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年西北大学MBA复试(面试)政治整理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的内涵,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学科,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社会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固有矛盾的激化,频频爆发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种种弊端,激化了阶级矛盾,促成了未来社会革命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是历史上的各种优秀思想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日益激化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孕育和准备阶段(2)正式形成阶段(3)理论体系完成阶段(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4、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及社会理想:

(1)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 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③是否始终

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 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5)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方法:①目的: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②方法: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6、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关于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9、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辨唯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①它指出特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是在物质观上

坚持了唯物主义,而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②它指出特质是可以被认识的。这就是在物质观上坚持了“可知论”和“一元论",而是和“不可知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物质是个哲学范畴.这就在物质观上正确地处理了哲学的物质概念,同世界本身的物质现象以及具体科学物质结构和属性理论关系,它们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它的错误在于用个性来取代共性。

10、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是物质自身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机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感觉、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即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劳动使产生意识有了必要,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奠定了生理基础,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着人类意识产生。可见,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现象.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物质世界提供原材料,就不可能有反映者的意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歪曲的反映。由此可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宣扬意识不依赖人脑和物质世界,是极其错误的。

1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两种基本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一般和个别(或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1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