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章节测试 第三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
A.张之洞
B.魏源
C.康有为
D.严复
【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从早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到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以及后期主张进行更为彻底改革的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人,都是这一时期的突出代表。
2.清末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是()
A.外国资本
B.官僚资本
C.民族工业
D.家族资本
【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清末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以外国资本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洋务派创办的官僚资本,再次为中国民间力量所创建的民族工业。
3.中国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行时间是()
A.1904年
B.1911年
C.1907年
D.1906年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中国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迟至1907年才颁行于世。
4.康有为阐述其学前教育主张的著作是()
A.《变法通议》
B.《论女学》
C.《大同书》
D.《论幼学》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康有为的思想比较杂博,混合了儒家的今文经学、《礼记》“大同思想”以及佛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学说。
这些思想在他的《大同书》中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5.梁启超就女学问题发表的署名文章是()
A.《教育政策私议》
B.《倡设女学堂启》
C.《变法通议·论女学》
D.《清史稿·选举志二》
【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梁启超对于女学问题的关注,也是完善学前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1897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署名文章《倡设女学堂启》,指出:“圣人之教,男女平等,施教劝学,匪有岐矣。
”
6.清末学制规定蒙养院的设置方式是()
A.独立设置
B.附设在育婴堂或敬节堂内
C.附设在小学堂或女子师范学堂内
D.附设在教堂内
【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各地蒙养院附设在旧有的育婴堂或敬节堂内,由堂内原有的乳媪担任。
7.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行的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寅学制”
【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会同荣庆等重订学制,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并于次年(1904年1月)正式在全国推行,是为“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行的近代学制。
8.清末蒙养院保育的内容分为游戏、歌谣、谈话和()
A.手技
B.体育
C.识字
D.画图
【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蒙养院保育的内容条目划分为游戏、歌谣、谈话、手技四个方面。
9.清末蒙养院制度,基本上仿照了()
A.日本
B.美国
C.苏联
D.英国
【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由于中国缺少师资,有没有办学的经验,故在“癸卯学制”颁行之后,各地蒙养院的建设都一味模仿日本,采用日本的办学方式、适用日本的教材、聘请日本教习,无论官私蒙养院情况都差不多。
10.在《中国基督教教育的宗旨》中详细讨论教会学校在华目的的传教士是()
A.马礼逊
B.狄考文
C.博尔敦
D.林乐知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教育的目的。
美国传教士博尔敦在《中国基督教教育的宗旨》一文中,详细讨论了教会学校在华的目的。
11.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是()
A.宁波女塾
B.泉州“长老会”女学
C.上海圣玛利亚女学
D.英华女塾
【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放育的活动。
五口通商以后,亚尔德西女士赴宁波,开设了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宁波女塾。
12.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A.《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的正式颁行
B.“女学”的开禁
C.武昌蒙养院的建立
D.“癸卯学制”的颁行
【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近代以来,随着欧美和日本等国的影响,学前教育制度也逐步建立。
其中,1904年1月《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的正式颁行,则是这一制度建立的标志。
13.清末学前教育的政革并不是弧立进行的,而是在一系列()的推动下产生的必然现象。
A.政治、经济、思想动因
B.政治、经济、社会动因
C.政治、文化、教育发展
D.文化、经济、宗教信仰
【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一系列政治、经济、思想动因的推动下产生的必然现象。
14.外国教会获得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的权利,是签订了()
A.《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天津条约》签订之后,外国教会获得了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的权利。
15.最早以中国女子为对象的学校,开设于()
A.北京
B.天津
C.马来西亚
D.新加坡
【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教育的活动。
最早以中国女子为对象的女学创始于1825年,是英国女传教士格兰脱在新加坡开办的。
16.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创办的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是()
A.金陵大学
B.广州岭南大学
C.登州文会馆
D.福建协和大学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外国教会在华创办学前教育的活动。
美国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在山东登州创办了蒙养学堂,后来,他对学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蒙养学堂逐步升级为小学、中学,最终发展为高等学堂——登州文会馆。
17.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中,废除科举、创建学部、颁行《癸卯学制》的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百日维新
D.戊戌变法
【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洋务运动中开办的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百日维新中废除八股、改革科举的一系列政令以及清末“新政”中正式废除科举、创
建学部、颁行《癸卯学制》等,都是不同时期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成果。
18.从新民学说的角度讨论学前教育问题的是()
A.梁启超
B.康有为
C.张之洞
D.蔡元培
【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同康有为相比,梁启超更多地从他的新民学说的角度讨论学龄前教育的问题教育的问题。
19.“癸卯学制”明确指出,蒙养院的宗旨是()
A.蒙养院和家庭教育并重
B.以蒙养院代替家庭教育
C.以家庭教育辅助蒙养院
D.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
【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清末蒙养院制度的建立,就是以“癸卯学制”中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的正式颁行为标志的。
其中规定了蒙养家教合一的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
”
20.重视女学,主张向美国学习,由妇女担任幼稚园的教师,并通过兴办女学培养师资的是()
A.梁启超
B.康有为
C.张之洞
D.张百熙
【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梁启超对于女学问题的关注,也是完善学前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这方面,他主张向美国学习,由妇女担任幼稚园的教师,并通过兴办女学培养师资。
21.秉行“重养不重学”理念的学前教育机构是()
A.湖北幼稚园
B.严氏蒙养院
C.京师第一蒙养院
D.湖南蒙养院
【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第二条:幼稚园“重养不重学”,也凸显了学龄前教育不同于一般普通教育的特点。
2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出者是()
A.张之洞
B.魏源
C.康有为
D.严复
【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从早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到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以及后期主张进行更为彻底改革的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人,都是这一时期的突出代表。
23.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中,被守旧派极力反对并斥之为“名教罪人”的是()
A.康有为、梁启超
B.魏源、张之洞
C.严修、严复
D.张之洞、吴怀疚
【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守旧势力拒绝任何外国文化,特别是与学前教育密切相关的女子教育,更是坚决反对,将要求发展女子教育的维新派人士康、梁等人,斥之为“名教罪人”。
24.近代中国第一所传播西学的学校是()
A.马礼逊学校
B.狄考文学校
C.博尔顿学校
D.英华书院
【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以1839年马礼逊学校在华正式创办为开端,到1911年清朝灭亡为止,六十余年间,教会学校从最初的学生两三人,发展到遍布中国各省区的庞大规模,学校类型之全,受教人数之众,已经成为国中之国,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教育主权,对清末教育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
25.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是()
A.京师第一蒙养院
B.严氏蒙养院
C.武昌蒙养院
D.南京蒙养院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1904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行后,湖北幼稚园改称武昌蒙养院。
这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二、名词解释题
26.“天津严氏蒙养院”
【解析】1902年,严修在家中开设严氏女塾,后又创办严氏女子小学,并设蒙养院和保姆传习所。
严氏蒙养院聘请日本教习,采用日本教材。
其基本的办学思路,与湖北的武昌蒙养院相近。
27.武昌蒙养院
【解析】在1903年,湖北先有巡抚端方在武昌创建的幼稚园,1904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行后,湖北幼稚园改称武昌蒙养院。
这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28.《大同书》
【解析】《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作品,具体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
29.《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解析】《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内容分为四个大章,即蒙养家教合一、保育教导要旨、场屋图书器具和管理人事务。
三、简答题
30.简述康有为《大同书》中有关儿童学前教育的主张。
【解析】《大同书》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要点。
(1)保育员的选择。
保育员称女保,皆由“静细慈和而有耐性”的女子自愿承担。
(2)育婴院的内外环境。
育婴院院址的选择和内部环境的设置,都要以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要务。
(3)育婴院的保育方式。
育婴院以保育为主,医生按时检查婴幼儿的服装、饮食、睡眠情况,“务令得宜以壮儿体”。
31.请简述清末蒙养院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加以分析。
【解析】其一,初步体现了学龄前教育由家庭向社会化的转变,尽管实现这一转变的步伐迈得不大,体制也不够完善,但也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向近代化演进的必然性。
其二,仍然以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为宗旨,其维护封建礼教的意图贯彻始终,严重制约了学制改革的成就。
其三,清朝统治阶层对于妇女的歧视,以及剥夺妇女教育权利的种种举措,导致了清末蒙养院制度从一开始就残缺不全。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蒙养院师资的严重缺乏以及优质蒙养院的极度稀少。
其四,脱离中国实际,照搬日本学制和严重依赖外国教习。
32.简述婴儿的主要发育特点。
【解析】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例,五个方面的主要发育特点。
(1)身体。
一岁前后,乳齿生,习步行,学语言,有欲望之起,感觉之力渐臻敏捷。
(2)知。
感觉知识之力极为锐敏。
(3)情。
感情皆起于感觉,恐怖之情甚强。
(4)意。
只有感觉的意志。
(5)自观力。
未自知有我,纯然混沌未鉴境界。
33.简述张之洞对湖北幼稚园的主要改造。
【解析】张之洞对于湖北幼稚园的改造基本是根据《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的规定执行的。
除了名称的变化之外,主要是改造两个方面。
一是以幼稚园附设女学堂有修中国礼法为由,废除幼稚园原设的女学,延聘日本女教习执教。
二是制定《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使得蒙养院的章程更加规范合理。
四、论述题
34.阐述《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行的利弊。
【解析】《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是癸卯学制的一部分,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
(1)
①蒙养院对儿童的教育,包含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的内容,在教育原则上,提出了应该照顾儿童惰性及心理特点,指出教育要量力适度,还要利用榜样的教育作用。
②“章程”规定蒙养院儿童在院时间每日不得超过4小时,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这四项教育内容与小学课程完全不同,它们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③蒙养院内教师称“保姆”,保姆由乳媪和节妇训练而成。
训练保姆的方法,是在育婴堂和敬节堂中,选一识字妇女当教员,如堂内无识字的,可以请一识字老妇人入堂任教。
从蒙养院保教要旨、课程看,虽然有不合理之处,但还没有离开幼稚园的性质。
所以说蒙养院属于近代幼稚园。
(2)“章程”又明确规定“蒙养家教合一”,按此宗旨,蒙养院似乎又不是纯粹的幼稚园,而是蒙养家教合一的形式之一而已。
蒙养院的开办只不过是用来辅助家庭教育。
蒙养家教合一的宗旨是,蒙养院要辅助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包括女学。
由此看来,建立蒙养院的真正用意在于加强家庭教育。
儿童仍然是在家庭中受学前教育,而作为执教者母亲或保姆所受的训练,不是近代幼稚园保育、教养知识,而是封建纲常名教。
所以,这时候虽然开办了蒙养院但又不放弃甚至强化封建式家庭教育,同时也没有解决好师资培养的问题,充分暴露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下的我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封建性、落后性,其形式上的资产阶级教育与思想内容上的封建主义之间必然造成尖锐的矛盾。
35.分析评论教会在华办学的目的和影响。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程度日益加深,传教士在华的传教、办学活动与侵略的步伐同步进行,并且也在客观上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庇护。
教会在华办学的目的大致就是三个方面。
(1)从小开始培养优秀的基督教人才,使他们将来可以在中国占据领袖的地位,从而更好地支配中国。
(2)通过开办幼稚园吸引更多的民众信仰基督教,以扩大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社会基础。
(3)使得基督教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减少双方之间的误解和冲突,从面使方的势力更方便地进入并支配中国社会。
对于教会在华办学的影响:不能仅仅从单一的角度来评论。
一方面,教会学校的动机确实是培养代理人,以方便西方宗教渗透并支配中国,在客观上配合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入侵,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得益彰的关系。
另一方面,教会学校在华的活动,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教会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也为清末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作用,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清末教育改革的进程。
特别是教会学校率先在华开办女学、禁缠足、开设蒙养学堂,也为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学龄前教育起到了开风化之先的引领作用。
36.试述清末的蒙养院制度内容。
【解析】
(1)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会同荣庆等重订学制,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卵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行的近代学制。
(2)蒙养院制度主要规定了蒙养院的对象、设置、保教要旨、课程和教师。
根据蒙养院制度的规定,蒙养院的对象为3~7岁儿童,主要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蒙养院课程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蒙养院实行“蒙养家教合一”,教师称“保姆”,由乳媪、节妇训练而成。
(3)蒙养院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迈出了学前教育社会化的第一步。
蒙养院的办院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有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又具有近代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但是,该制度严重抄袭日本,表现出极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特点。
而且母亲或保姆仍受封建纲常名教的训练,甚至强化封建式家庭教育,不解决师资培养问题。
其资产阶级教育形式和封建主义的思想内容必然造成尖锐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