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子公司角色与子公司战略绩效:
理论与中国的证据
作者姓名:郎蒙
导师姓名:朱小斌
学科专业:企业管理
研究方向:现代企业理论
中文摘要
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也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我国很多公司也已经或即将迈向跨国经营的道路。

因此,研究探讨跨国公司的管理对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跨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的考察,着重讨论了我国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海外子公司角色与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之间的关系。

首先,本文以资源依附论为指导,回顾了有关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海外子公司角色的大量文献。

从中归纳出了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演进路径,并通过海外子公司的当地化程度与跨国公司组织内部的横向流量这两个维度的定义,建立了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演进模型。

同时,选择了能够准确反映我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发展状况的子公司角色模型。

然后,根据理论分析,建立了有关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海外子公司角色与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关系的相关假设,具体包括:
假设1a:相对于职能式组织结构而言,采用跨国公司全球事业部型组织结构的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战略绩效更高。

假设1b:相对于跨国公司全球事业部型组织结构而言,跨国公司网络组织结构将会推动海外子公司创造更高的战略绩效。

假设2:不同的海外子公司角色定位将导致不同的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并且静止型子公司角色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会明显低于其余其他三种子公司角色的海外子公司。

最后,本文选择了我国6个行业30个样本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

这些企业有国营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共同的特征是都是跨国公司,每家公司至少拥有一家以上的海外子公司。

根据调查数据,利用统计技术对以上三个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以上理论假设在中国并不能够成立。

跨国公司网络组织结构并不能导致海外子公司获得最优的战略绩效,而且不同海外子公司角色也并不能导致显著差异的子公司战略绩效。

国内对跨国网络组织结构与海外子公司角色还需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对网络组织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真正价值的环境因素还需进一步探索。

本文在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希望可以为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今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海外子公司角色子公司战略绩效
ABSTRACT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are a strong power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economics, and are the main approach for our country to invest abroad directly. Now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corporations have been or will be on the way to multinational operation. So it’s practically valuable for us to discuss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anagement.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 MNCs, this paper point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of the MNC and the strategic performance of the overseas subsidiary compan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le of the overseas subsidiary company and the strategic performance of the overseas subsidiary company.
First, under the guide of the Resource-Dependency Theory, this paper not only reviews lots of papers on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of the MNC and the role of the subsidiary companies, but also induces the path of their evolutions and transitions. By examining both the degree of subsidiary’s local capabilities and the degree of lateral linkage with the MNC inner system, this paper establish the model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MNC. And I choose the model of the role of the subsidiary company suitable for Chinese MNCs.
Second, based on the theoretic analysi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3 hypotheses as follows:
H 1a: The strategic performances of overseas subsidiaries of MNCs which choose global M-form structure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MNCs which choose functional structure.
H 1b: The strategic performances of overseas subsidiaries of MNCs which choose network structure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MNCs which choose global M-form structure.
H 2: The different roles of the overseas subsidiaries result in the different strategic performances of the subsidiaries. Moreover, the strategic performances of quiescent subsidiaries are worse than those of the active subsidiaries, the autonomous subsidiaries and the receptive subsidiaries.
Lastly, this paper chooses thirty companies of six industries as the samples to provide the questionnaires. These enterprises include not only state own ones but also private ones, whose common character is that they ar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have at least one overseas subsidiar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ve data, this paper tests these three hypotheses by statistical techniques. The results deny all above hypotheses.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MNC cannot result in the best strategic performance of the overseas subsidiary, and the different roles of the overseas subsidiary cannot result in the obviously different strategic performances of the subsidiaries. The research on the network structure and the role of the overseas subsidiary in China needs discussing in detail.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s that make the network structure play real value fully needs exploring further more.
This paper has some innovations in both the research view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The writer hopes this paper can provide some ways and illumin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NCs and the future related researches.
KEY WORDS: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NC),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role of the subsidiary company, the strategic performance of the
subsidiary company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录 (V)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第二节相关概念的界定 (3)
一、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 (3)
二、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角色 (3)
三、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战略绩效评价 (3)
第三节研究问题与思路 (5)
一、研究问题 (5)
二、研究方法 (5)
三、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
第二章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海外子公司角色的文献综述与理论模型分析 (8)
第一节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模式选择的综述与理论模型构建 (8)
一、传统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模式研究 (8)
二、全球化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模式研究 (9)
三、网络化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模式研究 (11)
四、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模式的理论模型构建 (11)
第二节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角色界定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13)
一、母公司或跨国公司整体视角下的海外子公司角色研究 (13)
二、子公司视角下的海外子公司角色研究 (14)
三、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角色模型的选择 (16)
第三章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海外子公司角色与海外公司绩效关系的综述与理论假设 (17)
第一节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海外子公司绩效关系的综述与理论假设 (17)
一、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海外子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回顾 (17)
二、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海外子公司绩效关系的理论假设 (18)
第二节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角色与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与理论假设20
第四章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海外子公司角色与海外子公司战略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22)
第一节实证研究的基本思路 (22)
第二节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性统计 (22)
一、样本选择与样本数据 (22)
二、描述性统计 (23)
第三节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的关系检验 (24)
一、对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演进模型的实证检验 (24)
二、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子公司战略绩效的关系检验结果与结论 (25)
第五节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角色与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的关系检验 (27)
一、海外子公司角色模型的实证验证 (27)
二、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角色与子公司战略绩效的关系检验结果与结论 (29)
第四章研究局限与展望 (31)
第一节研究局限 (31)
一、理论研究的局限 (31)
二、实证研究的局限 (32)
第二节研究展望 (32)
参考文献 (33)
致谢 (36)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十六大的“走出去”战略,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我国跨国公司的数目将逐渐增多。

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提高海外子公司的战略作用将成为跨国公司的必要而且唯一的选择。

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也不例外。

根据《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截至2004年底,5163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448亿美元,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

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跨国公司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海外子公司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加,海外子公司对跨国公司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跨国公司的全球拓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海外子公司的发展情况。

这也是本文之所以选择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所在。

既然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地位如此重要,那么什么因素才能促成海外子公司的顺利发展呢?理论与实践都已经告诉我们,企业战略与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战略价值的发挥,同样受到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

那么,对于我国跨国公司而言,采取何种组织结构,以及选择何种海外子公司的角色定位才能最大化地支撑海外事业的发展,满足母公司全球拓展的战略需要就成为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首先,对这些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将帮助我们对我国跨国公司目前的海外拓展情况加以审视。

同时,也为我国跨国公司在今后的实际运作中如何处理好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的组织关系提供思路与借鉴,继而建立起一整套合理的组织资源配置体系,以加强海外子公司对母公司的战略支持,提升海外子公司的战略绩效。

因此,本文选择跨国公司内部资源配置方式与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的关系作为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向。

然而,跨国公司的内部资源配置方式包括组织结构、治理机制、组织文化等因素在内的众多组织变量,不同变量的选择对海外子公司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跨国公司战略与绩效,以及公司目标的实现。

这其中,对于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文献最多,涉及治理机制的各个方面,比如董事会特征(Millstein 和MacAvoy , 1998 ; Bhagat 和Black , 1999 ) 、股东积极性
( Karpoff , Malatesta 和Walking , 1996 ; Carleton , Nelson 和Weisbach , 1998)、外部董事的薪酬(Bhagat , Garey 和Elson , 1999) 、反接管措施(Sundaramurthy , Mahoney 和Mahoney , 1997) 和对投资者的保护(La Porta , Lopez De Silanes , Shleifer 和Vishny , 2002) 等1。

另外,关于组织文化与组织业绩的研究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参与,比如Barney(1986)与Camerer (1988)等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了探讨,并得出文化对组织有效性产生影响的条件;Kotter 与Heskett (1992),Denision与Mishra(1995)等进行了基于调查的组织文化研究,发现员工的参与会带来优秀的财务业绩。

而在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海外子公司角色的研究方面,更多的学者将精力投入到这两者与跨国公司战略之间的关系研究当中。

这些研究包括Williamson (1975)、Theodore (1984)、Hedlund(1986)、Ghoshal 和Bartlett(1990)、Sharon(2000)等的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公司战略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Birkinshaw和 Morrison(1995)等的海外子公司角色与海外子公司战略之间的构架研究,Anil和Govindarajan(1991)、Nitin和Ghoshal(1994)等的跨国公司母子组织控制与跨国公司战略发展之间的研究。

因此,有关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海外子公司角色与业绩之间的研究较少。

尽管,有一些学者对组织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比如Armour和Teece (1978)对M型组织结构与多元化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Mohammed和Victor(1991),David、 Thomas 和Snow(1994)对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目的是针对组织结构与公司整体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界定,对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海外子公司角色与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做出回答。

因此,本文将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海外子公司角色与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最终的研究问题。

本文将研究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与海外子公司角色这两个重要的资源配置变量,归纳出其各自不同的种类,从而更进一步完善跨国公司资源配置方式与海外子公司业绩方面的研究。

同时,也为今后有关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海外子公司角色界定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做好铺垫。

所以,无论是对实践的帮助,还是对理论的创新,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海外子公司角色与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关系的考察都具备极高的研究价值。

1转引自参考文献[46]。

第二节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
随着跨国公司的规模不断由小变大、经营业务由单一变复杂,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也逐渐从单维的“金字塔”结构向网络结构转变,这是一种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加剧的外部环境所做的战略性转变。

跨国公司对不同组织结构模式的选择,会导致跨国公司在资源配置方式、集权分权方式、冲突解决模式、灵活性、环境氛围、适应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无疑会对跨国公司以及海外子公司的战略绩效产生影响。

本文从跨国公司内部资源配置方式为切入点,以内部资源的流动和跨国公司内各个经营单元的职责独立性,来界定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模式。

根据这种界定思路,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回顾,本文将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模式定义为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进而考察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海外子公司业绩之间的具体关系。

二、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角色
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角色说明了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在整个跨国公司网络中的联结特点,显示出了海外子公司与跨国公司母公司以及东道国当地组织的资源交易状况。

研究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角色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海外子公司并不完全从属于母公司。

在某些战略领域,海外子公司可以与母公司处于同等地位,甚至担当整个跨国公司网络中某些活动的战略领导者。

海外子公司在跨国公司网络内的角色表示出海外子公司在跨国公司网络中,占据哪一个位置,以及在跨国公司网络中,子公司所执行功能被替代的程度(Andersson等, 1997)。

三、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战略绩效评价
所谓绩效评价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果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综合评价(晋自力,2006)。

长期以来,对海外子公司的绩效评价并没有得到理论界与实践界的特别关注。

所采用的评价体系也基本应用财务评价的框架。

Robbins和Stobaugh(1973)
对近200家跨国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海外子公司的绩效评价标准与国内子公司的评价标准一致,而且使用最多的评价指标是投资报酬率。

Abdallah(1984)对64家跨国公司的调查发现,预算与实际利润的对比为跨国公司对子公司绩效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

Hosseini和Rezaee(1990)对109家跨国公司的调查,以及Deangploy和Gray(1991)对111家跨国公司的调查,显示了同样的结论,即跨国公司对子公司的绩效评价以利润指标为重2。

而本文所考察的海外子公司绩效评价是从母公司战略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所做出的一种内部评价,不仅是站在出资人的角度,也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

所以,传统的注重短期效益的财务评价体系在这里并不适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产业领域的差异性。

在不完全市场中,不同产业有着不同的投资收益率。

在目前多元化的跨国公司中,海外子公司的产业差异会影响其财务绩效的反映,从而使海外子公司的业绩评价不同于只注重行业内比较的单一公司的业绩评价。

其二,子公司治理问题的特殊性。

作为海外子公司大股东的跨国公司母公司比海外子公司的小股东更加注重子公司的长远战略发展,更关注海外子公司对母公司整体战略构架的支持。

第三,财务评价的局限性。

首先,对海外子公司的财务评价主要是一种内部评价,因此往往将实际利润与预算做比较(Istemi,1988),是一种偏向主观的评价。

海外子公司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

而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指标无法解释汇率和经济波动的影响,从而使海外子公司的绩效评价产生误差。

因此,本文所界定的海外子公司绩效评价突出战略的特性,通过海外子公司满足母公司战略需求的能力、海外子公司的发展速度与经营业绩等三个方面,对海外子公司的战略价值与经营绩效进行考察。

2转引自参考文献[50]。

第三节研究问题与思路
一、研究问题
本文将研究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模式与海外子公司角色定位的发展,归纳总结演进过程与理论模型。

同时,研究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模式、海外子公司角色定位对海外子公司绩效的不同贡献,对跨国公司这两个组织变量与海外子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提出理论假设。

进而,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技术,对目前我国跨国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跨国公司目前组织结构选择、海外子公司角色定位以及海外子公司业绩的现状,从而验证理论假设,得出最终结论,并对结论加以解释。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构建理论模型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以文献回顾为基础,对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演进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角色定位做出归纳与总结,建构与选择理论模型。

然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以中国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调查。

对母公司与海外企业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程度、海外企业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程度、海外企业之间的资源依赖程度、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资源依赖程度、海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源东道国的比例、海外企业高管层拥有当地化经营知识、海外企业适应当地化的程度、母公司对所选的海外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等8个维度的45个变量进行调查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第三步,根据理论研究与数据统计的结果,提出假设。

第四步,采用第一步所选择与构建的理论模型,对调查对象不同的公司组织结构选择与海外子公司角色的不同定位做出界定与统计。

第五步,利用统计技术与前面所做的分析,分别对调查对象的组织结构与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之间的关系、海外子公司角色定位与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并对结论进行分析与解释。

整体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
图1-1 论文总体思路示意图
三、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1、从研究视角转变的角度,对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海外子公司角色定位与公司战略绩效评价方面的文献做了整理与归纳。

同时,以新的变量特征建立了创新性的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演进模型,并利用实证数据进行了检验。

以往的研究中,对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演进机制的归纳,往往基于组织结构为公司战略服务的观点。

而本文以Lawrence和Lorsch(1967)3的权变理论为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组织结构设计有赖于环境因素,是权变性的。

一旦组织的内在特征与其环境达到最佳匹配,那么组织就能最好地适应环境。

因此,本文对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演进机制的归纳,创新性地归纳了伴随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对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模式研究的视角转变过程,并借此建立了新的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演进模型。

2、对我国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模式、海外子公司角色与海外子公司业绩做出实证调研,反映了我国跨国公司目前的组织状况与海外子公司的角色选择情况,以及海外子公司对跨国公司整体发展的绩效贡献。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国跨国公司目前包括公司内一体化程度、海外子公司当地化程度、资源在海外子公司之间的交流情况、海外子公司对母公司战略发展的贡献情况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实证考察。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从组织构架的角度反映了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

3转引自参考文献[ 44 ]。

3、对我国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海外子公司角色与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之间的关系做出实证分析,检验了跨国公司不同组织组织结构选择、海外子公司角色对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原因。

在国内以往的研究中,探讨的更多地是治理机制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在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海外子公司角色与子公司战略绩效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

本文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首次以中国的调研数据,检验了这两个跨国公司组织变量与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的关系。

第二章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海外子公司角色的文献综述与
理论模型分析
第一节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模式选择的综述与理论模型构建
一、传统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模式研究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跨国公司开始走向经济舞台的中心,在这个背景下,关于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设计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学者们纷纷以跨国公司为对象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一直没有摆脱传统“金字塔”结构的束缚,实践界与学者们都仅仅将海外子公司视为母公司的战略执行者和经营单元,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角色并没有得到重视。

在这种视角下,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设计一个超出单纯职能式的、适合跨国公司规模大、产品多元化特点的层级组织结构。

Lawrence(1974)通过对欧洲跨国公司的实证分析,提出由于产品多元化和高技术产品出现所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提高,以往单纯的职能式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因此分部门制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发展的方向。

分部门制可以极大的提高组织的市场反应速度和专业化程度,适应了当时企业发展的需要。

但是该模式协调成本很大,随着多元化经营的开展和公司兼并浪潮的到来,跨国公司的规模急剧扩张,简单的分部门制又落后于跨国公司的发展需要(Kiyohiko等,2004)。

为了达到提高经营效率、提高协调能力、节约组织控制成本的目的,Williamson(1975)、Chandler(1977)4提出了M型组织结构,即至今仍被广泛采用的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加强了组织的协调能力,降低了组织成本,同时也约束了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使组织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得到加强(Birkinshaw等,1995)。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中下属分支机构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同时分支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横向联系,这成为跨国公司产生和发
4转引自参考文献[ 9 ]。

展的必要前提。

但是这些传统结构化的研究仅仅注意到了正式结构这一个组织变量,而没有抓住跨国公司面临战略任务的复杂性,也就是说它试图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界定一套静态的职能和责任关系(葛京等,2002)。

在这个阶段中,跨国公司具体组织架构整体上主要表现为职能式组织结构,即总部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本职能部门所需要进行管理的一切海外业务。

虽然该模式发挥了总部职能部门的专业化水平,但是总部的权力过于集中,各部门之间存在“隧道效应”(赵民杰等,2005)。

因此,该模式只能适应于跨国公司初期发展的需要,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成长,必然要被其他组织结构所替代。

二、全球化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模式研究
早在传统化视角居于研究主流的时候,Perlmutter(1969)就已经提出了母国中心(Ethnocentric)、东道国中心(Polycentric)与全球中心(Geocentric)三种跨国公司组织类型,即EPG模式。

每种类型中,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具有不同的行为关系。

母国中心型跨国公司利用母国文化作为支配行为的模式,母公司拥有一套管理经营模式,全球的分支机构都应模仿学习,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以母公司为中心。

东道国中心型跨国公司认为世界各地是不同的,各国有其特殊的背景、文化和市场需求,每个子公司在其东道国应该具有自主性,组织结构要因地制宜。

全球中心型跨国公司将跨国公司视为一个全球性的整体组织,母国与东道国的公司做全球性的协调配合。

因此,Perlmutter(1969)的观点具备全球化视角。

但是,由于当时跨国公司仅仅将部分生产或者分销单位置于其它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形象并不突出。

所以,EPG模式并未引起理论界更多的关注,也没有将理论界的研究从传统视角引入到全球化视角之下。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化竞争加剧,跨国公司中海外子公司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对海外子公司角色的研究也开始得到理论界的重视,海外子公司角色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通过对海外子公司角色定位的研究,使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研究者们认识到了传统研究视角的局限性,从而极大地开阔了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研究的视角,也为研究跨国公司网络组织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创造了条件。

在这个背景下,Egelhoff(1982)、Daniels, Robert和Maryann(1984)、Herbert(1984)、Bartlett和Ghoshal(1986,1989)、Mark(1988)等人陆续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