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土的压缩计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 (mm) 20.2 14.6 11.5 5.0 3.4
16 35.2 54.4 65.9 77.4 89.0
94.0 83.8 57.0 31.6 18.9 12.3
1200 1600 1600 1600 1600
25.6 44.8 60.2 71.7 83.2
88.9 70.4 44.3 25.3 15.6
i =1
hi =
n
∑
i =1
(σ z ) i hi E si
e1i———由第 层的自重应力均值从土的压缩曲线上 由第i层的自重应力均值从土的压缩曲线上 由第 得到的相应孔隙比 e2i———由第 层的自重应力均值与附加应力均值之 由第i层的自重应力均值与附加应力均值之 由第 和从土的压缩曲线上得到的相应孔隙比
114.5 115.2 104.5 97.0 98.8
8、最终沉降计算 按分层总和法求得基础最终沉降量为∆s=Σ∆si =54.7mm 按分层总和法求得基础最终沉降量为
二、规范法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 2007 )采用下式计算最终的基础沉降量 :
zi-1
i-1层 i层
b
zn
α
α
i
i −1
平均附加 应力系数 曲线
zi
∆z
第i层平均附 层平均附 加应力系数 面积Ai
α
n
规范法计算原理示意图
表5-5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
E
S
/MPa
2.5 1.4 1.1
4.0 1.3 1.0
7.0 1.0 0.7
15.0 0.4 0.4
20.0 0.2 0.2
z n = b ( 2 . 5 − 0 . 4 ln b )
D63——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法计算沉降量步骤如下: 2007 )法计算沉降量步骤如下: 1)将地基土按压缩性分层(即按Es分层) ; 将地基土按压缩性分层(即按 分层) 2)计算基底附加应力; 计算基底附加应力; 3)确定压缩层厚度; 确定压缩层厚度; 4)按公式计算各分层的压缩量,并求和; 按公式计算各分层的压缩量,并求和; 5)确定沉降计算经验系数,计算基础总沉降量。 确定沉降计算经验系数,计算基础总沉降量。
4、计算基底附加压力 、
p0 = p − γd = 94 kPa
5、计算基础中心点下地基中附加应力 a=4,b=4,a/b=1,z沿深度分布,查表 可得: 沿深度分布, 可得: , , , 沿深度分布 查表3-4可得
z(m) 0 1.2 2.4 4.0 5.6 7.2 z/b 0 0.6 1.2 2.0 2.8 3.6 α0 σz(kPa) σc(kPa) σz /σc 0.2500 94.0 16 0.2229 83.8 35.2 0.1516 57.0 54.4 0.0840 31.6 65.9 0.0502 18.9 77.4 0.24 0.0326 12.3 89.0 0.14 zn (m)
s=
n
∑
i =1
∆ si =
n
∑
i =1
e1i − e 2 i hi 1 + e1i
e1 i − e 2 i e1 i − e 2 i 由αi = = 得 e1 i − e 2 i = α i (σ z ) i P2 i − P1 i (σ z ) i 代入前式得 s=
n
∑
α i (σ z ) i
1 + e1 i
6、例题分析
例【5-2】某厂房柱下单独方形基础,已知基础底面积尺寸 某厂房柱下单独方形基础,
为4m×4m,埋深 =1.0m,地基为粉质黏土,地下水位 ,埋深h= ,地基为粉质黏土, 距天然地面3.4m。上部荷重传至基础顶面 =1440kN,土 距天然地面 。上部荷重传至基础顶面F= 土 的天然重度γ=16.0kN/m³,饱和重度γ sat=17.2kN/m³,有 饱和重度 , 关计算资料如下图。 关计算资料如下图。试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最终沉降
h σ σz σcz+σz cz (kPa) (kPa) (mm) (kPa) (kPa) (kPa)
σcz
σz
e1i 0.970 0.960 0.954 0.948 0.944
e2i 0.937 0.936 0.940 0.942 0.940
e1i- e2i 1+ e1i 0.0618 0.0122 0.0072 0.0031 0.0021
G = γ G Ad = 320 kN
b=4m =
1 2 3
1
2 3 4 4 5 5
p=
F +G = 110 kPa A
分层点编号 土层重度 土层厚度 分层面处自重 每层平均自重 原地面 0 1 2 3 4 5 16.0 16.0 7.2 7.2 7.2 1.2 1.2 1.6 1.6 1.6 16.0 1.0 0 16.0 35.2 54.4 65.9 77.4 89.0 83.2 25.6 44.8 61.65 71.65
由于采用了一系列计算假定,按式(5-11)求出的总 压缩量,与工程实际有一定出入,故现行规范用经 验系数 ms 进行修正。规范中的沉降计算公式为
e1i − e2i S = ms ∑ hi i =1 1 + e1i
n
或
S = ms ∑
i =1
n
σ zi
E si
hi
表5-1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ms
Es (MPa) 1<E s ≤ 4 4<E s ≤ 7 7<E s ≤ 15 15<E s ≤ 20 20<E s
ES
∑A = A ∑E
i i
si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
∆s ′ ≤ 0.025 n
∑ ∆s ′
i i =1
4<b≤8 0.8 b>8 1.0
n
∆z 取 值 表
b(m) ∆z(m) b≤2 0.3 2<b≤4 0.6
当无相邻荷载影响,基础宽度在 ~ 范围内时, 当无相邻荷载影响,基础宽度在1~30m范围内时,地基 范围内时 变形计算深度也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 变形计算深度也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
( p 2i − p1i ) σ zi ∆si = hi = hi E si E si
n n σ 1 σ zi + σ zi−1 zi hi = ∑ hi E si 2 i =1 E si
s=∑
i =1
3、分层总和法计算公式
分别计算基础中心点下地基中各个分层土的压缩 基础的平均沉降量s等于 变形量△si,基础的平均沉降量 等于△s降量:地基变形稳定后, 最终沉降量:地基变形稳定后,地基表面 的最大竖向变形。 的最大竖向变形。
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分层总和法 规范法 弹性理论法
一、分层总和法 1、基本假设
(1) 地基中划分各薄层均在无侧向膨胀情况下产生竖 向压缩变形 (2) 基础沉隆量按基础底面中心垂线上的附加应力进 行计算。 行计算。 对于每一薄层来说, (3) 对于每一薄层来说,从层顶到层底的应力是变化 计算时均近似地取层顶和层底应力的平均值。 的 , 计算时均近似地取层顶和层底应力的平均值 。 只计算“压缩层”范围内的变形。所谓“压缩层” (4) 只计算“压缩层”范围内的变形。所谓“压缩层” 是指基础底面以下地基中显著变形的那部分土层。 是指基础底面以下地基中显著变形的那部分土层 。
ms
1.8~1.1 1.1~0.8 0.8~0.4 0.4~0.2 0.2
4、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计算步骤
(1)分层:不同土层分界面作为分层面;地下水位面; (1)分层:不同土层分界面作为分层面;地下水位面; 分层 分层厚度不大于0.4 分层厚度不大于0.4b; (2)计算各分层面处的自重应力,以及各层的平均自 (2)计算各分层面处的自重应力, 计算各分层面处的自重应力 重应力; 重应力; (3)计算基底压力及附加压力 计算基底压力及附加压力; (3)计算基底压力及附加压力; (4)计算各分层面处的附加应力,以及各层的平均附 (4)计算各分层面处的附加应力, 计算各分层面处的附加应力 加应力; 加应力; (5)确定压缩层厚度 确定压缩层厚度; (5)确定压缩层厚度; (6)计算各分层沉降量 计算各分层沉降量; (6)计算各分层沉降量; (7)计算基础最终沉降量 计算基础最终沉降量。 (7)计算基础最终沉降量。
p0 s = ψ s s′ = ψ s ∑ ( z i α i − z i −1α i −1 ) i =1 E si
式中 ψs—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根据各地区沉降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 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
n
α i α i −1
—基础底面至第 层和第 层底面范围内 基础底面至第i层和第 基础底面至第 层和第i-1层底面范围内 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可按表5-6采用 。 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可按表 采用
F=1440kN
h=1m =
e 0.96 0.94 0.92 0.90 50 100 200 300 σ
3.4m
b=4m =
【解答】 解答】 解答
F=1440kN
原地面 3.4m h=1m = 0
1、分层 、 每层厚度h 每层厚度 i <0.4b=1.6m,地下水 , 位以上分两层, 位以上分两层,各1.2m,地下水 , 位以下按1.6m分层 位以下按 分层 2、计算地基土的自重应力 、 自重应力从天然地面起算, 的 自重应力从天然地面起算,z的 取值从基底面起算 3、计算基底压力 、
确定基础沉降计算深度
一般取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的比值为20% 一般取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的比值为 %处,即 σz=0.2σc处的深度作为沉降计算深度的下限;若沉 处的深度作为沉降计算深度的下限; 降深度范围内存在基岩时,计算至基岩表面为止。 降深度范围内存在基岩时,计算至基岩表面为止。
确定地基分层
(1) 不同土层的分界面 (2) 地下水位面为分层面 每层厚度h (3) 每层厚度 i ≤0.4b
地面 h
i-1 b
σczi-1
自重应 力曲线
σzi-1 σzi
hi zn
附加应 力曲线
i
σczi σcz
σz=0.2σcz
分层总和法计算原理示意图
2、各薄层压缩量的计算公式
∆ s i = ∆ ε ⋅ hi = e1 i − e 2 i hi 1 + e1 i
∆ε =
∆ si e − e2i = 1i hi 1 + e1 i
【例5-3】试按规范推荐的方法计算图3-7所示基础 Ⅰ 的最终 试按规范推荐的方法计算图3 所示基础Ⅰ 试按规范推荐的方法计算图 沉降量,并考虑基础Ⅱ的影响。已知基础Ⅰ 沉降量,并考虑基础Ⅱ的影响。已知基础Ⅰ和Ⅱ各承受相应 1134kN 于 准 永 久 组 合 的 总 荷 载 值 Q=1134kN , 基 础 底 面 尺 寸 b×l=2m×3m,基础埋置深度 2m。其它条件参见图3-7。 基础埋置深度d=2 其它条件参见图3 ×= 【解】1)计算基底附加压力 基底处总压力
5、地基沉降计算中的有关问题
(1)分层总和法在计算中假定不符合实际情况
假定地基无侧向变形 计算结果偏小 计算采用基础中心点下土的附加应力和沉降 计算结果偏大 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误差, 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误差,但精确误差难以估计
(2) 分层总和法中附加应力计算应考虑土体在自重作用下的
固结程度, 固结程度,未完全固结的土应考虑沉降随时间的变化 相邻荷载对沉降量有较大的影响, (3) 相邻荷载对沉降量有较大的影响 , 在附加应力计算中应 考虑相邻荷载的作用 当建筑物基础埋置较深时, (4) 当建筑物基础埋置较深时 , 应考虑开挖基坑时地基土的 回弹, 回弹,建筑物施工时又产生地基土再压缩的情况
7.2
6、确定沉降计算深度zn 、确定沉降计算深度 的确定原则,由计算结果, 根据σz = 0.2σc的确定原则,由计算结果,取zn=7.2m 7、最终沉降计算 根据e 计算孔隙比,及每一个薄层的压缩量∆S 根据 -p曲线,计算孔隙比,及每一个薄层的压缩量 i
z(m) 0 1.2 2.4 4.0 5.6 7.2
p0≥fa0 p0≤0.75fa0
E S—为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 的当量值(加权平均值); 的当量值(加权平均值);
Ai—为第 层土的附加应力系数面积; 为第i层土的附加应力系数面积 为第 层土的附加应力系数面积;
Ai = ( z i α i − z i −1α i −1 )
fa0—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Esi—基础底面下第 层土的压缩模量。 基础底面下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 基础底面下第 层土的压缩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