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中如何做到打动人心--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老兵,回家》采访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采访中如何做到打动人心--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作品《老兵,回家》采访体会
张琳玥
【摘要】新闻采访采访要打动人心首先要打动自己,一次触动心灵的采访在采访准备、采访过程、采访方式上都必须有打动人心之处。
《老兵,回家》的采访在内容上是旧题材,但是在采访准备中挖掘出了新故事;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从个人拓展到了群体;在采访方式上则选择了真实纪录。
从以上三方面,我们构筑起了通达观众内心的桥梁,从而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对老兵的关注,彰显了媒体人的正能量。
【期刊名称】《科技传播》
【年(卷),期】2015(000)008
【总页数】2页(P54-54,49)
【关键词】采访体会;老兵;回家
【作者】张琳玥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社会纵横》栏目,广东广州 51006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近年来,有关远征军老兵的相关专题、报道、甚至影视作品,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影视荧屏上,老兵的现状也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
对老兵的关注已经不属于新题材,但是却被不断提起,这是因为每一个老兵背后都有待人挖掘的新故事。
去年5月,我们看到一篇报道,云南腾冲有一位95岁高龄的远征军老兵,本是顺德人,70多年前一次出门买米,却路遇抗日招兵,便从家乡去往云南腾冲滇缅战场,一呆就是70多年,已到暮年却生活在一个四处透风的竹屋内,思念着家乡。
一位95岁的老兵想要回家的期望在社会热心人士的促成下即将实现的故事并不多见,这趟旅程必然会承载历史的沧桑与人情的冷暖。
在采访准备中,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初步了解了当年远征军惨烈的经历:“为了保住抗日最后的战场,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特殊的群体是民族的英雄,他们不应该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何从旧题材中挖掘新故事,需要在采访准备中对宏观背景有了解的情况下,挖掘宏观背景下的小故事,而邱联远的特殊经历就是观众所关注的新故事。
新闻采访要感动人心,必须具有能代表普遍大众心理的情感基础,这也是新闻采访应该承担的重量。
我们的节目只有20分钟,在进行采访拍摄之初,计划的是全程记录邱联远回家寻亲的历程。
但随着拍摄的深入,我们意识到,以他为代表的远征军老兵这一群体,他们身上承载了太多深重的历史记忆。
我们通过当地关爱老兵志愿者组织,了解到了更多生活在云南腾冲的远征军老兵的故事,以下举两个故事为例。
故事一:已经87岁的原远征军黄应华在1942年腾冲被日本军攻陷时,不足17岁,他和李炳福、彭文德两人结为兄弟并拍照留念,相约胜利后相见,但是在腾冲抗战中李炳福和彭文德都不幸牺牲了。
当我们到黄应华家采访时,他生活已经完全不能自理,耳朵也很难听到东西,每句话都得他的儿子翻译。
他一直重复一句话“我是腾冲人,我第一个冲出去。
”大约一年后,黄应华的儿子告诉我们说“父亲归队了,谢谢你们”。
在“归队”之前,能让他看到社会上开始关注他们这一群体,聆听他们的故事,他一定会感到安慰。
故事二:在寻访的过程中,很多老兵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
有一些老兵,瘫痪在床无钱医治,甚至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回家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在腾冲国殇墓园祭奠活动中,有的老兵拄着拐杖来,有的坐着轮椅来,他们用尽全力,用不那么标准的姿势敬了一个最庄严的军礼。
从一群人身上展现的东西往往比一个人身上展现的要厚重得多,因此,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跨越,增加了节目厚度、升华了节目主题。
3.1 真实的纪录最为动人
采访方式有很多,采访方式的选用决定了影片的风格,在《老兵,回家》中,大部分的篇幅采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因为越真实的现场,越能蕴含打动人的瞬间。
跟随纪录邱联远回家的历程,我们没有设计过程,而是静静地呆在离他稍远的地方真实纪录,下面就以离别和相聚两个片段为例。
片段一:云南黄伞坡村的乡亲们早已把邱联远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在离开的那一天,乡亲们凑到车前,一个个握手,嘱托他早点回来,那时的邱联远眼里泛着泪花。
片段二:当顺德的邱氏族人来云南接他时,他们深情地拥抱;他回到顺德后,与家乡亲人见面时抱头痛哭。
这些情节,没有任何提示和设计,都是用现场纪录真实地展现邱联远在短短一周多时间里的圆梦历程。
在真实的纪录中,老兵的离乡和团聚有了浓厚的情感力量,任何文字都难以描述。
这些真实的场景与观众内心深处产生了共鸣,这就是纪录手法达到的效果。
3.2 先感动自己,再感动观众
《老兵回家》节目拍摄的素材近7、8个小时,必须要从庞杂的素材里牵出主线并挑选出感动人的细节。
在具体操作中,必须从心出发,竭尽所能让观众感受到最厚重、最真实的故事。
所以无论是节目中选用的细节、现场,还是同期声的运用、正文的描述,都是选取最打动我们自己的瞬间,这样才能打动观众。
3.3 以人物故事为主线,借鉴电影的剪辑拍摄手法
无论是国内外,电视专题节目制作越来越向精细化角度发展,怎能才能一步步引导受众,使其在节目时间内不流失,需要的是会讲故事的能力。
《老兵,回家》节目采用的是故事串联形式,将邱联远参军打仗与死神擦肩而过、退伍后和缅甸女孩结婚、妻女离他远去、遇到后任妻子李林正又再度失去、遭遇火灾失去了所有家当后独自孤老的命运故事娓娓道来。
其中既有时间的纵线,又有腾冲、顺德两地空间变幻的纬线,纵横交错,使节目呈现空间感,这些都借鉴了电影的剪辑和讲故事的手法,让观众能够紧跟情节发展进而投入和理解人物的命运。
4.1 政策力量
有关远征军老兵的事迹是近几年才逐步被媒体广泛报道与传播,这与国家对这段历史的尊重分不开的。
今年,国家民政部下发通知,“将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纳入相应社会福利保障范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优先照顾原国民党抗战老兵”等,体现了国家从政策层面对这些老兵的帮扶。
从国家层面来看,当年的那段历史也越来越被正视,这体现了一个国家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4.2 社会力量
由于历史原因,能活到现在的原国民党老兵,大都风烛残年,晚景凄凉,他们的遭遇与他们曾作出的奉献极不相称。
值得庆幸的是,社会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原国民党老兵这一群体。
很多人因为看了我们的节目而加入到了关爱老兵的行动中,在观众的热烈反馈中,我们强烈感受到了作为新闻人的社会责任。
4.3 媒体人力量
媒体人的责任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
关爱老兵的系列专题,我们之后又陆续做了几期,纪录了多位抗战老兵的故事。
但由于力量有限,对老兵的关爱是在与时间赛跑。
此前我们采访的老兵有两位已经离开了人世,还有更多的老兵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救助。
可喜的是,如今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民间力量,已经有更多的人去关
注他们,我们作为媒体人也将一如既往地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作出更多有深度、有力量、有社会影响力的报道,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助推这个社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