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孔子启发式教育观

合集下载

带你走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带你走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带你走进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我们经常碰到有关孔子的言论,其中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不得不讲了。

我们将从了解“不愤不启”开始,走近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学。

希望为考生学习有所帮助。

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启意;发,谓达其辞。

”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思考,急于解决但有尚未完全搞通时的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清楚的另一种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也就是说孔子提倡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如果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就不要急于告诉学生任何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教师再适时进行点拨。

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对某一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教师就不要告知学生任何结论性的知识,要等到学生处于“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再进行点拨,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

但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为教师必须要等到学生“愤”、“悱”之后再“启”、“发”,但是如果我们教师只是消极地等待学生自发地去“愤”、“悱”,恐怕会贻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作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应该是利用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让其“愤”,让其“悱”。

读孔子教育观的心得体会(3篇)

读孔子教育观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而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观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深感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孔子教育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应以德为先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在德行方面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这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石。

他说:“君子以德行为先,而以才能为次。

”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在德行方面达到高尚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将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一个人如果只注重才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修养,那么他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德行、才能、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论语》中,孔子曾对颜回、子贡等弟子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现代社会,教育也应当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实践教育,认为学习要注重实际应用。

在《论语》中,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

在现代社会,实践教育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育者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四、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孔子提倡终身学习,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追求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探析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探析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探析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探析引言: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探索和发现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析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阐述其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第一部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1. 弟子问答法:孔子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他们自己发现答案。

2. 实践教学:孔子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通过实践操练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1.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经常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孔子问学生:“君子何以不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不留遗憾地度过人生。

2. 实践操练加深理解:孔子提倡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亲身实践并不断反思总结。

他曾说:“听见我就忘记,看见我就记住,做了我才理解。

”这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3. 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孔子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寻找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果。

他认为,通过自主探索,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第三部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的意义1. 培养创新思维: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是成功的关键,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有益借鉴。

2. 强调学习的过程:孔子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来提高自己。

这一理念对现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3.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获取和利用知识。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倡启发式教学。

他认为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启迪思维、激发兴趣、引导学习等方面。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我们来分析一下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语文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基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语文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可以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讨。

在学习《论语》的可以通过孔子的言论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展开讨论,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可以通过启发式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文章或诗歌,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文本背后的含义和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

可以通过启发式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启发式的方法进行写作,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自主构思文章结构和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意义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品味和理解能力。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启发式教育是一种以发掘学生内在知识和思维潜能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教育思想家,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启发式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并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教而不厌,诲人于深而悦人”,他认为教育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追问,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同样地,苏格拉底也通过对话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他认为,通过自我发现和探索,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对话和提问的教学方式正是启发式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

其次,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品质。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苏格拉底也认为,知识和智慧只有在道德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他通过质疑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

这种强调道德和品质培养的教育观点与启发式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思想相契合。

第三,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自己去努力学习,而不是依赖于外界的教导。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鼓励学生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来巩固和扩充自己的知识。

苏格拉底则主张通过自我发现和思考来获得知识。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

这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教育观念与启发式教育中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一致。

第四,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智慧和素养。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追求卓越,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君子”,具备高尚的道德和深厚的智慧。

苏格拉底则认为,智慧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真理并使其生活更充实有意义。

他通过哲学探讨和批判性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在古代史上,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两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教育,并从中汲取启示。

一、孔子的启发式思想教育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理念着重于启发式思想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素质。

为此,他提倡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孔子的启发式思想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学生为主体:孔子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应起到引导和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学以致用:孔子注重实际应用,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他倡导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3. 尊重个体差异: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的差异性。

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教育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实现真知的获取。

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激发质疑和思考: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建立在思考和质疑的基础上的。

他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问题的本质。

2. 强调自我认知:苏格拉底主张人应该通过自我认知来实现智慧的提升。

他认为人应该了解自己的无知,并通过不断自省和反思来获得真正的智慧。

3. 培养道德品质: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因此,他注重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三、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的启示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教育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探析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探析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探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事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析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从其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以“仁”的思想为核心,主张培养人们的善良品质与道德观念,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心灵和品质的过程,强调个体的修养、德行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孔子看来,人的内在素质和道德修养决定了其行为表现和社会地位,因此,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使人们具备君子品质,实现道德的完美。

二、教育内容孔子在论语中提及了多个教育的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文化学习、德行修养和社会关系的培养。

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对经典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孔子注重培养人的德行修养,教育人们具备仁爱、诚实、谦逊等美德,并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他人。

此外,孔子也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培养,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互助合作,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三、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以启发式教育为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实践和探索。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孔子也提倡实践教学,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他通过“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总结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强调培养人的品德、智慧和社会责任感,以成就真正的君子。

他通过仁爱的教育理念、文化的学习、德行的修养以及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为后世教育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思想和实践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为世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尽管时代变迁,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创者,对东西方的教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的对象上,二人都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

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二人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教育方法上,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反对直接给出现成结论的灌输式教学。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一、孔子启发式思想教育解读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儒家学派,总结出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他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创立启发教学的人。

“启发”一词源于其著名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学时,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但仍不能理解时,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时不要去启发他。

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要重复教他们。

孔子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人要先通过学习累积一定的知识,才能进行思考,如果思考得不出任何结果,那就要进行学习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同时,孔子非常重视学思并重,既强调学习,更强调思考。

他的那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放到今天的教学中仍然适用。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中国的文明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籍,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化传统。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孔子,自然地形成了承袭的、宣教的学习(治学)态度。

因此,他的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弟子们更好地接受已有的文化知识,而非去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学说,“好古而不作”既是孔子的治学态度,也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原则。

浅谈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

浅谈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

浅谈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其前后有弟子三千余人,培养了不少博学多才的学生。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他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对于今天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今天仍被大众广泛赞誉的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等思想。

其中尤以启发诱导最为人称道。

一、孔子眼中的启发诱导在孔子著名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中,启发诱导处于重要的位置。

“举一反三”,实行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就是说对于学生,先使他经过苦思冥想,如果想不明白,心中有疑惑的时候再去启发他;当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心中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开导他。

这样,他所学的的知识才能巩固。

孔子就如何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主张,“能近取譬”,即善于运用学生比较熟悉能被理解的浅近事物阐发较为深刻的原理。

他主张多方设计情境,令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而知二”、“闻一而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从而既能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而对于那些不肯主动刻苦钻研的学生,实行启发式教学是使学生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历来为执教者所重。

而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试行,确实难能可贵。

而如何坚持启发诱导呢?第一,努力尝试多种方法,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

也就是说抓住良机适时教育。

孔子教育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论语·子罕》中有言:“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第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当其可而教。

就是说如果在旧的知识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就不再传授新的知识了。

第三,温故知新。

论语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凡是照本宣科,不知道所教学科知识的重难点的老师都是不合格的。

浅析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

浅析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

浅析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也叫问答法或引导法,是孔子在教学上使用
最多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思
维的开发与表达,而不是直接进行教学。

首先,孔子让学生在认识抽象概念之前对其进行调查和发现,以引起
学生的利益。

他会用途径话语,来提问学生他们在主题上的想法。


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先利用自己的经验来概括的一个概念,学生会从
课外搜集信息,考虑实践,从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其次,孔子根据学生的反应,斟酌慢慢引导学生,让学生不断加深对
理论的认识,增加学生心智的活跃度。

他会以多种方式把问题联系到
实际,使学生由实际出发,行知识的推演,学习知识的联系,从而加
深他们的理解。

最后,孔子用许多句子来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以让
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以及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由这样的问答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进去了学习过程,不仅理解了知识本身,同时也将掌
握一种思考方法,从而达到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的目的。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及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及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及其运用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孔子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者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他提倡启发式教学。

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

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2)能近取譬,推己及人;(3)叩其两端,攻乎异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答案)。

现在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包括三个基本要点:①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思考问题,并力求能准确表达;②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③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其教育方法的最本质特征是启发式的教育,这是与其心性论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成人”、“成德”之教,其标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教育也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本有的“善”,“成人”、“成德”关键还是要依靠主体自身。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

”(《论语·述而》)这是说启发只是“成人”、“成德”式的教育的助缘,如果求学之人不能举一反三,也就没有什么更可以说的了。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甚至于互相争论。

例如子路就常常对孔子之行径提出质疑,甚至指责。

再如宰我曾对三年之丧发生怀疑,孔子也只是问以不行三年之丧于心安否,宰我告以安,孔子则说如果心安,那就算了。

因为三年之丧本来是出于心所不能已的哀伤之情,连这种哀情都没有,勉强服三年之丧又有什么意义呢?再如孔子称赞颜渊好学,指出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老师讲什么总是耐心地听,似乎无所质疑,很愚笨的样子,但回去一个人静静地思索,往往能有进一步的发明。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启示我们充分发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思想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一味灌输,而忽略学生的学习。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人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至今仍是教育重点中的重点,研究孔子教育思想不仅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努力的吸取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道德水准,由己及人,推广教育并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做贡献。

孔子启发式教育故事简短

孔子启发式教育故事简短

孔子启发式教育故事简短摘要:1.孔子的教育理念概述2.启发式教育案例一:颜回请孝3.启发式教育案例二:子贡问政4.启发式教育案例三:子路请教农耕5.孔子启发式教育的意义和价值6.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启发式教育正文: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他强调“育人人为本”,提倡以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本文将围绕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分析其教育理念及具体实践案例,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启发式教育。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慧和才能。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孔子提出了许多启发式教育的案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案例一:颜回请孝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他性格谦逊、孝顺。

有一次,颜回请教孔子如何孝敬父母。

孔子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问他:“你觉得怎样才是孝?”颜回说了自己的想法。

孔子接着问:“那你能不能用行动去证明你的想法呢?”颜回恍然大悟,明白了孝道的真谛。

孔子通过这种方式启发颜回,让他自己去思考、实践,从而真正领悟到孝道的内涵。

案例二:子贡问政子贡擅长辩论,有一次他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求道德、仁爱、信义,你先去做好这些事情,然后我来教你如何治国。

”子贡照做后,果然在政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孔子通过启发式教育,让子贡在实践中学会治国之道。

案例三:子路请教农耕子路擅长武术,但不懂农耕。

有一次,他向孔子请教农耕方面的知识。

孔子告诉他:“农耕就像治国一样,都需要遵循规律、勤劳付出。

你去试试看,自然就会明白了。

”子路照办,经过一段时间的农耕实践,他深刻体会到农耕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粮食和劳动成果。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和体验,从而真正领悟到人生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启发式教育:1.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孔 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 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多思想家和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智慧。

其中,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先驱,他们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这位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孔子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常常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了解他们的困惑和想法,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领悟真理。

比如,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感到疑惑,问孔子:“为什么同样的问题,您的回答却不一样呢?”孔子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

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让他们在思考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孔子还强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他认为,教师应该通过一个例子,引导学生推想出其他类似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让他们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苏格拉底,这位古希腊的哲学家,同样倡导启发式教育。

他的教育方法被称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就像胎儿一样,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像助产婆一样,帮助学生把真理“生”出来。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苏格拉底总是通过不断地提问,让学生陷入自我矛盾之中,从而促使他们反思和探索。

例如,他会问学生“什么是正义”,当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后,他会继续追问,让学生发现自己答案中的漏洞和不足。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以其扎根于学生、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的特点,正是语文教学中极具价值和意义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对如何运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其主要包括:以学生为本、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探索。

孔子讲求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的尊重,强调教学要因材施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能力进行学习。

孔子强调启发式教学要注重引导,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这种教学思想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教学是一门涉及语言、文学、修辞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等方面都有着全面要求。

语文教学需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做到个性化教学。

语文教学要注重启发和引导。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教师应该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出问题和讨论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情节等,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通过情境的设定,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通过导入一些情景,引发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推测,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共鸣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从孔子的启发教学看今天的课堂提问

从孔子的启发教学看今天的课堂提问

从孔子的启发教学看今天的课堂提问
(实用版)
目录
1.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概述
2.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3.孔子启发式教学在今天的课堂中的应用
4.结论:孔子启发式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正文
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概述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主张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他的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准确地概括了他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二、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1.适时启发: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在学生心求通达而未得之意时进行启发,即在学生出现愤悱的状态时进行启发。

2.适度启发:孔子主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即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该适度地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而不是一次性给出过多的信息。

三、孔子启发式教学在今天的课堂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今天的课堂中,教师应该借鉴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2.适度提问: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适度地提问,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问题,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3.关注学生情感: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通过适
时的启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孔子启发式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孔子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

孔子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

孔子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启发”、“举一反三”,最早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含义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1、实行启发式必需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

“愤”和“悱”,都是形容同学追求学问的一种急迫的心理状态。

“愤”是同学“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同学经过思考理解了其中一部分含义,但又未能彻底弄清楚,这时同学很着急。

孔子认为,只有在这个时候,老师在关键的地方给同学教育一下,同学就有很大收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假犹如学还没有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没有急迫的求知欲望,老师就先不必给同学讲课。

“悱”是同学“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同学经过思考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可是又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说不清楚,特别着急。

老师只有在这时候给同学教育一下,才能对同学有较大的关怀。

假犹如学不是处于这种状态,老师是不必告知同学应当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启发式教学要求老师不仅要抓住“启”的时机,而且还要擅长发问,有的老师在课堂上面对全班提出问题,让同学齐声回答:“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等,这种启发是不行取的,还有一种启发是属于浅层次的,缺乏深度。

比如老师让同学用“上”字组词。

第一个同学会回答:“上汽车”往往其次个、第三个同学会回答:“上大车”、“上飞机”、“上轮船”等,这时老师总结说:你们回答得真好,用“上”字组了这么多词。

其实,这些用“上”字组的词都是上去的意思,假如老师提出谁能用“上”字的另外意思来组词,同学若能回答出:“天上”、“上次”、“上级”、“上午”等,这种启发就有了确定的深度。

实施启发式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在学习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同学才感爱好,而且迫切希望把握它。

心理学争论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引导同学主动地学习,老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同学主动地思考问题,而老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教育、引导,而不能简洁地灌输,不能实行逼迫的方法。

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

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

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对我国当今素质教育的实践有着深刻的启发。

那你知道孔子启发式教育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启发式教育的含义《论语·述而》篇记载了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教育之道在于启发,启发的关键在于找准时机。

不到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切不可草率告知;不到心知其意,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之时,切不可轻易言明;已透彻讲解了四角亭子中的一个角,还不能去推演其余三个角,对此,切不可跳过去讲新的内容。

现有的研究大多从这一章的内容出发,提出启发式教育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对其中始终想不通的问题,老师通过“启”而“开其意”;对其中似懂非懂的问题,学生无法找到精确的言语来表达意思,老师适时通过“发”而“达其辞”;而老师对学生进行适时启发的时候,也不是把所有的道理都和盘托出,否则就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进一步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了,所以老师是只讲其一,不及其余,其他方面交给学生自己去领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概括起来,这些研究大多关注启发式教育的根本思路与基本过程,而孔子是如何将这样教育方法付诸实施和得以体现,也就是启发式教育的总体结构与具体操作则很少涉及,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实施启发式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全面把握孔子的启发式教育的内涵,需要考察孔子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及其教育思想的整体性与一贯性,需要从教育原则、教育模式、考核方法、教育特色等方面加以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归纳,才能真正把握这一教育法的精髓:启发式教育的原则是身教重于言教,老师以身垂范、学生感性体悟,从而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启发式教育的模式是以学生提问为导向的教学,旨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启心灵,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突破认知节点的制约,实现新超越;启发式教育的考核方法重在能力评价而非识记测验,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启发式教育的特色是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情境学习,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学习锻炼,师生一起做到干中学与学中干有机结合。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的启发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的启发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教学的启发孔子做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

通过研究、了解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我认为我应从五个方面去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一、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便是“有教无类”。

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我应加强对学困难生的关注和指导、以促使学业成功。

教师在教育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保护学生的隐私。

在课堂上,教师应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能只重视尖子生,对差生却漠不关心;在课堂外,教师应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不管他是不是你的学生,只要他在学习上有不懂的地方向你求教,你就应该耐心地为他解答。

教师应当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使每个学生在分数面前抬起头来。

二、启发式的教育思想。

孔子启发式教学与现代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尽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恰当时机启发点拨。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

教育教学方法不仅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而有所不同,而且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领域而有所不同;对学生的评价应该采取多方面、多形式,在多种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情景中进行,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使学生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行为指向,在公平的评价体系下发展自我。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一定要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启示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启示

2014年第12期恰当地选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从而让学生想学。

三、优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会学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参与度、高度互动的体验环境,体现了新课程“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的精神,能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探究与合作。

1.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以及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操作、浏览等工具,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例如教学《我是辽宁舰的小舰员》时,课前笔者整合多学科知识,创建了一个辽宁舰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探究空间。

课堂中,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网页浏览、操作活动等方式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然后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到教师机上。

此时,教师可适时对学生发布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或者让学生进行相互点评。

这种方式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提供了依据,而且为学生进行自我调控提供了基础,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2.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学习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它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体验。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数学活动呈现出循循善诱之势,如《搭配的学问》一课闯关游戏方式,把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还可以全程监控学生学习探究过程,如《算盘》一课的录屏功能,将学生的探究过程重现,起到示范或纠偏作用,以作出即时评价;还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机选择学习探究的内容和方式。

3.变小组合作为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下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课前、课堂后的合作学习。

这种合作学习可以是新授课课前的合作学习,为新知的学习做预习准备;可以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更加深入。

例如:针对当天课堂学习中的问题或教师布置的课后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创建网络合作小组,利用网上学习资源,积极探索,展开合作行动,利用qq 群、云平台、论坛等方式进行交流和研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也可以通过留言板和电子邮件进行沟通和交流,还可以通过聊天室等进行实时交流合作,最后共同完成合作主题或学习任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孔子启发式教育观
摘要: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留下了不少发人深省的有关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

《论语·述而》中记录了一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堪称教育史上最早论及启发式教育的言论,笔者深受启迪,故而阐述了自己对这句名言的五点理解。

关键词:孔子、启发、举一反三
近日读到孔子《论语·述而》中论及孔子启发式教育的一句话,思索颇多。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大意是:教学生,不到他很想弄懂而又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很想讲出来又无法恰当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给他讲明一个方面,他却不能触类旁通,推知与此相类的其他方面,就不再教他新知识了。

初读此句,只觉拗口,但知道其大有深意,却不能尽解此言之真谛。

经过教育实践的洗礼,今日再读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时,顿感受益无穷,内涵颇丰。

短短20字竟包含众多教学原理,笔者试谈自己一些粗陋见解:
一、“不愤不启”之求知欲
“不愤不启”是方法,而重要的是使学生“愤”,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这不仅仅是好奇心,即对于问题已不是产生“想研究”这种快感,而应是达到“研究不出来”时会产生悲愤感。

这样的程度更深,学生表现出的是更加坚定、执着地自觉学习心态。

培养这种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是学习的基本前提。

之后才涉及到去启发他们的方法。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①推力因素与学生对学业成就本身的追求有关,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和要求(如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探究心向等),对学习起推动作用;拉力因素与学习的外在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对学习起引诱作用;压力因素与客观现实环境对学生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有关,对学生起强制作用。

学习往往是在这三种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被驱动的,而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拉力因素和压力因素必须通过推力因素而起作用。

孔子在长期教学实践后也得出了与现代教育学研究的学习动机方面遥相呼应的结论。

时至今日,新课改呼唤“快乐教育”。

如何令孩子们学地快乐?我想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努力的大方向就应当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了,学习是长期而又艰巨的,学生只有常常保持“我要学”的心态,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地更远。

二、“不悱不发”之表述力
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必然经历:产生研究欲----研究----表述的过程。

只有通过表述才能向人传达本人对该事物本质的理解,这也是对自我习得结果的一种证明。

所以有时候表述甚至超过研究。

试想,若学生能掌握或理解某概念,但若无法表述交流,那他的研究成果几乎只能化为零。

可见表述对传达思想和进一步探
索学习的重要性。

而多数人又势必会陷入“言不能尽现其人”的无奈,这是作为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教师的导航是至关重要的。

以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解决实际问题为例。

当学生看到图文并貌的习题出现时,多数学生能够经过短暂思考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但是仅就如此是否就算达成教育目标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新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各方面思维的培养。

就解决实际问题而言,对学生理解图意、理解文字表述的含义、搜集需要的讯息、合理地处理已知未知条件、对信息的推理、判断、推理、概括等都是一种考验。

有些孩子能算却不能表述,有时是表述不清题意,那么很显然会影响他的理解和推理过程;有时是表述不清自己的意思,那么很显然又会影响到他和其他师生的交流,教师无法给予其相应的评价,以至难以进一步完成学习过程。

低年级的孩子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直接影响到他的各项学习。

可见,身为人师,都应在学生很想讲出来又无法恰当表达的时候,去启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多点时间来考虑,多点空间来呼吸
孔子这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另一精妙之处便在于他懂得多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任其自由尝试;多些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不拘泥小节、不胶鼓钟瑟。

这有利于思维多样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掘和培养。

例如近来为教育学界各派所推崇的“脑激励法”,又称“头脑风暴法”,其基本做法就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提出的想法做评价,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

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②在这种开放的、互相支持的讨论中,一种想法可以启迪、引发另一种想法,从而不断地扩展思路,激发灵感。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通过这种自由地切磋和互相启迪,学习者可以形成更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这正是“多点时间来考虑,多点空间来呼吸”所带来的益处。

另一方面,独立思考后跌到再爬起,学习中的错误便是成长的财富。

凡高说“逆境助我一臂之力。

”是很有道理的话。

自由思考必然会让孩子产生不成熟的或错误的想法,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不断纠错的过程。

逆境教育也是需要的,毕竟可以在学习上磨练学生对学习的执着信念。

当然为使学生少走冤枉路,不撞不能撞的“南墙”,在他急需时给予指点,是教师的职责。

四、举一反三是目标
人能举一反三说明他对“一”的本质与变式都把握到位了。

教学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做老师的为的不是“不复”,而正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如何令学生举一反三,想来除了要教扎实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即给他那根能串起一、二、三乃至四、五、六……的一条线,而不是单一的给他一、二、三这几个点。

规律是无穷的,因为客观存在无限本质;规则是唯一的,因为最本质最抽象的方法只有一个。

抓住树的主干,那么树枝、树叶就都是自己的。

人的知识不是零星地“堆积”在人的头脑中,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集成”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而言,它可以是学习
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

③一般认为,认知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这种包含丰富联系的认知结构能使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牢固地保持知识,也便于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更好地激活和运用知识。

也就是说,不管从知识结构本身而言还是学习者学习或运用而言,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直接传授给学生,只有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以不变应万变”。

五、果真“不复”?
如若“不复”,要“先生”何用?!做教师的自然是要以“复”为己任,但孔子说得在理,学生若不能举一反三,那就不要“复”了。

学习总是有如编铁链,一环扣一环,前一环尚未扣紧,往后再加扣也只是徒劳,终有一天会崩裂。

与其如此,到不如稳扎稳打,宁愿慢慢地稳重求胜,不当冒然地快速出击,否则势必是“故”的不能温,“新”的亦不知,到头一场空。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不简单是知识从外到内的传递转移过程,它并不是学生原封不动的接受、占有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是通过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

在获得新知识时,学生需要充分调动有关的知识经验,分析、组织当前的新信息,生成对信息的理解、解释。

同时,学生要反省新知识和旧知识的一致性,鉴别、评判它们的合理性。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在记忆别人的知识,而是在作为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建构自己的知识。

既然学习新知识必需有赖于旧知识的充分掌握,那么这也就同时印证了孔子的另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一旦学生在新知识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了逻辑的联系,他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信息作做出进一步的推论和预期。

比如,只要学生能将“定滑轮”与“杠杆”联系起来,即知道定滑轮实质上是一种等臂杠杆,那他就可以把有关杠杆力臂的知识推论到“定滑轮”上,知道它并不能省力。

那么相反的,如果学生还没掌握好有关力臂等的旧知识,就教受给他定滑轮,那他对与定滑轮的不省力实质十有八九是吃不透的,往后可以依赖的知识经验就会越来越少,理解新知识就只会越发的困难。

所以象孔子而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是很明智的教育方式。

回顾孔子这一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实在值得一品再品。

细想来,点点滴滴确是如此。

千年智者,所言甚是,不由地后辈晚生不佩服。

此中真意又何止上述,然而孔老先生竟言简意赅至此。

或许言外尚有他意,弦外更有别音,留待大家共同钻研、共同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