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做合一看素质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学做合一”看素质教育
□许静
【摘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论,与二十一世纪提出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对转变当今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许静,菏泽学院教育系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现实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改变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是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和主要内容,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出发分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不仅能为课程改革提供多方面的理论依据,更有助于广大教师深刻理解和认同新课改的理念,
内化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对我们运用他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做合一”的基本观点及内涵
(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把世界上的先生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只会教书;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第三种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三种类型的先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第一种片面地强调“教”,第二种
教师,他们可以把自己在国外的经历与学生一起分享。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外国,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会非常高。中外教师应互相交流经验,开出自己的特色课和创新课。三是加强对学生选课及学习目的的引导。有些学生确实是因为个人兴趣和爱好上选修课,而大多数学生是为了学分。这一动机是与开设英语选修课的目的不符,应当给予正确引导。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现象,教学管理部门和辅导员必须做好引导工作。每学期应提前介绍下学期选修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需要与个人兴趣来进行合理的选择。鼓励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做到学习过程善始善终,杜绝“选而不修、混学分”的现象。四是选修课学习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生如何把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在生活实践中呢?第二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目前学院每年都固定举办一些英语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配音大赛,英语模仿秀等。要鼓励选修口语课、影视赏析课、演讲课的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实践所学的知识。
(二)加强英语选修课的教学管理。
1.加强监督。开课前,任课教师应在校园网上详细介绍所开选修课程,如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答疑辅导方式、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考试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等,使学生对各门课程一目了然,方便取舍。
另外,教学督导部门应加强对选修课的管理。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应随时监督授课质量,并且鼓励教师间相互听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学习反馈,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2.加强学生管理,灵活考试制度。为了杜绝“选而不学”
现象的发生,除了应加强学生纪律教育外,还须严格考试制度,鼓励灵活的考试形式,并强化学习过程的检查。常用的考核方式可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目前本院的英语考试都能将传统的终结性考试和形成性考试相结合,从而做到客观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鉴于选修课的特殊性,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所教课程的特点灵活组织考试。比如,影视赏析课,考试内容可包括写一篇影评,以小组为单位的配音或模仿比赛等。
四、结语
现代高等教育对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既具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又具备语言应用技能同时又不乏语言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具备运用英语独立工作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夯实英语基础,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方面面,因此开设选修课势在必行。不仅要开,更要开好英语选修课。
【参考文献】
1.李娜,毛颖.大学英语后续教育之教师调查[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6
2.王文惠,项军平.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关于大学英语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3.周山.论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发展模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
551
·
片面强调“学”,陶行知先生把教和学合二为一,形成一个整体。强调“教学生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首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二是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即“授之以渔”
。三是要重视教学过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应是一个探究真知的过程,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是
一个心与心交融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还交给学生做学问的五字诀。“一、集、钻、剖、韧”即告诫学生做学问要专心一意,要坚韧不拔,要广泛搜集材料,深入钻研和分析问题,只要这样努力去追求,那么“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
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
。(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先生深刻
批判了“教授法”,极力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提出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生学的法子。”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不需要思考,只要学会就行。这种课堂教学,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主体价值,忽视了学生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而真正有价值的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满刺激和兴奋,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着正确或错误的尝试,体验着获得新识的喜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奋;同时,也体验着面临问题的困惑,遭遇挫折与失败的痛苦。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陶
行知先生用形象的比喻对因材施教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说,“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
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
会被烧死。”为此,他告诫父母和老师要根据儿童的客观需要和能力来
“宣导他们的欲望从而启发他们自觉的活动。他说,“我们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的需要的力量为转移,
”他主张“怎样学就怎样做,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他在育才学校的时候,就是根据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把学生按照各自的爱好、兴趣、特长分成“音乐、戏剧、文学、绘画、社会、自然等专业组进行专门教育,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教人者必先教已。陶行知
先生曾明确指出。“做先生的,须一面教一面学”,学,并不是贩卖一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
。”“好的先生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
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随着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逐渐增多,
自我教育的能力逐步增强,教师在某些方面“后学”甚至不如学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素质教育对教师在知识结构,
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手段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总结、反思,为今后更好的教学做好一切准备。素质教育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取决于老师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所
以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为此,陶行知在《我们
的信条》中告诫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三、“教学做合一”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和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是统一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实践素质教育最好的途
径,
我们要进一步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但怎样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实际上就是陶行知
先生提出的一个“做”字,即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培养有创造型、敬业型的教师。笔者认为一个教师最大的成功莫过于他的内涵。成功的教师应是具有创造能力、独特见解的教师,应是具有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的教师。作为教师,不仅要严格遵守精神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还应在默默无闻的平凡岗位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较强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学做合一”,既重视教师的领导、组织、指导作用,又重视学生参与、主动、探究作用,把“做上教”
、“做上学”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创造实践氛围,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探索状态,激发起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与需要;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自己想、自己问、自己做、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相互研讨,并尝试以多种思路和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除了培养学生预习、听讲、复习、作业等基本学习习惯外,还应注意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受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势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学生有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陶行知提出学校不是教师教书的“教校”,应是学生学习的“学校”。教学要从儿童的兴趣入手,让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
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学固然要
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
但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
学效果好。
【参考文献】1.金林祥,胡国枢,屠棠.当代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研究[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
2.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
社,
19913.李亚英.试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观[J ].湖北教育研究,
1995·
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