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收破烂”的人,王卫与他的古宅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辈子“收破烂”的人,王卫与他的古宅世界
邀请蒋云仲、谢春彦等名家时常来此静居,追寻灵感。
继续沿着小径行走,来到武状元楼,这依然是一栋徽派建筑,大户人家的气质展露无遗,例如有多进隔断,为蓄水和消防而设的天井池等,据说当年拆过来的时候,原本有七进,这里只还原了三进,现在被用作展示王卫的书画家朋友们的艺术作品,还有一间非常雅致小巧的沉香馆安居其中。
“许多艺术家喜欢我的石头,我则喜欢他们的作品,有时候就做以物易物。
”王卫说。
除了这几栋规模不小的古宅之外,游览闻道园主要区域,还有永济桥、恩荣牌坊以及诸葛亮54世后裔官厅。
值得一提的是永济桥的存在,让王卫的收藏圈扩充到了园林和古宅之外的领域,这座建造于古徽州地区的拱桥,桥碑的左边刻有“大清咸丰九年”的字样,距今有超过150年的历史。
造桥铺路是古代被人称颂的善举,“永济”涵义显然,两块桥碑刻有当年的工程记录以及某某人出资多少银两建造而成。
可以想象这座桥当年落成时的热闹光景,“隔了一个半世纪,这座桥如果依然在当地,可能就要被拆了,当垃圾处理,而我把它收购、修复、重建,也给了这座桥重生。
”王卫经常调侃自己是“一辈子收破烂的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因为自己的爱好不小心就做了文物保护者,这让我很自豪”。
同样,让王卫自豪的,还有自己的祖籍地—安徽歙县,“祖上有人做到清朝时江南总督,到了爷爷这辈贩盐迁居上海。
现在从事收藏古徽州的
建筑,也是一种反哺吧。
”让王卫更想不到的是,像他这样的个人收藏行为,居然带动了古宅原址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今天,已经很难见到哪处古宅被随意哄抬,政策约束力日益彰显。
“从数量上来说,我并不是国内收藏古宅最多的人。
”而王卫的闻道园却受到政府领导、学界和民间投行的广泛关注。
而闻道园的商业经营构想,王卫也时刻在心中盘算。
“闻道园有一百多名员工,每次带一大群朋友来,基本上都是我做东。
做一个事业总要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
这里树立起的古宅数量并不多,更多的是一堆堆破木头和石头,堆砌在仓库里。
许多有实力的人,他们宁可买一栋洋楼,但让他们看着这堆老木头和石头就要阔绰出手买中国古建筑?这个欲望的培养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现在只能是用其他的业务,来养这个古建筑市场,一不小心做成了文物保护者。
”
一共有三个仓库堆放着这些整理好的古建筑材料,也承载着主人整理修复的责任。
“我们只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和追求,以后怎么样也不好说,起码我的孩子发展至今看上去是不会延续我的工作。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其他古宅收藏者身上,加拿大华裔黄修志先生执著地收藏着中国古宅,他为了有一个地方能够把这些古宅重建起来,不得已从上海朱家角搬迁到苏州同里,而之后同里是否这些古宅永远的居所,谁也不好说。
王卫把这些古宅当作孩子来看待,“别小看一个石墩子,少了一个,我也会哭上一整年。
每一栋楼,我们都有完整的档案,收藏有序有根据。
希望能够一直流传下去”。
[对话王卫]
老宅子的新衣裳
记者:有一种质疑的声音是说,古宅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建筑和内部本身,更在于和周围环境的融合,一旦古宅被移植到现代大都市就已经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了。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卫:我在寻找老房子的过程中,除了买房子,也会入手一些石牌坊和石桥、石质雕刻部件,雕花门窗。
这些古牌坊和古石桥一度被当地村民当作垃圾堆在小路边,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它们显得相当软弱。
但是这些质疑的舆论也还是对我形成了不小的压力。
一度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甚至放弃这项愚公移山式的项目了。
当时区里市里的领导来考察,给予我有力的支持,让我接着干、大胆干。
其实我心里有谱,古建筑的异地保护在中国是有先例的,在上海就有成功的案例。
上海有两个古戏台,一个在豫园,一个在三山会馆,就是移建的。
在国外也有先例。
这些建筑放在原地,事实上已经被破坏许多,我们不必说得太远,就说在近三十年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农民进城打工,老房子就没人住了。
房子是要有人住的,否则就会加速它们的死亡。
一天天过去了,它们倒了,烧了,拆了,那些激进人士却视而不见,或许真的不知道。
现在我抢救出来,放在有条件保护的上海,在这个园林里,让它们新生,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它们的文化价值。
记者:你们怎么修复到手的老房子呢?
王卫:保护老宅子,“有人住”是最符合房子使用原意的方法。
我们用先进的钢结构,给清代嘉靖年间的“进士第”老宅披上“外衣”。
对于还在陆续修整中的那些古宅,设想引荐给一些大公司做其私人会客厅;对于两层楼的古建筑,设计方向是打造成精品酒店。
老房子只有“生动”起来,才有绵延的光华。
这些百年老宅建造时是依据当时的生活方式设计,已不符合当代人的生活需求:没有配套的卫生设施,房间的格局也很狭隘,一间卧室仅可摆放一张床,房间还不透光我们既保留了精致木结构特色,又以创新工艺加以改造。
比如“进士第”的宅门,这里完全保留了古宅中最有价值的木结构,又用钢结构重筑房屋轩敞“外衣”,一改原有的狭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