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大全)
第一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其次简要概括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期能给各高校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
口授笔录不如实践演练,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欲望和能力。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包括独到见解、独特方法),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
它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在新时期,作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实施的重要教育方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如何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成为摆在职业学校面前的一个难题。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全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实施以来,随着职业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大步
前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职业学校教育正在研究和探究的重要课题。
在如今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非常必要。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富有创新意识、伸缩性和灵活性,使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强调学生的自主、自动学习;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其它各种能力基础,达到培养较高素质的全面人才,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我国大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力的训练,忽视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缺乏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思维死板、缺乏活力、缺乏创新。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面对许多既尖锐又艰巨、既复杂又实际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和培养的过程。
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
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给了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社会实践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枯燥与乏味的不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教育构建了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在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不同于理论.知识的简单运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更高的要求。
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院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呆板,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针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由于经费和其他方面的原因,高校多以组织学生参观厂矿企业甚至风景区为主,缺乏让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空间;暑期组织的几支队伍虽然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但多为象征性的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和
分析,更谈不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但对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
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资源分散。
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健全的机制与之相配套。
但从目前存在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内部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不够统一,资源分散而又“政出多门”。
如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是由学校各级团委负责实施的,学习实践教学则由教务处统一负责管理落实;各个院系自己专业课程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往往是自己的院系负责,而实践环节中的经费和场地等实践教学条件又往往需要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协助和支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管理不统一造成了低效、无序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实践资源的分散而难以形成合力。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一)建立培养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
社会期待对于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激励。
如果一个社会给予他的成员在创造创新方面更多的期待,很可能就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之中:
社会资源对于创造力潜能的发挥很重要,有机会接触成功的创造者、并能得到必要的文化资源对于一个创造性构想的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应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文化资源和文化手段,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所有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改良和创造发明之中;(二)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
但与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应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学生手中,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
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两方面关键问题:
首先,需构建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
会。
其次,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内容。
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组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一、实践演练,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多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组织好一些竞赛,充分实现电化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课外活动实践中,让学生始终处于较高的思维水平状态,这样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课程设计应从生活走向课本,使学生较快进入兴奋的思维状态,设计中尤其注重让学生体验与经历创新和实践的过程,领悟创新和实践的思路,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硬件组装,参观相应工厂的流水线工作,或者是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思路,创作完成,当然对待学生作品要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
知半解,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就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使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从感官上加强学生的认知,课外活动在无形中完成教材内容时,一定要发挥教材典型例子的潜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才能起到优化思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2]毕庆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3]高嵩.社会实践与研究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4]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9).[5]吴志华《论学生实践能力发展》
[6]陈克勤《中学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实验研究报告》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愈准确,爱好也就愈强烈。
由此可见,只有继承的好,才能有创新,这是创新的基石。
同时也对教师有了更好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一丝不苟。
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知识的发展性、联系性和有用性。
要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空间,也就是说要将传统教育重知识的积累转移到知识创新上来。
以下是我通过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
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
如果教师能欢迎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发展。
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以及学生了解但并不是十分理解的知识,通常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授。
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在刚刚给学生上课时,由于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生生之间的差异也较大,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科学课,科学课应该学习什么知识。
于是我利用美丽的风景图片,生动的自然界中动物们的故事,教室里那些各式各样的实验仪器,还展览了大学生们制作的植物、种子、树叶等标本。
学生对这些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
看着看着,学生的问题就接踵而来了。
“种子是如何被制作成标本的?”“为什么手电筒会发光?”“老师,您什么时候教我们做实验?”“这么美丽的树叶从哪采来的?”“老师,蚂蚁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就这样,孩子们开始知道在课上提问题了,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只有会问问题才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于是,每节课下来,孩子们都围在我旁边,告诉我,“老师,这节课我知道了蟋蟀是靠煽动翅膀发声的。
”“老师,我下课要去采集更漂亮的鹅卵石。
”每当看到孩子们能够在课下有所收获,我都把它当作工作中最大的快乐。
尤其是看到孩子们在课下能够制作出一株株精美的植物标本,我更是高兴万分,并且把优秀
的作品帮助他们塑封起来,好好的保存。
二、敢让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而更新和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且要不断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例如:在讲述“反冲”一课时,教学中设计的瓶子喷水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当水从瓶底喷出时的方向和瓶子转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教师提出让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时,大多数学生会先说,水倒的越多瓶子转动的越快,虽然这不是教师期望得到的实验目的,但也要对他的看法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观察的现象仔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当瓶子转动的快时,水喷出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准确地说出实验结论,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一定要坚持多鼓励,多表扬的态度,千万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味的否定和批评,我们要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且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做法。
对不同的知识的看法只有经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才能定下准确的结论,这样,既能激励学生下功夫认真钻研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三、敢让学生提出我自己来
刚刚从事科学教学,课堂上要做的实验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怕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事故,刚开始,大部分实验我都是作演示,但是,上过一两次之后,我发觉这样的教学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
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教师也不能把精力完全放在组织教学和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上,所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不深刻。
于是我先找些学生在课下了解他们的实际想法,问问他们想怎样上实验课,了解班里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和纪律情况。
学生们大都想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或者分组实验。
于是我在课下把各个年级每节课需要的实验仪器和教具都事先整理和分配好。
把每种仪器的使用说明都仔细阅读并认真研究。
恐怕学生在操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
在每节课实验前,我先介绍每一样实验仪器,然后介绍
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讲实验步骤。
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学生既能按要求操作还能显而易见的得出实验结论,教学效果极其明显。
渐渐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
我也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了。
四、敢向学生学习
新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它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应抱着和学生相互学习的态度,向学生虚心地请教。
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
这往往抑制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以独创性和大胆质疑为特征的创新行为的发展。
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
例如:在“摔不碎的鸡蛋”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万分高涨,为了能成功地表演鸡蛋从三层高的楼顶上往下扔但摔不碎,他们真是开动脑筋,煞费心机,到处采集各种各样的材料,精心设计,细心制作。
当我把一个个包装好的鸡蛋从楼上往下扔的时候,孩子们在下面欢呼、跳跃,他们的心仿佛也随着他们的作品从空中落到地面。
结果,在四十多份作品中有五个成功的杰作。
鸡蛋没有被摔碎。
比赛结果令孩子们惊喜,令老师们感叹,更令我既骄傲又惭愧,骄傲于这个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和广大教师的支持,惭愧于孩子们的杰作比我事先预想的方法要科学、新颖的多。
后来我召集了一部分学生对这次活动作了一次讨论,他们讲自己的制作思路,同学们谈他们对活动看法,不论是谈到怎样使鸡蛋固定还是怎样使鸡蛋着陆时避免摩擦,他们说得都是那样井井有条,顺理成章,当时我给予了他们大力的表扬并适当地给予了物质奖励,我由衷地佩服他们有如此深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我体会到,教师真的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而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五、敢打破各种条条框框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
传统的教
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于是我们在期末考核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教师出卷子,学生笔答题。
改革后,我们把考核成绩的60%放在学生的实验、小制作的实践能力上,20%放在学生平时学习知识的态度和效果上,只有20%是学生期末的考核成绩。
这样的考核方式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表现出了孩子真实的学习能力,受到了孩子的赞同。
六、充分认识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关系
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但是缺乏了实践意识,这会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
人才内在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必要的外部条件起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法形成的。
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并不断激励和加深学生的行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授磁铁游戏这一内容时,单纯地向学生介绍或者让学生观察磁铁的形状,并不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磁铁,理解他的性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允许他们带着磁铁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去试验,比一比,看谁能发现磁铁的秘密,这样既能激发孩子急切想发现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又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他们在教室中,忙得不可开交,这边用磁铁去碰碰老师事先埋伏好的小石块,磁铁没反应,那边用磁铁去接近墙角的一对小铁钉,孩子大声的召唤老师:“吸上来了,吸上来了,磁铁把铁钉吸上来了!”
他们是那样惊喜,那样自豪。
接着,学生拿着磁铁吸上来的大头针、区别针、铁丝等铁制品汇报他们的试验结果。
最后,我问:“你们手里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都是铁的。
”“那说明什么?”我接着问,孩子一下就说出:“磁铁能吸
铁。
”
很顺利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从学生的实践中被突破了。
由此可见,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
总之,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继续不断地摸索,学习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培养出新世纪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
第三篇:浅谈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其次简要概括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期能给各高校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社会实践创新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
它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在新时期,作为目前各高校普遍实施的重要教育方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国大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力的训练,忽视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缺乏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培,思维死板、缺乏活力、缺乏创新。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面对许多既尖锐又艰巨、既复杂又实际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到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问题,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
结构以及活跃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和培养的过程。
2、社会实践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
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给了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社会实践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枯燥与乏味的不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教育构建了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3、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
大学生通过多年的系统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理论知识。
然而,他们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基本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都不等同于实际技能,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
而且,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解决。
因此,社会实践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并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知识,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比较,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
二、大学生在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校在运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然而客观分析新时期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
不同于理论知识的简单运用,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更高的要求。
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院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呆板,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针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由于经费和其他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