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2019-06-13
摘要:⽇本著名教育学者⼴冈亮藏慨括的“导⼊――展开――终结”教学过程顺序的基础上,形成了由“状态”“诱因”“深化”三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乐教学模式,这三个偏于情感维度名称的环节,既有⼀定的顺序,⼜都独⽴存在于教学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框架和活动顺序的统⼀。

关键词:学科特点审美教育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条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

”⾳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它“润物细⽆声”的特点在全⾯提⾼学⽣素质⽅⾯有着其它学科⽆法替代的作⽤。

尤其是培养学⽣学习⾳乐的兴趣,陶冶⾼尚的情操,朔造健全的⼈格⽅⾯有突出作⽤,基于愉快思想下的愉快教学模式更加适合于课堂教学的特点。

⼀、愉快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作为⼀种教学活动,在其结构和顺序展开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发挥以愉快为核⼼的各种情感的积极作⽤,使情、知紧密地交织在⼀起。

笔者在实践中运⽤的愉快教学模式,是以教学过程的认知基础为构建模式的基本参照系,它在⽇本著名教育学者⼴冈亮藏慨括的“导⼊――展开――终结”教学过程顺序的基础上,形成了由“状态”“诱因”“深化”三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乐教学模式,这三个偏于情感维度名称的环节,既有⼀定的顺序,⼜都独⽴存在于教学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框架和活动顺序的统⼀。

其中每⼀环节⼜都包含了情知两个⽅⾯的内涵,使情知交织成为⼀个突出的特⾊。

此处的“情感”,已不仅是教学⼿段,还可以是教学内容,⽽这是⾳乐教学以情感⼈,重在感受学科特点的极好体现。

为了将这⼀模式表达得清楚明晰,笔者试以⾳乐课堂教学⼀则实例加以阐述。

课例为学习材料欣赏《洪湖⽔,浪打浪》,按照⼩学⼀般教学程序,⾸先是歌曲背景介绍,词曲作者⽣平简介,然后是学⽣视唱曲谱,最后填⼊歌词,处理演唱情绪。

⽽愉快教学模式得引⼊,却可以让课堂教学按照下⾯的环节顺序依次展开:
1、状态环节。

这⼀环节包含“认知准备”和“情绪愉悦”知情两个⽅⾯的内涵。

为了⼀开始就抓住学⽣的⼼,教师在学⽣⾯前表演了⾃编舞蹈《洪湖⽔,浪打浪》,教师优美的舞姿,双⼿抖动的绿扇,吸引了学⽣的双眼,这⼀特别的开场,学⽣不仅很有兴致的看完了舞蹈,同时也欣赏了⾳乐,觉得⽼师的舞美,歌也美,这样就极为⾃然地进⼊了课堂教学的第⼆个环节。

2、诱因环节。

这⼀环节包含“感性接触”和“动趣激发”知情两⽅⾯的内容。

这时教师请学⽣完整的欣赏歌曲并谈感受,接着教师⽤竖笛和横笛为学⽣演奏了歌曲,学⽣也随着⾳乐轻声哼唱歌曲。

最后教师⽰范,学⽣还跟着⼀起跳了舞蹈。

在不知不觉中学⽣、聆听、感受,演唱,表演了歌曲,所以⼀种探究欲望会激发学⽣继续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这正体现了这⼀环节的诱因化实质。

3、深化环节。

这⼀环节包含“理性加⼯”和“情感陶冶”知情两⽅⾯的内涵。

感悟⼈类智慧的⼒量和知识的美、艺术的美、⾃然的美――升华,最后形成结论,如果被全班学⽣所接受或者由学⽣进⼀步所验证,这就是这节课学⽣通过学习探究⾳乐所达到的⾳乐⽔平,主要是在经过上述教学活动之后,学⽣对所学的⾳乐内容已有较明确的“理解”,相应的⾳乐能⼒也得到了⼀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组织学⽣从⾳乐知识、能⼒发展、学习⽅法等⽅⾯予以概括、总结、进⾏⾳乐⾃我表现,为了让学⽣理解什么是戏剧?教师从理论上向学⽣解释了什么是戏剧?最后还让学⽣观看了舞台剧《⽩⽑⼥》、京剧《杜鹃⼭》,学⽣从理性和感性上都理解了戏剧的含义。

⼆、培养学⽣聆听⾳乐的习惯激发学⽣想象
⾳乐是⼀种纯粹的,超越了现实声响和具象事物的声⾳艺术,如E。

格罗塞所⾔,是⼀种“⽴于⽆可伦⽐的,独⾃的艺术。

”因此,⾳乐的想象成为⼀种特殊的听觉想象⽅式,它是对记忆中各种听觉素材进⾏分析、综合和创造的⼼理活动,它受制于⼈对⾳乐素材的记忆、分析和综合能⼒,也体现在对⾳乐形式与技巧的理解、掌握和运⽤能⼒上。

有时,在⾳乐课堂上,教师往往通过⼀段故事、⼏幅图画,⼀系列舞蹈动作,解释某⼀⾳乐作品的“含义”,然后边播放⾳乐作品,边引导学⽣联想⾃⼰⼼中向往的某种意象,当作品播放完毕,再要求学⽣谈⾃⼰联想之物,或者根据⾃⼰的听后感,写作⼀篇作⽂等,这些都是激发学⽣想象的⽅法。

在学⽣⼉童时期就开始进⾏合理⽽有效的⾳乐教育,挖掘⼈在听觉上对各种⾳响变化的反应及想象的潜⼒,打下⽤听觉进⾏艺术创造的基础。

⽐如,让⼉童经常接触各种乐器⾳⾊(包括使⽤这些乐器演奏的作品),使他们能够了解记忆这些⾳⾊的区别、特点、甚⾄应⽤范围,然后潜移墨化地引导他们在聆听⾳乐时的变化发展,使之能逐步形成有关乐器组合规律的基本印象,并能由此萌发出⾃⼰头脑中关于乐器⾳⾊组合的想象,如果假以时⽇,不断地引导⼉童在聆听中记忆、理解、熟悉类似于⾳⾊组合的⾳⾼、节奏、段落、和声、织体、声部、调性等有关“⾳乐⾳”的各类⾳响组合,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听觉经验和对⾳乐形式规律的充分认识,则他们在成⼈之中,成⼈之后,也就逐渐熟悉,学会了⾳乐这种特殊语⾔,知道如何⽤这种语⾔规则进⾏听觉艺术的创造,懂得怎样追寻⾳响的变化⽽体会⾳乐中的趣味和⽣命意味。

这样,经过有⽬的培养,他们就具备了在⾳响世界中展开种种对“⾳乐⾳”想象的能⼒,从⽽能较为深⼊地进⾏⾳乐审美,鉴赏和评价⾳乐中展开种种对“⾳乐⾳”想象的能;从⽽能较为深⼊地进⾏⾳乐审美,鉴赏和评价⾳乐中的艺术特⾊及⾳乐⽔准的⾼低。

三、在课堂中应突出审美教育,培养学⽣的审美素养
审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创造美,是⼈类⼀种主动追求美的实践活动。

⽽审美教育则必须尊重⼈类特有的感性认识所积淀⽽成的
⼼理模式。

换⾔之,审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是培养⼈感知、感受和创造美的教育。

那么如何利⽤⾳乐欣赏这⼀重要的审美教育载体来达成审美教育的最终⽬的。

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去思考。

第⼀、⾳乐的感性本质和多维度。

⾳乐的多维度有⾳乐的物质及⾃⾝结构⽅⾯的,如⾳⾼、⾳⾊、强弱、长短等:有情绪、情感⽅⾯的,如欢快的、悲哀的、抒情的,激越的等;有体裁形式⽅⾯的,如声乐、器乐的不同体裁和形式;有时代风格⽅⾯的,如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等;有⾳乐内容与形象⽅⾯的,如英雄、少⼥、⾼⼭、流⽔等等。

通过上述诸⽅⾯感知能⼒的培养是使学⽣进⼊⾳乐王国的必由之路,只有努⼒提⾼学⽣的感悟能⼒,才能让他们全⾝⼼地徜徉于缪斯殿堂,充分享受⾳乐艺术特有的美妙感觉。

第⼆、⾳乐的情感性特征决定了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贯穿整个审美活动。

⾳乐是最长于抒发感情的艺术门类,是没有国界的⼈类通⽤语⾔――⼼灵之声。

所以神奇的⾳乐被舒曼看成是“⼀种最崇⾼的⼼灵语⾔,”是表现⼈类情感的最⾼形式。

因此⾳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情感交流,⼀则,要通过⾳乐所表达的情感,及其⽤抒情⼿法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动之以情,感之以形,晓之以理,使学⽣产⽣愉快、痛苦、愤怒、兴奋、忧愁、哀伤等情感与精神共鸣,达到学⽣与⾳乐之间情感交流的⽬的,从⽽陶冶情操,激发其乐观向上的精神,并“使之爆发出⽕花”,从⽽达成审美教育的⽬的。

倘若⾳乐教育能在⼤江南北⼴为传播,何愁两千多年前控制所想的“兴于诗、⽴于礼、成于乐”的⽂明国度,不能在世界的东⽅傲视苍穹。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被举报⽂档地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