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区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考答案及解析:
1.C 2.C 3.A 4.智慧书库是依托互联网和移动数字设备,配备自动存取系统,实现便捷的读者借阅和图书调配功能,并可进行线上下单、线下社区授递的书库。

5.①加强乡村和社区图书馆建设。

方便百姓即时阅读,满足其文化、教育、社交等需求。

②优化城市图书馆的智能服务,促进城市图书馆多样化发展。

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③利用政策支持国家图书馆丰富藏品。

从国家层面对知识产品进行注册、保管和传播,守护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影响图书馆到访率的因素与电子书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无关”有误,原文材料一第四段“与其说是电子书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不如说是公共图书馆受到数字化发展理念的过多影响,没有更好地优化传统的纸质书服务”只能说不是最大因素。

B.归因错误,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通常拥有多种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和资源,因而在数字时代减少了对实体图书馆的访问次数。

D. “作为拉美地区最古老的图书馆”有误,由材料三第一段“作为拉美地区最大的图书馆和巴西最古老的文化机构”可知,巴西图书馆是拉美地区最大的图书馆和巴西最古老的文化机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比喻论证”错,“画像”是比喻,但不是比喻论证。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 材料二第一段介绍的是图书馆的职能,这句话谈的是个人创作过程中对自己
已挑选出来的书如何运用,并非图书馆的职能。

B.这句话谈的是对图书馆阅读环境的喜好,适合被材料二第二段引用。

C.这句话说的是书或阅读在科技时代的重要性,适合被材料二第四段引用。

D.这句话说的是大型图书馆在见证历史和守护文化上的作用,适合被材料三第一段引用。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本题要求给“智慧书库”下定义,首先筛选与“智慧书库”概念有关的信息。

确定“智慧书库”的属概念是“书库”;
结合材料一第四段“互联网和移动数字设备的普及”和材料二第二段“书库配备了
自动存取系统”“实现便捷的读者借阅和图书调配功能”“通过线上下单、线下‘社区授递’”筛选出关键信息;
最后按照下定义的表达式“智慧书库是……的书库”表述,注意语言的逻辑连贯和衔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进行信息整合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经济越发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区,实体图书馆到访量
下降越快,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图书馆的需求基本保持稳定水平”“社区图书馆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为不发达地区提供了公共空间、设备和资源,因此对当地居民具有持久的吸引力”概括出加强乡村和社区图书馆建设。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借助大数据分析、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图书馆为每位
读者绘出精准‘画像’,推荐最合适的图书”材料二第二段“苏州第二图书馆率先建成国内首家大型智慧书库,可容纳700余万册藏书。

书库配备了自动存取系统,
通过自动存取和分拣传输,实现便捷的读者借阅和图书调配功能”和材料三第三
段“图书馆设立数字化实验室,由专业团队对藏品进行高、中、低三种画质的数
字化处理……即可免费查看里面的所有内容”概括出优化城市图书馆的智能服务,促进城市图书馆多样化发展。

结合材料三第二段“早期,国家图书馆主委通过购买和接受捐赠等方式丰富藏品。

如今,根据法律规定,巴西全国的出版物都要向国家图书馆提供副本。

图书馆以这种方式对国家知识产品进行注册、保管和传播”概括出利用政策支持国家图书
馆丰富藏品。

6.D 7.B 8.①重复叙事:关于讲述《还魂草》的故事,文中反复出现三次,第一次是和莉莎的对话,第二次是和“敏”同听一个敬爱的长辈讲这个改编故事,第三次是给莉莎和秦家凤讲述该故事并改编了结局。

②作者目的:通过“年长朋友”讲给“我”听,“我”再讲给小姑娘听的叙事设计,喻示故事中宣扬的美好情操得以传递。

9.①通过叙写小人物的遭遇,表达作者对民众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愤怒控诉;
②通过小人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友情的珍视,表达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赞美,这美好的人性是民族力量的源泉。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不能再写下去’……感到惭愧,欲言又止”错误。

“不能再写下去”并不是因为
对友人感到惭愧,而是悲愤难言,无法维继。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B.“豁达乐观”错,文中的“我”并不豁达,文中“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我不能再开
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等文字都表现出我在战时背景下的愤郁。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目的和效果的能力。

重复叙事:关于讲述《还魂草》的故事,文中反复出现三次。

第一次是和莉莎的对话:“黎伯伯,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她抿着嘴笑。

“你还
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

第二次是和“敏”同听一个敬爱的长辈讲这个改编故事: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

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

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

第三次是给莉莎和秦家凤讲述该故事并改编了结局: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

我继续讲下去……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

叙事效果:反复出现三次《还魂草》的故事,先是“我”曾作为倾听者,被还魂草故事感动;后来“我”又作为讲述者,并改编了结局,为还魂草故事感到温暖。

在重复叙事中,故事中宣扬的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操被一代代传承下去。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手法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巴金目睹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坚强,“看不见英雄的小人小事”,指普通人、平凡人;“自己肚里火似的东西”,这火是熊熊燃烧的仇恨的火;“探索民族力量的源泉”,指向作品的主题,表现人物美好的人性品质。

选择观察战时社会的视角,叙写小人物战时的悲惨:讲述两个纯洁善良的小姑娘之间的故事,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
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

席子旁边,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更能凸显战争状态
下普通民众的真实遭际与体验。

通过写小人物的悲惨遭遇,秦家凤和她的母亲在战火中的逝去,只留下他父亲蹲在旁边痛哭,这样的家庭悲剧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每天都在重演,这样就能以一代面,能更好地揭示抗战中的民族的苦难,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怒控诉和对光明的向往。

通过小人物的悲惨遭遇,更易唤起大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之心,更能激发亿万国人抗战的信念。

创造新的叙事焦点,表现美好的人性:文章主要写了黎伯伯在战争中的日常生活,“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
空洞。

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

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他给两个纯洁的小女孩——利莎和秦家凤讲述《还魂草》的故事。


通小女孩不仅有纯洁、善良、友爱的美好品质,和《还魂草》的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在得知秦家凤死去之后,也想寻找一株还魂草帮助朋友复活,突出了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拯救他人的英雄心灵。

通过改编故事,表达了他美好的期望。

由此可见,巴金关注普通人、平凡人,体现民众在战争中的真实生活,也反映出小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

从他们身上也能探索到民族力量的源泉。

10.A 11.C 12.A 13.1)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舒畅得意得想要长往下来而忘了回去。

(2)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颖水边先耳才算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爬上
首阳山不食周粟才算清廉呢?
【解析】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扶疏:枝叶繁茂的样子。

11.试题分析:理解大意,划分停顿;寻找标志性词语“之”句末助词;“其声雄以厉”“其声汹以豗”结构相同,中间可以停顿。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①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12.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A.风的发声完全依据所吹到的物体而定。

13.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关键词:尝、止、洋洋乎;(2)关键词: 濯、高、清,反问句式。

1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姜夔15.“可怜”意为“可惜”,词人朝西北方向眺望中原故都,可惜被无数的山峰阻挡,更添思念之情。

(若解释为“可恼”“可叹”,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 16.表达了词人对故土故都的怀念,也抒发了作者对北伐战争的复杂心情——既感到正义事业是不可阻挡的,又感到实现它困难重重。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其成就最大的当属“苏辛”,所以,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除了辛弃疾,还有苏轼。

苏轼的词作有很多,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
叶声》《蝶恋花·春景》等等。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柳永、李清照、姜夔、温庭筠等。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词语的意义的能力。

作者此时任江西提点刑狱,远离长安,才会有“西北望长安”,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但是却有无数的山峰阻挡,在此情境下蕴含着一种惋惜之情,所以“可怜”可解释为“可惜”,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故都思念之情。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颔联“西北望长安,可怜
无数山”写的是作者辛弃疾远在江西,遥望故都长安,可惜有无数的山峰阻挡,
表达了词人对故土故都的怀念。

这首词看似写景,实则也隐含着作者复杂的心情。

“可怜无数山”中“山”喻指阻挡“清江水”“东流去”的力量,即反对北伐抗金的力量。

“毕竟东流去”是指人民的抗金意愿不可阻挡,辛弃疾早年参加抗金义军,回南宋后
历经宦海浮沉,始终力主北伐抗金,所以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既感到正义事业是不可阻挡的,又感到实现困难重重。

1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

应注意“誉”“沮”“婵娟”这几个字的写法。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8.①它们的名字叫做爬山虎②它拥有强大的吸附力③但它本身是具有毒性的19.画线句运用把爬山虎的枝条比喻成蜈蚣的触手和章鱼的吸盘,通过比喻,形象的展现出爬山虎所具有的吸附能|力。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由前文“这些”“植物”“一道道绿色的墙壁”“郁郁葱葱”等及句子所在段落的位置可知,此处应该引出主体的确切名称,如明确植物名称为爬山虎。

第二处,由后文“攀附”和比喻句“牢固地攀附于垂直的墙体上,枝条长满‘触
手’……牢牢地吸附在墙体上”分析可知,这里在讲它的特殊能力,也就是具有强大的吸附力。

第三处,由前文“虽然’和后文“带有毒性”可进行分析判断,这爬山虎本身具有毒性。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题干已经明确比喻手法,一般比喻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分析语句内容,本体为爬山虎的枝条,喻体为蜈蚣般的触手和章鱼吸盘,比喻词为“像”。

那么,把爬山虎的枝条比作“蜈蚣般的触手”“章鱼吸盘”,“蜈蚣般的触手”凸显出爬山虎枝条多,吸附能力强,“章鱼吸盘”凸显爬山虎的吸附能力。

运用这个比喻句,可以形象生动突出爬山虎吸附能力之强。

20.A 21.自主研发5项装备专利并无偿提供给消防救援队伍使用,节约经费100余万元。

22.C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添砖加瓦”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

“尽心竭力”意为费尽心思,使出全力。

形容做事十分认真。

语境说鲁文贵为消防事业做了不少工作,他很认真、用心,因此二者可互换。

“赴汤蹈火”比喻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行为。

“肝脑涂地”原指惨死,后指做事不惜一切代价,乃至牺牲生命。

语境强调其勇敢的行为,而且“肝脑涂地”不适合做定语,再结合消防员身份,用“赴汤蹈火”更恰当,不能替换。

“精益求精”原意是已经很精致了,还要更加精致。

比喻已经很好还求更好。

“锦上添花”,比喻美上加美,喜上加喜。

结合语境,对技艺的追求,应该用“精益求精”更恰当,不能替换。

“持之以恒”,持,坚持;恒,恒心。

指长久坚持下去。

“细水长流”,比喻做事情一点一滴地进行,持续不断。

结合前句“每天加练,并……终于……”可知,用“持
之以恒”更恰当,不能替换。

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第一处,“超过100余万元”,语义重复,应删去“超过”或“余”;
第二处,“自主创造5项装备专利”,动宾搭配不当,改为“自主研发5项装备专利”。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 表特定称谓;
B.表特定称谓;
C.表引用,“千万锤成一器”是一句中国古谚;
D.表特定称谓。

故选C。

23.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

第一段文字,首先引用唐太宗的一句话,强调我们学习历史,不要仅满足于了解史实和故事,更应该客观分析和评价其中的人物事件,并汲取经验教训。

第二段文字,首先指出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等活动不是为了延续民族仇恨,更不是为了激化矛盾,然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学史明志,增强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可见,材料的主旨是: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就要了解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
的伟大贡献和根本成就,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延续民族仇恨和激化矛盾,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握历史规律,汲取经验教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时代号角催人奋进,从历史中,我们能不断增长做中国人的志气,坚定信仰、信念,激发同心共圆中国梦的信心和动力,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主要倾向于议论文。

考生写作时,可开宗明义,直接点明以史为鉴、铭记时代先贤的重要性。

如:记住过去的耻辱,我们才能发愤图强;记住先贤们的牺牲,我们才更能珍惜今日的和平生活。

当然,以史为鉴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记住,更是为了让我们思考今后该怎么更好地走下去。

对此,行文中可抓住“拼搏进取”“砥砺前行”等词去重点论述。

立意:
1.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以史明志,学史力行。

3.学习历史,增强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4.继承前辈遗志,不懈奋斗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