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铁骨:张澜的精神品格及当代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化专栏
文艺汇
1872年,张澜生于四川省西充县莲池镇,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
无论是在世道炎凉、浑浊迷茫的晚清,还是在百废待兴、政治清明的新中国;无论是解放前担任地方要员,还是新中国成立后身居高位,张澜都始终崇俭朴以养廉,厚德性以育廉,守法纪以护廉,正家风以促廉,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清廉自守”的思想发展到了极致。
无限高贵的政治情操
张澜一生中,既见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入侵、晚清和国民党的腐朽没落,又见到了百姓生活的困苦不堪、民不聊生,更见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亲民爱民,也因此激发了他为振兴中华、民族解放和独立的一腔热忱。
他始终在与中共友好合作上共进退,努力为求社会大同、求和平解放奔走。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新中国。
早在1919年前后,张澜就与毛泽东相知,并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
1946年1月,张澜领导的民盟与中共达成一项谅解,即双方在提出重大政治主张之前,事先彼此商量,开创了中共与民盟政治合作的先例。
1948年1月,民盟中央一届三中全会庄严宣布与中共密切合作。
1949年6月,张澜从上海到北平,参加新中国成立的筹备工作;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他讲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的结果”,并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1月,民盟一届四中全会决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张澜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其次子张籝192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长女张茂延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出于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张澜写信给长子张乔啬,让其从美国回来,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他在信中说,“要晓得今天的政治,不是形式上的改朝换代,而是实际上变了质”,“要节俭,不可奢侈浪费。
谦虚、谨慎、勤劳、节俭,是共产党普遍遵循的作风”。
张澜一生,恰如其名,波澜壮阔。
在战乱纷争的年代,他不结党营私、观望逃避,敢担当作为,敢诤言献策,涵养一身
浩然正气、大义凛然。
敢于亮剑的为官德行
1912-1920年,张澜先后担任川北宣慰使、嘉陵道尹和四川省长。
他厌恶官场的腐败,以浩然正气扬清抑浊,反对贪官污吏。
张澜对川北的治理成绩斐然,为官做人品德高尚,在百姓中赢得了“川北圣人”的美誉。
蔡锷曾送他一个牌匾,写着“今日之管仲”,此匾至今尚在。
张澜在四川做官期间,正值中华民国刚成立,政权尚未稳定,又遇袁世凯窃位,军阀混战。
受命于危难之中的张澜,对贪官污吏毫不姑息,坚决打击。
经过大力整顿,川北很快便形成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奋,道不拾遗,风化肃然”的风气。
晏弘是蓬溪县大地主,以袍哥首领和县局劣绅为靠山,操纵县政,作恶多端。
张澜“察吏”到蓬溪,多人拦马控告晏弘。
张澜下令逮捕晏弘后,“营救”的函电纷至沓来。
张澜问同僚:“保晏弘者多于控晏弘者,诸君拟如何处?”有的说:“宜释放,候查。
”张澜说:“不然。
我观控晏弘者,尽皆衣服褴褛,指有受害事实。
保晏弘者,莫不衣冠楚楚,不言其于社会有何可称,而徒作求情空言……宜查实置于重典。
”张澜为民除恶,遂斩晏弘。
经张澜大力整治,各地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闻此寒栗,川北秩序“渐循正轨”。
国务院总理赵秉钧、财政总长周学熙、四川都督胡景伊都是袁世凯的心腹,都是大贪官。
1913年7月,张澜以国会议员的身份在北京出席第一届国会,他冒着极大的风险,与蒲殿俊、李国珍等议员一起弹劾赵秉钧、周学熙,指责胡景伊“滥用私党”“失政殃民”“不知为政”,要求撤换四川都督。
张澜高尚德行,连政敌也钦佩不已。
南充军阀石青阳曾派人暗中彻查张澜,只见一屋空空,庵居蔬食,极其简陋,感慨“川北圣人名不虚传也”。
德是党员干部素质的根本前提,只有具备优秀的人品,才能成为一名“好官”。
纵观古今,如张澜一样的清官本身所具有的朗如日月、清如水镜的高洁品质是其有权不谋私、临财毋苟得的本质保障。
布衣铁骨:张澜的精神品格及当代启示│文罗喜郎
62
极简淡泊的生活情趣
朴实节俭、简约淡泊的生活,是张澜在长期生活中矢志不渝、一贯坚持的作风。
他当民初省长、大学校长,穿的是布衣长衫;留学日本,在十里洋场的上海、首都北京,穿的是布衣长衫;当国家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仍然穿的是布衣长衫。
为了参加开国大典,周恩来见他没有出席庆典的新衣服,特意拨一笔服装费,希望张澜一身簇新地出现在天安门城楼。
张澜反以周恩来节俭的事例做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婉言谢绝说:“我们国家还很穷,多少百姓连温饱都混不上,不能忘记他们呀!粗茶淡饭吃着香甜,土布长衫,穿着舒坦。
”最后,他就是头戴瓜皮帽,脚蹬旧布鞋,身穿褪色的土布长衫参加了开国大典。
张澜的衣着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毛泽东不禁笑着对张澜说:“表老,你太俭朴了,现在是国家副主席,还是应该穿得好些。
”
1951年夏,因接待工作需求,张澜的住所迁到复兴门内嘉祥里一所较大的平房,客厅陈设比较好,张澜一看就不高兴,连声说:“太奢华了,太奢华了!我用不着这些东西。
”后来,毛泽东安排政务院专门为张澜送去呢料中山装和大衣,他放在箱内长期保存,去世前嘱人还给了国家。
张澜去世后,住房被退还给了政府,没有一个子女占用。
政府配给他的小轿车,除他因公使用外,家里人,就是年老的夫人也不得用他的公车。
解放后,国家给几位知名党外人士每月安排200元特别
经费,但张澜分文不取,最后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孙女张梅颖也说:“祖父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任何财产,但是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鼓励和鞭策着我们。
”
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
张澜从小耳濡目染,继承了“勤俭、清廉”的优良家风,并以之严格要求子女和亲友。
他对子女既严厉又慈祥,认为“教育孩子就像栽小树苗一样,从小就要栽端正,长大才能成材”,始终传承着“勤劳、节俭、清正、廉洁”八字家风家训,成为后世典范。
张澜家族世代务农,家境贫困,受父母良好教育和影响很深。
父亲张文倬在族中首举秀才,一面督理农耕,一面设馆授徒,尽管生活拮据,但重义疏财,待人特别宽厚。
张文倬经常给子女讲祖宗的遗德遗风,讲贤良者廉洁自守和为人应有的节约俭朴的美德。
他教育子女“平生无不检之行,无苟取之财”,在送儿子张澜去日本留学时告诫:“为人不能忘本昧良,终生布衣也是福。
男儿当自立自强,自爱自重,读书不求高官厚禄,但求为民造福。
”母亲王氏“性甚刚”,治家有法,言传身教,尤以“勤俭”和“清廉”严格教育子女。
张澜回忆说:“澜任省长时,犹督吾妇及娣姒勤农作,诸孙虽幼,或分以饵饼,或给以数钱,必诱之使勤。
”大人小孩穿的衣服破了补,补了再补,疤上重疤。
在张澜先后任川北宣慰使、嘉陵道尹、四川省长期间,家里仍然一贫如洗。
母亲勉励他做好官,未尝索一钱以裕家。
1912年夏,张澜卸川北宣慰使之职时,因任内救济贫困而负债600吊钱,还期将至,欲再借贷于人,母亲得知此事,便将祖上留下仅有的四亩地出卖以还债。
张澜立身行事,总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勉,并以此教育子女。
1950年4月,夫人刘慧徵带着儿女从家乡进京团聚,一家人相见,张澜说:“你们不要以为是来享福了。
过去劳动,现在还是要劳动。
我把政府分配来的保姆退回去了,家务事自己干。
乔啬、继延和你们,都要好好地学习,要谦虚、谨慎、刻苦、勤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
“立德立功在汝为,浮云富贵亦何奇。
山移志定无愚智,水落痕残识盛衰。
老大虚生常自儆,忧患久处是良师。
蒲籝未有黄金畀,此语长书座右宜。
”这不仅可以视作张澜留给子女的遗言,更是留给我们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遗言。
我们要学习张澜“勤俭、清廉”的良好家风,不仅自己要践行,更要将其代代传承,以小家促大家,以干部清正促政府清廉,实现政治清明。
(作者单位:四川省纪委监委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
)四川南充北湖公园的张澜塑像。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