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龙天渝课后答案第五章孔口管嘴管路流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由题得� � � �
1 � 0.707
l
� d � �� �1
6.如上题�当管嘴外空气压强为当地大气压强时�要求管嘴出流流速为 30m/s。此时静压箱 内应保持多少压强�空气密度为 ρ=1.2kg/m3。
解� v � � 2 �p �得 �p � 1.08kN / m 2 �
7.某恒温室采用多孔板送风�风道中的静压为 200Pa�孔口直径为 20mm�空气温度为 20℃� μ=0.8。要求通过风量为 1m3/s。问需要布置多少孔口�
∴负压值为-2.93m 16.如图水泵抽水系统�管长、管径单位为 m�ζ 给于图中�流量 Q=40×10-3m3/s�λ=0.03。 求�
�1�吸水管及压水管的 S 数。 �2�求水泵所需水头。 �3�绘制总水头线。
5
解��1� S H1
=
� 8�� �
�
L1 d1
�
��1 �
2
d
4 1
g
�
2
� �� �
� 8� l1
解�(1)
S P1 �
d1
�
2
d
4 1
�8� l2
SP2 �
d2
�
2
d
4 2
� 8(� l3 � 1)
SP3 �
d3
�
2
d
4 3
S P � S P1 � S P 2 � S P3
p � SPQ2
解得� p � 2500 Pa
�2�铅直安装不会改变总压�因为同种气体位压等于零 �3� p � S P Q 2 � 2830 Pa 18. 并联管路中各支管的流量分配�遵循什么原理�如果要得到各支管中流量相等�该如何 设计管路�
解�阻抗反映管路上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情况。S H 用在液体管路�S P 用在气体管路。在紊
流粗糙区时� S 与管中流量无关�因为 � 此时与 v 以及流体状态无关��仅决定于管道的尺 寸和构造。
13.供热系统的凝结水箱回水系统如图。试写出水泵应具有的作用水头表达式。
解� H
�
p
, 2
�
p1,
� SQ 2 (如果冷却措施是开
�3�A 箱水面压力为 2000Pa� H 1 =3m 时�而 B 水箱水面
压力为 0� H 2 =2m 时�求通过孔口的流量。 解��1�属孔口自由出流 Q � �A 2 gH 0 � H 0 � H1
得� Q � 0.037 m 3 / s
�2�属孔口淹没出流� Q � �A 2 gH 0 � H 0 � H1 � H 2
1
� �� �
1 l
� d � �� �1
证�∵ H 0
�
v2 2g
� ��
v2 2g
��
l dv2 2gຫໍສະໝຸດ ∴ v � � 2 gH 0
其中� �
1 l
� d � �� �1
5.某诱导器的静压箱上装有圆柱形管嘴�管径为 4mm�长度 l =100mm�λ=0.02�从管嘴入 口到出口的局部阻力系数 �� � 0.5 �求管嘴的流速系数和流量系数�见上题图�。
2 2
�
S
与
ζ
有关
因为 S1 � S 2 �故 Q1 � Q 2 。
6
�2� h f 1 = h f 2 20.有一简单并联管路如下图�总流量�=80×10-3m3/s�λ=0.02�求各管段之间的流量及两节 点之间的水头损失。第一支路 d 1 =200mm�L1=600m�第二支路 d 2 =200mm�L2=360m。
解�并联管路 Q � 1 �如果要得到各支管流量相等必须各支管 S 相等 S
∴应设计成 S1=S2=S3 19. 有两长度尺寸相同的支管并联�如果在支管 2 中加一个调节阀�阻力系数为 ζ�� 则 Q1 和 Q 2 哪个大些�阻力 h f 1 和 h f 2 哪个大些�
解��1�S1 Q12
=S2
Q
�
v
2 2
2
� �pL
因为 p1 =p 2 =p a , v1 � v2 � 0 ,所以
�pL � g(�a � �)H
又由于 �pL � �p1 � �p2 根据气体孔口淹没出流的流量公式�
Q M 1 � � a �A
2 g �p1 g� a
Q M 2 = ��A
2 g �p1 �g
又由于连续性方程
Q � �A
2 gH 0 � �A
2g �p � �A �g
2g � , � � h � �A �
2g �, h �
11.如上题图孔板流量计�输送 20℃空气�测量 h=100mmH2O。μ=0.62�d=100mm�求 Q。
解�将数据代入上题公式得 Q � 0.2m 3 / s
12.什么叫管路阻抗��又称为综合阻力数�为什么有两种表示�在什么情况下�S 与管中流 量无关�仅决定于管道的尺寸及构造�
解第一次校正计算环路ab015bd010管段假定流量qisihihiqiq管段校正流量0001400014000140017500014校正后的流量qi0148600986校正后的hi159761334688979821098219821000141319609548dc001196420019619600028901641ca015982122097147310151422512014090087435410环路管段假定流量qisihihiqiq管段校正流量0017500014001750017500175校正后的流量qi校正后的hi2cd00119642001961960001750028901641df004fe003ec00836442058301457591105081992733036442233232915400575001250062512049014241423501969254967301911第二次校正计算环路管段假定流量iqis不变597698212iqshiiiiqhq管段校正流量校正后流量iqabbd014860098613196095488880968400018000180001800018000160001800018000160001600016000160150401004dc002891964201641567800287ca共计cddffeec共计0151400289005750012500625982119642364429110536442225120140901641120490142414235019691486939111567820955113922277660801014960028700591001090060900016
�
L5
d
5 5
)
H并
�
S
2
Q
2 2
� 11.15m
H 1�5 � S1�5Q 2 � 13m 7
∴ H � 11.15 � 13 � 24.15m
23.管段 1 的管径为 20mm�管段 2 为 25mm�l1 为 20m�l2 为 10m��� 1 � �� 2 � 15 �� � 0.025 �
2
得� Q � 0.0216 m 3 / s
�3� Q � �A
2 gH 0
�H0
�
H1
� H2
�
2000 9807
得� Q � 0.0236 m 3 / s
9.室内空气温度为 30℃�室外空气温度为 20℃�在厂房上下部各开有 8m2 的窗口�两窗口 的中心高程差为 7m�窗口流量系数 μ=0.64�气流在自然压头作用下流动�求车间自然通风 换气量�质量流量�。
解� �P � H �� � � �g � H � 0.37 � 2.744 N / m 2
Q= �内�A
2�p =12.96kg/s �内
�方法二��分别令上下部窗口外渐变流断面 2 和断面 1�根据气体能量方程�得
p1 � g (� a
� � )( z 2
� z1 ) �
� v1 2 2
�
p2
�
由于 H 不变� Q3 减小�所以 Q 2 减小 25.三层供水管路�各管段的�值皆 106s2/m5� 层高均为 5m。设 a 点的压力水头为 20m�求 Q1、Q2、Q3�并比较三流量�得出结论来。�忽 略 a 处流速水头�
解� Q' � Q2 � Q3
Q � Q1 � Q' � Q1 � Q2 � Q3
4
d=200mm�上游水面至管顶高度 h=1m。已知 λ�0.026,进口网 ζ=10�弯头 ζ=1.5�每个弯头�� 出口 ζ�1.0 �求� �1�虹吸管中的流量� �2�管中压强最低点的位置及其最大负压值。 解��1�方法一�
� d 2 2 gH
Q=
4
=0.
�
c
�
2� b
�
�
0
�
� �L1
�
解�Q1:Q2= S 2 :
S1 �Q�
1� S
S1
= 8�L1 d1
�
2
d
4 1
g
=3104.8 s2 /m5
S
2
=
8�L2 � 2d
d2
4 2
g
� 1862.9s 2
/ m5
解得� Q1 : Q2 � 0.774
Q2 � 45 � 10 �3 m 3 / s Q1 � 35 � 10 �3 m 3 / s
流量分配有何变化�
解�这样 Q1 更小� Q 2 更大�所以应将管段 1 的
管径改为 25mm �管段 2 的管径改为 20mm �两 管流量可接近。 24.已知某枝状管网的 Q1、Q2、Q3�若在支管 2 的末端再加一段管子�如图中所示。问 Q1 和 Q2、 Q3 各有何变化� 解�由于总阻抗加大�H � SQ 2 �使总流量 Q1 减小
Q M1� QM 2
查得 � a � 1.205 kg / m 3 , � � 1.165 kg / m 3
3
Q M 1 � QM 2 � QM =12.96kg/s
10.如图示管路中输送气体�采用 U 形差压计测量压强差为 h 米液体。试推导通过孔板的流 量公式。
� � 解� �P � � ' � � gh � � , 是 U 形压差计液体容重� � 为气体容重
孔口管嘴管路流动 1.图中穿孔板上各孔眼的大小形状相同�问每个孔口的出流量是否相同� 解�由 Q � �A 2 gH 0 与深度无关�所以每个孔口的出流量相同
2.有一水箱水面保持恒定�5m��箱壁上开一孔口�孔口直径 d=10mm。�1�如果箱壁厚度 δ=3mm�求通过孔口的流速和流量。�2�如果箱壁厚度 δ=40mm�求通过孔口的流速和流量。 解��1�视作薄壁小孔口�� � 0.97 � � � 0.62 v � � 2 gh � 9.6m / s 得� Q � �vA � 4.82 � 10 �4 m 3 / s �2�视作管嘴�� � � � 0.82 v � � 2 gh � 8.12 m / s 得� Q � �vA � 6.38 � 10 �4 m 3 / s 3.一隔板将水箱分为 A、B 两格�隔板上有直径为 d1=40mm 的薄壁孔口�如题 5-3 图�B 箱底部有一直径为 d2=30mm 的圆柱形管嘴�管嘴长 l=0.1m�A 箱水深 H1=3m 恒定不 变。 �1�分析出流恒定性条件�H2 不变的条件�。 �2�在恒定出流时�B 箱中水深 H2 等于多少� �3�水箱流量 Q1 为何值� 解��1�当 Q1=Q2 时 出流恒定 �2�因为 Q1=Q2� �1 A1 2 g (H 1 � H 2 ) � � 2 A2 2 g (H 2 � 0.1) 查表得 �1 � 0.6 � � 2 � 0.82 �解得� H 2 � 1.85m �3�解得 Q1 � 3.58×10-3 m3/s 4.证明容器壁上装一段短管�如图所示��经过短管出 流时的流量系数 μ 与流速系数为
�g
式则需加上 h)
14.某供热系统�原流量为 0.005m3/s,总水头损 失 h=5mH 2O,现在要把流量增加到 0.0085m3/s, 试问水泵应供给多大压头。
解� H 1 � SQ12 即 5 � S � 0.005 2
∴ S � 2 �105 s 2 / m 5
H 2 � SQ 2 � 2 �105 � 0.0085 2 � 14.45m 15.两水池用虹吸管连通�上下游水位差 H=2m�管长 L��3m�L2�5m�L3�4m�直径
解�Q= n�A 2 �p �得 n � 218.4 �所以需要 219 个 �
8.水从 A 水箱通过直径为 10cm 的孔口流入 B 水箱�流量系数为 0.62。设上游水箱的水面高
程 H 1 =3m 保持不变。
�1�B 水箱中无水时�求通过孔口的流量。
�2�B 水箱水面高程 H 2 =2m 时�求通过孔口的流量。
1 :
S2
1 :
S3
1 �
S4
d
5 2
:
L2
d
5 3
:
L3
d
5 4
� 2185 :1743 : 3375
L4
Q2 � Q3 � Q4 � QA
S 2 � 3 4 6.8 s 2 m 5
Q2
�
2185
QA
2185 � 1743 � 3375
� 0.18 m 3
s
S 1� 5
�
8� � 2g
(
L1
d
5 1
H1 � S1Q 2 � S 2Q 2 � 3.72m
21.如上题�若使 Q1 � Q2 如何改变第二支路�
解� d 2 减小或加调节阀等增加阻力的措施。
22.如图所示管路�设其中的流量 QA=0.6m3/s�λ=0.02�不计局部损失�其它已知条件如图� 求 A、D 两点间的水头损失。
解� Q2 : Q3 : Q4 �
=118.69s2 /m5
SH2
� 8�� � =�
L2 d2
��3 ��
�
2
d
4 1
g
4
� � 1��
�
=2106.1s2 /m5
�2� H � h � � S H1 + S H 2 � Q 2 � 23.56 m �其中 h � 17 � 3 � 20m �
�3�略 17.图为一水平安置的通风机�吸入管 d1=200m�l1=10m�λ=0.02。压出管为直径不同的两段 管段串联组成�d2=200mm� l2=50m�λ =0.02�l3=50m , λ=0.02。空气密度为 ρ=1.2kg/m3� 风量为 Q=0.15m3/s�不计局部阻力。试计算� �1�风机应产生的总压强为多少� �2�如风机与管道铅直安装�但管路情况不变�风机的总压有无变化� �3�如果流量提高到 0.16m3/s�风机总压变化多少� �4�绘出全压线与静压线图。
L2 d
�
L3 �
05m3/S 方法二�
S
�
8(�
�
d
L
�
�
�
� 2d 4g
)
又 H � SQ 2 �解得 Q � 0.05m 3 / s
�2�
hv � (Z C � Z1 ) �
1��c
�
2� b
�
� �L1 �
d
L2 �
H
�
c
�
2�
b
�
�
0
�
� ( L1
� L2 d
�
L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