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测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一(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3分)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下列物体中可以当作质点处理的是()A.为提高乒乓球运动员球技时,研究乒乓球的运动可作为质点来处理
B.在奥运会帆船比赛中,要确定帆船的位置时,可以把它当作质点来处理C.研究体操运动员的表演时,体操运动员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
D.在篮球比赛中,研究篮球进入篮框时,篮球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
2.(3分)在某次铅球比赛中,某运动员以18.62米的成绩获得金牌.这里记录的成绩是指()
A.比赛中铅球发生的位移大小
B.比赛中铅球经过的路程
C.既是铅球发生的位移大小,又是铅球经过的路程
D.既不是铅球发生的位移大小,也不是铅球经过的路程
3.(3分)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是()
A.质量位移速度B.质量时间路程
C.加速度位移速度D.加速度路程时间
4.(3分)下列描述的运动中,可能存在的是()
①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却很小②速度变化很小,加速度却很大③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一定不断变小
④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大,速度大小一定不断变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5.(3分)用的式子求平均速度,适用的范围是()
A.适用任何直线运动B.适用任何变速运动
C.适用于任何运动 D.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6.(3分)P、Q、R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一物体从P点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Q 点的速度为v,到R点的速度为2v,则PQ:QR等于()A.1:8 B.1:6 C.1:5 D.1:3
7.(3分)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C.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
D.形变大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一定比形变小的物体产生的弹力大
8.(3分)一个石子从高处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在第1s内的位移大小是L,则它在第3s内的位移大小是()
A.3L B.5L C.7L D.9L
9.(3分)如图所示,a、b间一定有弹力的是()
A.B.C.D.
10.(3分)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关于接触处的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有弹力,但不一定有摩擦力
B.如果有弹力,则一定有摩擦力
C.如果有摩擦力,则一定有弹力
D.如果有摩擦力,则其大小一定与弹力成正比
11.(3分)小球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2s后进入水平面,又经3s小球静止,则小球在斜面上和水平面上的位移大小之比为(物体在斜面上和水平面上均作匀变速直线运动,且由斜面进入水平面瞬间,速度大小的不变)()
A.1:2 B.1:3 C.2:3 D.3:2
12.(3分)如图所示,用力F把铁块压紧在竖直墙上不动,那么,当F增大时
(设铁块对墙的压力为N,物体受墙的摩擦力为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增大,f不变
B.N增大,f增大
C.N变小,f不变
D.关于N和f的变化,以上说法都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12分)13.(3分)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取g=10m/s2,则在物体下落的过程中()A.物体第2s末的速度为20m/s
B.物体第2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
C.物体前2s内下落的高度为20m
D.物体第2s内下落的高度是10m
14.(3分)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s﹣t图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B.物体运动的时间是8s
C.物体能运动的最远距离是l0m
D.在8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0
15.(3分)甲乙两个质点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A.2 s末乙追上甲
B.乙追上甲之前2 s末甲、乙相距最远
C.乙追上甲时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D.乙追上甲时距出发点40 m远
16.(3分)如图所示是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开往乙地的速度图象,则在0~1s和1~3s两段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 B.位移之比为1:2
C.平均速度之比为1:1 D.全程位移是9m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7.(4分)某质点向东运动12m,又向西运动20m,又向北运动6m,则它运动的路程为m;位移大小为m.
18.(4分)一根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对其施加30N的拉力时,其长为20cm,对其施20N压力时,其长为15cm,则该弹簧自然长度为cm,其劲度系数为N/m.
19.(6分)某一物体从某一高处自由下落,第1s内的位移为m,第2s 末的速度是m/s,前3s内的平均速度为m/s.(物体没有落地时)20.(4分)要使200N的木块在水平地面上移动,至少需要100N 的水平推力.木块移动后只要用80N的水平推力,就可使它继续匀速运动.则木块受到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为N,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1.(6分)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3s末5s末的速度之比为,
3s内与5s内的位移之比为,第3s内与第5s内的位移之比为.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2.(6分)在“探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
(1)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有.(填选项代号)
A.在释放小车前,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
B.打点计时器应放在长木板的有滑轮一端
C.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D.电火花计时器应使用低压交流电源
(2)某同学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每两点之间还有四点没有画出来,图中上面的数字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答案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①打第4个计数点时纸带的速度v4=m/s.
②0﹣6点间的加速度为a=m/s2.
23.(4分)由实验测得弹簧的长度l与弹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弹簧的原长为cm,劲度系数为N/m.
四、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18分.解题时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演算步骤,只写最后答案而无演算过程的不得分,答案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4.(8分)汽车原来以10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刹车后获得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则:
(1)汽车经过3s后的速度大小;
(2)刹车后滑行了16m时的速度大小;
(3)刹车后6s内汽车前进的距离。
25.(10分)观光电梯由静止开始先做匀加速上升,经过5s速度达到4m/s,接着匀速上升20s,然后以大小为1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并恰好停在最顶层,求:
(1)加速上升时的加速度大小;
(2)从开始减速到停止所需时间;
(3)整个过程中,电梯上升的总高度.
2016-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一(上)期中物
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3分)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下列物体中可以当作质点处理的是()A.为提高乒乓球运动员球技时,研究乒乓球的运动可作为质点来处理
B.在奥运会帆船比赛中,要确定帆船的位置时,可以把它当作质点来处理C.研究体操运动员的表演时,体操运动员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
D.在篮球比赛中,研究篮球进入篮框时,篮球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
【解答】解:A、乒乓球的大小和旋转对乒乓球的运动影响很大,研究乒乓球的旋转时,不能作为质点来处理。
故A错误。
B、船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茫茫大海很小,要确定它在大海的位置时,可以把它当作质点来处理。
故B正确。
C、研究体操运动员的表演时,体操运动员不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否则无法研究,故C错误;
D、篮球比赛中,研究篮球进入篮框时,篮球不可以当作质点来处理,因为此时篮球的大小不能忽略,故D错误;
故选:B。
2.(3分)在某次铅球比赛中,某运动员以18.62米的成绩获得金牌.这里记录的成绩是指()
A.比赛中铅球发生的位移大小
B.比赛中铅球经过的路程
C.既是铅球发生的位移大小,又是铅球经过的路程
D.既不是铅球发生的位移大小,也不是铅球经过的路程
【解答】解:铅球的运动轨迹如图:
铅球比赛的成绩是18.62m,是抛出点A的竖直投影点到B的距离,该距离要小于A到B的位移;故该成绩不是铅球的位移;
铅球在靠惯性前进的同时,还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向下落,因此,经过的路程是一条曲线,大于18.62m。
该距离也不是铅球的路程;所以正确的选项为D。
故选:D。
3.(3分)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是()
A.质量位移速度B.质量时间路程
C.加速度位移速度D.加速度路程时间
【解答】解:A、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故A错误。
B、质量、时间,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故B错误。
C、加速度、位移、速度都矢量。
故C正确。
D、路程、时间是标量。
故D错误。
故选:C。
4.(3分)下列描述的运动中,可能存在的是()
①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却很小②速度变化很小,加速度却很大③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一定不断变小
④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大,速度大小一定不断变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解答】解:①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可知,速度变化△v很大时,如果时间△t更长,加速度可能很小。
故①正确。
②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可知,速度变化△v很小时,如果时间△t更短,加速度可能很大。
故②正确。
③、④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不一定变小,同样,加速度变大,速度也不一定变大。
故③④错误。
故选:A。
5.(3分)用的式子求平均速度,适用的范围是()
A.适用任何直线运动B.适用任何变速运动
C.适用于任何运动 D.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在t时间的位移为
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得
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v t=v0+at,
所以。
故用的式子求平均速度,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故选:D。
6.(3分)P、Q、R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一物体从P点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Q 点的速度为v,到R点的速度为2v,则PQ:QR等于()A.1:8 B.1:6 C.1:5 D.1:3
【解答】解:根据速度位移公式知:,,则PQ:PR=1:4,所以PQ:QR=1:3.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3分)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B.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C.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
D.形变大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一定比形变小的物体产生的弹力大
【解答】解:A.两个物体接触但不一定发生形变,所以不一定产生弹力,故A 不正确;
B.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压缩的长度成正比,故B不正确;
C.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故C正确;
D.形变大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不一定比形变小的物体产生的弹力大;如弹簧的弹力:F=k△x,弹力的大小还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故D不正确。
故选:C。
8.(3分)一个石子从高处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在第1s内的位移大小是L,则它在第3s内的位移大小是()
A.3L B.5L C.7L D.9L
【解答】解:石子做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T、第2T、第3T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已知始终在第1s内的位移大小是x,则它在第3s内的位移大小是5L;
故选:B。
9.(3分)如图所示,a、b间一定有弹力的是()
A.B.C.D.
【解答】解:A、a、b两个球尽管接触,由于两细绳竖直,但相互没有挤压,没有发生弹性形变,两者之间不存在弹力。
故A错误。
B、两球存在相互挤压,发生了弹性形变,两球之间存在弹力。
故B正确。
C、a、b两个球尽管接触,但相互没有挤压,没有发生弹性形变,两者之间不存在弹力。
故C错误。
D、由于细绳竖直,重力与细绳的拉力平衡,斜面对球没有弹力,否则小球受到三个力,合力不可能为零,小球就不能平衡,与题条件不符。
故D错误。
故选:B。
10.(3分)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关于接触处的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有弹力,但不一定有摩擦力
B.如果有弹力,则一定有摩擦力
C.如果有摩擦力,则一定有弹力
D.如果有摩擦力,则其大小一定与弹力成正比
【解答】解:A、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不一定有弹力,故A错误;
B、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因为物体之间不一定粗糙也不一定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故B错误;
C、有摩擦力物体之间一定有挤压,因此一定有弹力,故C正确;
D、静摩擦力大小与物体之间弹力无关,滑动摩擦力与弹力成正比,故D错误。
故选:C。
11.(3分)小球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2s后进入水平面,又经3s小球静止,则小球在斜面上和水平面上的位移大小之比为(物体在斜面上和水平面上均作匀变速直线运动,且由斜面进入水平面瞬间,速度大小的不变)()
A.1:2 B.1:3 C.2:3 D.3:2
【解答】解:设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为v,
匀加速运动的平均速度v1=
位移x1=v1t1
匀减速运动的平均速度v2=
位移x2=v2t2
所以:==
故选:C。
12.(3分)如图所示,用力F把铁块压紧在竖直墙上不动,那么,当F增大时(设铁块对墙的压力为N,物体受墙的摩擦力为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增大,f不变
B.N增大,f增大
C.N变小,f不变
D.关于N和f的变化,以上说法都不对
【解答】解: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重力G、墙的支持力N′和摩擦力f、压力F,作出力图,如图所示,由于铁块压在竖直墙上不动,则根据平衡条件得:N′=F,f=G
则知,当F逐渐增大时,N′增大,而f不变,由牛顿第三定律得知,铁块对墙的压力N=N′,则N也增大。
故选:A。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12分)13.(3分)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取g=10m/s2,则在物体下落的过程中()A.物体第2s末的速度为20m/s
B.物体第2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
C.物体前2s内下落的高度为20m
D.物体第2s内下落的高度是10m
【解答】解:A、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得:v=gt=20m/s,故A正确;
B、根据得:,故B错误;
C、根据位移时间公式得:h=,故C正确;
D、由B得第二秒内的平均速度为15m/s,根据h=得:h=15×1m=15m,故D 错误。
故选:AC。
14.(3分)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s﹣t图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B.物体运动的时间是8s
C.物体能运动的最远距离是l0m
D.在8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0
【解答】解:A、s﹣t图象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只能表示物体做直线运动,故A错误。
B、根据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物体运动的时间是8s,故B正确。
C、0﹣4s内物体沿正向运动,通过的路程是10m,4﹣8s内物体沿负向运动,8s 回到出发点,所以物体能运动的最远距离是l0m,故C正确。
D、根据位移等于s的变化量,则知在8s内,物体的位移为0,因此在8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0,故D正确。
故选:BCD。
15.(3分)甲乙两个质点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A.2 s末乙追上甲
B.乙追上甲之前2 s末甲、乙相距最远
C.乙追上甲时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D.乙追上甲时距出发点40 m远
【解答】解:A、从v﹣t图象可以看出0﹣2s内,v
甲>v
乙
,2s末乙还没有追上
甲,故A错误。
B、在0﹣2s内,v甲>v乙,两者间距增大。
在2﹣4s内,v甲<v乙,两者间距减小,所以2 s末甲、乙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
故B正确。
C、甲乙两个质点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乙追上甲时两者通过的位移相等,则平均速度相等,故C错误。
D、4s末乙追上甲,距出发点的距离x=10×4m=40m,故D正确;
故选:BD。
16.(3分)如图所示是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开往乙地的速度图象,则在0~1s和1~3s两段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 B.位移之比为1:2
C.平均速度之比为1:1 D.全程位移是9m
【解答】解:A、在0~1s内加速度a1===3m/s2,1~3s内加速度a2===﹣1.5m/s2,大小为1.5m/s2,所以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故A正确。
B、由速度图象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得在0~1s内位移x1=m=1.5m,1~3s内位移x2==3m。
所以位移之比为1:2.故B正确。
C、在0~1s内平均速度==m/s=1.5m/s,1~3s内平均速度为
==m/s=1.5m/s。
故C正确。
D、全程位移x=m=4.5m。
故D错误。
故选:ABC。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7.(4分)某质点向东运动12m,又向西运动20m,又向北运动6m,则它运动的路程为38m;位移大小为10m.
【解答】解:如图所示可以知道路程为:s=12m+20m+6m=38m,
位移大小为虚线长度:x==10m.
故答案为:38,10.
18.(4分)一根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对其施加30N的拉力时,其长为20cm,对其施20N压力时,其长为15cm,则该弹簧自然长度为17cm,其劲度系数为1000N/m.
【解答】解:由胡克定律得:F1=k(l1﹣l0),F2=k(l0﹣l2)
代入数据得:l0=17cm,k=1000N/m.
故本题答案为:17,1000.
19.(6分)某一物体从某一高处自由下落,第1s内的位移为 4.9m,第2s 末的速度是19.6m/s,前3s内的平均速度为14.7m/s.(物体没有落地时)【解答】解:第1s内的位移x1=
第2s末的速度v2=gt2=9.8×2m/s=19.6m/s
前3s的位移为:x3=
所以前3s内的平均速度为m/s
故答案为:4.9,19.6,14.7.
20.(4分)要使200N的木块在水平地面上移动,至少需要100N 的水平推力.木块移动后只要用80N的水平推力,就可使它继续匀速运动.则木块受到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为100N,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推力为100N时,物体刚好运动,则说明最大静摩擦力为100N;当推力为80N时,物体做匀速运动,根据平衡条件可知,滑动摩擦力为80N,则可知动摩擦因数μ===0.4.
故答案为:100;0.4.
21.(6分)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3s末5s末的速度之比为3:5,3s内与5s内的位移之比为9:25,第3s内与第5s内的位移之比为5:9.【解答】解:根据v=at得,物体3s末5s末的速度之比为3:5.
根据得,物体在3s内和5s内的位移之比为9:25.
根据知,在1s内、2s内、3s内…的位移之比为1:4:9:…n2,则第1s 内、第2s内、第3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所以第3s内和第5s 内的位移之比为5:9.
故答案为:3:5,9:25,5:9.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22.(6分)在“探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
(1)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有A、C.(填选项代号)
A.在释放小车前,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
B.打点计时器应放在长木板的有滑轮一端
C.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D.电火花计时器应使用低压交流电源
(2)某同学在做“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时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每两点之间还有四点没有画出来,图中上面的数字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打点计
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答案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①打第4个计数点时纸带的速度v4= 1.20m/s.
②0﹣6点间的加速度为a= 1.98m/s2.
【解答】解:(1)A、在释放小车前,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从而增加有效点的个数,故A正确;
B、打点计时器应放在长木板远离滑轮的一端,故B错误;
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故C正确;
D、电火花计时器应使用220V交流电源,故D错误;
故选:AC
(2)因为每两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所以T=0.1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1.20m/s
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
=1.98
故答案为:(1)AC (2)1.20 1.98
23.(4分)由实验测得弹簧的长度l与弹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弹簧的原长为5cm,劲度系数为200N/m.
【解答】解:由图可知,当弹力为零时,弹簧原长为5cm
据胡克定律F=kx得:F=k(l﹣l0)
由图象斜率等于劲度系数:k=
故答案为:5,200
四、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共18分.解题时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演算步骤,只写最后答案而无演算过程的不得分,答案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4.(8分)汽车原来以10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刹车后获得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则:
(1)汽车经过3s后的速度大小;
(2)刹车后滑行了16m时的速度大小;
(3)刹车后6s内汽车前进的距离。
【解答】解:汽车刹车所用的时间为
(1)因为t1=3s<t0=5s 由v=v0+at求得:
v1=10﹣2×3m/s=4m/s
(2)由公式可求得:
v2==6m/s
(3)t2=6s>5s
由
解得:x=10×5+
答:(1)汽车经过3s后的速度大小为4m/s;
(2)刹车后滑行了16m时的速度大小6m/s;
(3)刹车后6s内汽车前进的距离25m。
25.(10分)观光电梯由静止开始先做匀加速上升,经过5s速度达到4m/s,接着匀速上升20s,然后以大小为1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并恰好停在最顶层,求:
(1)加速上升时的加速度大小;
(2)从开始减速到停止所需时间;
(3)整个过程中,电梯上升的总高度.
【解答】解:(1)电梯加速上升的加速度.(2)电梯从减速到停止的时间.
(3)电梯匀加速上升的位移,
匀速上升的位移x2=vt2=4×20m=80m,
匀减速上升的位移,
则电梯上升的总高度h=x1+x2+x3=98m.
答:(1)加速上升时的加速度大小为0.8m/s2;
(2)从开始减速到停止所需时间为4s;
(3)整个过程中,电梯上升的总高度为9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