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体验促进有效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学生体验促进有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
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所谓体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是一种
亲身经历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
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
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
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
信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
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
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数学课程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探索,掌握探索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
成功的乐趣。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
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先出示数列2、4、6、8、……让学生猜想
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由此复习偶数的概念后问:“猜一猜怎样的数是3的倍数?”学生受判断数的奇偶性影响,往往会做出“个位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的猜想。

教师随机出示问题:怎样用3、4、5这三个数字组成是3的倍数的
三位数,你是根据什么判定它是3的倍数的?可能与什么有关?让学生独立思考
后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们组成的数是543,453,因为它们个
位上的数字是3,所以是3的倍数的。

有的学生马上反驳说:我们组成的345,435,534,通过计算,发现它们也是3的倍的,但与个位上的数无关,可能与各
位上数的和有关。

以上同学说的对不对呢?此时,教师再提供材料让学生尝试、
验证,再合作、交流,必定会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
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
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
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
头脑得到锻炼。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
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理
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因此,多让学生
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
验学习的一种方式。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准备平行四边形若干个,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剪、拼、移等活动,然后各小组交流、讨论后,归纳
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教
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用“割”、“补”、“拼”、“移”的方法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
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

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
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在各种能力
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就能促使
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达到资源共享目的。

“说数学”指的是数学交流,课堂
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
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
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
成分。

”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如教学一年级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12-5,
再让他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独立思考答案,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
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在学习小组中大家
一起讨论、比较、判断,得出了好几种办法,①做减法,想加法,5+7=12→12-
5=7;②把5分成2和3,12-2-3=7;③把12分成10和2,10-5=5,5+2=7等。

在小组讨论时,学生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给组员听,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讨论还得出做减法想加法这个办法最快,但首先进位加法一定要练得熟,如果不熟练时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解决了20以
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
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更透彻。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也曾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
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
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
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后,引导学生计算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百分数材料,并
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表”后,指导学
生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了解收入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收支出情
况的统计图等等。

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 页。

”“有a页。

”“有b页。

”……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

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培育这朵生命之花,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