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
Ⅰ.考试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内容的目标与要求
1.初步学会运用化学思想和方法观察和认识实际生活中的
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的协调发展,提高化学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2.初步构建宏观——微观——符号为主线的化学学科的内
在逻辑关系,提高从化学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了解:能记住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定义,化学用语的意义、写法。

记住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以及常见无机物的命名、分类、组成、通性和相互反应的一般规律,记住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并能正确复述。

理解:能灵活呈现所学化学知识;认识一些化学现象;根据一些简单化学事实、实验现象认识物质或物质的性质。

应用:能理解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二、技能与能力的目标与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能够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辩认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的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的能力。

2.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1)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作出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规律,并对化学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内容包括《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部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一、科学探究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能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5.能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6.能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7.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8.能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1.空气的组成
⑴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⑵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氧气、二氧化碳
⑴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⑵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⑶能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3.水及其它几种溶剂
⑴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和简单鉴别。

⑵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⑶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的组成。

⑷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4.溶液
⑴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⑵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⑶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⑷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⑸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⑹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5.金属与金属矿物
⑴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

⑵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

⑶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知
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⑷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⑸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6.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⑴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⑵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⑶会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⑷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⑸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⑹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⑺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物质的状态: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物质的分类方法
⑴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⑵能从元素的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⑶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⑷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3.粒子构成物质
⑴认识物质的粒子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⑵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⑶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⑷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化学元素
⑴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⑵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⑶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⑷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⑸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5.物质组成的表示
⑴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⑵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⑶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⑷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⑴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反应的本质。

⑵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⑶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

⑷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2.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⑴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⑵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⑶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质量守恒定律
⑴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⑵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⑶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⑷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五、化学与社会发展
1.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⑴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液化石油气、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⑵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⑶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⑷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⑸知道石油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通过炼制可以得到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等产品。

⑹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2.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⑴知道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应用。

⑵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⑶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化学物质与健康
⑴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⑵知道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⑶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⑷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在帮助人类营养保健与战胜疾病方面的重大贡献。

4.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⑴认识处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必要性以及一般原则。

⑵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⑶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⑷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Ⅲ.考试题型与内容结构
1.题型结构
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

其中,选择题均单选题,约占40%,非选择题约占60%。

2.内容结构
科学探究约25%,身边的化学物质约25%,物质构成的奥秘约20%,物质的化学变化约25%,化学与社会发展约5%。

专题讲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解读
宋心琦(清华大学,教授)
戴梅(北京市汇文中学,中学高级)
胡玉娇(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
一、对科学素养的再认识
1.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而运作变动的。

当今的科学教育已大有别于19世纪中叶所追求的“启迪人的心智”的科学教育,由于科学“已成为一项国家事业,从而使企业和政府都直接参与了科学事业,实现了科学家与企业家、政治家的结合。

”“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在社会总体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即认识世界,是科学的认识功能;二是在物质文明方面,即改造世界,是科学的生产力功能。

”而科学教育必定要负载全面的教化育人功能,即对受教育者要实施启智、益智、育人和笃行的教化功能,或称为全面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功能。

因之,有的学者主张:广义的科学教育指培养全体国民的科学知识、态度、方法与精神的过程或活动。

另有学者更明确地指出:“科学教育是一门以求取人类生存以及为人类适应未来不可知时、空、事物变化预做准备等两项为目的的学科;同时,科学教育是迎接高科技、复杂、多元、变动剧烈的未来时代,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资源。


简言之,随着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逐步普及,世界各国的公民都会遇到诸多如健康、食物、营养、材料、能源、资源及环境等有关的问题(即所谓“公民问题”),使所有青少年对科学和技术均应至少具有一种基本的知识和了解,已成为现代科技社会普遍关注的国家大事。

这就是对公民普遍实施科学素养教育的根据。

2.什么是科学素养
什么是科学素养?国内有的学者认为:科学素质①是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禀特质。

应当说,科学素质是现代社会(以高新科技或称以信
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时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瑞典学者认为:科学素养要素由四范畴组成,这四范畴是科学进取心、科学世界观、正确观察科学的能力和科学思维习惯。

应当说,科学素养这一理念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教育的运作发展,“科学素养”的内涵也在逐步充实发展。

1986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制定的2061计划所规定的科学素养列出了六个基本领域:(1)熟悉自然界并尊重自然界的同一性;(2)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3)理解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4)有科学思维的能力;(5)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及其长处和局限性;(6)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

该计划还规定:学生们完全应该成为科学技术的自觉支持者;学生最终应该建立起对科学、数学和技术价值观的平衡的观点,既不要不加批判地肯定,也不要盲目地否定。

不要造成使学生把科学仅仅看成是一项学术活动,而不是作为理解周围世界的方法。

由美国国家研究院(NRC)负责牵头设计于1996年出版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关于科学素养的内容为八个方面:(1)科学中统一的概念和内容;(2)作为探究的科学;(3)物理科学;(4)生命科学;(5)地球和空间科学;(6)科学和技术;(7)科学的个人和社会视野;(8)科学的历史和科学的本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具体包括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等。

课程标准将这些课程理念进一步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

对过程与方法的理解:
化学是一门既重视过程有时又容易忽略过程的学科。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重现性和反复验证的要求,往往使得过程的终态——结果成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而对过程的描述或解释——学科理论至今尚不够完善。

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是改进化学教学和推动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漫长、艰苦而又充满着激情的过程。

方法不仅依靠教师和教材的传授,教学过程本身所涉及的、通过潜移默化、思考争论、发现谬误和解题捷径的过程,都应当纳入方法教育的范畴。

其中以学生对适合自己的方法的发现和构建最有价值。

对方法的领会与把握存在着因人因学科而异和循序渐进的心理学特点。

举例说明。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对于技术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重要性的认识,对个人提高科学素质的意义,应该升华为对人类必须和自然界以及社会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认识。

即形成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所必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须对科学技术、生活质量和环境等有较全面的认识。

教材中所建议的许多阅读和探究活动均与此有关。

新课标中三维教育目标的并列,意味着就教育功能或目标而言,它们具有同等的地位。

这种变化凸显了以素质教育取代原来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教育,以及彻底扬弃弊端日益显著的应试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经过近10年来的实验和探索,应当认为这个改革方向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已经获得大多数教育界人士和学生及家长们的首肯,并已成为党政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所应包括或关注的方面,课程标准中作了6个方面的提示,即: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这些提示对于组织教学和设计教案都有帮助,在此基础上,很多老师和他们的学生已经创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经验,在相关的书刊中和会议论文中都可以找到。

近年来,中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已非个别现象,并且出现好奇心和探究欲随着课程的进行日益衰减的情况。

它不仅是我国基础化学教育的一个令人棘手的难题,也是国际初等化学教育界近年来议论不断的热门话题之一。

为此美国化学会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组织过大量的专题研究,甚至把如何能够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列为一个独立的课题。

从《美国化学教育杂志》此后陆续发表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中可以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上述情况和有关文献对于我们现在研讨的这个问题很有参考价值。

好奇心和求知欲应当是正常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之一,但是要做到保持并发展就要求涉及的事物能够不断催生新的兴趣点。

实现后者的前提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因好奇而进行的探索获得了新知;另一个是虽然没有获得合理的或基本合理的“解答”,但是从中得到了更改原来设定的路线方案的某些启示。

如果探究的结果仍然是一片朦胧,一头雾水,或者从一开始就不知道从何下手,思维方向不明,探索程序紊乱,以至于得不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就很容易变得兴趣索然,甚至产生厌烦以至于放弃的情绪。

对于带有一定强制性或任务性的认知活动,例如规定的课程学习,就会陷入无可奈何、应付了事的心态。

这种并非由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被动情况,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到素质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作用远非传统的课程教育所能比拟,遑论弊端已经丛生的应试教育了。

所以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是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的关键,但是只有把握了化学的核心概念和学科特有的学习和探究方法,才能把众多的具体知识整合在学科主线的周围,形成一个合理的认知体系。

这个认知体系和所整合的具体化学知识,不仅是继续接受并消化吸收新知识的基础,而且是发现和探索新问题时的依据。

尽管不同学段对学生的要求可以不同,但是只有学有所获,思有所得,才会不断产生新的兴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要求才能落实。

二、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修订的主要内容及解读
1.修订的总体原则与工作思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原则: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能力为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社会发展新动向,恰当吸收科技发展的成果。

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学科和学段间的衔接。

修订的工作思路:从未来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趋势出发,进一步审视学生发展所需的化学核心知识、过程方法和实践能力,立足课程目标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修订应坚持突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倡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密切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化学学科的价值。

高度重视我国的国情和地区差异,认真对待各地提出的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在充分研讨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修改意见和建议形成一致认同的处理意见。

针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实施中经验和问题,提炼指导性意见或问题解决策略,增强课程标准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在对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基础上,结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实际,完善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

2.修订的主要内容及解读
(1)弘扬化学课程的基本价值
本次修订着眼于从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和化学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学科价值和课程理念,观点阐述力求更严谨,更符合中国的教育实际。

在文字组织上凸显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指导意义。

a.在“导言”部分,本次修订明确阐述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化学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阐述了化学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作用和深远意义。

b.在“课程性质”部分,突出化学课程三方面的功能,即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化学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作用。

c.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增加“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加“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

d.在课程总目标中增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e.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增加“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敢于质疑”等重要观点。

(2)调整“科学探究”的内容要求
a.“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

为保证科学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本次修订将具体内容进一步细化,由3方面扩展到4方面。

增加了“(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明确提出“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下列实验活动”的要求: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③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⑤燃烧的条件;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⑦溶液酸碱性的检验;⑧酸、碱的化学性质。

b.强化“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勿意识。

与课程目标相呼应,在科学探究主题的内之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增加了“化学实应高度关注安全间题,避免环境污染”。

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c.增强科学探究学习实例内容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