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与历史兴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与历史兴衰】
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
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
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
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
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的遗迹:
中国北方经孢粉研究发现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大量增加,发现目前只能生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糜鹿(“四不像鹿”)。
说明当时华北地区湖沼丛生,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2度。
如:北京西郊一带泥炭堆积达1100万立方米,是过去林木繁茂造成的沉积相。
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即存在全新世海侵问题。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的动物遗骸,可是现今它们生活在关中以南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
甘肃省秦安大地湾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建筑多用立木支撑房屋,有的主竖墙体竟用150根大小木柱。
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还不能长途运输,这些木材只能采伐自当地,证明距今6000年前渭河上游是森林草原类型的景观,比今天要湿暖。
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喜暖动物遗骸: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水鹿,古文字中河南“豫”的含义是人牵着象。
上海地区的孢粉分析表明5000年前这里以栎、栲树为主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
年平均温度高于今天2—3摄氏度,相当于浙江南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象、犀、等生活在热带的动物遗骸,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4度,推测其气候相当于今天的广东省。
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中期云杉分布线比今天为高,说明当时的气温较今天暖和。
青藏高原的湖泊分布比今天为多,西藏发现的人类活动遗迹多在这一时期,甚至在今天藏北无人区也有细石器的发现。
新石器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多处在丘,岗,台地上。
视点
总体来讲,上述资料说明5000年前的暖湿期的亚热带北界从当代的淮河流域霍丘、定远、天长一线向北推移到京、津一带,几乎控制了整个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年均温度15C、最冷月均温0摄氏度的北界向北推进了大约5—6个纬度。
两个纬度间距为110公里。
也就是说,亚热带北界大部分时间徘徊于山东丘陵一带,比今天这里的年均气温偏高2—3度。
这种暖湿气候期大致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的殷商时代。
但是,这种全球性的暖湿期内也有过气候的波动,主要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数百年间,欧洲阿尔卑斯冰川扩张,一些喜温植物突然衰减。
主要是“榆树”、常春藤、菩提树等,欧洲人称:榆下降(Ulmus decline)。
在中国则出现了松、云杉、冷杉、桦树明显增多,反映一种寒冷偏湿的气候环境。
三、四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过数次转暖、转寒交替变化的波动,殷商时代是全新世暖湿期的最后一个时段,自此以后总的气候趋势是变冷、变干。
1.西周气候寒冷期
从公元前10世纪起的西周早期,约100—200年间,全球气候下降,这是全新世暖湿气候结束后的第一个寒冷时段。
无论先秦文献还是考古发现,都无法证明犀象再度活跃于黄淮海平原。
用“象”的形象作为青铜器的纹饰也只流行于商末和西周前期。
2.春秋气候转暖期
大约至公元前8~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气候又渐渐转暖。
3.秦汉气候降温期
从战国时代开始至西汉中叶,寒冷气候开始侵袭中华大地。
现在通行的二十四节气是在秦汉之际最后确定的,始见于《淮南子》。
其霜降平均日期,在黄淮海地区相当于公历10月24日左右,比今天郑州、西安(10月30日霜降)提前了一周。
长城是农牧业生产方式变更线的标志,该时期地球上出现了相应的人类活动:匈奴人南侵与西迁,亚欧民族大迁移。
4.西汉中叶至东汉末的温暖气候
西汉中叶,全球气温有一个突发性的回暖,导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1)华北平原北部的渤海湾出现大范围的海侵现象,其范围波及4米等高线以下地区,其现象反映在历史书籍记载上即“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
其后果是沿海地区的当地文化遗存发生中断。
(2)西汉中叶开始,黄河中下游多次出现决溢、泛滥。
汉武帝和王莽时期,曾发生两次黄河大改道。
5.魏晋南北朝气候寒冷期
东汉末年,中华大地气候又表现出向寒冷转变的迹象。
东海、东莱、琅琊等郡出现水井冻冰厚尺余的现象,渤海湾也有冰封记载。
这个时期最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是北方游牧民族轮番入侵中原农耕地区,导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南迁浪潮和民族大融合。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与孝文帝改革。
6.唐代前期气候转暖期
公元七、八世纪,黄河流域气候一度转暖,长安地区盛开只能抗御零下14℃最低温度的梅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柑桔基本无冻寒,估计年均温度高出现今2℃,有人认为梅、桔皆为皇苑中人工栽培的观赏植物,不能作为确定温暖的指示,主要还应根椐史料中的记载:
(1)没有突发性极冷事件
(2)无频繁寒冷天气
(3)也无明显气候突发性增暖,
从而估计,当时的气候较南北朝为暖而与现代相差不大。
7.唐中叶以后至五代时的气候寒冷期
有人依据《全唐诗》中关于宫廷梅花诗和咏寒诗篇的时间分布,认为天宝以后至五代的300年间中国东部气候有向寒冷方向转变的特
点。
沿海冰冻记载增加。
所以认为整个唐代仍应划入魏晋以来的寒冷期范围内。
例如:北宋初撤消了唐代在河南博爱地区设置的司竹监,此事与五代时气温下降,竹林规模缩小有关系。
这个时期相应发生的历史事件主要是五代后期契丹人屡屡南下。
8.北宋至元中叶气候温暖期
北宋中期气候又向温暖方向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冬季温暖现象的记载频繁出现。
北宋资料中较多记载了京城开封一带的偏暖现象,宋人文集对物候的记载较多。
所以,这一时期主要依据物候来推测气候的变化。
9.元代后期至清代的气候寒冷期
大约从十四世纪初开始,整个地球气候进入了一个寒冷阶段,其状况仅次于一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大冰期的程度,所以人们把这段离现代最近的寒冷气候称作小冰期(LITTLE ICE AGE)。
最显著的特征是寒冷事件大大增加,这段时期的研究依据主要靠地方志。
小结:
5000年来气候冷暖交替是和干湿旱涝状况的变化基本一致的,距今5000年处于暖湿期。
从3000年前开始气候变干凉,高原冰川由后退转为前进,湖泽退缩,湖面下降。
泥碳停止堆积,开始形成淤泥,被代表干旱环境的灰黄色粘土覆盖。
人类活动范围从高处下到低处。
这一时期人类干扰的因素不是很大,但气候与旱涝的周期波动对人类的活动却产生着影响。
对近2000年来旱涝记载进行分析,以公元
1000年为分界线,前期干旱时间短,湿润时间长,后期则旱灾多于水灾,以南涝北旱最为常见。
18—19世纪涝灾一度多于旱灾,20世纪再次进入干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