务重,⼯作条件艰苦,统计⼒量最薄弱的环节。

鉴于税费改⾰后,乡镇财政收⼊来源严重不⾜,运转困难,必须改⾰现⾏统计管理体制。

为此,对乡镇统计⼯作可以实⾏⼯商、国税等部门模式,执⾏“垂直管理”的模式,当地政府协助管理,由上级管理部门对乡镇统计⼈员实⾏三权在上的管理模式。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统计⼈员的专业性,⽽且可以减少当地政府对统计数据的⼲涉,从⽽确保第⼀⼿统计资料的真实可靠。

2、进⼀步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针对当前乡镇统计的管理较为松散的现状,必须严格贯彻落实《统计法.》以及现有的相关统计法律法规。

进⼀步制定和完善《乡镇统计⽬标考核制度》等配套制度。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制度来规范乡镇统计⼈、财、物以及各项统计⼯作,管理和约束乡镇统计⼯作,逐步使乡镇统计⼯作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真实可靠。

3、创新⼯作思路、完善统计络。

“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要搞好当前乡镇的统计⼯作,必须要有敢为⼈先、⼤胆创新的勇⽓,对当前乡镇统计⼯作进⾏⼤胆创新。

⾸先要组建乡镇综合统计机构、配备专职统计⼈员,具体负责本乡镇的统计⼯作。

其次要整合统计资源,健全统计络。

乡镇统计⼯作仅靠专职统计⼈员是⽆法完成的,必须在各村、各单位指定专职或兼职统计⼈员,加强对各村、各单位的组织和协调,整合各种统计资源,形成覆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报送渠道畅通的统计调查络。

4、加⼤经费投⼊、提⾼统计⼈员业务素质。

为了保证乡镇统计⼯作的健康发展,对乡镇统计的经费投⼊可以列⼊县级财
政预算,由县级财政予以保障。

针对乡镇统计⼯作较为繁琐,⼯作量较⼤,⽽统计⼈员待遇却低的情况,可以由上级业务部门给予⼀定的补贴,以提⾼统计⼈员⼯作的积极性。

要不断提⾼统计⼯作⼈员的业务⽔平,这是促进乡镇统计⼯作健康发展的关键。

上级统计业务部门要建⽴定期学习制度,对从事统计业务⼯作的⼈员定期进⾏业务知识初任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不断提⾼统计⼈员的业务⽔平。

【篇⼆】统计调研报告范⽂
统计是国民经济的晴⾬表,是国家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服务作⽤⽇益凸现,越来越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度重视。

乡镇统计⼯作是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综合统计的重要基础。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乡镇统计基础薄弱、统计队伍不稳、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趋凸现,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严重阻碍了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借助深⼊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之机,**县统计局班⼦成员深⼊王⼦树乡进⾏专题调研,以此探求加强“双基”建设、提升源头数据质量的有效措施,为促进**统计⼯作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乡镇统计⼯作现状
XX年,**县统计局根据省、州、县⼈民政府的总体部署,完成了乡镇统计体制改⾰⼯作,全县9个乡镇统计站于XX年在各乡镇⼈民政府相继挂牌运⾏。

9个乡镇统计站有编制19名,现实有统计⼈员11⼈,其中:新招录2⼈、调⼊1⼈、所属乡镇统计改⾰⾃然过渡8⼈。

其中陇把镇统计站统计员⽤⼯⽅式为聘⽤。

根据《统计法》规定,乡镇统计员主要负责农村基层统计⼯作,配合完成国家统计调查和地⽅统计调查任务。

⼆、乡镇统计⼯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统计是政府综合统计的重要基础,乡镇经济在全县总体经济中占有很⼤⽐重。

积极推进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健全统计保障体系,对于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提⾼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关重要。

但是,经过实施乡镇统计体制改⾰后形成的乡镇统计⼯作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改⾰不彻底,改⾰⽬标不到位
纵观省、州、县出台的乡镇统计体制改⾰政策所明确的指导思想、⽬标、要求、基本原则都很理想,但由于各地的条件以及对统计⼯作理解、重视、⽀持的程度不⼀样,因此乡镇统计体制改⾰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就**乡镇统计体制改⾰的情况来看,仅仅是⼈的理论归属问题和统计⼯作的安排上有了结果,改⾰政策上明确的其他改⾰⽬标尚未完全实现。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匹配,统计⼈员不安⼼⼯作
统计⼯作⽆论是在统计⼲部的切⾝感受上还是在社会公众的理解认识上,都是⼀项⾮常清苦、枯燥的⼯作,特别是处于统计最基层的乡镇统计员,为完成繁重的统计调查任务,常年抛家离⼦奔⾛于乡村之间,却由于统计⼯作经费的严重不⾜,与其他⾏业岗位相⽐,乡镇统计员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导致乡镇统计⼈员⾝⼼疲惫,厌烦情绪趋重。

因此,乡镇统计员不安⼼⼯作形成两种倾向:⼀是各使奇招要求调离统计岗位;⼆是在⼯作上忽悠,有令不⾏,有禁不⽌,难以保证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统计⼈员加强学习的⾃觉性不够,统计业务⽔平亟待提⾼
乡镇统计站⼈员基本是从原乡镇统计⼈员过渡⽽来,没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统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对统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基本上处于初始状态,因此不能满⾜现代统计⼯作的要求和需要。

导致乡镇统计站统计员学习不够、业务素质不⾼的主要因素:⼀是乡镇统计员在乡镇统计体制改⾰进⼊统计站时缺乏竞争性,属⾃然过渡,少数既没有专业知识⼜没有⼯作责任⼼的同志也进⼊了统计岗位;⼆是虽然在乡镇统计改⾰的⽅案中明确了⼈、财、物归属于县统计局管理,但由于乡镇统计基础设施建设及⼯作经费奇缺,加之乡镇⼈民政府⼈少事多的⽭盾⽇趋突出的实际,乡镇统计站统计员在时间上、精⼒上、⼯作任务上更多的服从于乡镇党委政府的统筹安排,在办公及⽣活条件上更多的依赖于乡镇党委政府的帮助。

因此乡镇统计站及统计⼈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其学习的⾃觉性在时间上没有得到保障,统计专业⽔平的提⾼也就⽆从谈起。

(四)统计经费严重不⾜,影响统计⼯作的正常开展
根据州、县出台的乡镇统计体制改⾰政策明确:“乡镇统计站的⼈员⼯资、办公等经费全部纳⼊县级财政预算,除正常的公务经费外,每个乡镇统计站每年的⼯作经费不低于2万元。

XX年每个乡镇统计站的⼯作经费按1万元的标准由财政⽀付,从XX年开始按每个乡镇2万元的标准纳⼊年度财政预算安排。

”但由于县财政困难,⽆法将政策规定的经费标准纳⼊年度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

在经费难以保证的前提下,乡镇统计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常办公条件、统计⼈员的培训、外出调查等因缺乏资⾦的⽀持⽽⽆法得以正常开展。

三、加强乡镇统计⼯作的建议
(⼀)继续完善乡镇统计体制改⾰
要以法律形式具体明确乡镇统计机构的合法地位,建⽴健全具有⾏政管理效能的乡镇统计机构,并将村级统计正式纳⼊统计法律体系的框架之内,进⾏全⽅位的统计管理体制改⾰。

⽬前,从上了解到,吉林、北京、新疆、辽宁等省、市正在进⾏统
计改⾰试点,实⾏统计垂直管理。

这是统计发展的⼀种趋势,对稳定统计队伍,强化统计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全⾯提升统计⽔平是⼗分有利的。

实⾏统计垂直管理,其有益之处⾮常明显,其关键之处是可以实现依法统计,从源头上保证数据质量。

(⼆)改善乡镇统计⼯作条件
⼀是将乡、村两级统计经费分别列⼊县级财政部门的常年预算,或直接列⼊中央、省级预算,然后逐级拨付;⼆是千⽅百计解决好统计⼈员的经济待遇问题,建议发放农村基层统计⼈员岗位津贴,以调动统计⼈员的⼯作积极性;三是加⼤乡村两级统计员的培训⼒度,切实提⾼基层统计队伍的素质。

考虑到基层的经济承受能⼒,任何统计培训都必须实⾏免费培训,以提⾼基层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及统计培训的实效性;四是改进统计⼯作⼿段,要努⼒实现乡镇统计计算机联直报,促使乡镇统计信息化、络化⽔平的全⾯提⾼。

(三)改⾰农村统计⽅法制度
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胆破除那些陈旧落后的统计制度、统计⽅法和统计指标体系,建⽴既符合实际,⼜符合国际⼀般规则的统计⽅法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在国家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农村统计的全⾯调查,取⽽代之的是以⽅案简单、指标较少,符合国际规则,能及时满⾜各级政府需要的抽样调查、专项调查和⼀次性调查。

这既可以减少⼈⼒、物⼒、财⼒的投⼊,⼜有利于提⾼统计数据质量。

(四)强化统计法制⼯作机制。

坚持依法治统,建⽴健全统计法制⼯作机制,全⾯推动统计⼯作的健康发展是⼗分必要的。

⼀要加⼤统计法制宣传⼒度。

增强社会公众和领导的统计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加⼤统计执法检查及惩处⼒度。

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统计违法⾏为,为统计⼯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调研报告由于调研时间仓促,存在问题及建议难免缺乏深刻认识和可操作之处,但我们真诚希望借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机,认真解读和破解乡镇统计⼯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期促进**统计的科学发展和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篇三】统计调研报告范⽂
随着我国⽂化改⾰发展的不断推进,⽂化统计⼯作的地位和作⽤⽇益凸显,⽂化统计数据越发成为我们认识⽂化现状、研究⽂化问题、制定⽂化政策的重要依据。

近些年来,全国各级⽂化统计⼯作者按照部党组的要求,紧紧围绕⽂化发展这个主题,依托“⽂化系统统计能⼒建设⼯程”,开拓创新,扎实⼯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化的⼤发展、⼤繁荣提供有⼒数据⽀撑。

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统计基础⾮常薄弱、统计⼒量明显不⾜、统计管理⽐较滞后等因素制约,⽂化统计⼯作从数据质量到⽂化产品,从统计基础到统计制度都存在着⼀些困难与问题,需要重点加以改进和解决。

⼀、近年来⽂化统计⼯作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化统计通过完善统计制度、优化统计软件、规范统计流程等⼯作,在统计制度改⾰、统计信息服务、统计基础保障等⽅⾯做了⼤量开拓性⼯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化统计⼯作反映⽂化发展、服务⽂化决策、引导⽂化实践的作⽤。

(⼀)指标体系更加完整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事业和⽂化产业飞速发展,以及络化、信息化等新兴技术在⽂化建设中的普遍应⽤,对现⾏的⽂化统计制度体系提出了更⾼要求。

为此,我们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在XX年、XX年和今年分别开展了三次⽂化统计制度的修订⼯作,在统计制度中增添了美术馆、动漫企业、⽂化产业⽰范(试验)园区和产业⽰范基地等统计报表以及电⼦图书、实际拥有产权⾯积等统计指标,使统计制度基本涵盖了⽂化事业与⽂化产业的各个领域,指标体系更趋于科学化、系统化,能够更加全⾯、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前⽂化发展的现状和全貌。

(⼆)调查模式更加多样
为进⼀步增强统计数据时效性,有效提升统计数据服务⽂化管理决策⽔平,XX年在现⾏⽂化⽂物统计制度中,增加了7张⽂化⽂物主要统计数据快速调查表,数据实⾏半年度报送,包括公共图书馆、⽂化馆、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物保护单位维修、动漫企业以及⽂化产业⽰范基地等内容。

同时,结合业务⼯作需要,相继组织开展了全国美术馆、剧场等专项调查,形成了以年度调查为基础、快速调查和专项调查为补充的⽂化统计调查模式。

(三)技术⼿段更加先进
统计信息化是实现统计⼯作规范化、便捷化的根本,也是提⾼统计数据时效性的保障。

为进⼀步加强⽂化统计⼯作,完善⽂化统计软件功能,XX年,采⽤公开招标⽅式,研制开发了“全国⽂化⽂物统计系统软件”。

该软件操作界⾯简洁,极⼤减轻了基层统计⼈员的⼯作压⼒,并且在⼀定程度上提⾼了统计数据质量和⼯作管理⽔平。

今年,我们还将在单机版的基础上研发络版,将会实现数据的在线传输与储存,有效提升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四)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为进⼀步规范⽂化统计⼯作,加强⽂化统计管理,保障⽂化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多⽅意见的基础上,XX年我们以部长令的形式正式颁布《⽂化统计管理办法》。

该《办法》对管理体制、统计机构、数据质量等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重点对统计项⽬的制定和审批、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统计⼈员的设置与培训等⼀系列内容进⾏了详细规定,进⼀步规范了⽂化统计⼯作,为我国⽂化统计⼯作提供了强有⼒的制度保障。

(五)数据质量更加准确
数据质量是⽂化统计⼯作的⽣命线,是衡量⽂化统计⼯作⽔平的根本标准。

为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我们在⼯作中采取设置审核公式、加强审核⼒度等措施,将数据控制重点前移到基层填报单位,并在年报数据会审过程中,采取按⽂化发展情况分组交叉审核的⽅式,将⼀些经济情况类似、发展⽔平相当的地区分为⼀组,相互交叉⽐对审查,有效地确保了各省数据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化统计数据质量得到进⼀步提升。

(六)统计服务更加优质
通过创新性地开展统计分析研究和统计产品改版,形成了以《中国⽂化⽂物统计年鉴》、《中国⽂化统计提要》、《中国⽂化统计⼿册》、《中国⽂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为主打的系列产品。

这⼀系列统计产品内容翔实,观点明确,形式美观,可读性强,在各部门统计⼯作中处于地位,对⽂化决策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特别是《⽂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是⽂化系统第⼀本正式公开发⾏的统计分析报告,引起了业内各界的⼴泛关注,得到了相关宏观管理部门的⾼度肯定,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今年,我们⼜在年报数据中选取部分核⼼指标,试编了《⽂化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向全社会直观解读⽂化改⾰发展成就,进⼀步提升了⽂化统计数据权威性和影响⼒。

(七)统计影响更加深远
近些年来,⽂化统计数据在体制改⾰、规划编制、经费测算等⽅⾯发挥了重要的⽀撑作⽤,⽂化统计⼯作也受到了部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度认可。

近期,我们依托历年统计数据,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央财经⼤学、中国演艺设备协会等科研机构共同开展了“中国⽂化发展指数”、“公共⽂化服务均等化”“我国新建剧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等课题研究⼯作,在⽂化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其中,《我国新建剧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还得到了刘延东同志的重要批⽰,极⼤拓展了⽂化统计⼯作的社会影响⼒。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化统计⼯作取得了长⾜的进步,但由于体制机制、历史沿⾰、思想认识等多⽅⾯原因影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障碍。

突出表现为三个不适应:⼀是统计任务与统计⼒量不适应。

随着统计⼯作任务的不断加⼤,各级⽂化统计部门⼈员不⾜、素质不⾼、统计经费⽋缺的问题越发突出;⼆是统计需求和统计⽔平不适应。

随着⽂化内涵不断扩展,⽂化统计调查范围不断扩⼤,当前部分领域的⽂化统计数据还存在着范围不全、⼝径不⼀、质量不⾼的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三是统计责任和统计服务不适应。

当前统计服务还仅仅停留在数据年度⽐对分析的层⾯,没有对数据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研究,难以充分实现统计数据研判发展阶段、预测发展趋势的作⽤。

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个⽅⾯:
(⼀)重视程度不够
⽂化统计⼯作是各级政府部门进⾏科学决策的⼀项重要基础性⼯作,是指导⽂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长期以来,由于统计观念和统计意识淡薄,⼀些单位领导对统计⼯作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认为统计⼯作只是简单的数加加减减,实质意义不⼤,甚⾄把统计⼯作定位为“闲职”,可有可⽆。

(⼆)队伍建设薄弱
据了解,在全国⽂化统计⼈员中,基本上均是兼职从事统计⼯作,很⼤程度上是在做好其他⼯作的前提下,兼顾统计⼯作,且不少⽂化统计⼈员⼯作变动频繁,专业素质⽋缺,统计⼯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性很难保证,统计报表存在迟报、缺报、误报等现象,严重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三)业务经费⽋缺
近年来,随着⽂化统计⼯作量不断增多,⽂化统计⼯作任务逐渐加⼤,⽂化统计⼯作专项经费不⾜的问题越发突出。

据了解,⽬前统计培训、统计调研、统计监察等统计业务活动基本上均⽆专项预算,相应统计经费的落实也极其困难,严重制约了统计⼯作的顺利开展。

(四)数据分析不⾜
由于各级⽂化统计⼈员⼤多为⾮专业⼈员,在统计分析能⼒⽅⾯较为⽋缺,⽬前的统计分析多停留在统计数据的⽂描述层⾯,深度分析、能够提出观点和建议的分析较少。

⽽且,受编制少、软件对⽐分析功能⽋缺等因素的限制,统计⼈员往往耗费⼤量时间在数据审核汇总上,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精⼒对数据进⾏挖掘,致使⼤量的数据失去了⽣命⼒。

(五)考核机制缺失
⽬前,⽂化统计⼯作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建⽴,地⽅各级统计⼈员报送数据、撰写分析仅仅凭借⾃⾝的⼯作责任⼼,容易形成“报不报送⼀个样,早报迟报⼀个样,数据好坏⼀个样”的“⼤锅饭”想法。

加之⽬前各基层⽂化、⼴电、新闻出版、体育等⾏政主管部门基本上均已合并,⽂化统计⼈员还要负责⼴电、出版和体育统计⼯作,据了解其他部门均已对数据报送情况、数据质量和统计分析撰写等内容开展考核评⽐⼯作,致使统计⼈员⼯作重⼼很难放在⽂化统计⼯作上,严重影响⽂化统计⼯作⽔平。

三、下阶段的⼯作思路
今后⼀个时期,加强⽂化统计⼯作的主要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化统计管理办法》,继续努⼒实施“⽂化系统统计能⼒建设⼯程”,通过建设⽂化单位名录库系统、⽂化统计信息化系统、⽂化统计分析监测系统和⽂化统计⼈才保障系统等四⼤⽂化统计系统建设,⾼质量完成各项统计⼯作任务,为新时期⽂化发展提供强有⼒的统计保障。

计划重点做好以下⼏个⽅⾯的⼯作:
(⼀)进⼀步加强⽂化统计⼯作⼒量
按照《⽂化统计管理办法》有关要求,⼀是督促各级⽂化⾏政部门加强对⽂化统计⼯作的领导,健全统计机构,并把统计数据作为规划编制、资⾦下拨的依据,提⾼统计数据的权威性;⼆是进⼀步充实统计⼯作⼈员。

要求省级⽂化⾏政部门必须配备专职统计⼈员,各级地⽅⽂化⾏政部门承担统计职能的有关业务机构应当配备相应的统计⼈员;三是加⼤统计⼯作经费投⼊。

要求各级⽂化⾏政部门保障统计⼯作所需经费,将统计培训、统计调研、统计监察等⼯作经费列⼊年度部门预算;四是加强对⽂化统计⼈员培训⼯作。

着重提⾼统计⼈员的数据加⼯能⼒、数据分析能⼒和统计报告撰写能⼒,全⾯提升各级⽂化统计⼈员的综合素质;五是建⽴⽂化统计⼯作考核机制。

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定期开展检查督导⼯作,提升⽂化统计整体⼯作⽔平。

(⼆)进⼀步改进⽂化统计⼯作⼿段和⽅法
⼀是加强调研,对⽂化统计的功能、组织⽅式、指标体系、调查⽅法进⾏深层次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形成⼀套既满⾜国家和地⽅管理需要,⼜符合⽂化发展实际的统计调查制度和⽅法;⼆是针对⽂化领域不同门类的特点,探索运⽤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科学测算等多种⽅式收集数据;三是拓展⽂化统计数据来源,加强与国家统计局、⼯商、税务、民政、商务等其他政府部门以及各⽂化⾏业协会、⽂化咨询机构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实现统计数据的共⽤共享。

(三)进⼀步加快⽂化统计信息化建设
⼀是根据⽂化统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标,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尽快建设⽂化统计数据上直报系统,缩短⽂化统计数据的采集、审核、汇总、查询、管理和发布的时间,有效提⾼统计数据采集效率,确保数据的时效性;⼆是利⽤络和数据库技术,积极推进⽂化单位名录库系统建设,全⾯准确掌握⽂化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有效避免调查对象的遗漏和重复,确保填报单位的真实性;三是加⼤对基层的扶持⼒度,适当配备信息化设备以改善基层统计⼈员⼯作环境。

(四)进⼀步提⾼统计服务⽔平
⼀是丰富完善产品。

在进⼀步完善现有统计产品资料的基础上,尽快⾯向社会公开发布《⽂化发展统计公报》,为⽂化改⾰发展提供⾼质量的统计产品;⼆是提⾼服务质量。

继续开展全国⽂化⽂物领域统计分析研究⼯作,提⾼《⽂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的内容质量,同时依托科研机构和各地统计⼈员,积极开展统计课题研究⼯作,提升统计分析的深度与⼴度;三是建⽴指标体系。

研究建⽴反映⽂化发展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并进⾏科学的测算,及时反映全国和各地区⽂化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升统计⼯作的在⽂化决策中的地位;四是加⼤宣传报道。

充分利⽤纸质传媒、络传媒等各种载体,加⼤对社会各界的服务⼒度,充分发挥⽂化统计信息的功能和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