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特殊毒性评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基因库是指人群生殖细胞所具有的能传给下一代的 全部基因总和。 基因组是指单一个体所具有全部基因 在人群中每个个体新携带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叫做人 群的遗传负荷(Genntic load)或突变负荷(mutation
load)
突变后果
体细胞突变的后果
体细胞突变的后果中令人最关心的是致癌问题 其次是致畸 体细胞的突变可能与动脉硬化有关 体细胞突变是老化的起因
一、Ames试验
菌株鉴定
③uvrB缺失的鉴定(紫外线敏感试验) uvrB缺失,即切除修复系统缺失 ④R因子的鉴定:带有R因子的菌株具有抗氨苄 青霉素的特性
一、Ames试验
菌株鉴定
(2)自发回变数测定 受试菌株在保存或培养过程应 经过体外代谢活化系统后的自发回变数,要比不 经体外代谢活化系统的自发回变数略高。
和TA102四种标准菌株。
一、Ames试验
一、Ames试验
[菌株鉴定]
基因型鉴定
A. 组氨酸需求试验 B. 深粗糙型(rfa)鉴定 C. urvB缺失的鉴定 D. R因子的鉴定(抗生素抗性试验)
自发回变数测定 对鉴别性致突变物的反应
菌株鉴定
一、Ames试验
(1)基因型鉴定 ①组氨酸营养缺陷型鉴定(组氨酸需求试验) 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只能在补充有组氨酸的培养皿上 生长 ②深粗糙型(rfa)鉴定(结晶紫抑菌试验) 深粗糙型突变细菌,缺乏脂多糖屏障,一些大分子能进 入菌体
二、染色体畸变 在诱变因素的作用下,染色体从
长轴上断下一个片段
2.染色体结构的畸变 断裂是造成染色体结构变 染色体的断片未与断裂端连接 化的根本原因,根据断片不同的重接方式,形 结果:失去一个片段及所携带的遗 成以下四种畸变: 传密码 (1)缺失 断片与同源染色体连接 结果:使部分遗传密码重复出现 (2)重复 断片作180°倒转后,再接到断端 (3)倒位 结果:所携带的遗传密码紊乱 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同时断裂,两个 (4)易位
第4节 药物遗传毒性评价
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推荐方法
1 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回复突变试验 2 4 5 大肠杆菌回复突变试验 微核试验 哺乳动物体内骨髓细胞遗传试验
3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6 哺乳动物体外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7 果蝇隐性伴性致死试验 8 啮齿动物显性致死试验
一些国家新药遗传毒性试验的项目
突变后果
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 致死性的 非致死性的-----遗传病(显性或隐性) 在遗传疾病增多的同时,突变的基因(及染色体) 损伤将造成下一代的基因库的遗传负荷
可遗传的突变都是坏事?
第4节 药物遗传毒性评价
符合下列情况者应优先考虑检测
• 已知的或可疑的诱变剂有关的化合物
• • • • • •
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某些毒性反应的化合物 临床疗程长,尤其是用于儿童和青年人的药物 在大部分人群中使用的药物 一般用于预防的药物 普遍滥用的药物 以高浓度与精子接触起作用的药物
毒理学
一般毒性评价 特殊毒性评价 遗传毒性 致癌性 生殖毒性 依赖性
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
局部毒性
目 了解毒性反应剂量、时间、强度、症状、靶器官及可逆性等, 的 为临床方案提供参考、预测出现的毒性反应,制订临床防护
措施、保证受试者用药安全
先天愚型
海豹肢畸形
第1节 药物致遗传损伤的类型
突变(mutation)指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急剧的遗 传学变化,导致可遗传的表型变异,其表型变异为不 可逆的,这种现象称为突变作用。
二、不以DNA为靶的间接诱变 凡干扰有丝分裂的物质,不管是抑制纺锤体的功 能,或扰乱染色体分离,称之为干扰剂 1.秋水仙效应有丝分裂(细胞分裂完全抑制) 秋水仙碱 长春新碱 2对酶促过程的作用 对DNA合成和复制有关的 酶系统作用也可间接影响遗传物质
第3节 药物致遗传损伤的影响因素及后果
对人类基因库的影响
微核试验
[试验设计]
1. NIH小鼠,6只/组(雄性)或10只/组(雌雄各半) 。
2.动物体重差异应在平均体重的20%之内。 3.至少三个剂量组;高剂量以LD50/2为基准;低剂量应结 合药效学及临床用量。 4.设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和阴性对照组(溶剂) 5.两次染毒或多次染毒
6.每组选100个染色体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细胞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
哺乳动物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结果及判定]
镜检:每种浓度至少观察100个中期分裂相细胞和染色体结 构,计算结构突变及多倍体出现率。 阳性结果判定标准: 1 染色体畸变数增加与药物剂量有关,单剂量组按下表判定
畸变率
<5% >5%
结果
- ±
(3)移码突变
定义: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碱基序列中丢失一个 或几个碱基,或插入一个或几个化合物分子,结 果使突变位点以下的碱基序列发生变更,以致使 三联密码转录和翻译时,发生较多遗传信息的改 变。 多环芳香烃类、等能引起插入性移码突变
一、基因突变
(三)同义突变、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
二、染色体畸变
(二)染色体畸变 定义: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 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1.染色体数目的畸变 突变细胞中,染色体可以成倍地发生变化,也可 以不成倍的增减
构改变改变
一、基因突变
(二)碱基置换与移码突变
(1)转换型突变: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 中,嘌呤互相取代或嘧啶互相取代所引起的突 变。如:亚硝酸可引起这种突变 (2)颠换型突变:只DNA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 中,嘌呤取代嘧啶或嘧啶取代嘌呤所引起的突 变。如:二乙基亚硝酸胺
一、基因突变
(二)碱基置换与移码突变
断片交换位置后相接 结果:所携带的遗传密码紊乱
第二节 突变作用的分子机理
一、直接作用于DNA
1.碱基类似物取代 如: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与胸腺嘧啶(T)相似 2.烷化剂的影响 一般认为,鸟嘌呤的N-7位置最易接受烷化剂给予 的烷化基团,当N-7位受到烷化后,分子的内部 电子和质子位置重新排列,鸟嘌呤由酮式异构体 变为烯醇式异构体,引起碱基错误配对,最终产 生转换型碱基置换
传毒性 [试验设计]
1.试验至少设4个剂量组 2.最高剂量组的细胞存活率为10%-20% 3.无毒性受试物最高剂量组不超过10mmol/L或5mg/ml 4.应设空白对照、阳性对照和S9对照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方法]
1.在培养72小时的细胞中一次加入一定浓度的受试物、S9混合液(不加
S9混合液时,需用培养液不足)及一定量不含血清的培养液,混匀后 继续培养24h收获细胞 2.收获细胞前加入秋水仙碱作用4小时 3.用胰蛋白酶溶液消化并收集细胞,加入KCL溶液低渗处理10min 4.离心后,用甲醇/冰醋酸液固定2次 5.常规底片,染色,清洗,晾干
试验项目 日本 欧共体 加拿大 中国
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
+ + +
+ + +
+ + +
+ + +
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 色体畸变试验
啮齿动物微核试验 体外真核细胞基因突 变试验
+
-
一、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 Ames试验)
1.[原理]
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
上不能生长,但在加有致突变原的培养基上培养,则可使 突变型产生回复突变成为野生型,即恢复合成组氨酸的能 力,于是就能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成为菌落,通 过计数菌落出现的数目估计药物诱变性的强弱。同时在检 测系统中还包括大鼠肝微粒体酶(S9)体外代谢活化系统, 使药物在体外受到与体内类似的氧化活化作用,因此可测 出间接诱变原。
一、Ames试验
对照组 阴性对照组 阳性对照组 对需使用间接诱变物作对照时,应注意平行 加S9 与不加S9的对照
代谢活化
一、Ames试验
S9代谢活化系统:经诱导的大鼠肝脏匀浆,离心后所上清即为 S9上清液,再向其中加入一些辅助因子,如辅酶II(NADP)、
应用诱导剂处理后的S9进行体外代谢活化试 6-磷酸葡萄糖、 K+/Mg2+等,组成混合液,从而构成还原型 验 ,即在加 S9和不加 S9混合物平行条件下测试。 辅酶II再生系统。肝 S9的成分主要是混合功能氧化酶,大多
一、Ames试验
2.[试验菌株]
一、Ames试验
各种鼠伤寒沙门氏菌株对不同的致突变物敏感性不同 TA100和TA98可推荐用于大多数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 检测。 试验前必须进行菌株的基因型鉴定、自发回变数鉴定及 对鉴别性致突变物的反应鉴定,合格后才能用于致突变 试验 TA97、TA98 、TA100 我国《新药审批办法》中推荐使用
突变作用可视为DNA结构在任一水平上受到破坏,并 由此改变了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的遗传信息,DNA是 大分子物质,它决定了生命现象的基本属性
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着蛋白质肽链的长短及其氨 基酸的顺序 基因是DNA分子上最简单而已完整的功能单位, 每一个基因产生一种功能产物,几乎所有的基因 功能产物是多肽(蛋白质) 一个基因在伸直的DNA链上约500-1000个碱基对 结果可造成细胞或机体的死亡、或细 胞、机体结构形态或功能的改变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二、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中国仓鼠肺(CHL)细胞(推荐)、卵巢(CHO)细胞
[原理]
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作用于靶细胞引起较大范围的DNA损伤,可出现染 色体水平变化。制备中期分裂相染色体标本,在光镜下可直接观察染色 用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受试物是否影响DNA结构 体数目和形态的改变。通过检测受试物诱发体外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染 或改变遗传信息的实验过程,从而判定受试物的遗 色体畸变能力,从而评价受试物的遗传毒性及其强度
数化合物在体内经过其代谢。
为何要制备S9 ?
为何要诱导制备S9 ?
一、Ames试验
一、Ames试验
4.[方法]
(1)掺入法: (2)点试法:
5.[结果评价]
报告的试验结果应是2次独立实验的重复结果。 判断是否是致突变物?
一、Ames试验
(1)掺入法: Rt/ Rc=诱发回变菌落数/自发回变菌落数 >2为阳性 (2)点试法:凡在滤纸周围长出一圈密集的回 变菌落,该药物即为致突变物质。 如在平皿上出现少数散在的自发菌落,则为 阴性
一、Ames试验
3.[试验设计]
决定药物最高剂量的标准是药物对细菌的毒性和
溶解度。 西药最大剂量可达5mg/皿,中药可超过5mg/皿 DMSO≤0.4 ml;乙醇≤0.1 ml 最低剂量0.2 μ g/ 皿. 至少5个不同剂量
每剂量间隔不差过5倍
每个剂量应做3个皿 可用水、二甲基亚砜(DMSO)或乙醇做溶剂
微核试验
[动物]
NIH小鼠,6只/组(雄性)或10只/组(雌雄各半), 。
[给药剂量及途径]
高、中、低三个剂量;高剂量以LD50/2为基准;低 剂量应结合药效学及临床用量;一般单次给药。
[对照]
阴性(溶媒)对照;阳性(环磷酰胺)。
环磷酰胺不同途径给药对小鼠微核出现率的影响
剂量(mg/kg) 50 100 60 60 100 100 给药途径 腹腔注射 腹腔注射 皮下注射 肌内注射 肌内注射 经口给药 平均微核率(‰) 24.60 78.00 36.10 17.00 33.00 21.00
二、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
(一)基因突变 定义: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变 化,这种变化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一、基因突变
(一)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 自发突变--------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结构发生的改变 ,与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进化有关
诱发突变--------在外界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基因结
>10%
>20%
+
++
>50%
+++
2 某一测试点呈现可重复的并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
三、微核试验
[原理]
骨髓细胞经致突变物作用,其染色体可发生畸变以致 断裂。其断裂的碎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细胞内形成规则 的一个或几个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小块物质,由于它比普 通细胞核小,故称之为微核(micronucleus)。观察骨髓 细胞中的微核率,有助于检验药物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 虽然骨髓和外周血各种有核细胞中均可见到微核,但 只有在无核的红细胞中才易辩认。在骨髓中无核红细胞有 嗜多染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两种,正常情 况下,嗜多染红细胞占多数。由于毒性物质影响了骨髓红 细胞尤其是嗜多染红细胞,使二者比例失衡,故在骨髓涂 片中一般均在嗜多染红细胞中进行观察。
load)
突变后果
体细胞突变的后果
体细胞突变的后果中令人最关心的是致癌问题 其次是致畸 体细胞的突变可能与动脉硬化有关 体细胞突变是老化的起因
一、Ames试验
菌株鉴定
③uvrB缺失的鉴定(紫外线敏感试验) uvrB缺失,即切除修复系统缺失 ④R因子的鉴定:带有R因子的菌株具有抗氨苄 青霉素的特性
一、Ames试验
菌株鉴定
(2)自发回变数测定 受试菌株在保存或培养过程应 经过体外代谢活化系统后的自发回变数,要比不 经体外代谢活化系统的自发回变数略高。
和TA102四种标准菌株。
一、Ames试验
一、Ames试验
[菌株鉴定]
基因型鉴定
A. 组氨酸需求试验 B. 深粗糙型(rfa)鉴定 C. urvB缺失的鉴定 D. R因子的鉴定(抗生素抗性试验)
自发回变数测定 对鉴别性致突变物的反应
菌株鉴定
一、Ames试验
(1)基因型鉴定 ①组氨酸营养缺陷型鉴定(组氨酸需求试验) 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只能在补充有组氨酸的培养皿上 生长 ②深粗糙型(rfa)鉴定(结晶紫抑菌试验) 深粗糙型突变细菌,缺乏脂多糖屏障,一些大分子能进 入菌体
二、染色体畸变 在诱变因素的作用下,染色体从
长轴上断下一个片段
2.染色体结构的畸变 断裂是造成染色体结构变 染色体的断片未与断裂端连接 化的根本原因,根据断片不同的重接方式,形 结果:失去一个片段及所携带的遗 成以下四种畸变: 传密码 (1)缺失 断片与同源染色体连接 结果:使部分遗传密码重复出现 (2)重复 断片作180°倒转后,再接到断端 (3)倒位 结果:所携带的遗传密码紊乱 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同时断裂,两个 (4)易位
第4节 药物遗传毒性评价
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推荐方法
1 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回复突变试验 2 4 5 大肠杆菌回复突变试验 微核试验 哺乳动物体内骨髓细胞遗传试验
3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6 哺乳动物体外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7 果蝇隐性伴性致死试验 8 啮齿动物显性致死试验
一些国家新药遗传毒性试验的项目
突变后果
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 致死性的 非致死性的-----遗传病(显性或隐性) 在遗传疾病增多的同时,突变的基因(及染色体) 损伤将造成下一代的基因库的遗传负荷
可遗传的突变都是坏事?
第4节 药物遗传毒性评价
符合下列情况者应优先考虑检测
• 已知的或可疑的诱变剂有关的化合物
• • • • • •
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某些毒性反应的化合物 临床疗程长,尤其是用于儿童和青年人的药物 在大部分人群中使用的药物 一般用于预防的药物 普遍滥用的药物 以高浓度与精子接触起作用的药物
毒理学
一般毒性评价 特殊毒性评价 遗传毒性 致癌性 生殖毒性 依赖性
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
局部毒性
目 了解毒性反应剂量、时间、强度、症状、靶器官及可逆性等, 的 为临床方案提供参考、预测出现的毒性反应,制订临床防护
措施、保证受试者用药安全
先天愚型
海豹肢畸形
第1节 药物致遗传损伤的类型
突变(mutation)指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急剧的遗 传学变化,导致可遗传的表型变异,其表型变异为不 可逆的,这种现象称为突变作用。
二、不以DNA为靶的间接诱变 凡干扰有丝分裂的物质,不管是抑制纺锤体的功 能,或扰乱染色体分离,称之为干扰剂 1.秋水仙效应有丝分裂(细胞分裂完全抑制) 秋水仙碱 长春新碱 2对酶促过程的作用 对DNA合成和复制有关的 酶系统作用也可间接影响遗传物质
第3节 药物致遗传损伤的影响因素及后果
对人类基因库的影响
微核试验
[试验设计]
1. NIH小鼠,6只/组(雄性)或10只/组(雌雄各半) 。
2.动物体重差异应在平均体重的20%之内。 3.至少三个剂量组;高剂量以LD50/2为基准;低剂量应结 合药效学及临床用量。 4.设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和阴性对照组(溶剂) 5.两次染毒或多次染毒
6.每组选100个染色体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细胞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
哺乳动物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结果及判定]
镜检:每种浓度至少观察100个中期分裂相细胞和染色体结 构,计算结构突变及多倍体出现率。 阳性结果判定标准: 1 染色体畸变数增加与药物剂量有关,单剂量组按下表判定
畸变率
<5% >5%
结果
- ±
(3)移码突变
定义: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碱基序列中丢失一个 或几个碱基,或插入一个或几个化合物分子,结 果使突变位点以下的碱基序列发生变更,以致使 三联密码转录和翻译时,发生较多遗传信息的改 变。 多环芳香烃类、等能引起插入性移码突变
一、基因突变
(三)同义突变、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
二、染色体畸变
(二)染色体畸变 定义: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 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直接进行观察。 1.染色体数目的畸变 突变细胞中,染色体可以成倍地发生变化,也可 以不成倍的增减
构改变改变
一、基因突变
(二)碱基置换与移码突变
(1)转换型突变: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 中,嘌呤互相取代或嘧啶互相取代所引起的突 变。如:亚硝酸可引起这种突变 (2)颠换型突变:只DNA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 中,嘌呤取代嘧啶或嘧啶取代嘌呤所引起的突 变。如:二乙基亚硝酸胺
一、基因突变
(二)碱基置换与移码突变
断片交换位置后相接 结果:所携带的遗传密码紊乱
第二节 突变作用的分子机理
一、直接作用于DNA
1.碱基类似物取代 如: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与胸腺嘧啶(T)相似 2.烷化剂的影响 一般认为,鸟嘌呤的N-7位置最易接受烷化剂给予 的烷化基团,当N-7位受到烷化后,分子的内部 电子和质子位置重新排列,鸟嘌呤由酮式异构体 变为烯醇式异构体,引起碱基错误配对,最终产 生转换型碱基置换
传毒性 [试验设计]
1.试验至少设4个剂量组 2.最高剂量组的细胞存活率为10%-20% 3.无毒性受试物最高剂量组不超过10mmol/L或5mg/ml 4.应设空白对照、阳性对照和S9对照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方法]
1.在培养72小时的细胞中一次加入一定浓度的受试物、S9混合液(不加
S9混合液时,需用培养液不足)及一定量不含血清的培养液,混匀后 继续培养24h收获细胞 2.收获细胞前加入秋水仙碱作用4小时 3.用胰蛋白酶溶液消化并收集细胞,加入KCL溶液低渗处理10min 4.离心后,用甲醇/冰醋酸液固定2次 5.常规底片,染色,清洗,晾干
试验项目 日本 欧共体 加拿大 中国
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
+ + +
+ + +
+ + +
+ + +
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 色体畸变试验
啮齿动物微核试验 体外真核细胞基因突 变试验
+
-
一、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 Ames试验)
1.[原理]
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
上不能生长,但在加有致突变原的培养基上培养,则可使 突变型产生回复突变成为野生型,即恢复合成组氨酸的能 力,于是就能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成为菌落,通 过计数菌落出现的数目估计药物诱变性的强弱。同时在检 测系统中还包括大鼠肝微粒体酶(S9)体外代谢活化系统, 使药物在体外受到与体内类似的氧化活化作用,因此可测 出间接诱变原。
一、Ames试验
对照组 阴性对照组 阳性对照组 对需使用间接诱变物作对照时,应注意平行 加S9 与不加S9的对照
代谢活化
一、Ames试验
S9代谢活化系统:经诱导的大鼠肝脏匀浆,离心后所上清即为 S9上清液,再向其中加入一些辅助因子,如辅酶II(NADP)、
应用诱导剂处理后的S9进行体外代谢活化试 6-磷酸葡萄糖、 K+/Mg2+等,组成混合液,从而构成还原型 验 ,即在加 S9和不加 S9混合物平行条件下测试。 辅酶II再生系统。肝 S9的成分主要是混合功能氧化酶,大多
一、Ames试验
2.[试验菌株]
一、Ames试验
各种鼠伤寒沙门氏菌株对不同的致突变物敏感性不同 TA100和TA98可推荐用于大多数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 检测。 试验前必须进行菌株的基因型鉴定、自发回变数鉴定及 对鉴别性致突变物的反应鉴定,合格后才能用于致突变 试验 TA97、TA98 、TA100 我国《新药审批办法》中推荐使用
突变作用可视为DNA结构在任一水平上受到破坏,并 由此改变了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的遗传信息,DNA是 大分子物质,它决定了生命现象的基本属性
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着蛋白质肽链的长短及其氨 基酸的顺序 基因是DNA分子上最简单而已完整的功能单位, 每一个基因产生一种功能产物,几乎所有的基因 功能产物是多肽(蛋白质) 一个基因在伸直的DNA链上约500-1000个碱基对 结果可造成细胞或机体的死亡、或细 胞、机体结构形态或功能的改变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二、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中国仓鼠肺(CHL)细胞(推荐)、卵巢(CHO)细胞
[原理]
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作用于靶细胞引起较大范围的DNA损伤,可出现染 色体水平变化。制备中期分裂相染色体标本,在光镜下可直接观察染色 用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受试物是否影响DNA结构 体数目和形态的改变。通过检测受试物诱发体外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染 或改变遗传信息的实验过程,从而判定受试物的遗 色体畸变能力,从而评价受试物的遗传毒性及其强度
数化合物在体内经过其代谢。
为何要制备S9 ?
为何要诱导制备S9 ?
一、Ames试验
一、Ames试验
4.[方法]
(1)掺入法: (2)点试法:
5.[结果评价]
报告的试验结果应是2次独立实验的重复结果。 判断是否是致突变物?
一、Ames试验
(1)掺入法: Rt/ Rc=诱发回变菌落数/自发回变菌落数 >2为阳性 (2)点试法:凡在滤纸周围长出一圈密集的回 变菌落,该药物即为致突变物质。 如在平皿上出现少数散在的自发菌落,则为 阴性
一、Ames试验
3.[试验设计]
决定药物最高剂量的标准是药物对细菌的毒性和
溶解度。 西药最大剂量可达5mg/皿,中药可超过5mg/皿 DMSO≤0.4 ml;乙醇≤0.1 ml 最低剂量0.2 μ g/ 皿. 至少5个不同剂量
每剂量间隔不差过5倍
每个剂量应做3个皿 可用水、二甲基亚砜(DMSO)或乙醇做溶剂
微核试验
[动物]
NIH小鼠,6只/组(雄性)或10只/组(雌雄各半), 。
[给药剂量及途径]
高、中、低三个剂量;高剂量以LD50/2为基准;低 剂量应结合药效学及临床用量;一般单次给药。
[对照]
阴性(溶媒)对照;阳性(环磷酰胺)。
环磷酰胺不同途径给药对小鼠微核出现率的影响
剂量(mg/kg) 50 100 60 60 100 100 给药途径 腹腔注射 腹腔注射 皮下注射 肌内注射 肌内注射 经口给药 平均微核率(‰) 24.60 78.00 36.10 17.00 33.00 21.00
二、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
(一)基因突变 定义: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变 化,这种变化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一、基因突变
(一)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 自发突变--------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结构发生的改变 ,与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进化有关
诱发突变--------在外界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基因结
>10%
>20%
+
++
>50%
+++
2 某一测试点呈现可重复的并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
三、微核试验
[原理]
骨髓细胞经致突变物作用,其染色体可发生畸变以致 断裂。其断裂的碎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细胞内形成规则 的一个或几个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小块物质,由于它比普 通细胞核小,故称之为微核(micronucleus)。观察骨髓 细胞中的微核率,有助于检验药物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 虽然骨髓和外周血各种有核细胞中均可见到微核,但 只有在无核的红细胞中才易辩认。在骨髓中无核红细胞有 嗜多染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两种,正常情 况下,嗜多染红细胞占多数。由于毒性物质影响了骨髓红 细胞尤其是嗜多染红细胞,使二者比例失衡,故在骨髓涂 片中一般均在嗜多染红细胞中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