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义论语解读—宪问篇第十四(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德义论语解读—宪问篇第十四(11)
【原文】
14.38子路宿于石门①。
晨门曰②:“奚自③?”子路曰:“自孔氏④。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①石门:鲁国都城的外门。
一说指地名,在今山东省平阴县北。
②晨门:掌管早晚开闭城门的人。
③奚自:即“自奚”。
从什么地方(来)。
疑问代词“奚”做介词“自”的宾语,前置。
④孔氏:指孔子处。
【语译】
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进城时,)守城门的人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子路说:“从孔氏那儿来的。
”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行不通,却硬要去干的人吗?”
【解读】
本章记载晨门隐士对孔子一生所做的精辟概括。
“子路宿于石门”。
石门在鲁国都城南侧的外城门。
“宿于石门。
”知其头天夜投石门,不得入城,故寄宿石门。
凌晨,城门刚启,子路入城,因其往来稀少,“讶其太早。
”故而发问,“奚自?”从何而来。
孔子乃鲁国贤达,周游列国,无人不知,故径答“自孔氏”,一个普通的守门人却石破天惊道出一句骇人听闻的话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那个明知行不通却偏偏要去做的人吗?”我们从这句答话中,知道他是一位学识修养极高的隐士。
这位晨门隐士有关“为”与“不为”之间关系的一句话,我们可以从四个层次分析:第一个层次,知其可为而不为。
这是最低的一个层次,可称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
第二个层次,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是现实主义者,具有道家的特点。
第三个层次,知其可为而为之。
这一层次通常是现实生活中成功一类的人士。
他们有智者的眼光,有勇者的魄力,敢为能为而善为,
并能获得成功。
第三个层次与第二个层次之间是一个事情的正反两个方面。
第四个层次,也是最高的层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一类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杀身以成仁,舍身以取义。
”以天下之任为己任,恒兀兀以穷年,正其谊而不谋其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计名不计利,是完美的理想主义者。
晨门一言,对孔子一生作了精彩而又准确的概括,尽管对孔子有讥评之微意,但毕竟知其为圣为贤,知人者智,晨门者,我们不仅知他是一个隐士,我们还应该知道他是一位极具人生智慧的隐士。
【原文】
14.39子击磬于卫①,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②,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③,硁硁乎④!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⑤。
深则厉,浅则揭⑥。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
【注释】
①磬(qìng):一种打击乐器。
用玉或石制成。
②荷蒉(kuì):担着草筐。
荷,担,挑。
蒉,盛土的草筐。
③鄙:见识短浅。
④硁硁(kēng):击磬的声音。
这里含有褊狭固执的意思。
⑤斯己而已矣:“己”之前省略了一个“知”字。
⑥深则厉,浅则揭:这两句诗选自《诗经?卫风?匏有苦叶》。
这里用来比喻人的进退应该审时度势,不能“知其不可而为之”。
厉,石头,踩着石头过河。
揭,撩起衣服过河。
【语译】
孔子在卫国,一天正在击磬,有个挑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走过,说道:“有心思啊,击磬以宣泄!”仔细听了一会儿又说:浅薄啊,硁硁的声音好像是说没有人理解自己啊!那么,你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没有人能理解你就算了吧。
就好像过河,水深就踩着石头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过去。
”(何必自寻烦恼啊!)孔子说:“说得好干脆啊!象那样就没有什么难处了。
”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与隐士的一次遇会。
荷蒉者,挑草筐的人,是一个隐士。
我们从他一系列的动作和语言中可以看出,他有知音之才,知心之能,知人之智,知世之明。
知音,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能一一辨别,因而成为千古美谈。
梁?刘勰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千载其一乎。
”孔子推行仁道,周游列国,四处碰壁,栖栖遑遑,“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生多次到卫国,卫灵公怠于政务,实亦不任用孔子,孔子郁闷不能伸其志,故而“击磬于卫”。
磬,据前人考索,当为打击乐器,其声硁硁然,戛戛然,刚遒劲健,同时又兼具肃杀萧瑟凄厉悲凉之韵。
荷蒉者居然能听其音,辨其心,知其人而论其世,可谓知音之士。
“逢其知音”真是“千载其一乎”。
“有心哉,击磬乎!”这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复句,不是谓语前置的主谓倒装句,若是倒装句,应是“有心哉,击磬者。
”行文却是“有心思啊!击磬以泄乎”,意思是因为有郁闷难解的心思,故而击磬以宣泄,琴声中透露出满腹心思,到底是什么心思呢?“既而”,一会儿,正是这一会儿,荷蒉者凝神屏息而细听,他听出来了,表现出他知心的才能。
“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鄙哉”,见识短浅,你真是小心眼啊!嘣嘣的声响,怨气冲天啊,原来是感叹:“莫我知也乎?”“知我者其天乎。
”“莫己知也”,没有谁知道我啊!“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这一句话前人理解多有不妥,“斯己而已矣”,“己”承前省略一个“知”字,即“莫己知也,斯知己而已矣。
”意思是没有谁知道你,那么你应该自己知道自己啊,能自己知道就行了,别人不爱,自己爱,别人不知,自己知,何必劳心悄悄,忧心忡忡呢?何必深思高举,想得过深而又自命清高呢?可见荷蒉者乃知孔子之心的隐士。
“深则厉,浅则揭。
”荷蒉者知道孔子满腹心思,讥讽其志虽高远,但不务实,也宽慰他,并进一步给他指明出路,劝孔子“深则厉,浅则揭。
”荷蒉者以深浅之河流,喻指沉浮之社会,河水深的时候,你就踩着石头过河,河水浅的时候,你就撩起衣服过河,正如渔父劝
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水清洗帽缨,水浊洗我脚,不论水深水浅,水清水浊,均不要“凝滞于物”,因时改变,与世推移,不必耿介独立,傲然于世。
你历经人世,必须趟过人生这条混浊的河啊,你不涉水趟河,也只能是枉费心机空悲切。
你看这荷蒉隐士,从知其音到知其心,从知其心到知其人,从知其人到论其世,一步一环,一环一扣,步步紧逼,环环相扣,入木三分。
孔子不同意他的看法,“果哉,末之难矣。
”好坚决,没有办法说服他了。
不是孔子没有办法说服他,而是孔子尴尬难堪的处境,无法去说服他。
隐士所说是孔子的现状,孔子欲答亦是人生理想的境界,现实如此,再答之以理想,也无济于事,干脆不答。
“果哉!末之难矣。
”乃孔子不答之托辞。
孔子行道受阻,终身无怨无悔,即便是有怨,要么独叹以宣泄,要么击磬以流露,涵养何等高深。
荷蒉者,仅仅从起伏跌宕的磬声中听出其哀怨之思,堪称隐士中之高人。
孔子的人生境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荷蒉者的人生境界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两人立场不同,境界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另外,屈原《渔父》记载隐士渔父规劝屈原的意趣与荷蒉隐士讥评孔子的含义相近,对理解本章内容或有些许助益。
故原文抄录如下,以备浏览。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gǔ搅混)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ǔ吃)其糟(酒糟)而歠(喝)其酾(美酒)?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污秽)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ì桨)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孔子与屈原,背景相同,身世相近,感叹相同,所遇隐士略有不同,一个隐于山林,一个隐于水泽。
所劝内容相近,只是屈原“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形销骨立,怨气冲天,愤世嫉俗,多有诗人气质。
孔子施民济众,积极努力于世,虽有怨悱,与屈原处理方式不同,境界也不同。
关于《渔父》是否是屈原作品尚有争论,但不影响对孔子思想理解的帮助。
【原文】
14.40子张曰:“书云①:‘高宗谅阴②,三年不言。
’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③,古之人皆然。
君薨④,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⑤。
”
【注释】
① 书:指《尚书》。
② 高宗:殷高宗,即商王武丁。
谅阴:天子居丧的房子,也称凶庐。
③ 何必:为什么一定。
熟语,也可不译。
译文用的是意译。
④ 薨(hōng):君王死称为“薨”。
⑤ 总己:总摄己职。
即各自管理好本职内的事。
冢(zhǒng)宰:官名,相当后世的宰相。
【语译】
子张说:“《尚书》上说:‘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三年不谈政事。
’为什么要这样呢?”孔子说:“何只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
君主死了,(继位的国君都要三年不问政事,)这期间百官各自管理好本职内的事,然后都听命于冢宰。
”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与子张有关三年丧制的对话。
三年之丧,不是始于孔子,但孔子赞同并进一步提倡三年之丧。
孔门弟子中对这一丧制颇有革新之意,如言语科高材生宰我则认为:“三年之丧”,时间太长了。
“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宰我对孔子进一步倡导的丧制三年提出质疑,并展开了一场争论,争得不欢而散。
子张在本章中问“高宗三年守丧,住凶庐,三年不言。
”是什么
意思,问的应该与宰我是一样的意思,言外之意则是“三年不言,政必乱。
”孔子听话听音,知道他的潜台词是问政务处理,答曰:“君主去世了,百官总揽自己的职务听命于宰相三年,故无政务之忧。
”
子张平日乖张,性格偏激,但在孔子面前一向显得谨慎,只有多问,从无多辩。
宰我天资聪颖,能言善辩,在孔子面前,不仅能问,而且敢辩能辩。
若在子贡更是刨根问底。
子张“三年不言”之问,换在宰我口中,可能又是一场争论。
子张一问,孔子一答,子张便不再问,二人性格虽然有异,但后天克制各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