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红茶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祁门红茶的历史
祁门红茶的历史
祁门红茶的历史你知道祁门红茶的起源吗?
据历史记载,清朝光绪以前,祁门生产绿茶,品质好,制法似六安绿茶,称为“安绿”。
公元1875年,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籍经商,在至德县(今东至县)尧渡街设立茶庄,仿照“闽红”制法试制红茶。
1876年,余从至德来到祁门,并在西路历口、闪里设立茶庄,扩大生产收购。
继而在南路贵溪一带,也有人试制红茶成功。
当时上海“同合荣”茶栈也在祁门贷出资金。
由于茶价高、销路好,人们纷纷相应改制,逐渐形成了“祁门红茶”。
对祁红的创制与发展,祁门胡元龙亦是有贡献的。
据1916年《农商公报》第二期记载:“安徽改制红茶,权舆于祁建。
而祁建有红茶,实肇始于胡元龙(又名胡仰儒)。
胡元龙为祁门南乡之贵溪人,于前清咸丰年间,即在贵溪开辟荒山五千余亩,兴植茶树。
光绪元、二年之间,因绿茶销场不旺,特考察制造红茶之法,首先筹集奖金六万元,建设日顺茶厂,改制红茶,亲往各乡教导园户,至今40余年,孜孜不倦。
”
由于祁门自然环境优越,茶叶品质好,并逐年提高制茶技艺,其内质香气独树一帜,竟与当时国内著名的“闽红”、“宁红”齐名。
“祁红”产区逐渐扩大,除原来祁门、至德县外、毗邻的贵池、浮梁县也相继改制红茶,产量逐年增大,至1911年前后,生产购销量旺时产达6万担以上。
后因国内军阀混战,两次世界大战的破环与影响,我国红茶生产开始衰落,但“祁红”一直保持较好的产销形势。
1939年,祁门县最高年产达4.9万担,占当时全国红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至1949年,下降为9618担,1956年发展至3.3万担,1983年仅出口即达5.7万担。
好山好水出好茶
祁门地处安徽黄山西麓,与江西毗邻,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
自然条件优越,山地林木多,温暖湿润,土层深厚,雨量充沛,云雾多,很适宜于茶树生长,加之当地茶树的主体品种──槠叶种内含
物丰富,酶活性高,很适合于工夫红茶的制造。
祁门的光热特点
茶树是一种喜温耐阴的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光热条件。
祁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6℃,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13.2℃。
全年10℃以上有效积温达到4897.1℃。
而且,祁门的光照适度,年日照总时数1908.8小时,无霜期240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光照和热量,有助于茶叶中的品质成分和芳香类化合物的有效积累。
历史文化
祁红同印度的大吉岭红茶和斯里兰卡的乌瓦红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红茶”。
最初它们是英国贵族的饮品,被国际时尚评为“高档茶”,后来在社会大为流行,却因历史原因经历了数次起起落落。
祁门县原产绿茶,18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殖民地茶叶生产的兴起,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销路受阻,为了开拓销路,当地借鉴宁红的制作工艺,改绿制红,祁红创制成功。
1915年,祁门红茶参加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一举获得金奖,名动天下。
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祁红产销受到冲击,口岸也逐步由武汉转至大都会上海。
上海逐步成为了长达二十年的祁红外销的中转站,茶号、洋行、茶栈林立,向各国输出祁红。
后又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影响再受冲击。
直至建国,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大批茶界大师级人物如吴觉农、胡浩川、冯绍裘、庄晚芳等为祁红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祁红复兴之路在波折中蒸蒸日上。
茶文化,是饮茶和制茶的文化。
而制茶文化,祁门绝对占有重要地位。
“沃土化育灵草香”,用这一句来形容土壤环境条件因素对祁门红茶品质形成的的影响最恰当不过,土壤为万物之母,正是在祁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独冠天下的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