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武吉华版)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
名词解释:
物种:种(species):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种群(population):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分布在某个地段内,称为种群。
变种(variety):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划分出变种
双名法: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林奈创立。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基本形式是:属名+种名属名为名词,种名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壁,由非纤维素多糖和氨基酸结合物构成;无细胞核结构;无性生殖:细胞分裂;包 Nhomakorabea细菌和蓝藻
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名词解释: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种区分布:一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分布中心:属的分布区内部如果出现若干种的分布集中现象,可以据此绘制种数等值线。其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1)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绝不断被新迁入的种所代替;
2)大岛屿比小岛屿能维持更多的物种数;
3)随岛屿离大陆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岛屿群落的进化:
岛屿的物种进化较大陆快(物种周转率更快);
远离大陆的岛屿上,特有种可能较多;
岛屿群落可能是物种未饱和的群落
栽培植物起源(常见的):
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肉质植物,如波萝、仙人掌、景天属植物等
生境特征
广泛
开阔、温暖、盐生
开阔、干旱、温暖、盐生
维管束鞘细胞
无花环型结构
花环型结构
无花环型结构
CO2固定途径
Calvin循环
C4途径
CAM途径
初始酶及对CO2亲和度
Rubisco酶
亲和度低
PEP羧化酶
亲和度高
PEP羧化酶
亲和度高
CO2固定最初产物
PGA(3C)
系统发育: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种子植物(裸子与被子植物的特点):
裸子植物特点:
木本。叶呈针形、鳞形、线性,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
孢子叶聚生成球花
具有裸露的胚珠
形成花粉管,受精作用不再受水的限制
孢子体发达,枝茎木质部发达,但一般只有管胞而稀具导管,配子体退化
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名词解释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因子。
5.中亚中心:小麦、豌豆、蚕豆、扁豆,印度大麻、胡桃、胡萝卜、洋葱、葱、甜菜等的原产地;
6.近东中心:黑麦、燕麦、大麦、单粒小麦,苜蓿、甜瓜、萝卜,苹果、梨、李、胡桃、杏、葡萄等果树的原产地;
7.地中海(沿岸)中心:甜菜、卷心菜、茴香、葡萄等的原产地;大籽亚麻、鹰嘴豆、燕麦、四倍体小麦、石榴、无花果、油橄榄等的原产地;
水势构成:水势指的是1mol水分子的自由能,纯水势为0.水势单位通常采用压强单位,水分总是顺着自由能梯度,从高水势向低水势流动。
Ψc=Ψп+Ψm+Ψp
Ψc——植物细胞水势
Ψп——渗透势(-)
Ψm——基质势(-)
Ψp——压力势(+)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细胞水势
陆生植物对水分条件适应与生态类群
陆生植物:指长在陆地上的植物,可分为变水植物和恒水植物
1.东亚中心(中国-日本中心):桑果树起源(桃、李、梨、苹果、桑等),粮食蔬菜(黍、荞麦、大麦、白菜、黄瓜、葱等),其他植物(枣、黄连、桂花、山茶等);
2.东南亚中心(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中心):香蕉、橙、槟榔、木菠萝、竹类的原产地;
3.澳大利亚中心:桉树的原产地,某些棉花、香蕉的原产地;
4.印度中心:稻、茄、柠檬、芒果、柚等原产地;
OAA(4C)
OAA(4C)
气孔
白天开,夜晚闭
白天开,夜晚闭
白天闭,夜晚开
光呼吸



最大光合速率
55
100
小于1
光合最适温℃
20-30
30-45
30-35
光补偿点
0.2-2
1-3
1-3
C3途径与C3植物
C4途径与C4植物
CAM途径与CAM植物
光照长短:是指太阳的可照时数,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
光周期: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光照长短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各类植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短变化的反应方式
地衣:多年生,是自养型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真菌共生体;提供光合产物,吸收养分和水分;根据形态分为——叶状、壳状、枝状;先锋植物——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很强
苔藓植物:呈叶状或有茎叶分化;无完善的输导组织,无根的分化——植株矮小;自养型,可进行光合作用;世代交替——有性繁殖世代+无性繁殖世代,分别形成配子,形成孢子;多生于潮湿的环境,在苔原、泥炭沼泽或高山可能成优势种;分为苔纲、藓纲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地理成分:按照现代植物区系成分的地理分布特点、分布区类型以及海拔高度等,分布区内或多或少重合的植物可以联合成一定的植物区系成分,称为地理成分。凡自然分布区大体一致,或现代分布中心相近的所有类群均合并为同一地理成分。
发生成分:根据植物种的来源,即确定物种的原产地,并将它们连成一个植物区系,称为植物区系的发生成分。(沙冬青属:古南大陆和非洲南部的成分)
分布较广
被子植物特点:
具有真正的花
具有雌蕊,形成果实
具有双受精现象
孢子体进一步发达和分化
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就会停止
个体发育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
P18的生物界的主要发展阶段和地质年代表
历史成分:根据植物区系内的各个成分在区域内出现的时间序列确定区系的组成。历史成分对于分析区域的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成分:是按植物种的适应生境而定。这类成分对于研究一个植物区系的历史及其所经历的气候变化有极大意义。
植物区系相似性:p47
中国植物区系的特点及p61图表:
丰富的植物种类
起源古老,具有演化系统中的各种类群
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
地理分布的区域分异明显又相互渗透
特有性程度高
岛屿植物区系影响因素及p66图:
岛屿隔离的影响(距离):离大陆越远,物种数量越少,水播植物占的比例越大
岛屿面积差异的影响:岛屿面积越大,物种数量越多
岛屿年龄的影响:岛屿形成时间越早,隔离时间越长,出现特有科、属、种的比例越高
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p66
变水植物:没有良好的保护组织,体内水分完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恒水植物:绝大多数维管束植物具有一定调节和保持含水量的能力,属恒水植物。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湿生植物——生境:潮湿环境,抗旱力最弱的陆生植物
阴生湿生植物——生境:阴湿的森林下层或阴湿环境
代表植物:热带雨林中的附生蕨类和附生兰科植物
多浆液植物:生境:仙人掌,芦荟等干热的草原和荒漠地区
适应特点:根、茎、叶薄壁组织转变为储水组织;面积对体积比减小
水生植物:生长于淡水之中
浮水植物:整个植株漂浮于水面或仅叶片浮于水面,代表植物:凤眼莲,荷花等
挺水植物:仅植株下部沉生于水中,上部挺出水面,代表植物:芦苇、香蒲等
沉水植物:全株沉入水中,代表植物:金鱼藻等
4)温度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各器官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范围
植物自身体温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过程
积温:积温=日平均温度*天数,也称〉零摄氏度积温。
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
年温周期:植物长期适应温度的节律性变化而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规律
日温周期: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显著影响植物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形态构成以及干物质积累等。植物对昼夜温差的反应称为日温周期。
海生植物:生长在海水能达到的海滩沙砾、岩石或烂泥沼上代表植物:红树、秋茄树等
大量元素:
N
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等
P
磷脂、核酸、核蛋白、ATP
K
酶的活化剂,糖的合成与运输
Ca
细胞壁组成
Mg
叶绿素成分
S
蛋白质和酶的组成
微量元素:
Cu、Zn、Fe、Mn、B、Mo、Cl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分化;维管植物——更高大——获取能量、物质能力更强自养型,可进行光合作用;世代交替——有性繁殖世代+无性繁殖世代,分别形成配子,形成孢子;多生于阴湿和湿热的环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和数量较多
个体发育:某种植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即为植物的生活史(life history)或生活周期(life cycle)。
生态幅及其特征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亦称生态价
光合作用的三种途径p84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CO2,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特征
C3植物
C4植物
CAM植物
植物类群
大部分绿色植物,如水稻
不包括藻类、蕨类植物和针叶树,常见于有花植物,如玉米,甘蔗、高梁、狗尾草等
温度如何影响植物生长分布:
1)温度与植物的水分代谢: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限制植物根系吸水
温度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2)温度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需要适宜温度范围
光合作用的三基点温度:光合最适温,热补偿点(CO2收支平衡的温度)
3)温度与植物的呼吸作用
植物呼吸需要适宜的温度范围(-10—50℃)
不同地理起源的植物呼吸温度三基点差异大(最低温、最高温、最适温)
8.非洲中心:某些稻、高梁、咖啡、油棕、枣椰、葫芦、大麦的原产地;
9.欧洲-西伯利亚中心:大麦、啤酒花、甘蓝、草莓、野薄荷等的原产地;
10.南美中心:马铃薯、花生、番茄、凤梨、可可、烟草、巴西橡胶、金鸡纳等的原产地;
11.中美中心:玉米、甘薯、木薯、菜豆、剑麻、陆地棉等的原产地;
12.北美中心:向日葵、菊芋,糖槭、栗、柿及山核桃的原产地。
一段时间以后,两个种群会进化出不同的特征。即使地理阻隔后来消失,两个种群之间会变得不能成功交配。这时,这两个拥有不同基因的群落便成为了不同的物种。
同地(域)物种形成
在非地理隔离状态下,多倍体的出现可以导致新种就形成;
干旱处、高寒山地、北极地区和海岸盐环境,有多倍体的物种比例要更高。
平行物种形成
某种植物分布很广,其中一部分进入新生境发生变化,这些个体与当地其他种群个体之间虽无物理阻障,亦可产生基因流中断,逐渐形成新种
阳生湿生植物——生境:阳光充沛,土壤水分经常饱和的环境
代表植物:水稻等
中生植物——生境:水湿条件适中的陆地环境
大多数植物属中生植物
旱生植物——生境:干旱环境,耐旱力强
少浆液植物:生境:干热的草原和荒漠地区
代表植物:骆驼刺,刺石竹等
适应特点:体内含水量极少;尽量缩小叶面积;细胞中有大量亲水胶体物质;根系发达
入侵物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我们把它称之为外来物种的入侵。
物种形成方式三种:
异地(域)物种形成
发生的条件:一个物种的种群因为地理环境改变(例如造山运动)或种群本身发生改变(例如种群的迁出)而被隔离;
隔离的种群会在基因型及/或表形上发生趋异,原因为:隔离的种群与原本的种群面临不同的选择压力,或各自发生遗传漂变,又或各自的基因池发生突变。
真核藻类:单细胞或多细胞,后者无根、茎、叶分化有细胞核结构;叶绿体中含叶绿素a和其他类型的色素,自养生活;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含绿藻、红藻、褐藻、硅藻等9门;主要分布在水中(淡水或海水)
真菌:除典型的单细胞真菌外,绝大多数由菌丝体构成多核单细胞菌≡≡菌丝:无隔,有隔;有细胞核结构;细胞壁主成分为几丁质;典型的异养生物(寄生、腐生、共生);繁殖方式多样——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速率取决于供给量最少的营养元素。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或者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