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篇
三维目标:
1.诵读、体会,感受诗人伟大的革命豪情。
2.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继续学习诗词的阅读鉴赏方法,了
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理解本词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的特点。
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体会“炼字”的艺术。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理解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法:诵读法、提问法
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
—毛泽东。
现在,就让我们追寻着伟人的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整体感知
(一)诵读
教师出示配乐,示范诵读;学生配乐诵读体会。
(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
(二)初读印象
豪迈、大气、昂扬、有力
(三)补充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品读鉴赏(重难点)
(一)画面美
1.学生阅读上阕写景的文字,为这幅画面拟写小标题。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2.重点感受“湘江秋景图”。
(1)找出其中的意象。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2)学生诵读,感受其中的意境。
生机勃勃,绚丽多姿
(3)学生再次诵读体会。
(二)语言美
1.学生诵读上阕,找出写景中精当、传神的词语。
万、遍、层、染、漫、争、击、翔、竞
2.学生交流讨论: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3.师生明确。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
“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
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
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
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鱼翔浅底”: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
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4.小结
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三)形象美
1.《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
请同学们朗诵下阕,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思考:下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交流讨论,明确:青春年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无畏无惧、敢于斗争。
(四)情感美
1.学生阅读上阕,找出抒情的诗句。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学生交流讨论,这几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为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一种济世沧桑之豪情油然而生。
3.学生阅读下阕,品味诗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明确:抒发了想要改造世界的豪情壮志。
4.教师明确
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理想。
诗言志。
上阙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下阙在结尾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四、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毛泽东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其意境格
调的不同。
2.教师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片自然景物就是一个心灵世界。
3.补充毛泽东《立志》。
五、教师寄语
邓小平16岁告别家乡离开重庆,开始了前往异国他乡的远航;周恩来22岁只身赴法国勤工俭学;毛泽东不满17岁也立下了“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远大志向。
同学们,你们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老师也希望你们在风华正茂时树立远大理想,做国家栋梁!
六、作业
把《沁园春·长沙》改写成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立→看→问
↓
下阙(情):携←恰←记
•编辑高琼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朱亚娟
(陕科大附中)
72--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