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戏台田野现状及其文化解释

合集下载

侗乡的戏台——三江侗族自治县田野考察记

侗乡的戏台——三江侗族自治县田野考察记

28侗乡的戏台——三江侗族自治县田野考察记李祥林(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44)关键词:三江侗族自治县, 侗戏, 侗寨戏台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18)04-028-10收稿日期:2018-10-18项目基金: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16ZD02)的成果。

作者简介:李祥林(1957-),男,四川省成都市人。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

田野行走中能看见许多风景,艺术的、审美的、文化的。

2017、2018年我相继去了广西三江侗寨、贵州黎平侗寨走访。

下面,以我考察三江侗寨的民族文化及艺术为视点,借“戏台”为话题,谈谈相关见闻、感受和思考,供同仁参考。

一、行走三江2017年12月下旬,背着行囊,前往广西,去了三江侗族自治县。

据当地介绍,“程阳八寨”是该县侗族聚居人数尤多之地,侗族文化也保存较好,于是我们来到这里。

位于三江县中部的“程阳八寨”,距县城18公里左右,今有公交专线,每人三块钱的车费我们就到了寨子。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听寨子里开餐馆、客栈的吴姓店主说,大约是1996年前后)有一群外国人到来,对村寨别具特色的风光和人文大加赞赏,从此引起当地注意,逐渐开办旅游,迄今已被旅游部门评为4A 级景区。

行走在寨子里,我看见好几处鼓楼和风雨桥旁立的功德碑上有用英文刻写的老外捐款记录。

“程阳八寨”所在属于丘陵地区,地势北部较高,东南部较低,西南部最低,年平均气温为17°C~19°C,降水量较丰富,雨热同季,寒暑分明。

清清的林溪河在这里呈S 形流过,两岸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八个寨子(图1①)。

位于马鞍寨下方的永济桥(俗称程阳桥)横跨林溪河上,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三江县规模最大的侗族风雨桥,为石墩木面瓦顶结构,有塔形楼亭5座,工艺传统,造型精美,始建于民国元年。

越剧田野调查报告

越剧田野调查报告

越剧田野调查报告越剧田野调查报告一、引言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分支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了解越剧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本次调查团队深入田野进行了一系列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旨在全面了解越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

二、越剧的历史渊源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始于明代,发展于清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以嵊州方言为基础,融合了嵊州地方音乐、民间艺术和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越剧以其细腻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美学观念,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之一。

三、越剧的现状1. 人才断层:随着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越剧传承面临着人才断层的问题。

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少,越剧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2. 剧目创新:越剧的剧目主要以传统故事为主,缺乏新鲜感和时代感。

在现代社会中,观众对剧目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越剧需要进行剧目创新,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3. 舞台表演:越剧的舞台表演形式相对传统,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

观众对于舞台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越剧需要在舞美设计、灯光效果等方面进行改进。

四、越剧的发展前景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越剧传统的美学观念和表演技巧可以与现代的舞台艺术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的作品,吸引更多的观众。

2. 青年培养计划:为了解决人才断层的问题,越剧界可以开展更多的青年培养计划,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越剧的学习和传承。

3. 跨界合作:越剧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合作,创造出更多元化的作品。

例如,与现代舞、音乐剧等艺术形式进行合作,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观赏性的作品。

五、结论通过本次越剧田野调查,我们对越剧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面临着人才断层、剧目创新和舞台表演等问题。

然而,越剧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青年培养计划和跨界合作等方式,越剧可以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我们期待越剧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田野工作”的体认与思考——以云南松鹤村唢呐的现状调查为例

“田野工作”的体认与思考——以云南松鹤村唢呐的现状调查为例
米、 以彝族人居住为主的彝 家山村— —松鹤村。


调 查 中对 他 者 “ 文化 自觉 ” 观念 的体 认
龄界 限。“ 相对于专业的音乐教育来说 , 这是一种 ‘ 内隐 ’ 式 的学 习, 一种对 文化 的模仿 , 一种 ‘ 无意识 ’ 的文化传承” ( ! ) 。其实 , 透过
艺人 和文化站工作人员他们 的行 为中, 笔者能感受到唢呐班子在
般则为 “ 二 吹二 打” ) , 分别 为大 家演奏 了 1 1 首 当地红 白喜事 中 惯用的经典曲 目:
六, 村 中逢满 4 3 周岁 的村民 , 都将在村文化活动中心的戏 台上表
演折子戏。 按 以往的村中习俗 是 4 2周岁的人将上 台表演折子戏 ,
但 因村 中戏 台维修 , 耽误 了近一年 的时间 , 因此 日后的惯例就将 表演人员年龄定在了 4 3周岁( 依这种形式来看 , 村中的每位村民 都未能 “ 逃” 出这一 习俗 ) 。据说 4 3周岁 的村 民们 头一年就开 始
往被誉 为“ 唢呐 之乡” 的洱源县茈碧 湖镇松鹤 村 , 从 洱源 县城 出
发后就进入了盘山路段 ,沿途所见 的是 几乎没有植被 的光秃黄 色 山体 , 由于当地气候干燥 , 加 之两月都 未下 过雨 , 车 子开过后
便扬起大 片的尘土 ,经 4 0多分钟 的山路颠簸 到达 了海拔 2 5 9 0
着 手准备来年表 演的折 子戏 , 村 民在表演折子戏 的过程 中 , 其 他 的唢呐 队成员们为其伴 奏。
红喜事常用曲牌
白喜事常用曲牌
戏 曲音乐伴奏
《 将军令 》 《 龙上天》
《 美女梳妆》《 迎亲调》 《 大摆队伍》《 一杯酒》
《 哑子哭娘 》

戏台建筑复原方案

戏台建筑复原方案

戏台建筑复原方案戏台建筑复原方案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戏曲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代戏台建筑已经被摧毁或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戏曲文化,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复原这些古代戏台建筑。

本文将提出一个戏台建筑复原方案,试图恢复这些建筑的原貌,并创造一个适合表演古代戏曲的场所。

首先,为了复原戏台建筑,我们需要准确的历史资料和文献研究。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如明代戏曲文献、唐代壁画等,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戏台建筑的样式、功能和特点。

这些古代文献和壁画可以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指导,帮助我们恢复建筑的原貌。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证据。

通过对古代戏台遗址的考古挖掘,我们可以了解到建筑的布局、规模和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考古发掘的结果将为复原工作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接下来,我们需要寻找合适的建筑材料和工艺。

为了保持古代戏台建筑的真实性,我们应尽量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建筑材料和工艺。

例如,使用传统的红砖和琉璃瓦来建造戏台的墙体和屋顶,使用木材制作柱子和梁架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来辅助建筑过程,如使用CAD进行建筑设计、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增加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等。

在建筑复原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重视细节的再现。

例如,戏台建筑通常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表现出独特的古代艺术风格。

为了保留这些细节,我们可以请专业的艺术家来进行雕刻和绘画,确保复原的建筑能够恢复古代戏台的风采。

最后,戏台建筑复原完成后,我们需要将其用于戏曲演出和文化传承。

这座复原的戏台建筑不仅是一个文化遗产的保护者,还是一个重要的戏曲表演场所。

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古代戏曲演出,吸引观众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戏曲文化。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设相关的戏曲培训班和研究机构,传授古代戏曲表演和文化知识。

总之,戏台建筑的复原是一个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重要工作。

通过准确的历史研究、考古发掘、合适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注重细节的再现以及正确的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恢复这些古代戏台建筑的原貌,并为古代戏曲的表演和文化传承提供一个合适的场所。

云南 田野调查报告

云南 田野调查报告

云南田野调查报告云南田野调查报告云南,这片位于中国西南部的美丽土地,以其多样的地理特征、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而闻名于世。

为了更好地了解云南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进行了一次田野调查,探索这片土地的瑰丽之处。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丽江古城。

这座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城的原始风貌逐渐被商业化所侵蚀。

我们看到,古城内的商铺大多是卖纪念品和旅游纪念品的,传统手工艺品的销售却逐渐衰退。

这引发了我们对于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接着,我们前往了大理洱海。

洱海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湖泊之一。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问题,洱海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们与当地渔民交谈后得知,他们对于保护洱海的意识越来越强,但由于生计所迫,他们不得不依赖湖泊的资源来维持生活。

这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继续我们的调查,我们来到了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

傣族是云南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生活方式。

我们在村寨里看到了傣族人民正在努力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通过举办传统节日和舞蹈表演来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

这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思考。

最后,我们来到了香格里拉。

这个名字来源于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失乐园》,用来形容一个理想中的乌托邦之地。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的高原地区,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旅游业的冲击,香格里拉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我们与当地居民交流后得知,他们对于生态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措施限制开发,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

通过这次田野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云南的现状和问题,也看到了许多希望和机遇。

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古建筑之戏台

古建筑之戏台

古建筑之戏台中国的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

锣鼓喧天,丝竹盈耳。

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的故事,在此粉墨登场。

剧情曲折委婉,诉说着忠孝节义、世间百态。

演员水袖轻舞,观众如痴似醉。

从最早出现的“露台”到金代三面观的戏台,至元代,戏台分前后场非常普遍,这是戏曲完全成熟的重要标志。

明清时,戏台更是遍布各个城镇乡村。

头顶上的藻井仿佛是一个共鸣箱,能使演员发出的声音向上聚集,变得洪亮且圆润,再将声音反弹向各个方向,产生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

戏台、戏楼,就像当地人民的生活缩影, 台上台下的面孔在不断变化,剧目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但融入老百姓骨髓、融入血液的戏剧情结是不变的,经千年风雨、历百年沧桑,仍巍然屹立的古戏台是不变的。

古戏台见证着我国戏曲产生发展和走向辉煌的全过程。

同时作为实物载体,推动和延续着千百年来的戏曲文化。

历尽沧桑的古戏台,是一部沉甸甸的戏曲史,也是一座座戏曲博物馆。

中国著名古戏台山西高平金代古戏台(建于1183年)山西临汾牛王庙戏台(建于1283年)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故宫博物院内的畅音阁大戏楼安徽祁门馀庆堂古戏台安徽祁门会源堂古戏台江西乐平古戏台江西抚州会馆古戏台浙江宁波城隍庙戏台浙江宁海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乌镇古戏台苏州山塘街古戏台周庄古戏台上海枫泾古戏台上海豫园古戏台山西长治真泽宫戏台山西运城庙前村后土祠二连台山西高平西李门村二仙庙露台四川街子古镇戏台雅安上里古镇戏台成都锦里古戏台成都武侯祠大戏台桂林兴坪古镇古戏台广西贺州秀水村古戏台云南沙溪古镇古戏台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最陶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小编,将及时更正删除。

田野发掘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田野发掘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田野发掘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田野发掘是考古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手段之一,是对古代遗址进行系统与科学的调查、发掘,以获取并分析有关人类过去生活和文化传承的物质文化遗存。

它不仅是考古学新发现、新认识和新理论的基础,也是古代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田野发掘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为了解人类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

通过挖掘出来的遗址、建筑、墓葬、工具、器皿、残骸等物品及其分布、形态、用途等特征,可以了解到人类过去的生产、生活、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情况,从而重建人类历史文化的图景。

其次,田野发掘为建构考古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基础。

通过对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探讨古代人类社会的形态、演变和发展规律,也可以探讨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演化情况,并建构相应的考古学理论。

再次,田野发掘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田野发掘的遗址保护与修复,可以保护和传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展示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多样性,以及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最后,田野发掘的成果为各种学科研究提供了资料和范例。

田野发掘在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内都有广泛的应用,不仅为各种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
料和范例,也为人类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而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田野发掘在考古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它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也是人类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在今后的考古研究中,我们应该继续强化田野发掘的意识和重要性,注重田野发掘方法的创新和探索,以更好地挖掘和发掘人类文明的宝藏,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戏台遗存及其文化价值

中国古戏台遗存及其文化价值

中国古戏台遗存及其文化价值作者:王潞伟张丹妮来源:《中华瑰宝》2019年第10期中国古戏台体现着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绚丽和辉煌。

古戏台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艺术、建筑工艺、美术、书法等)的重要载体,属于双遗产范畴,与古代多种多样的宗教习俗和戏曲民俗密切相关,也是乡土社会的大学堂。

戏台作为戏曲文物重要类型之一,自生成以来便与戏曲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其形制、布局的变化无不与戏曲演出有着密切的关联。

从遗存类型上看,古戏台大致可分为茶园酒楼等商业性戏园子、神庙戏台(包括庙宇戏台、祠堂戏台、会馆戏台)、宫廷戏台、私家园林戏台四类;而从剧场遗存的数量、分布的普遍性以及形态演进的完整性等方面来看,神庙戏台在中国戏台演进史上具有无可争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遍布城乡的古戏台已然成为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珍珠,闪烁着历史的光芒。

历史遗存据目前调查可知,宋代戏台无实物遗存,仅有6通含“舞楼”“舞亭”“舞厅”“舞庭”“献楼”等文字记载的碑刻遗存,均附属于神庙。

金元戏台目前发掘实物16座,均位于山西省(尤以晋南、上党地区为最),且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元古戏台建筑遗构多为大屋顶,出檐举折平缓,气势恢宏,其样式或庑殿顶,或歇山顶,或十字歇山顶,均为单檐。

柱础多用素平础、覆莲础、覆盆础,形制古朴自然。

檐柱用材硕大,柱收刹、柱侧角较为明显。

斗拱样式简洁大方,昂形以琴面昂居多。

明代戏台处于金元戏台与清代戏台之演变传承的过渡阶段,一些明代戏台建筑风格承袭了金元戏台之特色,稍不留神便会被误认为是金元舞楼;而另一些明代舞楼因年长日久,历经后代多次重修,其明代建筑特征亦大为改观,故明代舞楼的年代断定略有难度。

就目前来看,结合戏台建筑遗构特征及文献资料佐证,全国明代戏台遗构为87座,其中位于山西省的有46座。

清代戏曲极度繁盛,戏曲艺术遍布社会各角落,成为广大民众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

与此同时,用于演剧的古戏台遍布中华大地城乡村野。

文化根植于田园

文化根植于田园

文化根植于田园临近霜降时节的孟定依旧炎热,全省非遗保护业务骨干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了这个“会弹琴的坝子”。

2017年10月16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培训在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开班了。

本次培训选取了彝族“葫芦笙舞”、彝族“(俐袢耍┓饰”,傣族“马鹿舞”,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四个项目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培训,通过理论讲授和项目点实地调查相结合,从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田野调查中的文字工作、传承人访谈、影像在田野调查中的运用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全面实训,以提高基层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成长在田野学员初入芒坑,虽然天气炎热,但依然挡不住迫切了解“嘎朵”的热情,对一切都好奇,却又充满了困惑。

在孙敏老师的引导下,学员们列出了想访谈的一系列问题。

访谈过程中,指导老师与访谈人、访谈对象进行沟通,“问题要明确,尽量采用开放式”“尽量获得最大的信息量”;摄影、摄像老师,从拍摄场所选择、角度、光圈、构图,进行悉心指导。

经过几天的田野调查,通过“问题―指导―实践”的不断反复和实践,每个人都在其中成长。

问题意识在田野调查工作中尤其重要。

通过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追问的过程不要有预设答案,试图用当地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和发生的故事。

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我们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成长。

保山市的董菲说:“通过前几天的田野调查,在不断的自我肯定和否定的思考与实践中,调查报告基础资料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第一手’和‘真实’。

带着思考去学习和带着思考去提问,个人觉得是非常有效的自我成长手段,经验可贵,革新难得。

非遗保护工作的辛苦在于深入,而其中的快乐也同样如此。

当你深入进去到事物本身,你自己是没有感觉的;然而等你出来才发现,事件本质的文化烙印已经篆刻在了你生命的来路上。

”“口述的问题要有逻辑性,要这样访谈”、“双机位时要这样摆”,项目组的各位指导老师在现场指导着,学员们认真的记录着、倾听着,每位学员都期待让自己的非遗专业技能更上一层楼。

田野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田野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田野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是田野考古。

田野考古是对某些区域内的古文化遗存遗址、文物、古建筑等进行勘探和挖掘的一项工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文明的延续,田野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田野考古工作的现状在我国,田野考古工作已经有一段不短的历史。

自20世纪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田野考古的工作进展一直不太理想。

1.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山区、山区,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由于道路、桥梁、通讯等方面的不完善,很多田野考古工作就无法顺利进行了。

2.人手不足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田野考古需要很多人手一起协作。

但实际上,田野考古中真正有经验的人手并不多,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更是如此。

这就使田野考古工作进展缓慢。

3.田野考古经费短缺田野考古的工作并不便宜。

它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

但在现实中,很多地方的经费非常有限,这就限制了田野考古的工作。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作。

在我国,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一直在不断推进。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文化遗产的维修不及时有些古建筑、文物等文化遗产因长时间的风雨侵蚀或其他原因,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但是,在很多地方,文化遗产的维护并不及时,因此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2.文化遗产的管理混乱有些文化遗产地在管理上比较混乱。

一些管理人员对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了解不足,很容易造成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3.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矛盾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文化遗产被用于旅游、展览等多种用途。

但是,这种开发利用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之间的关系并不完美。

很多时候文化遗产的保护被牺牲了。

三、田野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田野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

为了更好的开展这项工作,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

傣戏传承 文化惠民

傣戏传承 文化惠民

傣戏传承 文化惠民_文/图/盈江县林草局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旧城镇旧城村全村国 土面积10.27平方公里,耕 地面积约335公顷,森林面 积约334.33公顷,辖区有9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共有1007户4259人。

旧城村大寨自然村是傣戏发源 地之一,2009年被列为州级傣戏传承点,2016年被 云南省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傣戏传承基地;辖区内有“榕树长廊”“喃 幕西双”以及堪称“大盈江 畔的白洋淀”的香额湖景点;旧城村还具有丰富的民族美 食文化,以火烧猪、豌豆粉 为主的特色小吃享誉全国,巴榔、岗朗片、豆腐脑、坪 螺丝、干撤、巴萨、巴撇、竹虫、沙蚕等典型的傣族风 味菜肴也受到当地居民和外 来游客的喜爱。

B a ji]M M tV A m旧城村二.SPECIALREPORT大盈江畔的白洋淀香额湖生态游览区位于盈江县旧城镇,距县城 19公里,整个香额湖景区 的规划面积为75.97公顷 (合1140亩),香额湖景区以水为主体构架,以 较好的自然植被、水资源、农田、果林及野生飞禽为构成要素,形成一个集自 然生态、农业生态、果林 生态及畜牧生态为一体的合性生态游览区。

水由 湖面东北岸一带流出,大 的泉眼有12个,水量大,常年不枯,水质好,内含 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

湖内有十多种野生鱼,还 有冠斑犀鸟、黄嘴河燕鸥、白鹭、水雉、黄鸭、野鸭 等鸟类以及荷花、芦笔、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堪称 “大盈江畔的白洋淀”。

香额湖,古谓龙塘,傣语谓之“弄姐告”,湖 泊坐落在旧城镇西南面。

它经历了几干年历史长河的风风雨雨,始终不衰,生气勃勃,源头来自姐告村边的“喃幕西双”(十二 眼井),因而汇聚成这汪汪一碧。

传说很久以前,姐告村边只有一条小沟流淌着,不能灌溉周围的农田。

有一天,一对仙龙夫 妇携12个龙女准备前去缅 甸的哪啾湖游玩,路过此■i傣戏一云南省非1 1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看到农田严重缺水、无法耕种、一片荒芜。

田野调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的局限及迷思──以戏曲、南京官话、民间音乐为例

田野调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的局限及迷思──以戏曲、南京官话、民间音乐为例

田野调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的局限及迷思──以戏曲、南京官话、民间音乐为例田野调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的局限及迷思──以戏曲、南京官话、民间音乐为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教科文组织大会于2003年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系指『口述传统和语言表达、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宗教仪式、节日、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和传统手工艺相关的技术』,并明白区分为『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统摄了很大的范畴和领域。

(二)、『田野调查』的定义『田野调查』(field study;field research),或谓『田野研究』、『田野工作』、『实地考察』,指到实地去进行原始资料搜集。

论者以起源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

(三)、『田野调查』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及非历史客观性──历史的倒错谢维扬先生于『人类学方法——作用与局限性』(2011)里,以人类学研究的角度里指出,田野调查对『人类学成果的全部基础是来自对田野调查对象的观察,……对于……个案的适用性是需要证明的……对这些数据的描述和解释仍然是与每个学者自身的选择有关的,所以……成果本身并不能简单地看做是一种事实性的依据』,这就很好地说明了,即如以田野调查马首是瞻的人类学研究上,田野调查仍是一个用来被个人主观的工具,而不一定真正描述了历史事实。

田野调查于考古方面,发掘出远古的实物,由后人取资作为探究遗物当时的历史真相,这对于还原历史面貎有十分重要的功用,而对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面的探究上也有很大的帮助。

但田野调查若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其局限性与片面性及非历史客观性,就有可能大大的生蔽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反致掩蔽及歪曲了历史真相,而此风之烈,尤其见于现今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如本文里将举例为喻的戏曲、民间音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Vector(今人又有谓『载体』carrier,或少用的『媒体』)之一的方言。

滇中民居之戏台

滇中民居之戏台

滇中民居之戏台滇中民居之戏台白光祥九龙池公园建筑是一种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

人们起居、饮食、生产、工作、文化娱乐及接待宾客,举行宴会等莫不在建筑物之内。

为了审美要求,礼仪制度、法权象征等需要,建筑艺术不断发展,由简单质朴,逐渐繁复,最终达到了十分豪华富丽的地步。

建筑又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开一部人类文明史,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历史的精华、文明的结晶,建筑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本身的技术与艺术的水平,而且也反映了当时全部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成就。

反映了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力量。

建筑可以说是多门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综合体,而且,在许多建筑内还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

建筑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区特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衣冠服饰、宗教信仰等等加上地理环境、温度、气候、雨量、风力、日照、积雪等自然条件都对建筑产生影响,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民族建筑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风格,反映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滇中民居也受玉溪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戏台,反映出了滇中汉民族的文化特色。

说到戏台,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玉溪戏曲的源头。

明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沐英率师平定云南,第二年,新兴州以其地充屯田。

江南从军来的军士和中原实滇的移民,与世居境内各族人民并“土军”一道,开发玉溪坝子。

设立了军屯五卫、民赋三乡。

定居的军士和移民带来内陆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玉溪境内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的活跃。

明景泰元年(1455)刊印的《云南图经》记载,新兴州有“其俗好讴”的风尚,“州中夷汉杂处,其少年美声气喜讴歌,清朝良夜放意自适,处处相闻。

或从娱饮,或以劝耕。

虽妇人女子亦为之,而面无愧色。

”这种群众性的“杂处”讴歌,涉及江南小曲、中原民歌和各少数民族歌谣的活动,是玉溪戏曲剧种的源头,亦是玉溪花灯的萌芽。

田野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对策分析与研究

田野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对策分析与研究

田野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对策分析与研究一、田野文物管理的意义田野文物是指分布于田野农村中的各种文物遗址、建筑、工艺制品、艺术品、器物等。

这些文物分布分散、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涉及的历史时期也不一样,因此田野文物管理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挑战性。

田野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们是我国农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农村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要渠道。

同时,田野文物也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信仰等方面,对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田野文物保护管理中存在许多难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很多田野文物由于长期风吹雨打,遭受自然侵蚀,缺少专业的保护手段,很容易出现腐朽、掉落甚至被盗窃的情况。

2、沟通和协调难度大:田野文物分布分散、涉及面广,其管理属于多个管理单位,因此需要进行跨部门、跨区域的沟通协调,加上相关人员的人才匮乏,导致管理难度较大。

3、合理的利用问题:田野文物经常处于农村地区,旅游业尚未发达或者有限,很难与之形成互动,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文物,让其成为农村发展的推动力,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三、田野文物保护对策为了解决田野文物保护管理所面临的难点,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强对田野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田野文物的保护工作。

2、建立完善的田野文物管理体系:将田野文物的保护管理纳入国家文物保护体系之中,并建立健全的农村文物保护中心、博物馆等机构,为田野文物保护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

3、加强田野文物防盗保护:提高田野文物的意识,通过加强防盗保护,进行文物安全监控和防护,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减少文物流失风险。

4、培训和普及相关人员素质:针对田野文物保护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开展相应的人员培训和普及活动,构建田野文物保护人才库,提高田野文物保护管理经验和技能水平。

5、实现文物与旅游的可持续协同发展:在田野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当地开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资源,实现文物与旅游的可持续协同发展,激发田野文物保护的社会经济效益。

田野调查和出土文物的应用历史

田野调查和出土文物的应用历史

田野调查和出土文物的应用历史人类文明有着漫长和丰富的历史,这些历史的痕迹被记录在各种各样的物品上。

田野调查和出土文物是了解这些历史痕迹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田野调查和出土文物的应用历史,介绍它们的定义和意义,并探究它们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研究的贡献。

一、田野调查的定义和意义田野调查是一种旨在了解和记录特定地区社会生活和人类活动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它是由人类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或其他研究人员进行的。

田野调查可以采用许多方法和技术,包括观察、访谈、问卷、人口普查和地图制作等。

通常,田野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人类社会的结构、文化、社会和政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

田野调查对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和社区的生活和文化状况非常重要。

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了解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演变的历史和社会关系的演变。

此外,田野调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被研究群体的需求和问题,更好地规划、实施和评估社会政策和项目。

二、出土文物的定义和意义出土文物指的是在考古和史前遗址中发现的历史文物。

它们可以包括人工制品、建筑、工具、遗址和墓葬等。

这些文物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人类过去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

通过研究出土文物,考古学家可以推断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变化和演变,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

出土文物对于了解人类发展史非常重要。

它们可以展现人类过去的文化、信仰和技术水平。

通过对这些文物进行研究,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文物还可以作为展示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物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精彩性。

三、田野调查和出土文物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贡献田野调查和出土文物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非常重要。

通过田野调查,人们可以了解文化遗产所在地区的文化背景、文化历史和传统习俗。

通过出土文物的发掘和研究,人们可以了解文物的年代和种类,从而为保护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指导。

守护田野文物,留得住乡愁

守护田野文物,留得住乡愁

守护田野文物,留得住乡愁作者:王晓玫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9期【摘要】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文物保护和勘探的工作者,对文物的保护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近年来又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项目、省保单位立项修复项目、田野文物保护项目等工作,增长了很多田野文物保护工作未知的知识,深知文物保护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

进而,宣传并加强人们对文物保护的关注程度和认知,增加乡愁文化成为了文物工作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

首先,田野文物是分布在地上、地下和水域的文化宝藏,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建筑、传统民居、古墓葬、古石刻、石窟寺、壁画、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化石遗址等,田野文物一般与重大的历史事件、革命活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

同时,田野文物也包括具有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

它们是真实再现历史、研究历史的重要见证和实物,记载着文明古国的发展进程和历史真相,也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单元和基本组成。

田野文物分布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最贴近人民生活,最能够鲜明地展现中华文明。

守护好田野文物,传承好民族根脉,才能留得住乡愁。

【关键词】田野文物;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一、田野文物保护现状较之馆藏文物,田野文物因为分布范围广、体积庞大,大都趋于明显的分散和暴露。

由于分布区域广泛,自然和人文环境各不相同,加之存在自然风化侵蚀的影响,以及因监管不力而造成的丢失现象和人为损毁,田野文物正遭受着不可描述的苦难,处境十分艰难。

从田野文物普查及多次实地调查情况来看,在两次普查的间隔期内,很多文物已经销声匿迹,在此次核查的时候已不复存在,而这之间的间隔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可见文物保护的艰难与不易。

现以我市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来说,在三普调查结束后的十年间,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合并,我市的有些遗址正在经历着被垃圾吞噬和掩埋,散落在田野的碑刻也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有的民居已经被拆除;有的石牌坊也因年久失修,散落在山上的庙宇也因道路艰难,都面临着即将倒塌的命运,甚至于不复存在。

漫话云南古戏台

漫话云南古戏台

漫话云南古戏台任佩【摘要】@@ 记得鲁迅先生曾在<社戏>一文中描述道:"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虽然我没有先生笔下宛如仙境的月夜古戏台的观感,但凭着对云南古建筑多年的寻访,我庆幸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一座座云南古戏台的风貌,并了解到一些有关古戏台的史实,这令我感到欣慰.【期刊名称】《云南档案》【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4页(P30-33)【作者】任佩【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局【正文语种】中文记得鲁迅先生曾在《社戏》一文中描述道:“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虽然我没有先生笔下宛如仙境的月夜古戏台的观感,但凭着对云南古建筑多年的寻访,我庆幸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一座座云南古戏台的风貌,并了解到一些有关古戏台的史实,这令我感到欣慰。

云南古戏台由台基、梁架、屋顶三部分组成,成台基稳固,台面扎实,台顶灵巧的视觉效果。

从上往下俯视,古戏台呈“凸”字型,主戏台向外突出,形成三面均可观看的布局。

缩于后部的左右两侧,为副台或耳房,可供演员更衣及休息。

戏台一般还有演员进退场的通道,称“出将”、“入相”。

从造型上看,大多数戏台建筑飞檐翘角,琉璃彩瓦,古朴典雅,其脊顶上往往饰有龙吻、瓦兽,门窗、板壁、梁坊上也木雕或彩绘各类戏曲人物和花鸟图案。

最初的戏台大多与寺庙合二为一,戏台上演的戏不过是为了给神灵看,人仅为陪客而已。

戏剧成了宗教活动的一部分,古戏台也成了承接人神之间达成某种契约的圣地。

随着云南戏剧的发展,各种古戏台也应运而生,成为乡镇的大景致。

在民生凋敝,文化贫乏的岁月里,穷乡僻壤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和休闲场所,听曲看戏便成了人们最奢侈的享受和消遣。

这些古戏台的触角延伸到了许多平面文化不能延伸到的地方,方圆几里地,戏台就如同一块磁铁,牢牢吸引着周围四乡八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t a t f ri s e t g ti f u d t a te e si xs oso n i n tg s h y a e dv d d f m h r a d c n oa in it sr c :A t p ci ,i s o n h t h r t l it t f ce t a e .T e r ii e o t e f m n o n tt n o e n n le l a s r o o fmi tg s e iiu t g sa d c a al t g s h i c r n ttsa e a o t h e :1 s meh v l n it e a n ia p a e a l sa e ,rl o s sa e n ln h l sa e .T er ur t a e r b u r e . o a e f l no d c y a d ds p e rd y g e s t ae fo p o l ut r l iin;2 s me e i n y a h so c lr l ”;3 s me h v e n r b i ,welp e e v d a d si lyn h rm e pe sc l a s u v o . o xs o l s“ i r a ei t ti c . o aeb e e ul t l r s re n t lp a ig t e l p r.T erp e e t in f a c n e l t au i l e e t n 1 sr n t e ig t ea k o l d e n f r n irca sa d c h sv at h i rs n g i c n ea d r ai i v l eman y rf c : . te gh n n c n w e g me t o t l n n o e i e s i sc l i h of e fr e o h n r y c l r ; . n e t g vv dy t e s u d t c nq e n a n r ist d t n ; .h mp ra t a l fcvl o c ft e mi o i u t e 2 i h r i ii l h o n e h i u so Yu n n mi o i e a i o s 3 t e i o t n mp e o ii t u i n f t r i s c l r ,n mey“ o e o t ia ia p a n n h u t u s i g . u t e a l c d feh c lds p e r g a d t e r si p ru n ” u i c Ke r s n in tg ;Yu n n ok at ;n t n l u tr ;ih rt ii l y wo d :a c e ts e a n a ;f l rs ai a c l e n ei v vdy;h ma im c lg o u u n s e oo y;h r n o s c l r a mo iu u t e u
云 南 丰 富 的 各 民 族 民 间 音 乐 及 其 民 间 文 化 传
存 的 各 式 戏 台 之 生 存 状 况 大 致 可 分 为 3种 境 况 : 第

统 , 为 一 种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首 要 特 征 就 在 于 它 作 其
们 始 终 根 植 于 各 民 族 日常 的 生 活 之 中 , 为 广 大 民 成 众 生 生 不 息 、 力 永 驻 的 精 神 源 泉 。 从 人 类 学 的 立 魅 场来 讲 , 间音乐作 为一种 文化物 象 , 们 既是 民众 民 它
云 南 古 戏 台 田 野 现 状 及 其 文 化 麓 释
申 波
( 云南艺术学院 图书馆 , 云南 昆明 60 0 ) 5 1 1 摘要 : 考察发现 , 云南至今仍保 留着众多的古戏台 , 据其形制和内涵大概可将其分为家院戏台、 神庙戏 台 、 宗祠戏 台等几大类 。其生存 现状 大致有三 :. 1 衰退并 已淡出人们 的文化视野 ;. 2 仅作 为“ 文物 ” 而存在 ;.翻修保 存较 3 好且仍 在发挥作用 。古戏台的 当代 意义和现 实价值 主要 体现 在 :.增 强边疆 族群认 同 、 强 民族 和谐文 化建 1 加 设 ;.使云南各民族传统音声技艺得以活态传承 ;. 2 3 它是都市文化“ 礼失而求诸野” 的重要取样 。 关键词 : 古戏台 ; 云南 ; 民间艺术 ; 民族文化 ; 活态传承 ; 人文生态 ; 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 : 177 ; 0 .4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64— 6 9 2 1 )2— 00— 4 G 2 .4 J 9 7 8 A 17 5 3 ( 00 0 0 8 0
Cu r n t e o r e t S at fYunn n c e t e a a An intS ag nd Culur lEx a a o y t a pl n t r
S HEN Bo
( irr , n a c d m f ieA t, u n n K n ig6 0 0 , hn ) Lb a Yu n n A a e y o Fn r Y n a u m n 5 1 1 C ia y s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1 , 2 2 :0— 3 00 3 ( )8 8
CN 3—1 1 / I S 6 4 —5 3 mig Unv ri o r a n n iest o y
【 族、 民 文化 研 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