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号”现象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另类”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溜号”现象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另类”利用作者:江莉莉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1年第03期
“溜号”俗称开小差,主要指注意力不集中。从心理学角度上说,“溜号”就是注意力的转移。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不断成熟,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起来,并基本上占主导地位。依据小学生不同年龄段注意发展的特点,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造就了课堂的“另类”精彩。
(一)预设有效情境,让“溜号”现象给教学活动推波助澜
案例:“用字母表示数”
名师林良富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上课伊始,脍炙人口的儿歌《数青蛙》在课堂上响起。当学生们正为逐渐增加的数字感到思考越来越费力的时候,林老师话题一转,抛出了问题:“同学们想想,可以用一个什么来代替越来越庞大的数字呢?”于是,学生开始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学生们在林老师的引导下创编了一首新的儿歌“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 条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
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林老师预设了《数青蛙》的游戏情境,引人入胜。只有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和交流的空间,才能让课堂的“溜号”现象减少,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关注生成细节,在“溜号”细微表现中寻找教育契机
案例:“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一课,上得非常精彩,尤其是课堂结尾的设计,更是抓住了细节,独具匠心。课尾,他并没有按部就班地给学生布置课堂作业,而是和全班40名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动脑筋走出教室”的游戏。
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平时,老师宣布下课,同学们都一齐走出教室,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室。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你就可以走出教室。
(游戏开始: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走上讲台,依次说出一句话后离开教室。然后出示第二张卡片0和3,有几位学生一下子冲到讲台前,见其他同学没有动,想了想,又走回自己的座位。教师让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又走了回去?接着,教师又出示卡片3和5,学生们同前面一样,依次走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等10位学生)
师:你们为什么不走呀?
生1:因为我的学号数不能被那些数整除。
师:老师这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2:老师你给个“1”,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走出教室了。
师:如果老师第一张卡片就是1,哪些同学可以走出去?
生3:全班同学都可以走。
这样的教学,抓住了课堂结束的细节处理,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成为整节课的“点睛之笔”,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
(三)关注记忆规律,让“溜号”现象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案例:低年级数学课堂练习
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能教得有多好,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多么集中,而是如何能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思考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数学作业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生学习“确定位置”之后,我带领学生观看学校的课间操,体会“行与列”;去观看电影,了解电影院中的座位顺序特点;开家长会时,我建议学生们告诉家长自己的座位位置,让家长根据学生的描述对号入座……又如,在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后,教师和学生做猜数的游戏。教师心中想一个100以内的数,让学生通过提问的形式获得答案。学生可以问“是一位数吗?个位上是6吗?比40大吗”等问题,通过提问使数序和数位的知识“深入人心”。
(四)师生共同关注,让“溜号”现象滋润数学课堂
案例:高年级课堂集体“溜号”
五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师正在讲解“分数加减法”,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讲。突然,教室的一角传出一个声音,声音不大,但却很清楚:“外面下雪啦!”学生们的眼神刷地一下从黑板转向了窗外,真的,真的下雪了!学生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出现了集体“溜号”现象。教师的思维也飞向了窗外,毕竟这是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这时,有学生大胆开口了:“老师,让我们出去感受雪的美丽吧!”“是啊,是啊。”教室里多了许多商量、哀求的声音附和着。(教师也想“溜号”了)于是,教师发话了:“出去可以,那今天课堂的任务没有完成,怎么办?”“老师,我们回去认真自学,保证差不了!”教师宣布:“那还说什么,出去玩雪吧!”……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智力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随意注意——“溜号”现象的规律,挖掘另类“溜号”现象,拓展数学课堂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所用。
(责编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