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1007 7146.2016.04.003
作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杨 震1,2,彭选明1,2,彭伟正3
(1.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2.湖南省农业生物辐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5;3.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5)
摘 要:作物新品种的培育能保持粮食稳产增收,利用自然和诱变获得遗传变异是作物育种的基础。
随着栽培作物基因库的日益贫乏,诱变育种技术已成为目前种质资源创新和挖掘新基因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文综述了植物诱变育种的发展简史,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的主要类型、特点、异同及其在农业育种上的应用。
由于诱变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益突变频率仍然较低,变异的方向和性质尚难控制,因此提高诱变效率,迅速鉴定和筛选突变体以及探索定向诱变的途径,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突变;作物育种
中图分类号:S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7146(2016)04 0302 07
ProgressofStudyonCropMutationBreeding
YANGZhen1,2,PENGXuanming1,2,PENGWeizheng3
(1.HunanInstituteofNuclearAgriculturalSciencesandSpaceMutagenesisBreeding,Changsha410125,Hunan,China;2.HunanProvinceEngineeringTechnologyResearchCenterforAgriculturalbio-irradiation,Changsha410125,Hunan,China;
3.BiotechnologyResearchCenterofHun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Changsha410125,Hunan,China)
Abstract:Exploitationofnaturalandinducedgeneticdiversityisthebasicrequirementofplantbreedingindevelopingplantvarietiesforsustainablefoodproduction.Withtheshortageofcropcultivatedgenepool,mutationbreedingtechnol ogyhasbecomeanimportantwayforthegermplasminnovationanddiggingnewgenes.Thispaperreviewsthedevelop menthistoryofplantmutationbreeding,themaincharacteristics,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ofphysicalmutagenesisandchemicalmutagenesis,aswellasitsapplicationinagriculturebreeding.Sincethemainproblemofmutationbreed ingisstilllowerbeneficialmutationfrequency,thedirectionandnatureofthemutationishardtocontrol,Thus,increas ingtheefficiencyofmutagenesis,rapididentificationandscreeningofmutantsaswellastoexplorewaysfordirectedmu tagenesisisanimportantfutureperspectiveforresearchsubject.
Keywords:physicalmutagen;chemicalmutagen;mutation;cropbreeding
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将成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条件下应对人口不断增长这一挑战的关键手段[1]。
近50年来,通过人工育种途径改良的作物新品种贡献了世界每年农业产能增加值的1%[2],作物诱变育种
第25卷第4期2016年8月
激 光 生 物 学 报
ACTA LASER BIOLOGY SINICA
Vol.25No.4
Aug.2016
收稿日期:2016 04 02;修回日期:2016 05 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05055);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BAA03B04);湖南省科技计划农业支撑项目(2015NK3044)
作者简介:杨震(1981-)男,山西芮城人,博士,副研究员,从事作物诱发突变及生物技术育种研究。
(电话)13974889563;(电子邮箱)yz473@163.com
技术是指人为地利用物理诱变因子、化学诱变因子诱发植物产生遗传变异,然后根据实际的育种工作目标,经过多代的人工定向选择、鉴定、选育新的植物新品种,同时获得有价值的植物突变新类型的一种育种方法,它是将常规育种与现代理化技术结合而成的现代育种技术[3,4]。
几种常用诱变剂在主要谷物类作物上的剂量范围(表1)。
表1 几种常用诱变剂诱变处理谷物类干种子的剂量范围(FAO/IAEA2010)[5]
Tab.1 Mutagensandrangeofdosesusedfordormantseedstreatmenttoinducedmutationsincereals
诱变剂
Mutagen
水稻Rice小麦Wheat大麦Barley
快中子3~8Gy2~6Gy2~5Gy
X射线95~250Gy150~250Gy60~200Gy
γ射线100~350Gy50~350Gy150~400Gy
MNH(0.7~1.5mM)×(3~5h)(0.75~1.5mM)×5h(0.5~1.0mM)×5hENH(1.7~2.5mM)×(3~5h) (1.0~2.5mM)×5hEMS(0.2~0.5%)×(8 20h)(0.01~0.04%)×(10~30h)(0.02~2.5%)×(8~20h)NaN3(0.5~2mM)×(3 5h)(0.5~2.0mM)×5h(0.5 1.5)×5h
热中子 1×1011N/cm2~8×1012N/cm24.0×107N/cm2~6.5×107N/cm2
1 植物诱变育种简史
1895年,德国科学家RontgenWK(1896)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随后在医学领域得到应用[6]。
1896年,法国科学家BecquerelHA(1903)起初认为X射线可能与荧光有关,在试验过程中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性,从此揭开了原子能科学时代的序幕[7]。
不久,核辐射的生物学效应立即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开始了核技术在生物学和农业科学中的应用研究。
1926年,JohnsonEL首次研究了向日葵经X射线辐照后,对其生长发育及其氧化酶的影响[8]。
1927年,昆虫学家Muller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X射线可以诱发果蝇基因产生突变的报道,并认为诱发突变将在植物品种的改良上发挥重要作用[9]。
1928年,植物学家StadlerLJ相继在《Sci ence》和《PNAS》杂志报道了X射线对大麦和玉米的诱变效应,进一步证实了X射线诱变能促进突变的产生,具有诱变效应,并随之将X射线诱变技术应用于植物育种的试验,成为现代植物诱发突变研究的奠基者[10,11]。
在1934年,印度尼西亚育种学家D.Tollenear用X射线的诱变效应成功地培育出了烟草突变品种ChlorinaF1[12],并在生产上得到了推广,这是世界上第一例运用辐射诱变技术人工培育的植物突变新品种。
1948年,印度科学家利用X射线诱变育成抗干旱的棉花品种MA 9[13]。
此后,一些国家相继开展了植物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
化学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相对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较晚,1910年前后Morgan、Dongal等人相继发现果蝇及某些微生物由于受到化学物质的影响突变率增加。
1942年,Auerbach和Robson首次发现芥子气(烷化剂)可以诱发果蝇基因和染色体畸变[14]。
1943年,Ochlkers发现用乙基脲烷、三氯化铝等化学物质处理月见草、百合、风铃草等高等植物能够诱发染色体畸变,使化学诱变具有引发突变的作用进一步得到证实[15]。
1948年Gustafsson等尝试使用芥子气诱变处理大麦获得了一些突变体[16]。
1967年Nilan用DES(硫酸二乙酯)处理风干的大麦种子,育成了当时比当地品种产量高、茎秆较矮且抗倒伏的大麦新品种Lu ther[17],自此化学诱变被育种学家们在农作物诱变育种中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2 辐射诱变育种研究
辐射诱变又称核诱发突变技术,属于物理因素诱变,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种。
电离辐射指能引起物质电离能量较高的射线,如γ、β、X射线、中子等。
非电离辐射指能量不能将物质中的原子电离,只能起到激发作用,如激光、紫外线等。
3
0
3
第4期 杨 震等:作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表2 常用物理诱变源类型与特性
Tab.2 Thetypesandcharacteristicsofthecommonlyusedphysicalmutagenssources诱变源 性质 波长 应 用
γ射线高能电磁波<0.1nm农业上主要用于辐射育种和辐射杀菌农产品的保藏,主要用于外源照射,一次可照射很多诱变材料,而且剂量分布比较均匀
X射线高能电磁波0.01~0.1nm
硬X射线
0.1~10nm软
X射线
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能透过许多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最早
被用于植物辐射诱变育种研究的物理诱变源
β射线带负电荷的粒子由放射性同位素32P、35S等衰变时放出来带负电荷的粒子,通常用于内照射,磷为遗传物质核酸的重要成分之一,这样使β射线直接在遗传物质上起作用
α射线带电粒子流有很强的电离本领,一旦被生物体吸入或注入,它能直接破坏细胞内的DNA结构,引起辐射损伤。
紫外线低能电磁辐射136~390nm紫外线对组织穿透力较低,仅适用于照射花粉、孢子等材料,250~290nm区段相当于核酸的吸收光谱区,诱变作用最强。
中子中性粒子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自由中子,常用的中子源有反应堆中子源、加速器中子源和同位素中子源,由于加速器中子源产生的中子强度高,单能谱,剂量准确,不运行时没有放射性等特点,适于研究用,是目前国内外用于辐射育种的中子来源。
激光低能电磁辐射辐射诱变中主要利用波长为200 1000nm的激光。
因为这段波长的激光较易被照射的生物所吸收而产生激发作用。
辐射诱变中常用激光处理植物的种子、花粉、合子等。
离子注入正离子或负离子经
高能加速器加速后
产生放射线
具高传能线密度,在辐射诱变育种中,通常使用C+、N+、Li+、Ar+
等离子注入农作物的种子,现在离子注入诱变可准确地将单一或
精确数量的粒子射入植物细胞或细胞不同部位
电子束高速电子流目前用于辐射育种的电子加速器束流能量一般在5M~20MeV的范围之间
卫星搭载(航天诱变)综合因素,包括微重
力、强宇宙射线、高
真空、缺氧和交变磁
场等物理诱变因子
“实践八号”卫星是我国首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研究的返回式科
学技术试验卫星,2006年9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
空,完成空间诱变育种试验。
2.1 辐射诱变育种特点
2.1.1 变异频率增加,变异谱扩大
在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生物体自发突变频率很低,约为10 5-10 8次。
核诱发突变技术能提高诱发突变频率,创造出新的性状、类型,丰富种质资源库和拓宽生物遗传多样性,还能诱导产生自然界稀缺或用常规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新基因类型,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丰富的原始材料。
2.1.2 对品种单一性状的改良具有独特效果辐射诱变育种通常被认为只作用于个别基因位点,这就使在保持原有品种遗传背景的前提下,使连锁性状分开,改良某些不良性状,特别是在株高、抗性、生育期、品质改良、花色改变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2.1.3 变异易稳定,缩短育种周期
辐射诱变产生的变异大多是某个主效基因的改变,因此比传统育种方法稳定较快。
此外辐射诱变产生的突变多为隐性突变,隐性突变一般在Fl代不表现出来,只有在F2代隐性基因纯合时才表现出来,并能稳定遗传,有时在F3代即可获得稳定的突变株系。
2.1.4 生物安全性高
4
0
3
激 光 生 物 学 报 第25卷
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可使作物本身的染色体产生缺失、重复、易位、倒置等基因突变。
这种变异和自然界植物的自然变异一样,只是突变频率有所改变。
辐射诱变育种技术本质上只是加速了生物界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产生的自然变异。
2.1.5 不依赖于植物遗传转化
几乎适用于所有植物种类。
3 化学诱变育种研究
某些特殊的化学药剂能和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作用,改变其结构,使后代产生变异,提高生物体的自然突变率,这些具有诱变能力的药剂称为化学诱变剂。
化学诱变育种是用化学诱变剂处理植物材料,以诱发遗传物质的突变,从而引起形态特征的变异,然后根据育种目标,对这些变异进行鉴定、培育和选择,最终育成新品种。
化学诱变育种在作物品种改良上具有独特的作用,诱发突变体具有遗传背景相似,多为单碱基突变的特点,是创造优异种质资源,研究基因功能的理想材料。
表3 常用化学诱变剂类型与特性
Tab.3 Thetypesandcharacteristicsofthecommonlyusedchemicalmutagens诱变类型代表物诱变作用原理应用特性
烷化剂EMS(甲基磺酸乙酯)、EI
(乙烯亚胺)、NEU(亚硝
基乙基脲烷)、NMU(亚
硝基甲基脲烷)、DES(硫
酸二乙酯)等这类物质含有1个或多个活跃的
烷基,能转移到电子密度较高的分
子中去,置换其他分子中的氢原子
而使一些碱基烷基化
EMS是最常用的诱变剂,诱变率很高,
诱变小麦种子常用浓度0.4% 1.5%,
作用时间5 20h。
该物质具有强烈致癌
性和挥发性,可用5%硫代硫酸钠作为
终止剂和解毒剂
核酸分子碱基类似物BU(5 溴尿嘧啶)、BudR
(5 溴去氧尿核苷)、马来
酰肼、2 氨基嘌呤等
分子结构与DNA碱基相类似的化
合物。
渗入DNA后,导致DNA复
制时产生错配,mRNA转录紊乱,
功能蛋白重组,表型改变
该类物质相对毒性较小,但负诱变率很
高,往往不易得到好的突变体
嵌入剂EB(溴化乙锭),吖啶黄,
吖啶橙,原黄素,5 氨基
吖啶等分子大小正好可以嵌入生物体
DNA分子双链中心的碱基之间,
引起单一核苷的缺失或插入,造成
遗传密码子编组的移动(移码突
变),影响正常的转录和翻译过
程,导致生物体突变的产生
分子生物学比较常用的一类,诱导率
较高。
其它诱变剂HNO2(亚硝酸)能使核酸、核苷酸和核苷中的嘌呤
和嘧啶上的氨基转变为羟基,造成
DNA复制的紊乱,从而改变遗传
密码
较高死亡率情况下,诱变效果好
NaN3(叠氮化钠)一种具有诱变作用的无机盐,主要
对复制中的DNA发生碱基替换作
用,而染色体畸变的几率甚低在酸性条件下,特别是在PH=3时有显著作用
3.1 化学诱变育种特点
3.1.1 化学诱变较为经济、方便
不需要特殊设备,只需少量的药剂和简单的设备,价格便宜,操作简单。
3.1.2 化学诱变剂具有专一性
化学诱变相对辐射诱变具有诱发位点特异性,不同药剂对不同植物、组织或细胞、染色体节段、基因的诱变有一定专一性。
马来酰肼对蚕豆第三号染色体的第十四段特别起作用,而乙醇对第四染色体的第19段有作用。
这是解决定向突变的一条可利用途径之一。
3.1.3 迟发突变效应
5
0
3
第4期 杨 震等:作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辐射诱变能在植物体接受辐照时即刻引发染色体或DNA的损伤。
而化学诱变存在药物残留的后效作用,则是在较晚时发生,在M1代引发的生物损伤大。
3.1.4 与辐射诱变的突变谱很不相同
如辐射处理大麦,叶绿体突变谱较窄,大多为白花苗。
而化学诱变,叶绿体突变谱宽,白化苗百分率下降。
3.1.5 诱变机制与辐射育种不同
辐射诱变由高能射线辐照生物体,易造成染色体结构的广泛变异。
而化学诱变利用化学药剂与遗传物质发生生物化学反应,对处理材料引起的生物损伤小,诱发染色体畸变的比率相对较小,诱发突变多是基因的点突变。
3.2 化学诱变育种诱导方法
在进行化学诱变育种时要根据所使用化学诱变剂的特点及诱变材料选择合适的诱导方法,常用化学诱导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浸渍法、涂抹法、滴液法、套罩法、毛细管法、注射法、喷雾法等。
4 诱变育种应用于农作物新品种培育
作物诱变育种在确保世界粮食安全和增加营养供给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据联合国FAO/IAEA突变品种数据库最新统计,截止到2013年9月底,有60多个国家在214个植物种类上育成并通过商业注册的植物突变品种总数已达3218个,其中直接或间接利用诱发突变体培育成的新品种在世界主要作物小麦、大麦和水稻分别为274、312、824个,占整个诱变育成突变品种数的将近50%[18]。
美国科学家利用γ射线育成的水稻品种‘Cal rose76’含矮秆基因sd1,通过与其它水稻品种杂交的方式,已有分布在世界3个国家的20个水稻新品种含有该基因,包括分布在美国的9个品种‘M7’、‘M 101’、‘M 301’、‘S 201’、‘M 302’、‘Calmochi 201’、‘Calmochi 202’、‘M 103’、‘S 301’,澳大利亚的9个品种‘Amaroo’、‘Bogan’、‘Echua’、‘Harra’、‘Illabong’、‘Jarrah’、‘Langi’、‘Millin’、‘Namaga’,以及埃及2个品种‘Giza176’、‘Sakha101’[19]。
其中半矮杆水稻‘Amaroo’亩产高达700多公斤,占澳大利亚的水稻种植面积的60% 70%[20]。
品种‘Giza176’平均亩产近600公斤,比埃及当地品种亩产高出一半左右[21]。
利用γ射线辐照‘IR5’选育的水稻品种‘Shwewartun’相对亲本产量高、米质好,生育期提前,1989 1993年间在缅甸国内的年种植面积曾高达17%[22]。
籼稻品种‘RD6’、‘RD15’是泰国1975、1976年释放的2个水稻新品种,两者均来源于经γ射线诱变的泰国主栽香稻品种‘KDML105’的突变后代,‘RD6’米质呈糯性外,还保持了亲本的所有谷物性状,包括米香,‘RD15’非糯稻,米质具有香气,但比亲本的生育期提前10天左右,能在雨季到来前保证稻谷的丰收,甚至在30年以后,这两个品种还覆盖泰国东南部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的80%[23],2006年‘RD6’在泰国的国内种植面积还超过了100万公顷。
1962 1995年间,浙江农业大学培育了12个突变水稻新品种,其中‘浙辐802’是经γ射线辐照‘四梅2号’选育的早熟高产品种,具有高产,适应性广,抗稻瘟病和耐冷等特性,1983年通过品种审定,至1998年已累积推广面积达1.7亿亩,增产稻谷70多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50多亿元[24]。
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利用辐射诱变与杂交相结合育成的水稻恢复系辐恢‘838’及其衍生恢复系,利用其直接和间接育成的杂交水稻组合43个,累积应用推广面积超过4000万hm2[25]。
日本科学家采用N 甲基 N 亚硝基脲作化学诱变剂,诱导水稻胚乳结构的改变,而培育出高赖氨酸水稻新品种,新品种水稻的赖基酸含量在总氨基酸含量中所占比例由原品种的4%增加到5.19% 6.38%,同时胚乳由粒状改变为粉状,这种突变性状是由同一组基因控制的。
利用5%甲基磺酸乙酯对小麦品种cv.Kanto种子进行处理,在M2代发现糯性小麦突变体,经过多代的选择鉴定,首次育成糯小麦新品种K107WX1和K107WX2[26]。
1967年印度用60Co γ射线和紫外线复合处理春小麦‘So nora64’,育成了‘SharbatiSonora’,籽粒蛋白质含量由14%提高到16.15%,赖氨酸含量由2.2%提高到3.4%[27]。
美国密苏里州培育的高产小麦突变品种‘Stadler’具有早熟,抗叶锈、穗黑粉病和良好的抗倒伏特性,曾在美国平均每年种植面积高达1200亩[28]。
利用航空诱变小麦龙94 4083的干种子,获得了龙辐02 0958,达到了优质强筋麦的标准,其沉降值比原亲本增加5.4mL[29]。
龙辐麦19是利用航天诱变的SP4代为母本,通过杂交手段与优质品种龙麦26进行杂交,按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抗病的小麦新品种,2011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面粉筋度达到中筋水平,适合家庭加工用粉的需求[30]。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甘肃省张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利用
6
0
3
激 光 生 物 学 报 第25卷
重离子束选育出矮秆、抗逆、高产、优质的春小麦M 920和丰产、高蛋白含量、抗黑穗病的陇辐2号。
陇辐2号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品质优良、矮杆、抗倒伏、耐干旱、抗干热风等显著特点,每亩单种产量达到600kg。
2006年累计在甘肃中西部地区推广面积超过1.3×10hm,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31]。
日本研究者通过重离子诱变获得水稻镉积累减少突变体[32]和株高变异的突变体[33]。
5 讨论与展望
植物改良依赖于新的遗传变异的产生和对获得改良遗传变异类型的选择。
植物诱变育种应用于农作物新材料创制和优良新品种的培育已经在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和营养供给中发挥显著作用[34]。
随着栽培作物基因库的日益贫乏,诱变育种技术也是目前种质创新和挖掘新基因的一个重要途径。
2016年国家科技部开展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优先启动重点研发任务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中将“主要农作物诱变育种”专门列为一个专题,充分说明了作物诱变育种技术在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传统的化学诱变以及核辐射诱变技术结合空间诱变、重离子注入等新兴技术在我国农作物品种改良和新基因挖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对诱变的机理机制还很不清楚,这也严重制约了诱变技术利用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诱变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益突变频率仍然较低,变异的方向和性质尚难控制,因而提高诱变效率,迅速鉴定和筛选突变体以及探索定向诱变的途径,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另外要充分利用诱变育种技术的创造性特点,创新作物群体改良、诱发突变和高通量抗逆鉴定筛选等育种技术与方法及创制新的作物种质资源,创造和选择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单一和复合优良性状的新资源,针对区农作物生长逆境因子(如干旱、寒冷、高 、淹涝、重金属污染等)对农作物的影响和危害,实现作物育种材料创制与应用的新突破,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作物新品种。
参考文献
[1] WHITTYCJM,JONESM,TOLLERVEYA,etal.AfricaandAsianeedarationaldebateonGMcrops[J].Nature,2013,
497(7447):31 33.
[2]RENKOWM,BYERLEED.TheimpactsofCGIARresearch:Areviewofrecentevidence[J].FoodPolicy,2010,5(35):
391 402.
[3]刘录祥,郭会君,赵林姝,等.植物诱发突变技术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J].核农学报,2009,23(6):1001 1007.
LIULuxiang,GUOHuijun,ZHAOLinshu,etal.Currentstatusandoutlookperspectivesofinducedmutationsforplantimprove ment[J].JournalofNuclearAgriculturalSciences,2009,23
(6):1001 1007.
[4]刘录祥,郭会君,赵林姝,等.我国作物航天育种20年的基本成就与展望[J].核农学报,2007,21(6):589 592.
LIULuxiang,GUOHuijun,ZHAOLinshu,etal.AchievementinthepasttwentyyearsandperspectiveoutlookofcropsspacebreedinginChina[J].JournalofNuclearAgriculturalSci ences,2007,21(6):589 592.
[5]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R].Plantmutation&ge neticsnewsletter,2010,2:7 10.
[6]RONTGENWK.Anewformofradiation[J].Science,1896,3(72):726 729.
[7]BECQUERELHA.Onradioactivity,anewpropertyofmatter[M].NobelLecture,1903,52 70.
[8]JOHNSONEL.EffectsofX raysupongrowth,development,andoxidizingenzymesofHelianthusannuus[J].BotGaz,1926,4(82):373 402.
[9]MULLERHJ.Artificialtransmutationofthegene[J].Sci ence,1927,66(1699):84 87.
[10] STADLERLJ.MutationsinbarleyinducedbyX raysandra dium[J].Science,1928,68(1756):186 187.
[11]STADLERLJ.Geneticeffectsofx raysinmaize[J].ProcNatlAcadSci,1928,14(1):69 75.
[12]MALUSZYNSKIM,SIGURBJ?RNSSONB,AMANOE,etal.Mutantvarieties databank,FAO,IAEAdatabasePartII.
MutationBreedNewsl[M].1992.39:14 17.
[13]JAINHK.KHARKWALMC.Plantbreeding mendeliantomolecularapproaches[M].NarosaPublishingHouse,New
Delhi,2004,601 645.
[14]许耀奎,谷光炜,邬信康.作物诱变育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19.
XUYaokui,GUGuangwei,WUXinkang.Cropmutation
breeding[M].Shanghai:ShanghaiScientific&Technical
Publishers,1985,219.
[15]GUSTAFSSONA,KEYJ.Thegeneticaleffectofmustardgassubstanceandneutronsradiophosphorusinbarley[J].Here
ditas,1948,4(34):371 386.
[16]THOMPSONKF,KEYJ,GUSTAFSSONA,etal.Themu tageniceffectofradiophosphorusinbarley[J].Hereditas,
1950,2(36):220 224.
[17]NILANRA,SIDERISEG,KLEINHOFSA,etal.Azide apotentmutagen[J].MutRes,1973,17:142 144.
[18]FAO/IAEAMutantVarietyDatabase.http://www infocris.iaea.org/MVD/
[19]RUTGERJN.Impactofmutationbreedinginrice areview[J].MutBreedRev,1992,8:1 24.
[20]CLAMPETTWS,WILLIAMSRL,LACYJM.Majora
7
0
3
第4期 杨 震等:作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chievementsinclosingyieldgapofricebetweenresearchand
farmersinAustralia[R].2001.In:YieldGapandProductiv
ityDeclineinRiceProduction.InternationalRiceComission,
FAO,Rome,411 428.
[21]BADAWIAT.Yieldgapandproductivitydeclineinricepro ductioninEgypt[R].2001.In:YieldGapandProductivity
DeclineinRiceProduction.InternationalRiceCommission,
FAO,Rome,429 441.
[22]AHLOOWALIABS,MALUSZYNSKIM,NICHTERLEINK.Globalimpactofmutation derivedvarieties[J].Euphytica,
2004,135,187 204.
[23]ANONYMOUS.Bureauofeconomicandagriculturalstatistics[Z],1996,Bangkok,Thailand.
[24]SHUQY,WUDX,XIAYW,etal.Themostwidelyculti vatedricevariety‘Zhefu802’inChinaanditsgeneology
[J].1997,MBNL,43:3 5.
[25]邓达胜,陈浩,邓文敏,等.水稻恢复系辐恢'838'及其衍生系的选育和应用[J].核农学报,2009,23(2):
175 179.
DENGDasheng,CHENHao,DENGWenmin,etal.Devel
opmentofaindicaricerestorerlineFuhu838anditsderivative
lineswithstrongrestoringabilityandtheirutilization[J].
JournalofNuclearAgriculturalSciences,2009,23(2):
175 179.
[26]YASUIT,SASAKIT,MATSUKIJ,etal.Waxyendospermmutantsofbreadwheat(TriticumaestivumL.)andtheir
starchproperties[J].BreedingScience,1997,47(2):
161 163.
[27]王彩萍,左联忠,许琦,等.优质小麦'农大179'辐射诱变M2代RVA参数的变异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7,
27(2):237 240.
WANGCaiping,ZUOLianzhong,XUQi,etal.RVAparam
etervariationamongM2populationofradiatedwheatvariety
“Nongda179”[J].JournalofTriticeaeCrops,2007,27
(2):237 240.[28]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Manualonmutationbreeding(Secondedition),technicalreportsseries
[R].1977,119.
[29]王广金,闫文义,孙岩,等.航天诱变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系龙辐02 0958[J].核农学报,2005,19(5):
347 350.
WANGGuangjin,YANWenyi,SUNYan,etal.Breedingof
newwheatlinelongfu02 0958withhighyieldandgoodquality
byspaceinduction[J].JournalofNuclearAgriculturalSci
ences,2007,21(6):589 592.
[30]孙岩,王广金,张宏纪,等.航天诱变与杂交相结合选育小麦新品种龙辐麦19[J].作物杂志,2011,4:125 127.
SUNYan,WANGGuangjin,ZHANGHongji,etal.Breeding
wheatnewvariety"Longfumai19"byspaceinductionincon
juctionwithcross[J].Crops,2011,4:125 127.
[31]周利斌,李文建,曲颖,等.重离子束辐照育种研究进展即发展趋势[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8,2(25):
165 170
ZHOULibin,LIWenian,QUYing,etal.Progressandtend
encyinheavyionirradiationmutationbreeding[J].Nuclear
PhysicsReview,2008,2(25):165 170.
[32]ISHIKAWAS,ISHIMARUY,IGURAM,etal.Ion beamir radiation,geneidentification,andmarker assistedbreedingin
thedevelopmentoflow cadmiumrice[J].ProcNatAcadSci
USA,2012,109(47):19166 19171.
[33]PHANCHAISRIB,SAMSANGN,YUL,etal.ExpressionofOsSPYand14 3 3genesinvolvedinplantheightvariationsof
ion beam inducedKDML105ricemutants[J].MutatRes,
2012,734(1 2):56 61.
[34]刘录祥,赵林姝,郭会君.作物航天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2):26 29
LIULuxiang,ZHAOLinshu,GUOHuijun,etal.Currentsta
tusandperspectiveoutlookofspaceinducedmutationbreeding
incropplantss[J].ReviewofChinaAgriculturalScienceand
Technology,2007,9(2):26 29.
8
0
3
激 光 生 物 学 报 第2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