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精神——神道教与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罗晓莹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发展资
本主义的同时,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发动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

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大规模侵略中国。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

1931年日本发动满洲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标志着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至使3500万中国人丧失了生命。

另外,在众多亚洲国家,日本侵略者犯下了数不胜数的滔天罪行:在被剥夺了主权的朝鲜实行“皇国臣民化”;在菲律宾逾百万的无辜百姓惨遭日本人屠杀;在印度尼西亚,仅被“日本主人”强制抓走的劳工就死亡200多万人。

以上一切罪恶的根源是日本反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军国主义。

奉行军国主义,日本从上至下全民的任何野心勃勃、肆无忌惮的行动都被赋予了合理性、道德性,以极端狭隘的日本皇权、国家至上伦理观,无视人类的公理和正义,无视其他民族的主权存在。

然而,纵观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全民性、疯狂性和野蛮性,就不难发现这种极端军国主义的形成是日本独特的悠久文化历史心态沉淀的结果,是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在作祟。

本文拟从日本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武士道精神和神道宗教实质出发,来探讨其延承性对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

一、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
1.平安武士道———早期武士精神。


期日本武士产生于平安时代的8、9世纪,是日本社会武力争夺土地资源与政治权力的产物。

公元645年,天皇家族为效仿建立中国唐朝中央集权制国家,进行了由上而下的大化改新运动。

但由于社会基础不牢固,早期日本中央集权制很快解体,天皇大
权旁落,外戚政治、摄关政治、院厅政治先后登场。

随着国有田管理的衰落,各种私有庄园的兴起,围绕土地争夺的矛盾斗争愈演愈烈,各种武装力量纷纷组织起来。

这一时期,各个武装团体内部,主从之间的利益结合首先始于
物质报偿,即主君要用其财产的一部分与从者的生命交换。

发生争斗时,主人往往“以恩赏作诱饵钓取忠义”。

当时的武士都是精于弓马、骑射、刀术的专家,“弓马之士”确实体现了武士的特征。

他们英勇善战,武艺精良,以武勇为谋生技能和进身阶梯,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养成了武士以武为本、崇尚武勇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

以生命侍主君从而保全庭和子孙后代生活方式,养成了武士强烈的使命
感、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又养成了武士冷漠、自私和嗜杀成性、穷兵黩武等非人性的性格特征。

应该看到,初期武士道已经显露出其“依存于主从道德、缺乏公共性、缺乏公共的战争目标”的实质,这种实质在一千年来的武士道演变史中始终存在,是极端自私、愚昧、疯狂的军国主义的滥觞。

2.中世武士道———以“忠”为核心的武士道。

平安时代结束后,日本社会进入了武士登上政治舞台的幕府时期。

中世的镰仓、室町幕府时期,是武士道从早期个人式实践道德规范发展为法律性制度道德规范的重要时期,主从道德日趋合法化、权威化和制度化。

镰仓时期的源赖朝和北条氏等以武士道陶冶武士的道德情操,以武士道的宗旨———勤俭尚武、砥砺忠节、以质朴为主等等训诫武士,武士道对武士的约束力日益增强。

1232年,北条泰时制订了武家第一部系统的法典———《贞永式目》51条,将武士社会中的道德、习惯及先例变成了成文法规。

室町时代足利义满时三管领之一的斯波义将于1383年写了《竹马抄》一书,开始强调对主君和亲长绝对而无条件的“忠”、“孝”,教诫子弟人生在世,切不可忘
记主恩,要以“忠”为核心和灵魂,从者要对主君忠诚献身。

室町幕府时期后,整个日本进入了长达近百年之久的战国时代,全国上下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厮杀争斗。

其后的安土桃山时期,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对全国范围的混乱状态采取以武制乱的武力治国措施,进行强力制服、兼并。

在战国这个以军役为中心、以全国为战场的时代,自然
要驱使武士崇尚武勇,视武艺高超为美德,视忠诚主君为天职。

武士们因此将名誉看得比生命
更重要,在面临名誉与生命二者择一的时候,武士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名誉、放弃生命,“惜名不惜死”。

由于生命的只争朝夕,自此开始出现美化死的倾向,不计其数的武士视自杀(切腹)为“光荣的解脱法”,以自杀切腹来表示对主君的忠诚或对自己荣誉的珍惜。

可以认为,战国时代、
安土桃山时期是武士道精神由镰仓、室町幕府时期的“尽忠”初期道德化到自觉性实践化的转变时
期,武士们越来越追求和珍惜忠诚、武勇和甘为主君献身的名誉。

3.德川武士道———民族性精髓的武士
道。

17世纪后的江户时代是将军权威最高、对武士统治力最强、社会最为安定的时代,德川家族进一步发展了丰臣秀吉的石高分封制,由封地给予制转向了俸禄给予制,实现了武士与农工商的分离,同时以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掌握了对以藩为组织的整个武士阶层的绝对权威。

200多年间太平无事的德川时代,要加
固自己权威的合法化,统治者德川家族开始在全民中大力强调、宣传儒家思想,召令天下忠孝德川将军。

另外,在全社会实行“士农工商”身份制,使武士阶层居全民之首,从而使武士道精神得以在全民族中传播。

整个江户时代儒学家辈出,其中以山鹿素行最为著名。

山鹿素行将儒家学说与武士道精神相结合,在《山鹿语类》中的《士道篇》中,他指出武士应“知己之职分”,以“忠”为第一要义,身体力行人伦之道,并成为农工商三民的楷模,使自己的道德标准成为超界限的、全社会的最高道德和行为准则。

武士道精神、神道教与
兰台世界
2007.9上半月
67

史一页
…………
狂热的军国主
义者、日本甲级战犯东条英机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
的产物———靖国神社
就这样,德川时期的武士道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和权威化,不仅成为武士阶级的生活伦理与思想信仰,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各种文艺形式(歌舞伎、讲谈、草子)日益昌盛,武士道精神开始更为广泛地向其他社会阶级渗透,重视忠诚献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武士道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深深地植根于日本的国民性中。

明治维新以后,尽管武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消失了,但是利用武士道精神“教育”起来的广大国民,在武士道精神灌输下,变得更加野蛮、残忍和疯狂,甚至丧尽了人的本性。

武士忠诚、甘为主君献身的名誉和竭尽忠诚、英勇献身的粗野行为准则,成为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在狂热的民族情绪煽动下,日本发动了侵略亚洲国家的战争,踏上了侵略亚洲弱小民族的军国主义道路。

二、神道教思想意识与军国主义
1.原始神道——
—神国精神的起源。

神道教是日本民族固有的宗教,原始神道教阶段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

随后,出现了祖先崇拜,即对氏族首领、部落首领灵魂的崇拜,这种不同血缘集团对自身“氏神”的膜拜,是多神教走向一神教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应该说,神道教没有什么经典可寻,成书于公元702年的《古事记》和成书于720年的《日本书记》可勉强称为神道教经典。

这两部古书以传统信仰和传说的日本开国神话为基础,最核心的女神——
—太阳女神(天照大神),被奉为日本皇室的祖先,尊为神道教的主神。

后来,天照大神命令其神孙琼琼柞尊去司理农作物丰富的苇原中国(指日本),从此以后天照大神的子孙就一直治理日本。

在这个神话里,天皇是天照大神万世一系之神裔,日本民族为天孙民族。

5世纪以来,大和政权致力于确立以自己为中心的权利地位,7世纪中期天皇家族终于成功地进行了大化改新运动,建立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国家,神道思想的发展与这一现实是有巨大联系的。

古书《日本书纪》和《古事记》神代史部分自始至终贯穿着日本独自的神观念、神统谱、政治观和国家观,把天皇纳入了神统系谱,赋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为“天皇是神”制造了根据,日本天皇的系谱也由此开始。

天皇绝对的神圣权威“永恒”地赋予了
后代天皇制之天皇“绝对不可动摇、不可否
认”的“神性”,其核心灵魂的确立,确保了
后代天皇制虽曾一度遭压抑被迫变形而仍
旧“万世一系”,“绵延至今”。

2.外宫神道与伊势神道——
—神道教的
发展。

平安时代以后,外来佛教逐渐盛行,从
而出现了神佛融合,古代神道教在佛教的接
近、融合过程中,吸纳了佛教较为系统化的
理论,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平安
时代中、后期出现的本地垂迹思想,是古代
神道的最早的主要理论之一。

11世纪时的
本地垂迹说认为,天照大神是观音菩萨或大
日如来的垂迹,八幡大神是阿弥陀或释迦牟
尼的垂迹等等。

就这样,神与佛完全一体化
了,作为宗教的神道也由此应运而生了。

平安末期,伊势神宫外宫祀官度会行
忠、度会常昌等创立了外宫神道(又称度会
神道),该教提出系统的以神道为主体,以
儒、佛、道为从属的神道理论,神道摆脱以
往本地垂迹思想下的“佛主神从”的状态,
显示出“神主佛从”的倾向。

平安时代后期,神道的发展随着天皇
制度的衰落也受到了影响。

到了镰仓时代,
将军源赖朝信仰和重视神道,神道的衰微
趋势得到抑制。

在进入镰仓末期及南北朝
以后,一直作为朝廷祭祀祖神的伊势神宫
受到了新兴武士和农民的崇仰。

这是因为
在南北朝前后,皇室曾经短暂复兴,天照大
神是皇室的祖神的思想在广大武士和农民
中复苏,而伊势神宫供奉的恰是皇室的祖
神天照大神。

伊势神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诞生的,在伊势神道的教义五部神道中,宣
扬《日本书纪》中的国常立尊“天御中主神”
是宇宙的本原神,具有创造万物的神妙作
用,是万物的本体。

同时强调神皇一体思
想,认为“大日本者,神胤也。

神者君之内
证,垂慈悲而同尘;君者神之外用,昭俭约
而治国”,宣称神道是安人心、防鬼神之道。

另外,还尊崇象征天皇至高无上的三种神
器,着重宣扬神是君皇的“内证”,君皇是神
的“外用”,注重封建道德的宣传。

这些都给
后世的神国思想提供了理论来源。

3.复古神道和国家神道——
—军国主义
的确立。

17世纪初,德川家族考虑到天主教
影响的扩大威胁到了幕府的幕藩体制,打出
了维护传统信仰的旗号,德川家康对外明确
表示说日本是神国、佛国,应尊神崇佛。

江户
幕府中期以后,随着朱子学以外的诸“异学”
的活跃,在神道领域也涌现出了新的神道派
别,主要是山岐暗斋创建的垂加神道和平田
笃胤、本居宣长创始的复古神道。

它们都是
维护传统,尊重天皇的神道观。

垂加神道由山崎暗斋创立,鼓吹尊皇
忠君,大义名分,他的名分论作为皇统连绵
无穷的根据,宣传日本的神国思想,强调了
天皇不可动摇的地位。

复古神道的创建,与
江户中期以后的国学研究的发展密不可
分。

著名国学者中,贺茂真渊力主国民性,
主张排斥佛教以正纯正之神道古风,一味
地对神崇敬礼拜。

本居宣长提倡民族心和
真心,坚信《古事记》的内容即为神道之本
质,提出本着神代之原始精神而对天下实
行统治的大道,提倡绝对服从作为天照大
神之子孙的天皇。

平田笃胤则从幽冥信仰
出发确立倭魂思想,根据以皇祖神为中心
的古传说,提出了所谓“帝道唯一”之根本
原理(即用中国的“帝道”解释日本的“天皇
之道”或“皇道”),崇拜“神统皇统”。

他参照
了儒教、道教、天主教等教义,特别强调了
“孝道”,认为对祖先的孝,就是对日本古代
众神的崇敬,也即是对皇室祖神的孝,对现
实中的天皇的忠,还宣称应将日本之神道
作为诸宗教之根。

由于复古神道对天皇的绝对崇敬思想
及精神,在明治维新时期被提高到国教的
地位。

1870年,政府发布《大教布之诏布》,指
定神道为国教,神道开始了“国家神道”的特
殊历史阶段。

随着日本皇国思想的建立,军
国主义的形成已经指日可待了。

1879年,祭祀战争亡灵的“招魂社”改
名“靖国神社”,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的颁布,以宪法形式确认了天皇祭祀大权的
宗教权威及“国家神道”公开的法律地位,
1890年,政府颁布《教育敕语》,“万国以皇
国为根本”作为教育的基本理念被教化于国
民。

就这样,军国主义支配下的神道教,对内
成为毒化和控制日本国民思想的工具,对外
成为扩张的精神动力。

广大日本民众被“为
天皇尽忠”的号召所蒙蔽,相信“日本的天皇
将成为世界的天皇的日子必将到来”、
“世界
上最优秀的日本民族将征服世界”,自觉实
行“全民皆兵”制度,越来越深地陷入法西斯
军国主义泥沼中。

(责编:杨宗鸣)
兰台世界2007.9上半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